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语境下的德语外来模因

2012-04-12琦1

关键词:缺省外来词模因

陈 琦1, 2



跨文化语境下的德语外来模因

陈 琦

(1.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2.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 200433)

语言模因作为社会文化进化单位,在纵横二维方向不断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由于语符缺省、文化缺省和心理顺从等原因,德语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收入了大量外来模因。这些外来词与德语本土词汇进行着相互竞争,在自然选择中一较高下。研究发现,具有唯一性、专业性、区别性、经济性和时尚性的外来词更容易成为强势模因,可以有力地解释外来语在德语语言变迁中的作用。

德语;外来词;模因;语言变迁

一、语言模因论

(一)模因与语言模因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的核心 术语是meme,即模因。“meme”源自希腊词“mimeme”,意思是“模仿”。1976年牛津大学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Dawkins在其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模因的概念,并认为模因就是在文化领域内人际间相互模仿并复制、传播开来的思想、主意或行为模式。他的学生Blackmore认为模因文化单位不仅包括曲调、旋律、观念、时髦的用语、时尚服饰、搭建房屋、制造器皿等,也可以是科学理论、宗教信仰、决策程序、惩罚模式、客套常规等等。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就可称为模因。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模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或模因复合体。语言作为一种模因,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与语言使用者的不断模仿、复制与传播是分不开的。

(二) 模因的复制与变异

模因的复制通过模仿而得到实现,从一个宿 主到另一个宿主。HeyHghen将模因的复制划分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成功的模因 首先要能够使自己进入到新的宿主内部,被其接受、使用和同化。如果某个模因在一个稳定的时间内具有稳定的载体(宿主),那么该模因就成功得到复制。

模因复制的过程就意味着选择的过程,充满了巨大的变数。这种选择是由人的意志和行为决定的。由于世界上各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域的人对于同一信息会有不同的接受和阐释。模因与不同语境相结合,就会发生变异,出现不同的语言模因变体(Varianten)。比如,标准德语和众多地区方言之间就存在这样的现象:对于Brötchen这一概念,柏林人选择的是Schrippe,南德和奥地利人选择的是Semmel,而在瑞士人那里则成了Mutschli/Semmeli。

二、德语外来模因的产生

根据语言模因理论,在跨文化语境下,一种语言模因可以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传播。各个国家和民族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会从他我文化中汲取各种模因。这些模因有的直接进入本土文化,并得以融合,继而传承发展下去;有的则乔装打扮,在音、形、义等方面做出了顺应本族文化的改变,发生变异后进入本土文化。另外,外来的语言模因一旦成为本民族语言的词汇和结构,相互间往往会出现一个为抗拒或接受而互斗的局面。这些变体模因,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由于在传播上更易于被人们记忆和传递,而得到广泛应用,并在交际中发挥积极作用,进而不断被复制和传播,成为“成功的模因”或“强势模因”;反之,另外一些便成为“弱势模因”,它们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则被历史淘汰。

纵观德语发展历史,从公元500年中世纪早期古高地德语开始,德语一共经历了三次较大规模引进外来语的进程,分别是:中古德语时期拉丁语、希腊语词汇的引进;12世纪至13世纪和17世纪至18世纪的两次法语外来词和借词的引进;19世纪始英语词汇的大量引进。这些外来语能够融入德语,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语符缺省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语言虽然是一套相对完整的符号系统,但这个系统也存在一定的缺漏性,从而产生空符号。翻译学中经常遇到的“翻译真空”现象就是语符缺省的表现。这种先天不足,决定了语言系统必须不断进行自我调节。语符缺省在语言发展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外来模因的引入可以弥补本族语言在某些方面的语符缺省,而该种模因由于在本族语言中的缺失,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很容易就会成为强势模因,在本族语言中保留和沿用下来。当然,很多情况下都会出现顺应本族语言句法或词法的语言变体。这些词汇大多数跟异域传统思想以及历史文化有关,或是物产、食品、动植物名称等。比如德语中来源于汉语的Konfuzius,Taoismus,Tai Chi,Kung Fu等词都与中国传统思想、历史文化有关,Ginseng,Ginkgo,Litchi,Toufu等则是中国特有的物产或食品。在现代社会,来自于外国的关于新兴产品、技术和科技等的词汇成为外来模因的主 力军。

(二)文化缺省

语言在其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与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系统的方方面面发生着纵横交错的联系,受到语言本身之外的社会诸要素的制约,而文化是其中最深刻、最强烈、最广泛的制约因素。对于语言模因来说,外来词的引入和借词的产生,便是填补本土文化缺省的重要途径。在德语发展历史中,日耳曼民族通过同欧洲众多民族之间的族群迁徙、生活交往、商贸往来、婚姻、劳务输出甚至战争等形式,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引入了大量的外来语,以填补本族语言在表达上的空缺。综合来看,德语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四种外来文化的影响。

