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流行词语解析
2012-04-12李昌文
李昌文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新媒体流行词语解析
李昌文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流行词异军突起,不但能够敏锐地把握社会热点,而且时尚、新奇、不拘一格。流行词的造词机制更趋多元,滋生发展的方式独特,成为当下最具活力的一类新词语。
流行词;传播;媒体
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崛起不但为传统信息传播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催生了很多新词语,其中之一就是流行词。这些新词语,在语用、构造、发展方式和动因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一、流行词的出现及其特征
(一)流行词的出现
流行词,指新近出现的、反映社会热点和时尚前沿的一类词。流行词是新词语的组成部分,是新词语中最活跃的成员。流行词反映了一个语言社团在一个时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犹如社会的一根敏感的神经,触及社会热点,紧跟时尚前沿,展现人们的价值取向。流行词的大量产生反映了时代变革对人们思想的冲击,是人们锐意创新的精神体现。
当今社会,互联网、手机新生的数字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为语言传播带来了新气象。数字媒体融汇了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形式,而且具有互动的功能,这些新特征突破了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的局限,为语言的变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可能性,促成了流行词的产生。一方面,流行词依托数字媒体而生;另一方面,这些流行词在数字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得以迅速传播推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流行词的特征
流行词是新词的一部分,具有时尚、高频、非规范和新奇的特征。
1.时尚性:时尚是流行词受到民众追捧的首要原因。时尚性实际就是时间性,这是流行词的本质属性。因为流行词反映的是社会热点和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事件的影响力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所以,用来表达这些内容的流行词就会随着事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热度的消逝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或者消亡而成为历史词汇,或者进入基本词汇。
2.高频性:流行词反映的内容是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事件,是日常交流中最常谈论的话题。所以,在流行时段内其使用频率很高。“给力”一词一度充斥于各大网站、报刊,甚至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3.非规范性:流行词语常常是不规范的,表现出极大的任意性。造成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是创造者自觉突破规范、锐意创新的尝试。比如,成语本是经过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凝固格式,创造者硬性抽换掉其中某个语素,追求新鲜感。“默默无闻”本义是不出名、无人知晓。一则蚊香广告抽换掉语素“闻”,变成“默默无蚊”,突出该蚊香效果好,只要使用就没有蚊虫侵扰,使得广告新颖难忘。
4.新奇性:流行词作为一种社会的时尚,代表了社会发展的前沿,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快速变革中的社会文化。流行词的语义结构、造词方式乃至表现手法往往新鲜奇特,以近似夸张的方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令人印象深刻,便于模仿和流行。例如,“驴友”指结伴旅行的人,取“旅”的谐音改字为“驴”,寓意如驴儿般自由自在地远游,生动、诙谐。
(三)流行词的语义构成
流行词携带了大量的语义信息,其意义往往不是字面意义。例如,“感冒”字面意思指一种传染病。但是作为流行词其意思与传染病完全不相干,多用在否定句中,一般说“不感冒”,就是“不喜欢、不感兴趣”的意思。“我对他不感冒”意思是“我不喜欢他,对他没兴趣”。又如,“果酱”不是酱,而是“过奖”的谐音;“腐败”绝不是犯罪,不过就是好朋友聚聚会、吃吃饭。
