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为恩施州旅游经济开发之文化定位
——以巴东县为例

2012-04-12陈永红

关键词:巴东民族民间恩施

李 莉,陈永红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为恩施州旅游经济开发之文化定位
——以巴东县为例

李 莉,陈永红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近几年恩施旅游旺势实证了恩施州作为旅游风景区的无限魅力与巨大潜力。与“名胜”相比却存在差距。其根源在于恩施旅游景区的文化尚未定位。考察恩施州现有的文化类型得知,恩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极具特色,能彰显本土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若能得到充分开发并被合理利用,所蕴藏的能量能为恩施州旅游做出积极贡献,为恩施州经济腾飞助一臂之力。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恩施州旅游经济;文化定位

文化和旅游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发展旅游,建设文化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举措。恩施州旅游在人们的关注、论争、焦虑、喜悦中变得热闹而活跃。近两年的旅游旺势已实证。纵向看,的确令人欣喜,恩施的壮丽美景、民族风情终于走出了大山,令世人刮目相看。然而,若与周边旅游业开发较好的城市与景区横向比较,其差距也很明显——恩施尚未作为旅游名胜进入旅人视野,即使是旺季也未出现如三亚、泰山、大理等风景区那游人如织的盛况。其中突出的问题是景点未有统一规划和精心打造,不能给人留下整体、鲜明、深刻的印象,也难以让人产生流连忘返的遐思。具体说:景点间距遥远,路途花费时间过长;景点个体内容单一,文化底蕴不深厚;自然景观给人初印象好,心灵慰藉薄弱;人文景观如过眼烟云,不耐咀嚼,回味无后劲等。

对此,省、州、县、乡、镇(村)各级部门高度重视,纷纷召开研讨会寻找原因,谋求发展对策。地方政府认为当地旅游滞后原因,一是文化与旅游未能很好融合;二是申请项目难度大,经费投入力度小,景区各项建设不到位。旅游研究者认为关键原因在于“没有进行很好的传播,致使惊天动地的旅游资源埋没至今”①地方政府的观点以巴东县清太坪镇和野三关镇的石桥坪村为代表。2011年9月17-18日笔者和研究生们在这两个地方调查得知,清太镇镇政府负责人蔡勇等人和石桥坪村村民邓正职都认为他们当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果能申请立项争取到资金,再加上有文化手段介入,发展旅游业并不难。研究者的观点则见何智斌的《清江画廊》,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23-124页。。于是从战略定位、战略构架、战略步骤、战略组织、战略营销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专家学者们则各抒己见,归之有:强化宣传,紧跟市场;深挖历史,瞻仰“红色”;抢抓生态,大张民俗等等[1]。这些决策多属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操作少有提及。恩施旅游到底如何定位,应该推出哪张文化品牌?人们仍在积极探讨,踊跃谋划。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构想,就教方家。

一、恩施旅游景区文化建设应定位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以笔者观察、调查和亲身体验情况得知,恩施旅游业发展滞缓,不只是宏观策略和微观操作的问题,也不只是形象塑造不典型或是宣传乏力,最根本的在于旅游景区文化定位不准,文化建设深度认识不足。文化定位不明,文化建设就谈不上深度。毋庸置疑,恩施人们已经意识到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也包涵文化,需要将旅游作为一项文化产业进行开发和建设。问题在于恩施旅游文化定位于哪种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遗址文化、人类起源文化、民俗风情文化,亦或这四者均有?定位后如何进行深度开发和深度建设?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成功的旅游经济,都是宏观与微观综合发展的结果,即整合资源,明确定位,抓住特色,打造品牌,广泛宣传,优质服务,系统管理。而贯穿各环节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文化——鲜明而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表现形态各个相异,对文化定义和划分也众说纷纭。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冯天瑜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时认为:“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类”,表现在器用、观念、制度、行为四个层面[2]。这个定义是就文化的本质特征而言,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适应任何一种文化。但具体到某一类文化,又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在文化类型的划分依据上,也各有千秋。理解不同,依据不同,划分的结果也不同。从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影响看,我国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和以道家、佛家及杂家等文化为辅助的支流文化,以及长期自生自灭的民间文化。从文化的发生看,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工业文化等。从产生时间看,有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新兴的现代文化。从结构层面看,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3]。那么,恩施本土文化属于哪一类型,优势又何在?

