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绿色创新与发展研究动态综述

2012-04-12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能源绿色发展

刘 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北京100101)

国内外绿色创新与发展研究动态综述

刘 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北京100101)

创新和绿色已经成为今后驱动经济转型的两个最重要的因子。从绿色创新发展的资源环境维度、经济社会文化维度出发,以区域绿色创新与发展为主线,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旨在系统梳理区域绿色创新的微观影响因素与过程,分析绿色发展问题的内涵与演变。绿色创新发展来自于多重因素与制度在生产、扩散和使用新知识与新技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而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可持续现代化与城市转型。在国内外的绿色实践中,总结了能源可持续利用、节能服务业与低碳城市建设等研究的前沿问题。

绿色创新;新内涵;微观影响因素;能源可持续利用;节能服务;低碳城市建设

1 区域绿色创新的内涵与本质

绿色创新或可持续性创新作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结合点,目前尚未有统一定义。李海萍等认为微观层面的绿色创新通常是指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实施旨在节能、降耗、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绿色创新项目,并不断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1];而在宏观层面上绿色创新则指人类社会关注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使之得以实现的创造性活动;Klemmer等指出环境创新是相关行为者(包括公司、政治家、联盟、协会、教会、家庭等)发展、应用或引入新思想、新行为、新产品和新过程,因而有助于减少环境负担或者实现具体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所有措施[2]。绿色创新的本质可能是技术的、组织的、社会的和制度的。

绿色创新包括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度创新与绿色文化创新。绿色技术的概念最早是由Ernest于1994年提出的,是指能够节约资源能源,避免、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总称。绿色技术创新可以说是绿色创新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将环境保护新知识与绿色技术用于生产经营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价值的活动,其中涉及相关的制度与管理创新。Kamp在一部有关产业创新和环境规制的著作中认为“在大多数国家,环境和创新政策并没有完全或充分地整合,然而,人们普遍认为,在创新、环境保护和在创新之间存在持续的相互影响。创新政策可以通过对环境技术研发的支持来促进环境保护”[4]。绿色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实现绿色技术创新需要绿色文化的引导和支持。王缉慈认为创新文化或者高科技文化的出现,侧重点不是物质文化环境建设,而在于软环境,即制度环境、机制环境和人才层面的建设。

2 区域绿色创新的微观影响因素与过程

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多数研究者认为市场结构与城市结构是影响创新的关键。市场结构特别是经济体中企业规模的分布决定了创新,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定:大企业可能更有能力投入R&D研发,但是小企业在技术工人进行技术改进方面会更有灵活性。企业规模和创新的关系在不同的产业领域会有所不同。大企业的创新是在资本密集的领域,而小企业在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更易创新。因此,大型绿色企业创新集中于火车、汽车生产或太阳能制造等。城市密度与专业化或城市化与本土化经济之间的关系仍存在诸多争论。外部经济与专业化密切相关,反过来激发学习与创新。但也有学者提出过度专业化带来的结构性风险实际上会减少创新,而企业规模、产业领域与地理位置的相近性才是增加创新的重要因素。

Gallagher等在一篇文献回顾中全面描述了能源技术创新(ETI)。虽然该文章侧重能源领域,但对创新过程的描述适用于绿色创新的所有方面:能源技术的改进是一种改变,这种改变可以减少进行既定能源服务的资金成本,或者在既定成本下提高能源服务质量,或者减少提供既定能源服务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或政治影响,减少这种影响所需的成本被认为等值于减少影响所带来的社会效益[5]。ETI是一套流程,在这套流程中,能源技术的改进(以技术改良或技术替代的形式存在)包括了从实验室到商业化过程中的构思、研究、建立、示范、改良以及最后应用的整个过程。创新不仅包括研究与开发,只有在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后,创新才算真正完成。