流行词常与具体社会事件直接相关。例如,“非诚勿扰”从字面意思看应该是没有诚意就不要骚扰。实际上指的是冯小刚导演的一部贺岁大片,讲述了大龄剩男剩女相亲的故事。后来某卫视创办了一个娱乐节目也叫“非诚勿扰”,主题与电影的主题一样,都是相亲。
流行词在记录社会事件的同时,也附加了人们对该事件的评论和看法,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蜗居”字面上分析是偏正结构的复音词,字面意思是蜗牛居住的地方。但是在该词中,“蜗”的语素义不是蜗牛,而是具备像蜗牛的住所一样的特征。蜗牛有坚硬的壳,壳的特点是空间极其狭小,刚刚能容下蜗牛的身体。所谓“蜗居”就是狭小的住所,道出了闯荡大城市的年轻人生活的艰辛和无奈:面对高房价只能栖身在狭小的空间中。
二、流行词的造词方式
流行词往往出自个人的奇思妙想,目的是为了抓人眼球、一鸣惊人。所以造词时运用了一些并不经常使用的造词法,剑走偏锋,以收到个性化和新奇化的效果。
(一)语音造词
1.重叠。一夜之间,“范跑跑”、“楼脆脆”在各种媒体流行开来,这组流行词的特点是利用音节重叠构成ABB式,表达了复杂的语义内容。“范跑跑”:汶川地震中,一位名叫范忠美的老师,在地震发生时不顾学生而独自跑出教室,事后在网上大放厥词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吕传传”:甲型H1N1流感爆发时,一位吕姓留学生明知自己有发热症状还乘坐火车和公交车回到家乡;“楼脆脆”:指某在建商品楼一侧发生垮塌事件。A语素代表主体的人或物,BB表示该主体具有的特征。叠音BB的形式以音节的重复节奏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因素。在这些流行词中,除了完成指称人物或事件的功能外,往往带有戏谑、讽刺的意味。“范跑跑”表达了人们对范某只顾自己逃跑的恶劣行径的愤怒和讽刺;“吕传传”表达了人们对吕某无视他人健康的不道德行为的谴责;“楼脆脆”则表达了人们对建筑商唯利是图、不顾住户生命安全行为的愤慨和调侃。ABB式构词简洁而生动,蕴涵的信息量远远多于事件本身。
2.合音。所谓“合音”是指打破复音词的音节界限,将一个复音词的某些音节合并,创造新词的形式。“表”:“不要”的合音;“酱紫”:“这样子”的合音;“嫩”:“你们”的合音。合音造词是现代汉语造词法中很少见的一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破坏了音节的界限,将原本不相干的两个音节强行结合在一起。这类词一般只在网络上流传。多个音节合并并非语言经济性的体现,而是为了追求新奇、刺激的效果。
(二)修辞造词
修辞造词是流行词中最常见的造词方式。反映了人们在创造和使用语言时丰富的想象力。流行词的新奇效果往往来自于对修辞手法的灵活应用。
1.比喻。以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说,两个不相干的概念域中的成员,在外形、性质、状态、功能等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使两个概念域得以连通,从而实现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而产生了新义。“躲猫猫”①《200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10年第2期。:原指一种儿童游戏,蒙上眼睛抓人。某地出现看守所囚犯神秘死亡的事件,看守所企图掩盖真相、蒙蔽视听。这起事件与儿童游戏都具有蒙蔽的特征,所以两个概念域发生连通。“躲猫猫”由儿童游戏衍变出“隐瞒事实,或逃避监督,或暗箱操作”的新义。“钓鱼”②《200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10年第2期。:原指一种娱乐活动,以饵引诱鱼上钩。某地打击黑车时,由执法人员伪装成乘客,引诱黑车触犯法规。这起事件与娱乐活动都具有设饵引诱的共同特征,所以两个概念域得以连通。“钓鱼”由娱乐活动喻指违反法律精神、别有用心地诱人上钩的行为。“蚁族”③《200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10年第2期。:“蚁”是一种昆虫,高智商、体型弱小、群居。社会上有一个群体,高学历,但收入很低,群居在出租房里,如同蚂蚁。取“蚁”的高智商却收获甚微的特点,与类属概念“族”组合成了复音词“蚁族”。
2.谐音。谐音作为一种修辞格,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
“围脖”①《2010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11年第2期。:是“微博”的谐音,“微型博客”的简称。“微博”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接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运用谐音的修辞造词法,将原本陌生的概念纳入人们熟悉的领域,达到容易被记住并可以迅速推广的效果。“杯具”:是“悲剧”的谐音。以语音的相似性建立关联,使抽象的事物和情感具化为现实可观的形象。以“杯子”的形象来象征“悲剧”,生动而新奇。与此相似还有“洗具”,是“喜剧”的谐音。“左手杯具,右手洗具”以谐音替代“悲剧”和“洗具”,实际表达了人生悲喜参半的深层意义。“神马”②《2010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11年第2期。:是“什么”的谐音。语出“神马都是浮云”。“浮云”本指飘忽不定的云朵,喻指转瞬即逝的事物。“什么”原本是疑问代词,虚指那些不确定的事物,通过谐音具化成有形的马的形象。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