1. 古罗马基督教文化

一般来说,处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两个民族发生接触,多半是欠发达的民族接受发达民族的东西。历史上由于德国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经济落后,在语言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法兰克人在公元3世纪时虽然在与罗马人的艰苦较量中,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在文化上却受到处于社会发展较高阶段的罗马人的影响,大量接受罗马文化。古罗马晚期的精神元素和它们的概念体系也同时进入日耳曼—德意志的思维世界之中。日耳曼民族不仅从罗马文化圈中借用了日常生活的很多表达,同时由于他们接受基督教,在教堂和修道院文化中也出现了很多拉丁语外来词,如Kirche(griech. Kyrikon),Bischof(lat.episcopus),Münster(lat.Mona- sterium),Papst(lat.Papa),Kloster(lat.claustrum),segnen(lat.signare),Opfer(lat.offere)等就进入了当地语言。一个词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形成语言模因(或变体),需经过很长时间。比如Versuchung在古高地德语中为irsuohhunga和ursuoch,直到中古高地德语时,versuochung才脱颖而出,成为强势模 因。早期德语词汇的基督教化过程主要是“借仿词特征”,但也有直接借用拉丁语或希腊语的词汇,主要是涉及教会建筑、机构的专门词汇,如Messe,Kapelle,Glocke,Priester,Bischof等。另外,修道院里出现的众多文化领域的词汇也进入德语中,如医学方面Fieber(lat.febris),书写方面Brief(lat.breve),Siegel(lat.sigillum),饮食方面Brezel(lat.Bracchiate- llum)以及果蔬种植方面Kohl(lat.caulis),Petersilie (lat.petrosilium)。

除了直接引入外来词,构成新词的另一个途径是日耳曼语的一些名词越来越受到拉丁化后缀的影响,如grammatihhare(Grammatiker)。在一定时期内,同样一个词,既有按老方法构成的词,又出现包含拉丁后缀的构词。这些变体大部分发展成以后缀-er结尾的词,如Schreiber,Fischer,Lehrer,Leiter,Gelehrter等,也有少量其他词缀被保留下来,如heilant/heilanto最后定型为Arzt。

2. 法国宫廷文化

中世纪中期(1050年—1250年),欧洲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多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也影响到了语言的发展,拉丁语不再一统天下。在欧洲大陆,法国宫廷文化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德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反应在斯陶芬王朝时代的骑士文化中。从12世纪以后,整个欧洲掀起了一股用法国标准语写作的浪潮,无论是英国、意大利还是德国都大量将法语用于宫廷小说的写作,这些词汇大部分与骑士生活有关,有表示等级的,如schevalier (Ritter),有表示住所的,如palas(Palast),或是战争和比武,如panzier(Panzer),以及娱乐方面,如tanz(Tanz)。但很多词汇并没有成为强势模因在纵向上得到传承,大多随着宫廷文化鼎盛时期的结束而消失。只有少量词汇如Palast,Flöte,Lampe,Teller,Preis,tanzen,klar等沿用至今。另外,这一时期形成了来自法语的强势构词模因,它一出现就显现出强大的繁殖和衍生能力,并在现代德语的动词借词构词中继续显示出活跃性与多产性,这便是来自法语的动词后缀-er/-ier,后来根据德语构词法加上词尾-en成为德语后缀-ieren的词素。德语名词词素-lei也是从法语后缀-loi经过变体发展而来。

3. 意大利、荷兰的商贸文化

到了中世纪晚期(1250年—1450年),随着各地经贸关系的加强,新兴城市和城市同盟逐渐兴起与繁荣。在商业和文化教育方面走在前列的意大利,其语言对德语影响巨大。由于意大利与德国的一些中心城市之间的商贸往来不断扩大,德国人从意大利和南欧民族那里引进了许多先进的关于银行技术和航海方面的专业词汇。由于这些词汇先前在德语表达中还是空白,后来没有受到其他语言包括德语本身的冲击和竞争影响,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得以延续发展并成为补充空白的强势模因,一直沿用到今。比如明显具有意大利语特征的金融贸易用词Bank,Konto,Kasse,Brutto,Giro,Kapital,Kredit,Netto,Risiko等,航海方面的专业词汇Flotte,Golf,Marine,Kapitän,Kompass,Fregatte,Galeere等。

