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视角:生产性服务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

2012-04-12杜在娟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经济区蓝色

杜在娟 高 蕾

(烟台职业学院外事处,山东烟台 264670)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视角:生产性服务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

杜在娟 高 蕾

(烟台职业学院外事处,山东烟台 264670)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进一步发展山东生产性服务业确立了全新的坐标系。从区域战略角度分析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半岛蓝色经济区背景下山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策: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要意义;创新发展,引领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布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双轮驱动”,提高产业关联度和竞争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转移;优化外部环境,凝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合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为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SWOT分析

一、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概况

从世界范围看,生产性服务业已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具增长力的部门,是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重点,其水平高低已经成为决定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战略地位的关键。就国内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已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和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山东制造业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现代农业发达,具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明显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山东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在15%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一些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得到改造和提升,内部结构层次不断改善和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进一步发展山东生产性服务业确立了全新的坐标系。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从区域战略角度分析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具有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求半岛蓝色经济区背景下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二、山东生产性服务业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就是对区域经济活动自身所具备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所处环境中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全面分析,为制定提升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清晰思路。

(一)优势分析

1.较强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2006-2010年GDP增幅分别达到14.7%、14.3%、12.1%、11.9%和 12.5%。2008 年实现 31072.1 亿元。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9416.2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187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①《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众日报》2011年3月1日。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良好的产业基础。“十一五”期间,山东服务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3.4%,居全国第三位;2010年,服务业投资实现11376.8亿元,年平均增长26.9%;三次产业投资结构2010年达到2.4:48.7:48.9。②山东农业产业化居全国前列,工业优势突出,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车辆制造、钢铁、能源等支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对生产性服务业有较大需求。

3.对外开放优势。山东是对外开放较早的沿海省份,处于亚太经济圈西环带、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部位。半岛蓝色经济区囊括山东沿海七市,青岛、烟台、威海等市具有悠久的开放历史,对外交往和经济联系广泛,具有承接国际服务转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协作的基础。

4.完备的基础设施。山东公路密度大、质量好,“五纵四横一环”高等级公路网初步形成。京沪、京九两大铁路干线纵贯山东境内,胶济铁路和兖石铁路横穿东西。航空事业发展迅速,空港密度大,已有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四个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300多条;港口密集,是我国北方唯一拥有三个亿吨大港(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的省份。港口与公路、铁路、空港运输体系相互配套,构成了海、陆、空相互衔接的交通网络,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5.城市化带动优势。山东省城市化进程较快,2007年人口城镇化率为46.75%,在全国排名第13位,全省17个设区市城镇化质量指数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青岛、威海、济南、东营、烟台,位于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就有四个城市。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6.良好的区位和地缘优势。山东半岛濒临渤海与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连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接长江三角洲地区,北临京津冀都市圈,区位条件优越。从宏观看,山东半岛是中国大陆距离日韩最近的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条件,三地皆深受儒家文化浸润,共属东亚文化圈,山东半岛也成为日韩服务业作用力最强的地区。从微观看,地处南方发达地区长三角和北方发达地区京津辽中间,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拥有重要地位,地缘条件优越。

(二)劣势分析

1.总量规模仍然偏小、比重偏低。2005-2007年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2281.5亿元、2889.1亿元、3582.3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为38.3%、40%和41%;同期,北京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3000.6 亿元、3505.4 亿元、4377.5 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63%、62.8%、64.9%,生产性服务业绝对值比山东同期多719亿元、616亿元、754亿元,高出山东同期20个百分点左右。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43.3%、44.6%、46.1%,也高于山东同期水平4-5个百分点。①数据来源: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服务业网站.http://www.sdjw.gov.cn/art/2010/4/7/art_264_11572.html.

2.内部结构层次低,行业集中度偏弱。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但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传统行业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仍然较高,而现代物流、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多数企业提供的是知识和技术服务链上的低端产品,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商务服务业、软件业、证券业等新兴行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存在较大反差。从行业资料来看,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单位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弱,规模效应和行业优势不强。2009年山东省纳税百强企业中,服务业企业仅19户,且多为央企。

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缺乏融合互动。山东省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制造业模式是基于加工贸易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从事的生产、加工、装配和制造环节处于产业链低端,其技术经济特征是对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限制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制约了制造业溢出功能的有效发挥和拓展,对生产性服务业引力不足。同时,山东省的生产性服务业主动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不强,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尚未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4.外资制造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性不强。山东省制造业发展主要通过本地各类廉价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和环境等)对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而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这种模式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暴露出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即外资企业与本地经济的产业关联薄弱。主要表现:一是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二是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等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三是产品直接出口多,而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