恩施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诸多文化形态中,对中国的主流文化、重要的支流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建设,其功劳不足挂齿。历史遗址文化(如咸丰县唐崖土司城、恩施连珠塔等古建筑)和人类起源文化(建始县的巨猿遗址),由于发掘晚,宣传寡,外界所知甚少。至于“红色”革命文化(如鹤峰县满山红革命烈士陵园、恩施五峰山革命烈士陵园、叶挺故居等),时间短,数量少,规模小,影响浅,与老根据地相比,更是微不足道。从文化发生看,恩施人们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创造了靠山吃山的农耕文化。兼之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农耕文化烙上了各民族特色,于是就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它们中大多数至今流传,深远而深刻地影响着居于此地的各族人们的生活。恩施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一支,汇入到中华文化的洪流中,为其推波助澜,增色添彩。认识到这一点,就认识到了恩施地域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也就能明确恩施文化的发展走向,明确它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恩施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一旦定位了本土主流文化,就会有清晰的建设思路和努力目标。

恩施旅游可供开发的资源主要有两类:基于民族聚居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而被不断发掘的自然风景,以及与之融为一体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这两类景观或以自然的不可复制而取胜,或以民族特色的鲜明独立而夺目。以山水为中心而形成的山林、溶洞、石林、坑缝、瀑布、溪流、河水等天然景观构成恩施旅游的重要一翼。目前影响较大的自然景观有:沐抚大峡谷、恩施梭布垭石林、利川腾龙洞、咸丰坪坝营、巴东神农溪漂流、清江漂流、龙鳞宫溶洞等,这些景区以天然、雄伟、宏阔、壮观、险峻、奇绝等特性而惊世撼人,成为恩施旅游的主要“看点”。以各民族生存为中心而形成的建筑、饮食、服饰、器物、习俗、礼仪等人文景观构成恩施旅游的另一翼。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恩施土司城风情园、滚龙坝墓碑群、枫香坡侗乡、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鱼木寨古村、来凤摆手堂、宣恩彭家寨吊脚楼群、鹤峰容美土司遗址等,以及由此滋生的大量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它们以历史的沧桑、民族风情的独特而卓尔不群,成为恩施旅游的重要“卖点”。可是,人文景观因其地理分布零散,数量稀少,规模秀巧诸原因,影响往往不及自然风景,只扮演了“点缀品”的角色。然而,正是这星星“点缀品”的文化内涵决定着恩施旅游的品质;文化表现的手段塑造着恩施旅游形象。

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恩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种类十分丰富,依据其表现形态从理论上可以分门别类归纳。以衣食住行的顺序可分:民间服饰文化(如土家族绣花鞋垫、绣花头饰、西兰卡普织锦等)、民间饮食文化(腊肉、合渣、鲊广椒、蓑衣饭、咂酒等)、民间建筑文化(吊脚楼、石板屋、风雨桥等)、民间工艺文化(竹编、藤编、木雕、石刻、刺绣等)、民间的器物文化(背篓、打杵、陶罐、石磨等)、民间墓葬碑刻文化、民间游艺文化等。精神层面的文化有:民间文学(民间歌谣、传说、神话、故事、笑话、谚语、俗语、楹联等)、民间艺术(音乐、舞蹈、器乐、曲艺、道具等)、民间体育、宗教信仰、日常礼仪等文化形态。现实中,它们并非割据独居,而是在以各种姿态交织活跃于有形无形的生活,其作用和价值无可替代。

