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2012-04-12厉有名
厉有名
近年来,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一些地区已成为第一大肝病,世界各国对该病已高度重视,开展了许多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包括酒精消费政策的制定和基因流行病学的研究等。
一、西方国家ALD流行病学状况
2005年5月第58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世界卫生大会明确指出酒精的危害,酒精导致4%的患病率和3.2%的死亡率[1]。在发展中国家,饮酒是威胁健康的头号危险行为,在发达国家则位于第三位。WHO 的全球酒精消费报告分析了世界各国及地区的酒精消耗、饮酒方式、酒精相关疾病负担和饮酒导致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的酒精消费逐年减少,而发展中国家、中东欧则逐年增加。饮酒导致男性生活指数明显减低[2]。
在发达国家,酒精是导致肝硬化的头号病因,而在其他地区病毒性肝炎可能位于第一位。酒精导致肝硬化的相对危险度在消耗40g 酒精/日的男性或20g/日的女性是1.3,在消耗60g 酒精/日的男性或40g/日的女性则上升为13。在美国,肝硬化死亡率从1973年起基本维持同一水平,到2002年位于死亡原因的12 位,每年约27794 人。超过43.6%的肝硬化死亡原因与酒精相关的(死亡率4.2/100000),在35~44岁的肝硬化人群中占60.2%。在对意大利南部成年人和青少年肝功能异常者的调查中,发现嗜酒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占46.5%,病毒性肝炎导致者占28.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占4%[3]。在墨西哥,肝病是2000年死亡原因的第五位,预计到 2050年,ALD 患者大约有 996255 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大约有823666 人,是感染性肝病的 20 倍(46992 人)[4]。在瑞典,与烈酒的销量增加呈正比,1969 至1976年间肝病死亡率逐年增加,尤其以男性患者为著。在减少了烈酒的税收后,酒精相关疾病的死亡率、旷工旷课及其他有害作用都相应增加。而饮用啤酒和葡萄酒的风险较烈酒小,具体原因尚不明确[5,6]。在英国,1950 至 2002年间,肝硬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70年后,最令人震惊的是苏格兰人的肝病死亡率在90年代是以往的2倍,其中女性的死亡率增加了大约1/2[7]。这个结果促使英国政府改变酒精的管理政策[8]。在南非,7%的死亡和残疾率与酒精损害相关,仅次于外伤和心血管事件,特别是酒精引起的暴力、酒精滥用和胎儿酒精综合征。这提示社会经济学剥夺、ALD 和其他酒精相关疾病是相互影响的[9]。在挪威,酒精仍然是53%的肝硬化患者的主要原因[10]。
嗜酒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分布存在差异。2004年美国的调查显示12岁以上的美国人口中,22.8%的人在1 个月内至少2 次喝5 瓶或 5 瓶以上啤酒。酒精滥用在26~29岁人群中是63.2%,60岁以上人群中降至35.2%,而在12岁人群中是2.3%,在21岁人群中上升至69.8%[11]。老年人的嗜酒经常被低估或未发现,英国学者对208 例住院病人(>60岁,重度嗜酒)的研究发现12 例患者的血液酒精浓度>2000mg/dl,且与许多临床症状相关,甚至导致死亡[12]。
二、亚洲国家ALD流行病学状况
1970年起,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印度、韩国、斯里兰卡等也开展了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Horie 等对日本住院患者的统计发现,排除肝癌后,病毒阴性的ALD 的发生率大于70%。在酒精性肝硬化而没有肝癌的患者中,病毒阴性者占80%。然而,病毒阴性的肝细胞癌在严重嗜酒的患者中的发生率是27%。在肝细胞癌患者中,6%是HBV、HCV 阴性的严重嗜酒者,而96.2%有肝硬化[13]。Matsuka 等研究了1043 名健康日本男性中日酒精消耗和生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有趣的是,在严重嗜酒者中,相关性不明显,而在轻中度嗜酒者中,酒精消耗量与肝功能指标异常程度呈正比[14]。另一项对日本ALD 患者的研究显示ALD 的发生率在1980年达到一个平台期,然后稳定下来。大约2/3 的ALD 患者单纯由饮酒引起,剩余的1/3 是由于酒精和HCV 的联合作用。ALD 相关肝硬化的肝细胞癌发生率从1976 至1991年持续线性增加。亚洲人HBV 和HCV 感染的发生率影响ALD 的流行病学。日本学者对HCV 感染的ALD 患者的调查显示其炎症评分较HCV 阴性的对照组高。在另一项对韩国162 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研究中,HBV 和HCV 感染率各占29%和10.5%。对中国东部地区ALD 的研究显示HBV 感染率是8.8%。
三、相关遗传因素
遗传性因素是家族甚至人群中促进ALD 的危险因素。中国台湾、北京和浙江等地的学者发现当地汉族人群的 ALD 易感基因 ADH2、ADH3 和ALDH2 等的等位基因频率以及基因型分布不同于西方国家,可能是中国嗜酒人群ALD 的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ALD 的乙醇代谢相关酶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发现ADH2、ADH3 和ALDH2 基因型的单独以及共存可能对ALD 患病率有一些影响,ALDH2 基因型在ALD 的发病中起了关键作用,ALDH2*1/*1 基因型是ALD患病的危险因子,而ALDH2*2/*2 基因型是ALD 发病的保护因子[15]。细胞色素P4502E1(cytochrome p450 2E1,CYP2E1)也是ALD 的易感基因。李昌平等、张顺财等分别观察了CYP2E1 基因型在ALD 患者中的表达,发现CYP2E1 的限制性酶切位点多态性与 ALD 的易感性相关[16,17]。PsaI/PstI 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形成三种基因型:A 型(纯合子c1/c1)、B 型(杂合子c1/c2)和C 型(纯合子c2/c2)。正常人以A型为主,B 亚型次之,C 亚型罕见。ALD 患者中,A 型少见,B 型多见,认为可能与酒精刺激相关。