3 绿色发展研究的新内涵

3.1 绿色发展的内涵与演变

自1987年布伦特兰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在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资源紧缺和金融危机肆虐等一系列全球问题和挑战的助推下,实现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向以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绿色增长、绿色发展模式的转变,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多尺度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呼吁实施“全球绿色新政”。在较早的文献中,绿色发展就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统一协调”的发展模式或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它是针对传统的发展模式把经济增长放在优先位置,以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从而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而言的。随着人类面临的问题及其认识的演进,绿色发展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3]。

3.2 绿色发展与城市转型

在全球层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复苏、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向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转型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和争取双赢的选择。我国随着传统比较优势不断丧失、创新能力积累不足,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挑战,要获得持续的增长动力,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包括实施绿色转型。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或经济体纷纷出台相应的经济刺激计划、后续的发展战略或政策,使经济发展“绿色化”。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张飞相、陈敬良总结了国外城市转型的4种趋势[8]:(1) 创建生态低碳城市(欧盟、日本、英国);(2)打造智慧城市(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3) 建设文化城市(英国伦敦);(4)构建集约城市(美国纽约)。由于城市规模、发展阶段和发展重点的不同,有关城市转型的模式、特点及方向各有不同。如纽约在通过制造业衰退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城市转型;匹兹堡发展多样化经济实现城市转型。国内学者对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型城市转型上。

4 绿色创新发展实践的研究动态

4.1 能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4.1.1 对新能源利用政策的研究

在太阳能利用领域,Longshi分析了在绿色建筑中,太阳能系统、地源能源系统和日光系统的不同影响;Sekan认为生物质能与垃圾焚烧生能能够减少泰国温室气态排放,并提高电力使用效率;Nathan以核能和生物质能为例,认为能源技术转换主要依赖于非经济因素,价格因素并不是技术变化的首要原因。刘贞等对我国当前可再生能源的供给潜力及其经济可开发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成本曲线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情景仿真模型。刘嘉、陈文颖构建了基于中国TIMES模型体系,分析未来低碳能源的发展战略。

4.1.2 能源投资影响研究

对可持续能源投资包含两部分:一是政府和企业的(R&D)投资,二是金融投资,包括股票、基金、风险投资等。Tobias Wiesental等分析了在技术层面欧盟R&D投资的影响,并构建了“四步”方法来评估企业R&D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Perry认为清洁能源公司的股票价格与技术公司的股票价格高度正相关;Henriques采用向量自回归的方法研究了相关能源公司的股票价格、油价、利率与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

4.1.3 实物期权分析法(ROA)的广泛使用

在环境与能源政策评估方面,实物期权分析法(ROA)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该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地对环境能源政策进行评估的决策工具。Kiriyama&Suzuki使用ROA模型对日本的核电站进行投资与收益的政策评估;许多学者在水电投资评估中也使用了ROA方法。ROA方法与博弈论方法的结合是对实物期权理论的拓展。

4.2 节能服务研究的最新领域及进展

4.2.1 国外节能服务产业政策

美国是节能服务产业的发源地与节能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中50个州内的46个州对节能服务进行了立法。美国的节能服务业融资环境宽松,获得批准的节能服务项目能得到REEP(Ratepayer-Funded 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 资助。美国还制定了联邦政府绩效合同(ESPO法案)。1992年,加拿大政府实施“联邦政府建筑物节能促进计划(FBI)”,其中制定了详细的政府机构执行节能服务项目的方法指南和执行程序。日本政府采用强制性手段推动节能服务发展。

4.2.2 我国节能服务业研究进展及新趋势

我国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和总体市场环境为节能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政府对节能工作的要求激发了市场对节能服务的需求。吕荣胜、王建从宏观与微观2个层面8个维度对中外节能服务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康艳兵、张扬等通过回顾我国节能服务业的产业发展历程,分析了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特点,总结了节能服务产业的相关促进政策;陈剑、吕荣胜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节能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影响用能企业外购节能服务决策的因素。

