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装备制造业管理模式转型研究*
2012-04-12乔芳丽
徐 伟,乔芳丽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沈阳 110870)
辽宁装备制造业管理模式转型研究*
徐 伟,乔芳丽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沈阳 110870)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支柱性产业,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在管理模式上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装备制造业企业必须突破单一的以技术赢得竞争力的发展观念,适应当前全球制造环境下装备制造业网络化、绿色化、柔性化、集成化、联盟化的演进趋势,以客户资源为中心,优化生产与服务环节,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组织管理模式。
装备制造业;管理模式;发展观念;核心竞争力;网络化;绿色化;柔性化;集成化;联盟化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是我国特有的产业概念。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
虽然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所占份额不高,但是其功能却十分重要,可以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展现了该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后劲[1]。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中取得领先地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更加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
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中,考虑过多的是技术角度或者生产组织等微观层面的推动作用,而往往忽略了管理模式创新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引导作用,造成了大量生产资源的浪费和市场机会的流逝,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从管理模式上实现转型,突破原有重技术、轻管理的局限性[3]。辽宁省是我国传统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自从建国以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发展成为基础雄厚、特色突出的工业基地,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也被列为辽宁省“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但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反映在其管理理念和指导原则上就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尚未完全建立起适应其转型的管理模式。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我国建国之前装备制造业基础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主要源于二战日本遗留和前苏联的对口援建,之后由于国家实行了较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集权管理色彩。但是,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机制改革的不断进行以及国际产业转移与竞争的不断演进,原有的脱胎于行政管理的装备制造业必然面临管理模式转型的抉择。
(1)管理层集权化决策不适应时代发展。传统的集权化决策程序难以快速响应市场需要和客户订单的调整,金字塔式管理模式的运行体系不利于员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虽然管理层意识到了授权以及分散决策的优势,但是由于长期中央集权的直线领导体制造成的机构臃肿、级别壁垒、信息失真、执行不力、抵触思想等现象以及责权利重新分配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管理模式转型的步伐。
(2)经营管理目标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辽宁大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属于国有企业,经营目标中通常以实现利税或产值为首要目标,而轻视利润和效率,主要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或者减少生产浪费作为实施手段。而在目前买方市场的时代,企业必须通过增强营销意识、服务意识、环保意识等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即目标应该由传统的以产品为核心转型为以客户满意为核心。
(3)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柔性有待加强。市场预测的不确定性和客户订单的个性化要求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具备增加产品品种和提高顾客化水平的能力。原有以生产标准化和通用化产品为主的生产管理模式适用于大规模、大批量生产形式,在带来规模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导致生产系统柔性差、难以实现范围经济的弊端。客户的个性化追求很可能导致刚性自动化生产管理模式的优势迅速衰败为缺乏应变能力的劣势,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必须将生产系统建立在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产品数量双柔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降低经营风险。
(4)管理手段不能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因为没有完善有效的管理模式,企业信息化与网络化脱离了生产一线,其结果是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没有强劲地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仅仅沦落为管理层对外联系与对内监控的工具[4]。
二、辽宁“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管理模式的要求
辽宁省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省份,又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要一环,在国家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向应定位于升级与协调:升级是指对产业链关键资源和高端环节进行升级;针对基础性和关键性技术管理形式升级。协调是指实现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相协调;巩固传统优势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协调。
辽宁装备制造业管理模式转型是实现产业整体升级与协调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对生产技术水平、设备引进跟踪、原材料高精度化等硬件方面都给予了很高的重视,但是对于管理模式在装备制造业发展进程中的演进规律认识明显不足,导致细枝末节的效率提升未能带动产业整体的前进,特别是缺乏有效的产业发展应对策略,使得技术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距甚远。
世界范围内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都是秉承了“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发展准则[5]27,先进的技术水平与优越的管理模式相得益彰,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技术固化为企业内在的发展动力和创造力。有鉴于此,辽宁装备制造业要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将高效技术与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相融合,形成有机系统,从而实现“双轮驱动”,以提高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辽宁装备制造业管理模式转型的目标和指导原则
1.转型目标
辽宁装备制造业管理模式的转型就是管理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必须改变原有以产品质量和数量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思想,转而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和生产流程重组,构建对外部市场具有动态响应能力、对企业内组织具有灵捷调整能力的新型装备制造业管理模式。
2.指导原则
(1)价值管理原则。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应依据产品实体在价值链各环节的流转程序设定管理模式,将企业产品上游的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与下游的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有机衔接起来。尤其在现代装备制造业中,售后服务往往是竞争成败的关键,也就是说,将下游客户终端需求转化为企业上游自身需要,将关注度从产品质量水平转向客户满意水平,以提升企业整体价值。
(2)动态协调原则。辽宁装备制造业管理模式要将应对全球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出发点,从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的高度,着手实现外界市场机会与内部资源能力的动态协调[6-7]。通过提升预测准确性、扩展加工品种多样性、改进产量可调节性等手段增强原有生产管理系统的灵活性,通过圆桌会议、联席会议、专业委员会议等打破行政管理系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具有现代化企业管理灵活性以及对市场快速识别与响应能力的管理模式。
(3)持续推进原则。辽宁装备制造业管理模式转型中必须坚持通过PDCA循环的步骤持续提升企业的自适应性,通过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创建学习型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联网等途径,将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与先进管理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兼具外部风险预警和自我调节能力的管理模式[8-10],从而提高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水平,将组织、人才、技术等资源通过管理模式转化为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辽宁装备制造业管理模式转型的对策
1.政府层面
政府要为装备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转型提供外部保障,建立公共性服务平台,降低企业管理模式转型的成本。