四、我国ALD流行病学状况
我国对嗜酒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人群中嗜酒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1982年中国12 个地区调查资料表明,一般人群中嗜酒者为0.21%,1991年北京市16 个区县调查发现嗜酒者在一般人群中占14.3%[18],2000年浙江地区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嗜酒者占调查人群的14.8%[19],2000年西安地区的调查显示人群中饮酒人数占总数的35.1%[20]。可以看出不到20年嗜酒者增长了70 倍以上。
我国尚缺乏酒精性肝病的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各地有一些相关的临床统计资料报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及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也不断增加。白求恩医科大学的王辉等报道,1991年酒精性肝病占同期肝病的百分比为4.2%,1995年为17.5%,到1996年增至21.3%,且北方患病率高于南方[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237例酒精性肝硬化临床分析显示:酒精性肝硬化占肝硬化发病总数的百分比已从1999年的10.8%上升为2003年24.0%[22]。2000年浙江省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人群酒精性肝病患病率为4.34%,其中酒精性肝硬化为0.68%,酒精性肝炎为1.51%,酒精性脂肪肝为0.94%,轻症酒精性肝损伤为1.21%[19]。2002年至2003年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酒精性脂肪肝、可疑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0.79%、1.15%、15.35%[23]。
一般认为,女性比男性易感酒精性肝病。浙江省男性酒精性肝病患病率为6.36%,女性为0.36%;前者是后者的17.67 倍;而男性嗜酒人群现患率为21.77%,女性嗜酒人群现患率为1.26%,前者是后者的17.3 倍[19]。资料提示我国酒精性肝病患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造成此现象主要是男女嗜酒人群的现患率不同,而女性则比男性易患酒精性肝病。中国两性嗜酒现患率差异高于西方国家,可能与文化背景相关。新近研究显示雌激素增强急性乙醇产生的内毒素血症应答反应,并扩大肝脏对内毒素的炎症反应。动物实验中给予雌激素受体拮抗剂能部分阻止酒精性肝损伤,进一步证实了雌激素有促进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
中国酒精性肝病主要以酒精性肝炎为主,与西方国家的以酒精性脂肪肝为主具有明显差别。在浙江,不同区域和职业嗜酒人群的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和发病形式均不同,其中以强体力劳动的嗜酒者的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最高,相同劳动强度的嗜酒者渔民的酒精性肝病患病率低于工人;城市的酒精性肝病以酒精性脂肪肝为主,均支持酒精性肝病的发病与饮食习惯和职业等相关。
我们对浙江省461 例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一个7年随访调查发现[24],日酒精摄入量≥40g、饮酒年限≥10年和肥胖与酒精性肝损指标异常紧密相关,相对危险度(RR)(95%CI)分别是 2.014(1.108~3.662),2.085(1.106~3.928)和 1.772(1.140~2.754)(所有P<0.05)。与其他组比较,日酒精摄入量≥40g/饮酒年限≥10年且肥胖组的酒精性肝损7年累积发病率最高,分别为51.47%和47.12%。在日酒精摄入量 40~80g、80~160g、≥160g 人群中,其酒精性肝损的人群特异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分别是7.22%、7.20%、2.18%(所有 P<0.05)。在饮酒年限10~20年、20~40年人群中,其酒精性肝损的 PAR%分别是 24.18%、22.38%(P 均 <0.05)。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58th World Health Assembly.Agenda Item 13.14.Public health problems caused by harmful use of alcohol.http:// www.who.int/gb/ebwha/pdf_files/wha58/A58_18_en.pdf [Accessed 15 December 2005].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status report on alcohol 2004.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
[3]Pendino GM,Mariano A,Surace P,et al.ACE Collaborating Group.Prevalence and etiology of altered liver tests: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in a Mediterranean town.Hepatology,2005,41(5):1151-1159.