5.智力支撑不够。山东省在人才储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涉及到产业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低,高层次专业技术服务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现象就显露出来了。金融、物流、外包等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智力支撑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半岛蓝色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机遇分析

1.新一轮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新机遇。从国际形势看,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开始新一轮调整,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重点,服务外包和服务业跨国投资继续加速向中国转移,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将跨上发展新台阶,半岛蓝色经济区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2.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推动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强劲动力。近年来,国家已经作出重点发展信息、科技、金融、咨询、会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十二五”规划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这些都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强劲动力。

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重要契机。山东经济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转型,高污染、高耗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迫切需要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工业面临着综合要素成本上升、环境资源约束和增长空间受限的挑战,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需要从过去片面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生产和服务环节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从“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服务”转型。这也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应有之意。

(四)威胁分析

1.思想观念更新不到位。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思想观念跟不上服务业发展的需要,部分决策者没有把发展服务业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位置上来。近几年,山东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通过高投资拉动实现的,从资金投入的流向上看,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较大,服务业投资比重偏小,低于全国及大部分省市。

2.体制障碍和法律政策滞后。目前,山东省除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外,许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还存在政策性壁垒和垄断现象,竞争不充分。一些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规范化程度低,竞争秩序较为混乱,企业信用度较差,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和配套。其结果使本应具有广阔市场的生产性服务业缺乏足够的发展活力。

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要意义

要转变观念,提高对服务业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经济功能和发展趋势的认识,改变“重制造轻服务”、“重消费性服务轻生产性服务”的陈旧观念,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放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地位予以重视。

(二)创新发展,引领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宏观层面看,体制创新是引领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建设,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控股等形式进入服务领域,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微观层面看,技术创新是引领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建立健全半岛蓝色经济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的技术创新体系,组建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服务质量,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形成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引领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优化布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产业集聚模式能显著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区是跨地区的新型经济功能区,要防止“诸侯经济”的抬头,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在充分集聚各市比较优势、体现各自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规划布局、财政支持及政策引导等手段,科学合理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加快软件园、科技创业园、金融集聚区、创意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物流集聚区等建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化布局、集聚化发展,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避免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及各自为政、产业趋同甚至恶性竞争,推进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这是半岛蓝色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根本方向。

(四)“双轮驱动”,提高产业关联度和竞争力

按照二产带动三产、服务支持生产的原则,生产性服务业必须优先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一要优化发展以海洋生物、装备制造、能源矿产、现代海洋化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并推进企业服务外包。二要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以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集群为立足点,突出发展现代物流、海洋信息、服务外包、金融保险服务、创意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能力,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协调发展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选择。

(五)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转移

半岛蓝色经济区要把握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机遇,围绕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由单纯的制造业集聚转变为集制造与服务功能兼备的产业链集聚。在承接日韩、欧美等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同时,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外资准入标准,引导外资投向商业、交通、金融保险业等领域,逐步开放通信、会计、法律咨询和航空运输、代理服务等领域。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软件开发中心等到半岛蓝色经济区落户,加强与国际知名服务企业的合作,参与全球竞争。

(六)优化外部环境,凝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合力

从“硬环境”来讲,半岛蓝色经济区要合理引导政府的投资方向,科学规划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关联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成职能配置合理、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分工体系,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从“软环境”来讲,半岛蓝色经济区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法规,这些措施已被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所验证。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贸易法、期货法、土地估价法、证券投资基金法、运输通信法等相关法律,并使之相互配套,共同规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建立和规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政策、融资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激励政策等,加大财税、融资、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生产性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要构建信用体系平台,在平台上完善信用机制,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促进企业之间良性合作;要建立完善各种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便捷顺畅的交流与充足透明的信息。

(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从价值链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及与客户的不断交流与沟通上,生产性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起决定性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包含的多数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如研究与开发、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因此,半岛蓝色经济区要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级人才,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快培养专业性、复合性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空间集聚,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人才优势。

F062.1

A

1003-4145[2012]02-0065-03

2011-11-20

杜在娟,女,烟台职业学院外事处副教授。高 蕾,女,烟台职业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11WF7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栾晓平E-mail:luanxiaoping@163.com)

猜你喜欢

生产性经济区蓝色
蓝色的祝愿
蓝色的祝愿
蓝色使命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蓝色的五月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