首先,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的文化之根。恩施于1983年建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是根据土家族、苗族的族群特征设定的。族别身份与认同,主要依赖于其族群文化的特性,如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信仰、精神、性格、心理和情绪等。这些元素又融合于各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丢失了这种文化,族别特征也就随之而逝。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可佐证。巴东土家族一支旺族谭氏,据传其祖先是“佘氏婆婆”。“佘氏婆婆”在恩施土家族是一个著名的传说,而巴东清太坪镇的落婆坪却实实在在矗立着高大的气势非凡的雕刻精致的佘氏婆婆墓碑,碑文上记载着佘氏婆婆的经历及其繁衍子孙的故事。至今,谭氏后裔还跋山涉水来在此祭祀敬奉佘氏婆婆。墓碑、碑刻以及族谱成为谭氏寻祖觅根的重要证据①在《巴东民间故事传说集》(巴东县文化馆编,1982年)、《巴东民间故事》(邹天毅主编,民族出版社2007年)二书中均把“佘氏婆婆”归之为神话,这个归类不准确。它应该是一个很典型的传说。所谓“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所谓“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而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古迹或风俗习惯等(两个概念的解释见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2页和第50页)。2010年9月17日笔者一行到巴东清太坪镇调研,在当地民俗学家谭大坤老师的导引下观瞻了佘氏婆婆墓碑,考察了她落脚栖身的落婆坪地址,也亲耳聆听了佘氏婆婆传说。既有真实地址和真实事件,“佘氏婆婆”就应归为传说,而非神话,。它们是民族文化之根基,构成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各族人们的精神之所。一个民族除了外在有形的族别特征外,还须有深层的精神内涵作为支柱——民族繁衍发展的内驱力。例如,土家族的精神文化就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崇拜白虎、祭祖还愿、信鬼敬神)、文学艺术(方言俗语、传说故事、歌谣舞蹈等)、游艺活动(踩高跷、打“肉连响”、舞板凳龙等)各个方面。人们把无形的情感寄托在有形的仪式活动中,达到情感的满足与精神的慰藉。发源于巴东清太坪,至今已闻名全国的民间舞蹈撒叶儿嗬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调查得知,撒叶儿嗬是土家族的民间丧舞,作为丧葬仪式的一道重要程式在白喜事中表演②在清太坪镇实地调查时,谭大坤老师和当地乡镇干部都谈及到跳撒叶儿嗬的习俗。自古至今,在巴东清太坪镇,只有老人的白喜事上才能看到跳撒叶儿嗬,平常时间禁忌跳这种舞蹈。认为它是跳丧的,不吉利。。因其舞姿独特,动作刚劲健康,能带给舞者和观者以快乐,后经民间艺人的再创造,发展为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清江流域。再经整编润饰,由民间艺术大师谭学聪组队,于2010年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原生态唱法中夺得金奖。这一奖项成为恩施人民的骄傲。

再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各族人们的希望之源。我国汉族人口比例较大,主要分布于地理环境相对较好的地方,经济发展较快。而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少,居住环境较偏僻,经济发展迟缓。少数民族要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发展自己,与他族人民同步前进,除了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外,还必须寻找本民族精神与物质的生长点。而民间传统文化所包蕴的文化精神就是其希望之源。如土家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跳丧(如前述)、哭嫁、女儿会、赶仗、踩高跷等民俗活动,以及婉转嘹亮的山歌、铿锵有力的号子、欢快活泼的灯戏等民间艺术都表明土家族是一个崇尚自由、重生乐死、珍爱自然的民族,其文化就体现出一种乐天精神。乐天精神表现在民族性格中就是乐观、大方、淳朴、热情。若是体现在旅游中,就能让游客感受到土家人真诚、友好、善良的美德。在唯利是图的商品经济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幸存的这种高贵品质能给人类以温暖,给社会发展以希冀。由此可以推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维护文化多样性,维持文化生态平衡,彰显民族特征与民族个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恩施旅游文化的特色内容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主体的本质完善为主线的综合性文化样式,是旅游主体为了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塑造完善的文化风格及民族旅游性格,实现对自然的超越和回归,以及对社会的推动和发展,在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体的参与下,进行历史阶段的永恒超越和文化空间的暂时跨越时,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事象及其本质”。[4]从旅游活动全过程看,旅游文化包括旅游主体(旅游者)文化、旅游介体(旅游制度和企业)文化、旅游客体(旅游对象)文化和旅游社会环境文化四个环节。实际上,后三者都是围绕第一者旅游主体而存在,是旅游目的地应该并且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