4.2.3 节能服务产业向新领域的拓展

Eleonora提出了最佳配电能源管理系统的新方法;Marco Sorrentino给出了基于规则电动汽车能源控制战略;Hamid Khayyam提出了汽车的空调能源管理系统,既减少能源消耗又能保持温度的舒适性;Okay&Akman指出了影响能源效率投资的决策因素;Shin-Kulee将能源管理应用于设施的监测和控制系统,并对这种耦合系统进行描述,将详尽的能源管理程序嵌入实时控制与决策当中。

4.3 低碳城市建设研究与实践

4.3.1 低碳城市理论研究

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通过政府引导、商业激励的方式,鼓励市场运用最新的低碳技术,为工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个明确而稳定的政策框架,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胡鞍钢认为低碳城市建设是我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应从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等方面入手[9]。

4.3.2 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研究

在2009年10月葡萄牙波尔图举行的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ISOCARP)上,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师、研究人员、政府官员探讨了在建设低碳城市中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和如何进行有效的城市管理。大会根据世界各地提交的9个案例进行了主题讨论,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和作用、能源规划的相关领域、可持续的城市设计问题和城市管理面临的挑战等问题。低碳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要发展理想的低碳城市,需要以更加多元的标准来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从城市结构与发展模式上整体控制与减少碳排量。

4.3.3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李超骕、马振邦通过对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案例的梳理和概述,将国外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归纳为基底低碳、结构低碳、形态低碳、支撑低碳、行为低碳5个方面,具体实践手段涉及能源更新、产业转型、推行循环经济、构建紧凑城市、优化城市生态网络、发展绿色交通、推广低碳技术和鼓励节能行为等[10]。

4.3.4 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研究

张萍、吕巍认为低碳城市建设路径包含开展低碳城市规划、调整能源结构、降低重工比重、控制建筑物碳排放、提倡消费节能、增加城市碳汇等8个方面[11]。张长龙认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继续拓宽投融资渠道、逐步完善相关制度以及进一步深化低碳城市意识是我国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必由之路[12]。

[1]李海萍,向刚,高忠仕,等.中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环境效益向企业经济效益转换的制度条件初探.科研管理[J].2005(2):46-49.

[2]klemmer P,Lehr U.Environmental Innovation[R].BMBF,Analytica-Verlag,Berlin,1999:63-81.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色发展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ASHEIM,B.T.&GERTLER,M.S.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J.FAGERBERG,D.C.MOWERY,&R.R.NELSON(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291-317.

[5]GALLAGHER JC.The Effect of Age and Menopause on Bonemineral Density of The Proximal Femur[J].JBoneminer Res,1989,4:639-642.

[6]CHRISTOPHERSON,S.&CLARK,J.Power in firm networks:What itmeans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Regional Studies,2007,41(9):1223-1236.

[7]COOKE,P.Introduction:Origins of the concept[C].//H.J.BRACZYK,P.COOKE&M.HEIDENREIVH(Eds.).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London,UCL Press,1998:2-25.

[8]张飞相,陈敬良.国外城市转型的趋势及经验借鉴[J].企业经济,2011(5):137-139.

[9]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8(3):26-29

[10]李超骕,马振邦,郑憩,等.中外低碳城市建设案例比较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31-36.

[11]张萍,吕巍,严向东.构建低碳城市的路径选择——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J]. 统计与决策,2011(3):132-134.

[12]张长龙.我国城市低碳化路径选择[J].青海社会科学,2011(5):126-131.

Research Progress Overview of Gree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Liu Wei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Innovation and green have become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driv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future.Starting from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dimension of gree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economic and socio-cultural dimensions,taking regional gree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logical relations,aimed at over viewing the microscopic impact factors and process of regional green innovation,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and evolu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innovation comes from multiple factors and systems in the production,proliferation and use of new knowledge and new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teraction,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green development is sustainable modern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limited resources.Finally, it summarized the forefront problems of sustainable use of energy,energy-saving services and low-carbon urban construction from the green practices at home and abroad.

green innovation; new connotation; micro-influencing factors;energy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energy saving service;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X22

A

1008-813X(2012)05-0017-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2.05.006

2012-09-06

刘薇(1981-),女,河北迁安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理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能源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