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应链模式看校企合作的功能与约束条件
2012-04-12聂延庆张志宇
卢 萌,聂延庆,曹 岚,张志宇
(1.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100)
从供应链模式看校企合作的功能与约束条件
卢 萌1,聂延庆2,曹 岚1,张志宇2
(1.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100)
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到职业教育研究,指出供应链能够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而实现上述功能必须以树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观念、构建校企合作的激励与利益协调机制、搭建校企合作的网络信息平台、重组高职院校组织结构与流程为条件。
供应链;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高职院校
关于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从“价值链”借用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美国SGSCF(Stanford Global Supply Chain Forum,斯坦福全球供应链论坛)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客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成”。但不论怎样定义,他们无疑都认同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通过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集成化管理降低成本、最大化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的本质。
1 职业教育的供应链内涵解读
近年来确有研究者将供应链思想引入到职业教育,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职院校看成是一种服务性企业,学生从生源地进入学院经过教育加工后,再输送到用人单位的过程”,视为一种教育“产品”的供应链。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教育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特殊性,以及供应链理论分析就业问题、科技创新问题等方面,但从供应链的角度去探讨校企合作的功能及实现条件的尚未见到。
2 供应链在深化校企合作中的主要功能
2.1 节约校企合作双方的“交易成本”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校企合作行为的短期性和非充分性,使得校企合作存在着高昂的“交易成本”。如信息调查成本,校企合作协议的制定、执行与监督成本,合作努力测度费用成本等。但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各节点(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易”(非完全市场化的交易)是稳定的、长期的,不断重复的交易和信息沟通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更加信任,“交易成本”随之降低。
2.2 降低校企合作各方的机会成本
将供应链“零库存”管理理论应用到学生就业市场领域,就是实现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零库存”,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延伸到学校,减少自身库存。通过“订单培养”,完成了企业人才“预库存”,降低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一次性就业到位率”。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的两难困境下,毕业生、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都为之付出了较高的机会成本,校企合作也因此难以取得可持续发展。对已经毕业仍未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来说,其机会成本主要是为寻求就业机会的信息搜集费用、交通费用、待业期工资薪酬等;对高职院校来说,其机会成本包括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成本;对企业来说,其机会成本主要是岗位缺失导致的生产损失和设备闲置误工费等;对政府来说,其机会成本是“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登记、技能培训,以及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的执行成本等[1]。在供应链模式下,尤其是敏捷供应链更强调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应通过减少“待业大军”的“库存”来降低机会成本。
2.3 节约高职院校管理成本
在职业教育日益多元化、信息化的今天,职业教育的管理工作成本越来越高。仅以自主招生的管理来说,虽早在2004年在我国就已经开始,但对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是新事物。2011年教育部下发通知,进一步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单位和招生人数,允许列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共200所高校都可以参与申报。高职院校如何来选择生源、选择什么样的生源都是新的课题,而这些信息正是以企业一线的人才需求状况为基础的。自主招生只有在企业专家的参与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才能实现“不拘一格录人才”,让重点职业院校突破以往录取批次的限制,与其他重点高校一样享有优先、自主挑选优质人才的机会,让那些不被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看好或认可,考分稍次但学有专长、专业潜质较好、创新能力较强的特殊人才,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学校和专业。[2]而这正是供应链所鼓励的“采购”战略的要义,即通过协作招生,一方面企业、行业的参与减少了其招生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招生宣传了企业的价值理念和用人标准,校企“共赢”亦不难。
2.4 有助于提高校企合作的稳定和可持续
供应链管理实质就是通过各节点企业的协作和配合,通过降低产品流通的相关成本,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同样,高职教育要在普通本科教育、应用性本科教育等“教育产品”竞争中取胜,也需要通过降低链内的各种成本来实现。不论是机会成本、交易成本,还是管理成本的降低,都契合了高职教育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最终目标,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的一切方式方法,都是朝向这个目标而努力的,这个目标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根本——社会满意度提高。通过校企合作的供应链管理,将企业行业元素和信息纳入高职院校多样化的“教育包”以服务于社会,有助于社会满意度提高。社会满意度的提高又反作用于校企合作,成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3 供应链功能发挥的约束条件
