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社会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

2012-04-12刘秦民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自然界人类

刘秦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在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压力下,理论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生态社会主义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崛起的一种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探讨和思考社会主义问题的思潮。这种思潮从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危机的现实出发,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反思危机的根源,探寻摆脱危机的出路,由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社会主义理论。生态社会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了当代生态危机,认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全球化扩张,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存在,人类就无法摆脱生态危机的困境。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方法论视角: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和理论主题之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于这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的观点可谓各不相同,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①全增瑕:《西方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的哲学命题就隐含这一思想的萌芽。培根是把人类中心主义从理论推向实践的伟大思想家,他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集中表达了“人类中心”思想。康德断言“理智的法则不是理智从自然界得来的,而是理智给自然界规定的”。②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93页。这种“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的主张,为“人类中心”思想提供了理性的根据。于是,人类中心主义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人类只关心人自身的存在和利益,而无视其他自然物的存在和利益,把其他自然物仅仅作为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的占有物来对待,这就必然导致人类在实践上对自然界开发利用的无限度和破坏性,从而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此同时,生态中心主义思想同样历史悠久,我国战国时期的老子和庄子都是该观点的代表。老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人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生存,也必须尊重自然法则才能求得发展。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对于万物,应任其自由发展,而不要妄加干涉,不随意主宰万物。庄子也肯定天、地、万物与人类是统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③余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他们都反对人类妄自尊大,以自己为中心,反对人类仅仅为了自己的需要而违反自然规律、掠夺自然、危害环境的行为。同时,他们都强调作为自我循环的自然系统在动态过程中的协调、稳定与和谐,主张把自然界的这种天然状况作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模式。美国著名人文主义物理学家F·卡普拉对道家的这一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是最完善的生态智慧。但生态社会主义者不满足于那些把生态问题归咎于人口过剩、工业范式或人的贪婪欲望等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观点缺乏对生态问题的深层分析。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生态问题,才能真正找到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现代西方生态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之争,完全可以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来解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总结唯物主义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在同唯心主义进行漫长的斗争中创立的。这一自然观确立了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自然是人化自然的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中,马克思把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的中介。为了消灭私有制下的劳动异化现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人的“联合”和“联合产品”这个概念,对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消除人与自然的异化、建立共产主义理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生态社会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采用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方法,认为人的需要不只是自然性的,更是一种文化的社会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社会通过劳动实践把自己和自然界联系起来。人类的物质劳动是人与自然最终实现统一的现实途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时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在他看来,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单纯的人道主义或单纯的自然主义作为理论基础,都是不可以胜任的。必须超越二者的对立,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人道主义充分发展以致包含了自然主义的全部合理思想,上升为一种自然人道主义;使自然主义充分发展以致包含了人道主义的全部合理思想,上升为一种人道自然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立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反自然的人道主义和非人道的自然主义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既不能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取消了人的特殊利益,把人贬低为一般的自然存在物,也不能因为强调人的特殊利益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二者应该是一致的。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是从自然界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同自然界一起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肯定自然生态系统的自主性,肯定自然、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关系。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揭示了人是从高度发展的类人猿演变而来的;细胞学说表明,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全部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并且还都是从一个个原始的细胞库遗传下来的,构成我们人类身体的最基本的单位(细胞)同自然界所有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同样的,同时分子生物学更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人和其他生物的统一性,人和其他有机体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所有细胞核使用的都是一套意义相同的密码。概而言之,人和其他全部生物有着相同的遗传物质和通用的遗传密码。科学揭示了人的生物学本质,他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靠自然界生活,受自然规律制约。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社会——经济——自然”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在这里,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以哪个为中心,或一个对另一个的主宰和统治,而是两者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在生态体系中,无论是人还是自然存在物都是平等的主体,两者的地位是没有高低之分的。”②丰子义:《生态文明的人学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客观规律,它要求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呼唤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真正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结构,最终实现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主旨:在平等生命互动的基础上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自启蒙运动以来为西方社会所普遍认同的技术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人类应当而且能够征服自然;也不同于西方绿色运动中提出的生态中心主义——强调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应当对自然毕恭毕敬。生态社会主义既批判技术中心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对立的基础上,又吸收了生态中心主义理论中的合理因素,即对环境、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同时又没有像生态中心主义那样,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完全抛弃“人的尺度”,而是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生态社会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只有在与人类的共同存在以及相互转化中才具有意义,自然离开了人就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自然是属于人的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自然界才能获得社会性。“马克思提出了对人与自然关系要进行“合理调节”的思想,人和自然的关系要“有意识的加以控制”。”③张青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及其现实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方面,社会和自然不是对立的,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又是社会化的自然。另一方面,社会和自然又是相互作用的,自然作用着并改变着社会,反过来社会也在改变着自然;被改变了的自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的进步,如此反复,构成了人与自然日益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自然界与人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但进入工业社会后,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认为,自然的财富是无限的,人的欲望也是无限的,经济的发展只有在人类不断征服自然过程中才会取得进展。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人类盲目地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生态社会主义指出,这种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当代社会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一种异化的状态之中。自然界被当做人类统治和榨取的对象。人类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并以功利主义的不计后果的态度掠夺自然,更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生态社会主义透过人与自然的表面冲突,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深度的剖析。他们认为,现代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人的观念落后或工业主义造成的,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霍华德·柏森斯等人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认为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作用的社会管理范式,造成了内部生态环境代价的外部化,由社会支付环境破坏等生态恶果。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全球化扩张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从事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尽可能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主义生产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对自然采取敌视的态度,掠夺性的开发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从而保证其利润的最大化。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无疑同资本主义的固有逻辑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发生了质变。在生产过程中,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统治加强,科学技术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并且其消极的社会功能逐渐呈现出来,它不再是“一种革命或解放的力量”,而是蜕变为新的社会控制形式。一方面科学技术使得人们获得了最新的技术手段,从而可以去更好地掠夺自然和破坏自然,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对自然的征服和对人的统治“合理化”。二是消费的异化。资本主义倡导以消费为荣,诱导人们为享受消费而拼命工作,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日益膨胀。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典型的消费社会,它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异化形式——“消费异化”,消费异化使得人类把消费当做目的本身从而追求对自然界的无限索取和掠夺,这样消费就与人的真正需要相脱离,演变成为消费而消费的病态行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唯利是图的本性必然引起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并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引起生态危机。