一是着力改善企业信息化环境,建立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地方标准及规范查询与更新平台、网络报税与报关支付系统、政府采购专项计划系统、共性技术研发与促进中心等管理模式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是向企业提供先进的管理理论与经验,对于取得成功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推广,树立典型,特别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成绩的管理创新模式进行推广,积极推广国外先进装备制造业管理经验,引导企业管理者深入学习长三角、珠三角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成功经验。
三是大力支持以管理创新为主的科技决策咨询机构和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积极为装备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转型提供“外脑”,并且通过筹办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新管理知识推广会等形式,为企业提供管理创新交流与交易平台。
四是确定重点转型企业,有计划、有选择地推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企业转型,通过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使数控机床、机器人制造、通讯设备、特种装备制造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主要企业能够满足省内市场的需求,并占有国内市场的主要销售份额。
2.产业层面
以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选择拥有市场空间的产业进行跟踪。辽宁省幅员辽阔,各地资源、文化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要针对各地不同情况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局面。
一是引导特色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将在地理上分布较为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产业协会、科研院所等)设计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能够释放出集聚效应,是一种有效的产业发展方式,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具备面对面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又可以引发渐进性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
二是分级设立的产业发展基金。省、市、区、县产业规划部门要结合各类特色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制定区域管理模式转型计划。对于某些关系区域未来经济竞争力而需长期跟踪研究的管理手段与管理工具,可由政府直接出面通过官、产、学、研、介进行研究。改变传统产业发展规划中把资金仅仅投向技术升级而轻视管理效能升级的发展思路,大力支持企业在股权及法人治理结构上进行改革,主动寻求与外方进行管理模式搜索合作。
三是尝试多种形式的产业发展类型。以技术联盟、产学研联盟、动态联盟、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等组织形式发展产业服务体系,旨在整合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特别是形成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公共检测与分析平台,将辽宁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3.企业层面
装备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转型的主体是企业自身,本质是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创新,应该根据辽宁省的省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起以顾客需求为取向、以企业自身能力为基础的、具有信息化特征的扁平式管理模式。
一是突破原有管理思路。摒弃旧有计划体制遗留的重规模轻效益、重生产轻销售、重利润轻研发的管理思路,将客户需求作为第一要务,纳入到前端产品设计开发管理阶段,将全面质量管理纳入到生产管理各个阶段,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面质量监督的生产管理模式。
二是打破静态结构运作机制。装备制造业企业应面向客户订单,围绕外部需求分析设计单元化生产单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项目研发、市场营销方面的优势,通过工作丰富化提升人力资源质量。通过建立动态协调的人员流动机制,使运行过程中人、财、物和信息各要素之间保持最佳组合关系,发挥最高效率。
三是提升企业信息化整合能力。通过SCM、ERP、CRM整合使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需求时时保持一致,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企业网络信息资源平台提供给各层次的决策机构或决策人员所需的一切信息,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增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的能力。
四是构建风险识别与防控体系。当代装备制造业企业处于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需求的严重冲突之中[11-12],因此,企业不仅要关注日常的订单计划安排,更应该基于各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变动,建立起具有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应对防控能力的动态化管理体系,建成一整套风险识别、风险转移、风险自留、风险规避、风险分散的风险管理模式,以应对突发事件及随机扰动,保障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张青山,徐伟.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途径[J].管理科学文摘,2004(4):60-61.
[2]夏美霞.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机械制造,2004(2):22.
[3]潘智勇,朱怀意.浅谈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J].企业经济,2004(2):126-128.
[4]陈闽皓.应用ERP系统改革我国制造业管理模式的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2):36-39.
[5]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陈建萍,杨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创新[J].科研管理,2002(11):52-58.
[7]闪四清.ERP系统原理和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韩文民,马士凤.大型制造业分权管理模式进化博弈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2):277-280.
[9]Altman E,El-Azouzi R,Hayel Y,et al.The evolution of transport protocols:an evolutionary game perspective[J].Computer Networks,2009,53(3):1751-1759.
[10]Tuyls K,Parsons S.What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tells us aboutmultiagent learning[J].ArtificiaLintelligence,2007,171(2):406-416.
[11]李娟.精益管理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应用[J].电气制造,2007(2):82-84.
[12]许翰锐.基于产品设计研发项目管理的制造业企业组织模式的构建[J].现代制造工程,2006(8):24-26.
Key words: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anagement mode; development concept; core competitiveness;cyberization;greenization;flexibility;integration;alliance
On transfor mation of management mode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XU Wei,QIAO Fang-li
(School of Management,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China)
Equipment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pillar industry of Liaoning Province,which has tremendous development basis and acquires remarking achievements.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restricting factors of managementmode of equipment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Hence,equipment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must break through the simplex development concept of acquiring competitiveness by technology,adapt to the evolution trends of cyberization,greenization,flexibility,integration and alliance,and take customer resource as center,optimize production and service sectors,in order to buildupmordern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mode which has core competitiveness.
F 203
A
1674-0823(2012)04-0326-04
2012-06-15
辽宁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W 2010304)。
徐 伟(1980-),男,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生产运作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2-09-12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DOI为CNKI:21-1558/C.20120912.1844.005,http://www.cnki.net/kcms/ detail/21.1558.C.20120912.1844.005.htm l.
(责任编辑:吉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