方言词谐音,是将方言词的读音直接音译过来。方言词可以激发受众的心理认同感,方言词直接音译进入流行词更容易赢得受众欢迎。“白烂”:来自闽南方言“白卵”,形容人既笨又啰唆;“虾米”:来自闽南方言,意思是“什么”;“好康”:来自闽南方言,意思是“好看”;“偶”:来自台湾普通话,意思“我”;“素”:来自台湾普通话,意思是“是”。
还有一类是音译外来词:“达人”③《2010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11年第2期。:来自日语。指见多识广、对某方面懂得透彻的人。“宅男”、“宅女”:来自日语。指窝在家里的单身男女,倚赖电脑和网络,不喜外出交际。“奥特曼”:英文“outman”的音译,意思是思想过时的人。“粉丝”:英文“fans”的音译,指超迷某人或某物的一类人。
3.截取。截取一句或一段话的一部分来表示整句或整段话的意思,此部分往往是最能引起人们联想的点。
“低碳”④《200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10年第2期。:意思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出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整句的关键词在于“降低”和“二氧化碳”,各截取这两个词的一个字组合成复音词“低碳”,表达的词义是整句话的意思。“拼爹”⑤《200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10年第2期。:意思是比拼各自老爹的地位和实力。当前社会上有些年轻人胡作非为,屡屡出现故意打人、伤人的事件,还大放厥词“我爸是李刚”、“我叔是金国友”。截取整句话中的关键词“比拼”和“爹”组合成复音新词“拼爹”,表达年轻人炫耀出身、比拼老爹的地位和实力的意思。“穿越”⑥《200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10年第2期。:“穿越时空”的简称,随着穿越时空这一类文艺作品的流行而产生,属于一种展开情节的流行手段。“穿越”本义是“经过”,而作为流行词则特指对象是“时空”,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其新义。“山大”:意思是“像山一样大”。源自某才子的网名“鸭梨山大”,意思是“压力像山一样大”。截取整句话中的两个关键词,组合成复音词“山大”,表达的词义是整句话的意思。
4.其他。有些人们不愿直接说出来的词,为了表达地更加委婉得当,就使用了避讳的说法。例如,表示死亡、完蛋、下台等意思有个流行词叫“歇菜”,官员因丑闻而被迫下台叫“落马”。
通过网络平台相互骂阵是常见的现象,詈辞挂在网上总是有失身份,文人们有所顾忌,所以创造了一些詈辞的替代词。例如,“尼玛”、“草泥马”都是以谐音骂人。“奔四”是“笨死”的谐音,也是骂人的话。
感觉别人长得丑,不方便直接言明,就以象征的方式委婉地表达出来。例如,“恐龙”是一种体型硕大、丑陋无比的史前动物,用来称呼丑女;“青蛙”也是一种丑陋恶心的动物,用来称呼丑男。
(三)语法造词
流行词中有一类词,是通过改变原本的词性转化而来的,也是汉语词无定类的表现之一。例如,“雷”:本是名词,指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转变成动词后意思是摔倒、吓倒,指对奇怪的事物做出了强烈反应,如同被雷击倒一样。“《新还珠》雷倒了观众”意思是新剧吓倒了观众,观众对翻拍拒不认同。“二”:本为数词,转变为形容词。词义很宽泛,形容人做事鲁莽、做作、头脑简单、愚钝等。“你竟然做出这样的事儿,真二”意思是说这个人头脑简单、行事鲁莽。“黑”:本为形容词,转变为动词,表示用阴谋搞破坏,常用被动形式。例如,“我的书都被他黑走了”意思是书被他偷偷拿走了,“在线交易网站被黑了”意思是网站受到攻击、无法正常运转。“和谐”:原本是形容词,形容和睦协调的关系。转变为动词,常用作被动,词义是被封禁。例如,“楼主小心被和谐”意思是帖子涉及的问题过于敏感、危险系数高,容易被封禁。
三、流行词的发展方式
流行词异军突起,其蔓延速度在新词中令人瞩目。流行词的发展方式不同于其他新词,它可以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大批量生产,也常常以某种形式为模型衍生出一系列新词。可以说,流行词的大量滋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独特的发展方式。
(一)辐射型
以一个主题为核心,滋生出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流行词。