生态社会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提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符合生态原则的绿色社会。因为,它克服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即目前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将随着人与人关系矛盾的克服而消解,对自然生态的资本主义破坏已不复存在。“生态社会主义强调,在将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是占有与被占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非常融洽的关系,一种有着内在平等交流的生命关系。”①洪莹、郝一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及其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这种崭新的人——自然关系模式,将生命这一概念从人的独占中解放出来,承认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也是生命的存在,它们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生命的交流和互动。这种新型关系模式既是同发达工业社会的传统模式和主流价值观相对立,又区别于生态中心主义的人——自然关系模式,后者宣扬自然神秘论和以自然为中心的伦理关怀。所以生态社会主义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是一种坚持二者和谐、统一的关系结构,其目的是最终实现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

总之。生态社会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它强调保护生态的人类学意义和伦理学意义,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经济合理性应当服从生态合理性,强调以平等为核心的社会公正,主张实现自然的解放,以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反思

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始终,不论人类是否意识到这一关系。生态危机的严酷现实促使人类冷静地审视所走过的历程,从而积极寻求摆脱危机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我们应在更深的层次上和更广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协调行动,共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

第一,协调好自然的“工具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内在矛盾。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价值,其本身就是目的:首先,自然物对人类具有“工具性价值”,人类把自然事物当做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其次,自然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这两种价值不能简单地相提并论,他们具有以下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其一,自然物的工具性价值是指自然物直接对人的实践具有的意义(作为改造对象),并且随着人的实践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自然物的生态价值是指自然物直接对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所具有的功能。其二,自然物的工具性价值只有当它在“毁灭”了它的生态价值之后才会形成,而生态价值则是只有在它还没有作为工具性价值被消费时才能得到保持。在人类直接的现实的实践中,这两种价值存在着对立和冲突。要保持自然物的生态价值,就不能把它作为工具性价值,要使其具有工具性价值,其生态价值就会丧失。

第二,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性”与“不和谐性”的辩证关系。自然界为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而且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提供了劳动对象。而人既是自然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是二者的统一。因此,人与自然界既有和谐的一面又有不和谐的一面。就和谐而言,自然界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它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须臾不能离开的生物圈。没有这种和谐也就不会有人类的形成,就更谈不上人类的发展。“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为此,人类应该而且必须保护生态系统。就不和谐而言,人类虽然“脱离”自然界而成为自然界的“对立面”,但还必须时刻同自然界打交道,以期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但是,地球拥有的生态资源和能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界无法满足人类无限制的贪欲。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自然界只是向人类提供其生存发展之所需的可能性,而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仍需要人类付出巨大的劳动去改造自然并创造价值。因此,必须呼吁人类的理性和良知,通过伦理道德的协调、制度要素的规范、法律法规的约束等,促使人类将对物欲的过度追求转换成人的对精神境界的审美追求和对生态和谐完满的追求。

第三,掌握好“以人为尺度”和“以自然为尺度”之间的必要张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只注重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和统治”,自然资源被人们当做他们的财产去无限制地开发、利用,而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于其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缺乏“保护、改善和建设”等自觉而积极的意识,最终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因此,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必须明确在什么条件下应该以人为尺度而去达到人类的需求、在什么条件下以自然为尺度而不要盲目开发破坏自然界。要正确认识自然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同时协调、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复杂关系。在此前提下,不仅会使生态系统越来越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不断地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可为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

最后,维护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复杂格局。生态社会主义追求经济增长必须限制在生态的自我再生能力、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以及资源的自我循环能力所能允许的范围内,争取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取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反对无限制地追求高消费,摈弃传统工业社会中单纯重视物质价值、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的做法和强调经济理性高于一切的思维定势。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将生态意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满足基本的需求的同时,提升人的需求层次:更多地追求科学、艺术、信仰、审美等精神生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总之,生态社会主义注重的是怎样使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一致起来、协调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协调一致。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自然界人类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人类第一杀手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