古荷兰语本来是低地德语的一支,但由于不同的语言发展条件而走上了不同道路。与同属低地德语的汉萨同盟语言不同,古荷兰语的使用区域广、社会基础相对牢固,使得它能够日后持续发展成新荷兰语。荷兰语从中世纪晚期开始对德语产生影响,以借词的形式进入到德语中,Boot,Düne,Kombüse,Maat,Matrose,Jacht,Stoff,Packen等都是从荷兰语或低地德语中借用而来。

4. 英法政治文化

近代中期(1650年—1800年)的德语在英法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用于政治生活和议会制度的专门词汇。直接来自英语词汇的有Debatte,Kommission,Parlament等,来自法语的借词有Abgeordnete,abstimmen,Kandidat,Fraktion,Linke,Rechte,Nationalversammlung等。

另外在构词方面,来自法语的-ieren构词依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有大量增加的趋势。该外来词词尾既可以加在德语词后,也可以加在其他外来词词干后面,如präsentieren,inhaftieren,observieren,definieren等。

(三)心理顺从

从本质上讲,心理顺从也是文化缺省所引起的后果之一。它的出现首先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对本族群众产生的吸引力,从而在本族民众中逐渐形成追求时尚、标新立异和以洋为贵的心理,既而大量、频繁使用外来词汇。与语符缺省所造成的“单边优势”不同的是,很多情况下本族语言并不缺少对该事物的表达,但由于外来模因具有独特的魅力,在经过与本族语言的一番较量而获胜后,进入本族词汇。有史以来,这种心理顺从引起的外来模因大举入侵的现象屡见不鲜。德语第二次大规模地引进法语词汇是17世纪至18世纪,最重要的原因是法国专制王朝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典范和楷模。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成为欧洲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欧洲贵族和上层市民阶级在各个方面追逐巴黎的时尚,竞相模仿法国王室,并在上层社会中形成了德语和法语两种语言并立的局面。更有甚者,这些人身为德国人,却鄙视自己的语言,把德语看作是“军人和马的语言”,而以说法语为荣为贵,借此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和地位,显示自己的知识和教养。但就这次法语热的结果来说,很多词汇在与德语本土词汇的竞争中打成平手或处于弱势地位,并没有完全取代德语词汇。这与当时成立的很多旨在纯化德语的语言学会的努力有着密切关系。这些语言学会尝试着用德语词代替外来词,其中有些很成功,例如Anschrift代替Adresse,Augenblick代替Moment,Bücherei代替Bibliothek,Zweikampf代替Duell,Grundstein代替Fundament,Verfasser代替Autor等。这些德语词与其外来词在今天就其使用频率来说也是旗鼓相当。

二战后,同其他语言一样,德语受到了来自英语的强大冲击。据曼海姆的德语研究所2004年初统计,在过去的10年,德语新出现的700个词汇中,40%以上是英语外来词或英德混合词。在电视、广播、广告、杂志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英语铺天盖地而来。除此之外,由于大量土耳其外籍劳工移民德国,他们的子女与德国人受同样的教育,上同样的学校,学习同样的语言,但由于在家庭中受父母影响,接受伊斯兰文化,讲土耳其语,因此就形成了很多土德结合的“Türkendeutsch”词汇。许多年轻人以说这种夹杂着英语和土耳其语的德语为荣,或用之耍酷,渐渐成为时尚。青少年用语、娱乐节目用语、短信语言、网上聊天语言等都是由心理顺从而导致语言变体,并逐渐发展成语言模因的例子。每当有新事物出现,或者有更新的词语能够准确地表达现有事物时,语言使用者,尤其是年轻人,对新的语言形式格外热衷,认为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一些富有新鲜感、带有异域风味的外来词是非常时髦的,可以显示自己与时俱进。

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砂浆配合比误差较大的现象,砂浆分布不均匀就会出现强度偏低的现象,从而使得建筑物出现基础裂缝。另外,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和混凝土墙柱的铺设与规定不符,使得受力不均匀,也会导致地基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

三、语言模因对语言变迁的解释:强弱模因之转换

综上所述,外来词(包括借词)进入一种语言,能否成为强势模因,能在多大程度上、多长时间内保持强势模因的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从根本上讲,强势模因的流行和弱势模因的消失,都是语言使用者经过长期选择后的结果。丁崇明认为,语言演变的过程模式要经历以下变异:个体无意识变异—部分人有意识或无意识模仿变异—群体有意识或无意识模仿变异—泛群体无意识自然变异—全社团无意识自然变异。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语言演变都会发生,有生命力的强势语言模因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德语而言,其中实用性、经济性和时尚性成为外来模因立足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实用性