“三字经”系列:有段时间大蒜的价格疯涨,人们无奈地称这种现象为“蒜你狠”;随后大豆价格奋起直追,创造了流行词“豆你玩”。之后引发了食品价格普遍上涨,应运而生了一系列“三字经”版流行词,如“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苹什么”等等。“三字经”系列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食品价格疯涨。
“美美”系列:一个昵称“郭美美baby”的网民,自称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在网上公然炫耀自己的奢华生活,引起了民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被称为“郭美美”事件。之后,又出现了一位年轻的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卢星宇,其财产来源引发了社会关注。其性质与“郭美美”事件相同,所以仿照“郭美美”又创造出“卢美美”。“美美”系列都围绕着慈善事业黑幕的主题。
“茶几”系列:自从“杯具”一词出现,就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追捧。原出自一句隐喻句:“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后经网友不断演绎,滋生出一系列流行词,“杯具”、“洗具”、“餐具”、“茶具”等“茶几”系列流行词,都是围绕着“人生”这个大主题。
“家具”系列:在论坛里首先发起讨论话题的人是“楼主”;回复楼主的第一个帖子叫“首发”,取谐音戏称为“沙发”。由此引发出“家具”系列流行词。回复的第二个帖子叫“椅子”,回复的第三个帖子叫“板凳”,连板凳都没得坐的叫“地板”。“家具”系列流行词都是围绕着发帖这个主题而产生的。
(二)模型类推
类推都开始于某个词,其中一个语素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复制出一系列形式结构类似的新词语。这组派生词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是已知的、位置是既定的,它与另一个语素组成新词语,指称具备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或人群。
“×门”:“门”源于英文“-men”,在英语词汇中是名词后缀,汉语借用来仍然做名词后缀。代指新发生的一些丑闻或新闻,这些新闻都是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兴趣的事件。陈冠希拍摄不雅照事件被称为“艳照门”;明星满文军在妻子的生日聚会上公然聚众吸毒,引起了一连串的舆论批评,被称为“吸毒门”。
“×控”①《2010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11年第2期。:“控”出自日语“コン”,源于英文“comp lex”(情结)的开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控”之前的语素表示喜欢的东西,“×控”的形式类推出一系列新词。例如,极度喜欢发微博的人叫“微博控”,特别喜欢穿格子衣服、佩戴格子饰品的人叫“格子控”。
“×帝”②《2010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11年第2期。:拥有某一突出特点的人即可称为“帝”。如,世界杯期间准确预测德国队每场比赛结果的一条章鱼被称为“预言帝”;网络上流传着一段视频,记录了一个人的各种丰富表情变化,此人被称作“表情帝”;一名乘客在上海地铁上拿出一叠足有两三厘米厚的钞票,放在自己的大腿上旁若无人地清点,此人被称为“数钱帝”等。
“×二代”③《2010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11年第2期。:“二代”指继承了上辈人某种身世背景的一些人。空缺的语素表示这类人的身世特征。例如,官员的子女叫“官二代”,富商的子女叫“富二代”,穷人的子女叫“穷二代”,作家的子女叫“文二代”,明星的子女叫“星二代”等等。
“被×”④《200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10年第2期。:最早见于“被就业”,讽刺高校虚报就业率的行为。“被”表示非自愿、被动。例如,明星被人造谣离婚,叫“被离婚”;名人被别有用心的人造谣已死亡,称作“被死亡”,等等。
“裸×”⑤《200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10年第2期。:“裸”本指赤身裸体、无遮盖,引申出一无所有的意思。作为语素创造出一系列新词,表示不拥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或事件。例如,“裸婚”指一种结婚形式,没房,没车,没有婚戒,没有婚礼,没有蜜月;“裸官”指一种官员,自己在国内做官,妻儿都移民国外,存款也在国外户头;“裸捐”指死后捐出所有财产。
类推表现出流行词鲜活的生命力。支持类推的基点是一个相对固定的音义结合的结构形式,犹如一个模型。模型的原始形态的语义是特指性的,将其中特征义素高度抽象,外延范围扩大到指称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概念域。模型一旦进入传播领域,与各种各样的语境相结合,在新的组合中产生出新的复合体,造成了模型不断复制衍生,促成了类推。
