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研究之当下论域与理论前景

2012-04-12万志全

关键词:美学史美学理论

万志全

(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美学研究之当下论域与理论前景

万志全

(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近年来,我国的美学研究蓬勃发展,美学基本原理探讨成效显著,中外美学史梳理有条不紊,部门美学研究异彩纷呈,流派美学研究乐此不疲。其主要特征有五:一是参与者众,成果五花八门;二是师承关系明显,排异性强;三是教材各异,令人无所适从;四是思辨者多,实验取证者少,归纳总结者多,创新者少;五是学位论文俨然成为新见主产地。研究方法主要有哲学思辨法、心理还原法以及语义分析、经验主义、社会学、历史学、系统论等。不足之处即为缺乏理论创新,鲜有大师级人物出现,故此未来之研究应以创新为第一要务,力求把深奥难懂的美学理论阐发得通俗易懂。

中国美学研究;当下论域;不足之处;未来前景

建国以来,我国的美学研究蓬勃发展,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有人截取改革开放30年来的美学研究概况,编成了洋洋洒洒的《中国美学30年》,对美学基本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主要流派、古今中外、研究热点、未来趋势进行了归纳总结。更多的研究者则采用论文的方式,对美学某一角度或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思考总结,为俯瞰美学研究之总体面貌,探寻其未来之发展空间提供了一些帮助。以此为契机,本文着力梳理建国后我国美学研究之现状,探测其未来之发展前景。

一、建国后我国美学研究的主要面貌

建国60余年来,我国的美学研究成果令人惊喜,仅著作就不下数千种,文章则以万计数,其中对美学基本原理、中外美学史、各门类美学、中外美学流派和美学家的研究尤为突出。

(一)美学基本原理探讨成效显著在美学基本原理探讨中,美的定义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我国学者不再像西方学者那样执着于美的具体定位,而是从大的方面判定“美是主观的、美是客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是社会性实践、美是一种价值”。当然,这些争辩对于深入思考美的本质具有巨大的引诱作用。只可惜“美”只是像“好”一样的形容词和比较词,它没有固定的本质,它只是相比之下让人更舒服、愉悦、心动的感觉而已。正因为它没有本质,所以谁也不能说出令人信服的本质,争论也就一直延续下去。

审美意识是我国学者颇为关注的一个概念,大概是国人对“意识形态”这个词特别敏感与兴奋,故而认为审美意识也是应该从发生学源头上弄清楚的问题。只是碍于谁也无法回到原始人的审美意识状态中去,谁也无法弄懂“人为什么会有审美意识萌生”之奥妙,所以关于某一断代的审美意识面貌只不过是学者的假想性复原而已。

至于审美心理,或者由其派生的美感本质也是吸引学界的思辨焦点,似乎审美心理或者美感就像煤一样能被学者们挖出来,展示给大家看。但是,学者们挖的“煤”各不相同,而谁也不能把推断出来的“煤”顺利地运到别人心里去,这也是审美心理或美感只能通过大理论家的话语来加以推衍的原因之所在。毕竟很多美学研究者不是心理学家,也从来没有做过心理实验,更多的结论是别人的实验数据或者名人的心理美学观点,只要总结、推论一下就可以成为一个门派的理论了。

学者们最感兴趣的是美学范畴的建构,因为西方美学范畴甚少,仅有悲剧、喜剧、和谐、优美、崇高、丑、荒诞等几个代表性概念,而我国古人留下的范畴则很多,有和、自然、妙悟、意境、风骨、文质、气、道等不下百余个概念等着当代学者们从先秦到晚清梳理一遍,罗列出某一美学范畴的发展史,再强调该范畴无与伦比的美学地位。

当然,如果不愿对抽象的美进行思辨,展开审美教育思考则不失为较为简易的研究门径。于是,美育、教育美学、审美教育等方面的著作大量涌现,每个人都语重心长地论证美育的重要性,认为美育是拯救世道人心之法宝。只可惜对这些理论阅读者少,把其当成行动指南者则近乎为零,除了晦涩难懂以外,其乌托邦的空想性质也制约了它的实际施行效用。

