榆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2012-04-12张利英赵振芳王晓峰
张利英,赵振芳,王晓峰
(1.榆树市环城农机站,吉林 榆树 130400;2.榆树市农机推广站,吉林 榆树 130400)
榆树市依托土地平坦相对集中、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工作基础好等优势,大力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作为科技增粮的重要手段,全力打造全国玉米生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今年玉米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达到2.67万h m2,比上年增长30%,占该市玉米播种面积的12%。这项技术日益深入人心,面积不断扩大,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和欢迎。根据这几年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实践,浅谈如何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1 充分认识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1)多少年来,我们国家为解决广大风沙干旱区的农业问题,不惜投入巨资,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和打井灌溉,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这些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只能解决一定区域内的干旱问题,而对一些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却一直没有很好的办法,只能靠天吃饭。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资源呈现出严重不足的趋势,给我们以后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大的威胁。而保护性耕作,一是由于实行不翻地,不打垄,不铲不趟等技术手段,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壤翻动次数,减少土壤水份的散失;二是通过采用机械深松,可打破坚实的犁底层,使雨水入渗能力提高5~10倍,减少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蓄存了天然降雪降水;三是由于免收秸秆,大量秸杆或残茬覆盖地表,可有效减少水份自然蒸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分蒸发,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使得占干旱区土地最大份额的耕地充分发挥了节水保墒的抗旱功能,势必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近几年保护性耕作试验的实践表明,越干旱的年份保护性耕作缓解旱情的效果越明显,而且,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以比传统耕作少灌一次水。
(2)是功在千秋的生态建设工程。我市是典型的黑土区,但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例如,5年前成为国家黑土流失防治综合试点的“南大沟”在外人眼里颇为特殊。但在“南大沟”所在的南城子屯村民看来,却毫无特殊之处。因为翻开地图,会发现这里的很多地方,都带“沟”字,赵后沟、前黄家沟、西吕勺沟、九道沟等。难以想象眼前这个沟壑纵横颇似西北黄土坡的地方,却是北大仓的中心。在这些村子的不远处,美丽的松花江正在静静地流淌,和“南大沟”一样,形如弯月般分布在松辽流域(泛指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和河北的一部分)的黑土地,正在悄然变“黄”,昔日“插根筷子就发芽”的肥沃一景,正在成为人们的记忆。研究表明,形成七、八十厘米的黑土地需要经历亿万年的时间,但是现在黑土层每年的流失达1厘米。照此速度,松辽流域黑土只需50年就将流失殆尽,北大仓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将不复存在。目前,正是由于保护性耕作与退耕还林还草及防护林工程相结合,可使土地得到全面保护,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3)是当代的粮食增产和效益工程。这里有三笔账,一是节支。榆树市城发乡新义村9户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的农民,掰着指头算了一比帐,他们一公顷土地实行保护性耕作后,每年可节省柴油支出850元,节省柴油170公升。也就是说,节省的投入相当于他种植一公顷玉米增产一成的效益。二是增产。我们实行了保护性耕作,由于大量的作物根茬和秸杆还田覆盖和腐烂,年复一年的积累,必然较大幅度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从而促进作物较大幅度增产。
(4)是新农村建设最伟大的劳动力解放工程。回首以往,人类有史以来都在土地上从事着简单但却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保护性耕作除了具有巨大的生态作用外,由于劳动程序的极大简化和劳动强度的降低,使得现代农民除了利用保护性耕作机械进行免耕播种外,就是简单的剪一剪苗,灌一灌水,喷一喷除草剂和必要的收获劳动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保护性耕作不再铲趟,五月份种完地以后,一直到秋收都没有太多的劳动程序,使得大约有60%以上的农民可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促进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保护性耕作,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一把钥匙,也是生态建设的一个划时代的建设工程,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2 榆树市保护性耕作的开展情况
(1)为了充分利用好广袤的黑土地资源,实现粮食稳产高产,榆树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探索农机与农艺、农业生态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从2009年开始就启动实施了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的支持,被分别确定为国家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示范县、吉林省农机化推广补助专项资金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示范县,以示范县项目建设为载体,发挥项目资金和技术的示范引导作用,调动农民采用这项技术的积极性,当年推广面积就达1200 h m2,新增配套核心机具10台,2011年猛增到5066.67 h m2,配套核心机具增加到120台,今年推广面积2扩大到2.67万h m2,新增配套核心机具300台,总量达到500台,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免耕播种机大幅度增加,从开始的几台增加到350台,已逐步成为一些乡镇玉米机械播种的主体机型;技术模式不断完善,已由开始的机械整地后玉米宽窄行种植,发展到玉米高留茬宽窄行休闲种植模式,正在进行秸秆全覆盖宽窄行休闲种植示范,并与测土配方施肥、种子等离子体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配套组装、集成推广应用,结合粮食高产创建工程,成方连片规模推进。