高职院校要在教育国际化、多元化的征程中有较强的竞争力,就要借鉴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区域经济、行业背景开拓创新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利用供应链管理来提升学校的竞争能力,其具体约束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树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观念
供应链不仅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同时还饱含文化和理念的元素。在实施中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学校、企业、政府、学生等各方面传统观念的阻力,转变和更新观念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尤其是高职院校,应从四方面进行努力。第一,成本与价值思想。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对教育投入与价值的考量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对外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足,应当在保障教育服务公益性的同时兼顾效率理念。第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一种稀缺资源,生源相对丰富,缺少类似供应链节点企业一样的以服务赢得利润的压力和意识。第三,基于前两个条件,树立“共赢”思想,实现供应链主体的协作。各节点单位要乐于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尤其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合作方之间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供应链单位相互封锁的现象。第四,树立敏捷虚拟企业的观念。供应链上企业的组织必须是弹性的、可变化的、可选择的。一个“教育包”从构思设计到被用人单位接受,常常需要经过多个供应链单位的共同努力才可完成。
3.2 构建校企合作的激励与利益协调机制
供应链管理的协调战略,就是运用激励和补偿机制以影响代理人的决策和行为,激励和补偿机制能使代理人更加理性和更加中立(进而提供必要的信息)。自利、机会主义和风险厌恶等都可能成为目标冲突的根源,因此,激励和补偿机制成为了调整目标和决策的有效手段。
校企合作中的利益是关系到合作能否持续的根本因素。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公益化,其价值的回报明显具有滞后性。企业则不同,市场经济下的生存法则是经济至上、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和高职院校在价值取向和运行路径上不同,利益构成与实现方式也有所差异。但不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在追求着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这样,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协调就尤为必要。
对于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表现出的“冷漠”,可通过利益补偿、政策倾斜达到平衡。如针对企业关心的“企业对学校进行投入,却并不确定该校学生毕业后是否能成为其员工,企业也会灰心”的问题,可尝试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框架来弥补;对企业担忧的“由于企业和学校的文化、管理理念等均有所差别,学生们能力和毅力均有限,最终投资项目都成了‘烂尾楼’”,“学生技术不过关等造成产品报废率高”成本增加问题,可由地方财政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还可以从实习生均经费中扣除,因为这是一种“基于外部故障的供应链保证合同”,“当外部故障发生时,供应链双方根据一定的分担机制共同承担外部故障成本”[3];对于企业担心的“机器设备投放在工厂,使用率达70%,而投放在学校,使用率只有20%~30%,造成了资源浪费”问题,可以考虑教育投资抵扣企业所得税的政策,企业也可以考虑免费接受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为补偿;对于行业企业专家、经理和业务主管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事一线教学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鼓励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
3.3 加强校企合作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不可或缺的前提。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可见教育部已经明显感觉到教育信息化推行的紧迫性。为进一步将教育信息化推向深入,引入实践,教育部近日又下发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 (教技函 [2012]4号),要求职业院校 (高职和中职)试点。文件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水平、学校实际和职业教育特点,围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如: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与应用、职业学校资源共享机制……)、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创新、服务社会(如:校企联合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模式,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模式……)等方面开展试点。[4]这标志着以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发展的大幕即将在全国展开。
事实上,这是教育部从教育层面,以学校为中心来规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的,它仅仅是校企合作信息化系统的一部分。校企合作的信息平台应该是多维度的共享平台,企业、学校、政府、学生在这个平台内各有所需,各有所供,供需融通。高职院校通过信息平台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关心学生实习及就业情况,并及时反馈信息,适度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而企业则通过平台了解毕业生规模、专业结构、知识结构、职业规划、就业理念、就业心理、科研动态等多方面,及时掌握人力资源市场的真实动向;政府通过平台可以及时掌握学校和企业不能解决和协调的问题,进而根据合作的需要改进公共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调整制度供给。通过校企合作的信息平台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信息、人力资源、教育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共享与互补,逐步形成职业教育的生源链、师资链、信息链、就业链、成果转化链和继续教育链。
3.4 重组高职院校组织结构与流程