(二)中外美学史梳理有条不紊在美学理论界,倘若要成为一个美学家,梳理出一本西方美学史或者中国美学史应是最好的证明书。对西方美学史的梳理,朱光潜、涂途、汤发龙、庄其荣、汝信、朱狄、朱立元是上个世纪的不遗余力者。新世纪又有吴琼、凌继尧、戴茂堂、章启群、李醒尘、张法、邓晓芒、张贤根等学者异军突起。不过,他们主要对外国人写的西方美学史进行转译或重新归纳,所依据的材料并非外国美学原著,普遍的情况是对已经翻译好的西方美学著作进行条理性梳理。正因为追求条理性,使得学者们在梳理时一叶障目,强造出所谓的“发展主线”来自成一说。

对中国美学史的梳理,似乎胸有成竹一些。反正在汉字记载的大量古籍里有的是与美学相关的话语,把它们摘出来细细品味,即可勾勒出中国美学史的大致轮廓,比如李泽厚、刘纲纪、叶朗、张涵、史鸿文、王振复、陈望衡、韩进廉、薛富兴、张法等人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从事这项工作,让读者“看清楚”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历程。然而,我国古代没有美学这门学科,这些美学理论只不过是研究者们把一些关于文艺、人生、社会的看法强行拉进“美学阵营”里来,刻意穿上美学服饰而令其抛头露面。它与古人的原始思想不大吻合,因为古人没有想到后世还有“美学”这门学科要套用其话语来支撑门面。当然,不管成效如何,能做中国美学通史研究,那已经是很厉害的人物。精力稍显不济者,则尝试着做断代美学史研究,比如朱志荣的夏商周美学史,施昌东、杨安仑、陈立群、霍然的先秦美学史,施昌东、刘成纪的汉代美学史,吴功正、袁济喜、郑毓瑜的六朝美学史,霍然、吴功正、王明居的唐代美学史,霍然、刘方、郑苏淮、吴功正的宋代美学史,聂振斌、卢善庆、吴志翔的近代美学史等。更有魄力者则从事中西美学史之比较研究。只可惜这种劳动工作量太大,半辈子都做不出来,而漫长的时间对于着急要出成果的我国学者来说,是让人彻底失望的败笔,所以只能有某些局部领域的中西美学比较成果出现。还有个别人撇开西方美学史,做中国以外的东方美学史,只可惜收效甚微,把美学史做成了人生感悟史和文艺发展史。毕竟那些宗教信仰对于一个无宗教信仰的研究者来说,似乎是站在悬崖边上看几千米的深渊一样,幻想着“看见了底部的风光”。

(三)部门美学研究异彩纷呈对美学各大分支的研究也引发了诸多学者之兴趣,其中对文艺美学的关注最为集中,以“文艺美学”为名的专著就有胡经之、曹廷华、栾贻信、盖光、史瑶、杜书瀛、徐亮、黄力之、陈长生、刘鸿庥、周来祥、曾繁仁、谭好哲、李咏吟、寇鹏程、苏丁、王向峰等人的著述。在这些著作中,有的把文艺美学仅仅限定为文学美学,有的把文艺美学等同于艺术美学,乃至于其中的部分理论等同于美学原理。还有的专门探究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或西方文艺美学之精髓。更多的学者则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研究文学、音乐、戏曲、美术、建筑、书法、广告、影视、设计等某一美学分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在文学美学研究中,有肖驰、王长俊、张松如等人的诗歌美学,有吴功正、叶朗、陆志平、蒋心焕、吴士余等人的小说美学,有万陆、徐治平、吴小林、贾祥伦、张智辉等人的散文美学;在音乐美学研究中,有叶纯之、蒋一民、张前、王次炤、修金堂、修海林、龚妮丽、韩钟恩等人的音乐美学原理,有蔡仲德、韩钟恩、胡郁青、杜洪泉等人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有何乾三的西方音乐美学史;在戏曲美学研究中,有杜书瀛、朱立元、王朝闻、佴荣本、曹其敏、朱栋霖、焦尚志、朱恒夫、陈多等人的相关成果;在绘画美学研究中,有徐书城、程至的、樊波、陈传席、张强等人的绘画美学原理与发展史方面的著作;在建筑美学研究中,有王振复、汪正章、曹利华、孙祥斌等人的理论建树;在书法美学研究中,有刘纲纪、金学智、叶秀山、陈云君、陈廷佑、宋民、萧元等人的思想精华;在广告美学研究中,有郑应杰、汝羊、王世德、张微、邓家林、周安华、祁聿民、黎泽潮、王纯菲、孔昭林、赵惠霞等人的积极探索;在影视美学研究中,有张涵、黄会林、曾耀农、史可扬、宋家玲、金丹元等人的影视原理探索,以及郑雪来、谭霈生、钟惦棐、胡安人、卢玉瑾等几十人的电影美学专论,路海波、朱汉生、刘隆民、胡智锋、胡耕、高鑫、贾秀清等人的电视美学专论;在设计美学研究中,有徐书城、杨技慧、刘墨、欧阳友权、史鸿文、张黔等人的艺术基本原理以及翟光林等人的设计美学理论。