[4]Mendez-Sanchez N,Villa AR,Chavez-Tapia NC,et al.Trends in liver disease prevalence in Mexico from 2005 to 2050 through mortality data.Ann Hepatol,2005,4(1):52-55.
[5]Stokkeland K,Brandt L,Ekbom A,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liver diseases in Sweden 1969-2001 in relation to alcohol consumption.Scand J Gastroenterol,2006,41 (4):463-468.
[6]Andreasson S,Holder HD,Norstro¨ME,et al.Estimates of harm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Swedish alcohol policy:results from past and present estimates.Addiction,2006,101(8):1092-1105.
[7]Leon DA,McCambridge J.Liver cirrhosis mortality rates in Britain from 1950 to 2002: an analysis of routine data.Lancet,2006,367(9504):52-56.
[8]Room R.British livers and British alcohol policy.Lancet,2006,367(9504):10-11.
[9]Schneider M,Norman R,Parry C,et al.Estimating the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alcohol use in South Africa in 2000.S Afr Med J,2007,97(8 pt 2):664-672.
[10]Haukeland JW,Lorgen I,Schreiner LT,et al.Incidence rates and causes of cirrhosis in a Norwegian population.Scand J Gastroenterol,2007,42(12):1501-1508.
[11]Shore JH,Beals J,Orton H,et al.Co-morbidity of alcohol abuse and dependence with medical conditions in 2 American Indian reservation communities.Alcohol Clin Exp Res,2006,30(4):649-655.
[12]Mehta MM,Moriarity KJ,Proctor D,et al.Alcohol misuse in older people:heavy consumption and protean presentations.J Epidemiol Comm Health,2006,60(12):1048-1052.
[13]Horie Y,Ishii H,Hibi T.National survey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in Japan.Nihon Arukoru Yakubutsu Igakkai Zasshi,2004,39(6):505-510.
[14]Matsuka Y,Wang DH,Suganuma N,et al.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serum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to alcohol intake in Japanese males.Acta Med Okayama,2003,57(4):171-178.
[15]Yu C,Li Y,Chen W,et al.Genotype of ethanol metabolizing enzyme genes by 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 in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in Chinese people.Chin Med J(Engl),2002,115(7):1085-1087.
[16]李昌平,邹义君,陈光东,等.细胞色素P450 2E_1 基因多型性在酒精性肝病及肝癌发病中的作用.泸州医学院学报,1995,18(4):243-246.
[17]张顺财,刘斯青,王吉耀,等.细胞色素P450 IIEI 基因型在酒精性肝病中的意义.临床肝胆病杂志,1998,14(4)∶203.
[18]酒依赖与肝病问题调查协作组.中国9 个城市4 种职业人群酒依赖协作研究(一)(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3):112.
[19]厉有名,陈卫星,虞朝辉,等.浙江省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调查概况.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11):647-649.
[20]鲁晓岚,陶明,罗金燕,等.饮酒与肝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6):467-468.
[21]王辉,王江滨.肝炎病毒感染与酒精性肝硬化关系的研究:附182 例酒精性肝病临床病例报告.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8,24(6):652-653.
[22]刘阳,迟宝荣.酒精性肝硬化237 例临床分析.吉林医学,2004,25(4):40-42.
[23]范建高,朱军,李新建,等.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2):83-88.
[24]Shen Z,Li Y,Yu C,et al.A cohort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obesity on serum liver enzyme levels.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2(7):8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