(2)为了搞好这项工程的实施,榆树市切实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每年的农机购机补助中,对农民主动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给予重点倾斜。今年在国家安排下达的农机补贴资金指标中,划出2000万元专门用于购置玉米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补贴,并予以优先办理。实行地方财力累加补贴措施,对购置双行重型免耕播种机、轻型免耕播种机和深松追肥机的每台在享受国家购机补贴的基础上,榆树市财政分别再补助1万元、2000元、4000元;五棵树、秀水等乡镇对农民购置重型免耕播种机还实行了3000~5000元不等的乡级叠加补贴。这些技术措施都较好地调动了农民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积极性。
(3)为了搞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榆树市农业农机部门与各乡镇通力合作,制定实施方案,召开专门会议,开展技术培训,加强现场指导,搞好跟踪测查,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各乡镇农业、农机站普遍建立了示范田,每个乡镇一般不少于50亩,示范田所需种子全部由市农业局统一免费供给,对所需化肥市里也给予了资金补助。该市计划利用3-5年的时间,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发展到8万h m2,占玉米播种面积的35%以上,成为一些乡村玉米种植的主推模式,真正打造成全国春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县。
3 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保护性耕作是耕作制度的一场革命。让农民彻底转变观念,在思想上由不认识到认识,在行动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一方面,要大造舆论声势。通过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上开办专栏专题形式,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性耕作,既是节水保墒的抗旱工程、功在千秋的生态建设工程,又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效益工程和历史上最大的劳动力解放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以“科技之冬、春”活动为载体,组织农机、农艺、植保、土肥等技术人员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对广大农民开展保护性耕作知识的培训。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行动,把这项功在千秋惠及子孙的耕作制度革命,迅速推广开来。
(2)加强典型带动。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新事物,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一方面,要总结宣传现有典型。要深入挖掘总结剖析典型,提炼成功经验,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推广典型,让农民逐步掌握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和操作要领,看到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效果和经济效益,使之充分发挥示范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典型层次。要选择领导重视、代表性强,机械化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为示范点,按一户带一屯、一屯带一村、一村带一乡、一乡带一县的工作思路,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农民接受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滚雪球式地不断扩大示范区规模。
(3)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保护性耕作在我省还刚刚起步,在示范推广阶段,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实行购机补贴。农机购机补贴要优先投向保护性耕作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明年对示范农户购买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力争给予50%的购机补贴;二是实行农业保险补贴。采取政府补贴保费的形式,对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耕地,优先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争取在有限的保护性耕作资金中,尽可能多地给予示范户以资金支持,激发农民开展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有可能的话,建议省里争取确定一块保护性耕作发展的专项政策性补贴资金,争取每公顷补贴资金能够达到800~1000元,一补三年,把农民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4)加强农业农机的合作。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农机与农艺、土肥、植保等农业部门必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才能有效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农机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深入推广第一线搞好农机新机具安装调试和技术指导等服务,随时为示范户排忧解难;农艺、土肥、植保等农业部门要与农机部门共同研究,解决保护性耕作在播种施肥、土壤监测、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出现的技术问题。
(5)切实加强领导。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和传统耕作技术大相径庭,不要说群众有较大的抵触,就是一些领导对这项新技术也是存有种种疑虑。对此,必须把这项技术推广作为政府在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纳入日程,全力抓好。最好能和领导干部的岗位责任制结合起来,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终有验收。同时,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和措施,对那些措施得力,工作力度大,效果好的地方,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对于工作没思路,效果不明显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市区),要根据情况削减工作经费,提出批评,必要时可以考虑取消示范县资格,促进保护性耕作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