在生活美学领域,对生活美学进行整体勾勒的有高晔、秋湘、傅其三、王佑夫、刘惠玲、赖建成、那守第、蒋勋、成远镜等。对生活美学的各大分支,诸如饮食烹饪、旅游、园林、环境、服饰、身体、交际、爱情等领域的美学研究也蓬勃发展,它们已经成为指导人们迈向美好生活的美学指南。

在实用美学领域,有自然科学美学、行业美学、经济美学、文体卫教等门类之美学诞生,其中企业美学的出现,对于丰富企业的审美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辅助效用,而医学美学则对美化人体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在这方面投入精力者,有的是专攻美学的,有的是某一实用领域的熟练操作者,他们拿起美学武器,刺向未知的应用美学领域,这对丰富美学研究的外延,拓宽其发展空间具有良好的开拓作用。

(四)流派美学研究乐此不疲对某一美学流派或某个美学家的美学思想进行研究,为读者带来了许多便利。尤其是西方的美学流派和美学家,其思想深奥复杂,常人很难窥其一斑。倘若把难以理解的东西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理论知识,确实也是一件美事。同时,对于那些缺乏理论创新能力和勇气者,这也是延续其理论研究之路的康庄大道。其中对我国的美学流派之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禅宗)美学以及实践美学、生态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民族美学、女性美学等方面;对外国的美学流派之研究主要集中在德国古典主义美学、现代形式主义美学、当代存在主义美学等方面;对我国美学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子、庄子、刘勰、王夫之、王国维等人身上;对外国美学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席勒、苏珊·朗格、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人身上。这些研究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过分夸大研究对象的地位与作用,似乎只有这位美学家才在引导着至高无上的美学主潮,因而不恰当地夸大了其研究成果。一些能力不济者竟然把通俗易懂的东西解说得晦涩难解,到处都是引用原话之后不知所云的评说。因此,对待外国美学流派和美学家,最好去看原著;对待中国古代美学流派和美学家,更应该熟读原文;至于我国当代美学家,其美学内涵一望即知,无须研究者随意加扣“帽子”。这也是此类研究者虽然辛苦,然而影响不大之根源。

因此,从研究现状来看,当前我国的美学研究正处于繁荣时期,不但数量惊人,而且覆盖领域交叉多样,研究的问题也较为深透。可以说,所有能够涉猎的美学问题和领域几乎都有一些开拓者在工作,接下来能做的估计只有提出新的美学理论以及对以往各大美学领域之成果进行充实与修正。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当代美学研究者即使二十年不动笔,也不会出现美学理论匮乏之窘境。

二、我国当代美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关于当前美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学者们看法不一,有的归纳出五六条,有的归纳为两三条。这需要在通盘考察美学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整体俯瞰的眼光,用较少的条目框定纷繁复杂的研究动向,以便学界或大众能有较为明晰的了解。有学者认为,“转向现实关怀”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美学研究最为突出的特征:第一,对文艺问题,尤其是大众流行艺术的重视;第二,开始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第三,转向对审美与人生关系问题的人文思考与批评。这三条归纳非常有代表性,它把美学的大众化、日常化、生存化特质提升到重要高度。但在本人看来,当前我国美学研究的特征主要有五:

(一)参与者众,成果五花八门据本人粗略估计,光是撰写美学著作的就不下千人,而发表美学论文者则超过万人。这对于一个自身就较为含混不清的领域来说,实在令人惊讶。研究者们何以能够说出关于美的那么多话语与理论?在陶醉于美学领地百花齐放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思维穿透力、天才发现力与抽象归纳力。原来人们是这么爱美,不但衣食住行等日常起居要美,在文学、音乐、绘画、工艺等艺术领域中更要美上加美,甚至从外表到言行举止,直到灵魂深处都要美。人类非常喜欢生活在美的王国,倘若跳出这个王国,估计就没有了生存推动力。美似乎是上帝丢给人类最大的“诱惑性馅饼”,它让人到死都在为之而奔波(比如学者颜翔林对死亡之美进行了思考,撰写出《死亡美学》)。最让人叫绝的是,有的我们根本想象不到和美有多大关联的领域,竟然还有学者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比如说在世人眼里庸俗肮脏的经济,竟然有邓天杰、张品良、范正美等学者撰写出《经济美学》来,至于数钱做账的会计行业,也有徐纪敏的《会计美学》为其锦上添花。