首先,推行扁平化管理。当前,我国大多数公办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仍然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这种权利本位下“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致使高职院校得到的往往是“放大了”的信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了管理的层级,从而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与真实性,获取快速反应的竞争优势。企业组织结构应由高度集中的层级式向扁平化发展。这样有利于降低高职院校内部各部门、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高职院校与企业、政府沟通的成本,缓解因信息时滞导致的“牛鞭”效应。
其次,实行柔性化管理。第一,教学计划柔性。对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按就业源单位的要求及生产实际状况,将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设计成若干个技能模块,一个学期完成一个或几个技能模块的学习。在修业年限上采用学分制弹性教学计划,可根据需要适时进行增、减,对每个模块内的课程规定学分,并设置必修技能模块和选修技能模块,在2~4年修满规定的学分可以毕业。第二,教学资源柔性。一是要求教师一专多能,掌握两种以上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承担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同时,增加外聘教师(客座教师)的比重,在人数上、专业数量上增加柔性。二是提高学校设施的柔性。对技能培养所需设施,可采取“外包”方式解决,即可委托校外专项技能实训基地完成培养工作。对教室的使用,可通过流动教学方式,改变原有的固定教室方式,增加教室的授课占用率,以提高教室使用的柔性。[5]
4 结语
“校企合作”不是新名词,但教育界人士经常用“剃头挑子一头热”来形容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将供应链管理纳入校企合作的推行与管理,有利于打破当前校企合作中广泛存在的高职院校“一头热”的现象。与供应链在企业间的广泛应用一样,只要能够将高职院校、企业、政府等相关主体的内在诉求充分体现在“供应链”模式中,各主体的积极性也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构建可持续发展、多元参与、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格局亦不是难事。当然,这样的校企合作需要政府在政策供给、企业的社会责任、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的进一步提高来保证。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EB/OL].(2009-01-23)[2012-06-05].http://www.gov.cn/zwgk/2009-01/23/content_1213491.htm.
[2]王寿斌.高职自主招生学生期待个性化培养[N].中国青年报,2011-09-05(11).
[3]HSIEH C C,LIU Y T.Quality investment and inspection policy in a supplier-manufacturer supply chai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202(3):717-72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将分批启动教育信息化试点[EB/OL].(2012-02-03)[2012-06-05].http://www.moe.gov.cn.
[5]李永云.试论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之主要因素[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4):106-108.
[6]霍丽娟,刘新起,李虎斌,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以河北省企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34):35-39.
Analysis on Functions and Constraint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rom Supp ly Chain Model
Lu Meng1, Nie Yanqing2, Cao Lan1, Zhang Zhiyu2
(1.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 Qinhuangdao Hebei066004, China;2.Qinhuangda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100,China)
The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ory is introduced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blem.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functions of this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 to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 opportunity cost and the management cost,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s to realize the above function is needed to set up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ncept,to construct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coordination mechanism,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network 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to restructur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process.
supply cha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unctions; constraint conditions; vo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71
A
1008-813X(2012)05-0088-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2.05.026
2012-06-12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供应链模式在河北省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中的应用研究》 (11050175);201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工作过程高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建设研究》 (SZ2011356);秦皇岛市科技局课题《秦皇岛市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生态位研究》 (201101A491)
卢萌(1981-),女,河北唐山人,毕业于辽宁大学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教育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