模因学者认为,一些模因的成功是由于它们对人类确实有用,语言信息越是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就越能得到人们的模仿。实用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外来模因的不可替代性,即由于本民族语言在语符或文化上的缺省造成的语言空白或真空状况。新发明、新产品的问世,外来文化的引进都需要借助于外来词。随着该外来模因在本族文化圈中的传播,逐渐形成“群体有意识或无意识模仿变异”,会产生相应的本族词汇,目的在于意义上的改写或描述,这些本族词汇在传播中与外来模因进行竞争,如德语中来自中文的外来词Tai Chi,在德语中是Scha- ttenboxen,英语的Homepage在德语中为Startseite等。除了唯一性以外,外来模因要想获得认可,进入并融入德语,还可以凭借其专业性、区别性等特征。专业用语中较多使用外来词,通常是国际词,因为可以使语义表达更加精准,避免多义或歧义。科技德语和专业文献中的英语术语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即使不缺乏相应的德语表达,外来模因在表达专业性和精准性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众多经济学术语Inflation,Stagnation,Investition,Preisniveau,boomen,Prognose,Konjunktur,CEO等)。区别性是指外来模因和本族词共同存在,但外来模因在某一语义领域具有特殊含义,区别于本族词汇,如:德语引自英语的外来词City并非指代城市,而是“市中心”的意思;Linguistik与Sprachwissenschaft在日常语言中虽然是同义词,但前者还特指19世纪末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之后的语言学研究。这种区别性特征以“错位优势”赋予外来词模因相当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二)经济性

经济性原则不仅适用于本族内部语言变迁规律,也是外来词汇成功转为强势模因的原因之一。有时,单个外来词可以表达本族语言必须使用复合词、词组甚至句子才能表达出来的含义。比如,Hobby与Lieblingsbeschäftigung,Rezension与Buchkritik或kritische Besprechung eines Buches,Kalligraphie与die Kunst des Schönschreibens等。

(三)时尚性

所谓时尚性,就是语言要有时代气息。如果语言时髦,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模仿,从而让其广泛地得以复制、传播,形成语言模因。时尚性符合人们求异、崇洋的心理。被模仿的语言信息越时髦、越新潮,人们就越发趋从和模仿。以餐饮名称为例,德语中外来餐饮词汇尽量保持其“原汁原味”的面貌,以更好地表现出其异域特色和与众不同。意大利和法国作为美食餐饮时尚的代名词,德语从这两国语言中所引入的外来词就更加举不胜举:Capuccino,Espresso,Latte Macchiato,Buffe,Filet,Cream等词汇,人们几乎每天都能用到。来自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语言中的酷德语更是表现出年轻人突破陈规的潮流感、前卫感。且由于青少年是上述媒体的主要用户,此类外来模因一旦被引入,其传播速度非常快,范围也非常广,如surfen,chatten,checken,mailen,cu,sorry,cool,sleep well等。

四、结束语

[1]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4(6): 55-64.

[2]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3] 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谢朝群, 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 2007, 30(1): 30-39.

[5] 张旭红.语言模因观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3): 31-34.

[6] 金其斌.汉语中接受英语外来词的新倾向及其心理透视[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1): 8-11.

[7] 陈晓春.德语史概述[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8] Wolff G. Deutsche Sprachgeschichte[M]. Frankfurt a.M.: Athenäum, 1986.

[9] Stedje A. Deutsche Sprache Gestern und Heute[M]. München: UTB, 1989.

[10] 丁崇明.语言演变的过程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6): 128-132.

Language memes on the intercultural context: foreign memes and transfer in German

Chen Qi

(1.,,,;2.,,,)

Linguistic memes as unit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evolution spread and replicate constantly in the direction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mensional. Because of lack of linguistic signs and culture and for some psychological reasons, German has taken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memes in th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se foreign words compete with German words and phrases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selection. This paper found that unique, professional, distinctive, economical and stylish words are more likely to become strong memes, which can be a powerful explanation of the role foreign words play in German.

;;;

H33

A

1009-895X(2012)02-0119-05

2011-08-25

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Slg-07056),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IF10305005)

陈 琦(1981-),男,讲师。研究方向:符号学、跨文化研究。E-mail: anton.chenqi@163.com

① 国内学术界“meme”有多种汉译法,如“文化基因”、“觅母”、“密母”、“谜米”、“仿因”、“幂姆”、“拟子”、“縻母”等,何自然教授考虑到该术语与“基因”的关系及其近似的发音,将之译为“模因”。本文采用何自然先生的译法,正如他自己所言,“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

猜你喜欢

缺省外来词模因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
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借用演变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