(二)师承关系明显,排异性强当前美学研究虽然学者众多,流派各异,但其大致宗派还是可以通过师承关系厘清的。除了改革开放以前的吕荧、高尔泰、蔡仪、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人的主客观派或实践派师承关系明显以外,在当下的美学流派中,就有蒋孔阳、叶朗、胡经之、周来祥、曾繁仁、刘纲纪、汝信、童庆炳、朱立元、王元骧、杜书瀛、钱中文等“老当”派,以及张法、王岳川、王一川、金元浦、陈炎、潘知常、王德胜等“中壮派”。他们各有师承相续,后学者一旦加入某一门下,就会沿着导师的学术观点继续拓展,而对非其类者则多采取否定或贬低的态度。这种强烈的排异性其实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

(三)教材各异,令人无所适从依本人之浅见,最能显示一个人美学底蕴的莫过于美学教材,而从解放前范寿康的《美学概论》算起,或者仅从建国后蒋孔阳的《美学概论》算起,30余年来的美学教材就不下百余部,著者已达数十人。他们的理论体系差异甚大,大部分教材着重介绍美、美感、美学范畴、艺术、审美教育等内容。有些则添加了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等,有的虽然没有添加怪异的内容,但多由众人拼凑而成,内容上显得乱七八糟。有的虽由一人独撰,但却是凭空想象,比如某一重点大学有位学者运用三段论模式,每一章节都来个“正、反、合”辩证思辨,结果一本书看下来,学生什么也没学到。

(四)思辨者多,实验取证者少,归纳总结者多,创新者少在当前的美学研究中,很多人善于思辨,能与古人或当代的某些美学研究者对话、对抗,甚至敢与西方顶尖级美学家对话。至于其理论武器,要么是以西方美学家对抗国内某一美学研究者的思想,或者是以马克思主义揭露西方美学家思想的错误之处。但是,他们未能自创出新颖的理论来对抗别人,因而在热闹的批判之余,留不下一句像样的思想观点。除了撰写美学史之人善于归纳总结以外,很多人也尝试着归纳推演,比如对于美学本质的理论探讨,不论是美在意象、意境、人生境界或者有意味的形式,还是美在实践、关系、价值、生活、生存、生命等观点,都不过是复述中国或者西方已有的理论而已。

(五)学位论文俨然成为新见主产地以美学为对象做博士毕业论文者,迄今为止不下千人,而做硕士论文者则逾万数。这些学位论文一般要求国内独创,因而能够成为美学理论新见的主要源生地。尤其是一些博士论文,经过一两年的沉淀加工,便转化为专著,阐发了一些新颖的美学观点。这些博士和硕士毕业以后,迫于生计,或者因为懒惰的缘故,几乎再没有新颖的成果出现,最多就是拿学位论文申报课题,通过巴结学界名人而获得立项,但最终成果仍是学位论文的翻版或者略加延伸。

三、我国当代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有人认为,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哲学思辨法、心理学等科学方法以及语义分析法、经验主义、社会学、历史学、系统论等。这种归纳非常到位,几乎囊括了当前我国美学研究之主要方法。其中,哲学思辨法是事先虚想出一套至高无上的美学理论,然后把它套用到各个领域中去,从中找出一些符合自己口味的例证,或者是能够支持己见的美学理论或名人言论,进而采用绝对肯定之口吻,以求赢得他人之信服。

心理还原法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知识来研究美学现象和命题。研究者们把西方的直觉说、移情说、距离说、内模仿说、无意识理论、精神分析说、格式塔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套用得滚瓜烂熟,但他们从未像西方学者一样在心理实验室做过任何实验,最多不过是借用一些实验结果来验证其理论虚想。

至于其它的研究方法,极大部分情况都是研究者们归纳总结现有某一美学以外的学科成果,把它挪用到美学头上来,他本人并不具有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因此当前国内流行的美学研究方法多有不甚妥当之处,这也是创新乏力之一大病根。