四、数字媒体是流行词滋生的重要因素
流行词的传播媒介是新生的数字媒体,主要有网络、手机等。以往的报刊等印刷媒介只能是单纯的平面图像和文字。发展到电视等电子媒介,虽然可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却是单向传播的,具有强制性和不可逆性。而数字媒体不但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而且打破了单向传播的传统模式,具有可逆性和互动性。可以实现在线的交流互动,这样接受者也充当起传播者的角色,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选择甚至创造。而数字媒体的这些特殊功能也成为滋生流行词的温床。
(一)互联网的终端是个人电脑,人们给电脑输入指令多使用拼音输入法,汉语拼音输入的重码问题,滋生了很多谐音词,众多网民争相追捧,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词。
“鸭梨”不是“梨”,而是“压力”的谐音。百度贴吧中某人无意地将“压力”错打成“鸭梨”,引得无数人争相模仿。“斑竹”不是“竹子”,而是“版主”的谐音。在网络贴吧中,某主题的帖子发起者被称为“版主”。
重码本来是汉字录入的难题之一,却成为流行词滋生的契机。经过这番改造,一些平淡无奇的词汇变得鲜活有趣,让人耳目一新,一批沉重、令人郁结的词如“压力”、“悲剧”稍一改写,便附加了调侃、娱乐的意味。
(二)电脑、手机具有录入功能,贴帖子、聊天或发短信时,常用视觉图像来直观地表示心情。直接画一个笑脸代表高兴,画一个哭脸代表伤心。文字也是一种视觉符号,通过对文字字形的重新解读,从视觉上赋予全新体验,从而产生新义。
“囧”(音jiǒng):“囧”原义指窗户,字形就像窗户的形状,早已废弃不用。如今,字形被重新解释:像一张呆滞的四方脸,两眉耷拉,配着张着的大嘴巴,一副苦恼的表情。从而产生了“郁闷、尴尬、无奈”的新义。“槑”(音méi):古文“梅”字。字形由二“呆”组成,就是呆上加呆。用来形容人比呆还呆,很呆很傻很天真的意思。“靐”:(音bìng):“靐靐”本用来形容雷声。字形很有特点,三个“雷”字叠加,对视觉形成了强烈冲击,一个雷已经足以击倒人,如今被三个响雷同时劈到,堪称雷的最高境界。“弓虽”:原字是“强”,将一个字形拆分为二而来,一个字占据了两个字的位置,其势力足够强大。
汉字是象形文字,网民们着眼于文字形体,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以视觉上的体验来重新构建造字理据,从而创造了这些直观形象的流行词。数字媒体的互动性提供了肆意发挥想象力、表现个性的平台。
(三)拼音输入法功能逐渐人性化,出现了简拼、联想等功能。只要输入一个词的开头字母,就出现以此音开头的一系列的词形联想,滋生出一些读音或近或远的谐音词。
“童鞋”不是小孩子的鞋子,而是“同学”的谐音。当在键盘上输入“TX”,输入词框里会出现“同学”、“童鞋”、“通行”等一系列联想词,网民们则选择了“童鞋”作为“同学”的戏称。“沙发”不是家具,而是“首发”的谐音,指第一个回帖的人。用键盘输入“SF”就会出现“首发”、“沙发”、“是否”等一串联想词,直观形象的“沙发”被选作“首发”的替代词。“筒子”不是筒,而是“同志”的谐音。键盘输入“TZ”会出现“同志”、“帖子”、“筒子”等一串联想词,“筒子”被选作“同志”的替代词。
五、结语
流行词是反映时代风貌的最敏感的触须,它集中体现了当下的生活时尚和大众心理。集时尚性、高频性、非规范性和新奇性于一身,在反映社会热点事件的同时,凸显出超越创新、追求自由与娱乐的精神。
流行词力求突破传统,造词机制更加多元化:巧妙运用汉语音节的特性,以叠音甚至合音组合出神奇的效果;大量使用比喻、谐音、截取等修辞法,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语法限制,灵活转换词性。流行词的造词方式处处体现出创造者的奇思妙想,为汉语词汇发展注入了活力。流行词的发展方式独特,无论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辐射形扩散,还是基于某种模型类推衍生,都能够批量产生出新词,体现出流行词旺盛的生命力。流行词大量滋生并迅速得以推广的重要因素在于传播媒介的变革。数字媒体的特殊性能为流行词的产生和传播带来全新的契机,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流行词正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汉语词汇的构成和汉语的发展。
H109.4
A
1003-4145[2012]02-0074-05
2011-01-30
李昌文(1964—),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本文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汉语词汇通史研究”(项目编号:10AYY00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陆晓芳sdluxiaof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