四、我国当代美学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此,我们不禁要思考,美学思想到底是靠总结别人的理论而归纳出来的,还是靠翻译外国理论而领悟出来的,抑或是和别人论争而得来的?非也!它主要是依靠作者感悟人生或艺术之余,一点一滴从大脑里过滤出来的。倘若没有高妙、奇特、深刻的人生或艺术感悟,就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创新思想。俞金吾先生深刻地认识到,当前美学研究的不足之处有三:一是美学理论的肤浅与趋同,在文本中触目可见的只是一些外来的新名词;二是审美趣味的普遍下降;三是审美鉴赏力的普遍丧失……美学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生命、激情和灵魂。[2]这些见解非常精警,很多人的确在做“伪”研究,比如“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只不过是凭空捏造、一厢情愿的智力游戏。有人以“意象说”为主线就是较为明显的一例,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中国美学之主线,只能算古代美学的一个范畴而已。如此牵强附会,只能误导后人。

当前很多学者热衷于制造出一些毫无意义的怪异词语,比如“主体”、“主体间性”、“范式”、“延异”、“此在”、“他者”、“维度”、“可通约性”、“后现代性”等术语就让普通人无法理解,此类文章也让人不忍卒读。同时,过多引用、串联西方或中国古人的思想,再强行揉捏成一个虚构的系统,这是懒人的做法,对美学研究则毫无帮助可言。但是,当前大部分学者都是这样做的,而且很多期刊和出版社也喜欢这样的成果,因为一般人看不懂,不知所云,不敢妄加评说,只好冠以“高深莫测”而“敬而远之”。

更令人惋惜的是,中国当代几乎没有兼通数门艺术的美学大师,没有对儒道佛深刻体悟之人物,这是中国美学的悲哀。眼下却只能让外国美学译介者、胡乱剖析美学分支者、美学个案分析者、美学话语胡编乱造者,或者由某某杂志故意制造所谓的“美学大讨论”以引发轰动效应,这实际上是衣食丰禄者感悟力和思辨力低下的无聊之举。

五、我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未来前景

当前我国的美学研究倘若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撇开门派之争,整合国内的主要力量,创造出西方美学界未曾出现的理论观点。所用术语也要符合国人的汉语使用习惯,即不用生僻的、自造的词语来糊弄大家,而是用大家都明白的词语来通俗易懂地阐发深奥的美学道理。同时,要吸纳非美学专业的研究者加盟,诸如文学、音乐、美术、建筑、影视、心理学、哲学、历史学、服装设计、美容美发、体育健身等领域的实力派人物,让他们和美学研究者通力合作,创造出具有交叉特色的、新意迭出的美学理论。另外,要敢于说出他人未曾说过的话,不要一味引用他人观点,不要急于发表理论创见,要三思而后行,要“十年磨一剑,一剑是精品”。因此,只有极大部分研究者做到自尊自强,不邀名争利,静下心来搞学问,才能净化美学研究之蔚蓝天空,让美学的明天更加美好。

[1]杨存昌.中国美学30年[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0.

[2]俞金吾.美学研究新论[J].学术月刊,2000(4):76-85.

〔责任编辑 赵立人〕

Aesthetic Research Domain and Theory Prospect

WAN Zhi-quan
(S chool of C ulture and A rt,Nanchang lnstiture of Techndogy,Nanchang Jiangxi,330029)

Today our country's esthetics obtains research vigorous development.There are fivemain characteristics.First,witn all the participants,achievement ismultifarious.Second,obviously,there is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acts,complementaritymutual exclusiveness.The third,different aterials are disoriented.The fourth,the speculative,experimental evidence are few The fifth,degree thesis become leading producer.It’s main methods have speculative philosophy,psychology,and semantic analysis reductionmethod,empirical,sociology,history,system theory,etc.The current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is in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lackingmaster haracters.So the future should be to study the innovation is the first priority.Let the esoteric has difficult aesthetic theory expounded to understandable.

Chinese esthetics research;current field;disadvantages;prospects

B83-06

A

2011-12-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YJA720024)

万志全(1970-),男,江西东乡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1674-0882(2012)01-0048-03

猜你喜欢

美学史美学理论
烛照美学史的幽暗地带
——《17—19世纪法国美学主潮》评介
盘中的意式美学
坚持理论创新
区域美学史书写的探索与尝试
——《巴蜀美学史稿》评介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