因为,单纯的自然景色,若没有人类文化的参与,其价值和魅力就无处显现。单纯的民间文化,若没有自然景色参与,就会失去生产之源和生命之源。奇山异水若与丰富的民间文化有机结合,其美既有形式又有内涵,文化与旅游就能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巴东旅游的状况可以为证。

恩施八个县市的旅游声誉,数巴东最响亮。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巴东在文化与旅游联姻上关注较早。巴东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浩浩荡荡的长江和妩媚秀丽的清江并行横贯整个县境。长江的宏伟气势给它留下了风景秀美的巫峡;神农架的原始森林给它流出了风光无限的神农溪;沿清江溯流而上的古巴人在此栖身繁衍,成就了巴文化的发源地。举世无双的裸体纤夫,悠长高亢的船工号子,古今诗词文赋名画歌舞和民间传说③如郦道元的诗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寇准的传说、物产传说、巴山舞、撒叶儿嗬等。,造就了巴东辉煌灿烂的文化,也给巴东增添了神奇与浪漫,为巴东旅游业储备了令人艳羡的资源。然而,新近出版的《巴东县民族文化丛书》中,已被搜集整理出来的资料只有《巴东民间谚语》《巴东民间故事》《巴东民间歌谣》《巴东民间舞蹈与民间器乐曲》《巴东堂戏》《清江流域撒叶儿嗬》,这些资料属于民间文艺一类;至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其他部分如巴东的民间风俗、民间建筑、民间工艺、民间饮食等等都尚未发掘整理。可它们又是旅游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不能发光放彩,旅游业必然受到牵连。巴东北部旅游能够获得成功(三峡旅游与神农溪漂流犹如出嫁的姑娘为巴东赢得了好名声),一个不可否认的因素就是民间传统文化开发成功。其实,巴东南部旅游资源同样丰富且潜力巨大,但未得到充分开发。水布垭库区(电站)为中心的清江画廊犹如一个待字闺阁的美女,美丽容颜已被人们发现,但清纯气质尚未有全面品鉴。换句话说,水布垭的旅游资源已有浅层利用。水布垭大坝是世界最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业界享有美誉;那绿如宝石的库区湖水,玉带般蜿蜒的清江河,峰峦叠翠的群山,旖旎如画的风光已得到游客高度赞赏。遗憾的是,距水布垭仅20公里之遥的三里城一带的旅游资源还处在一个原生状态。近几年,三里城经民俗学家考证①2010年9月18日笔者一行到巴东水布垭调研。郑国晋老师亲自陪同并带领我们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观看了三里城一带的奇异风景。郑老师多次实地考察,翻阅典籍,从理论和实践上考证三里城就是武落钟离山。他撰写了系列文章,影响较大的有《武落钟离山应是水布垭的三里城》(《恩施日报》2009年6月13日),《从〈太平寰宇记〉谈长阳佷山不是武落钟离山》(http://bbs.enshi.cn/forum.php?mod= viewthread&tid=257693&page=1&authorid=58724)。此外,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先生也对武落钟离山进行了考证。代表性的论文是《武落钟离山在水布垭大坝一带——从一幅古地图分析巴人发祥地》(与何智斌合著,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文章中提出武落钟离山在水布垭一带,而不在三里城(两地相距20公里)。由于武落钟离山被认为是土家族的圣地,其核心位置的确立我们等待新的论据。本文提到三里城中属于“武落钟离山”的部分内容是采用郑国晋老师的观点。尽管其归属仍有争议,作为自然/人文景观,它们分布在三里城景区内是不容争辩的事实。非但不影响旅游,反而会丰富其旅游内容,值得大力打造并张扬。,认为是武落钟离山遗址,即巴人发源地。且不说这一结论的确切与否,单就它拥有的自然美景和民间文化资源看,这里完全能够开辟一条极富特色的旅游文化风景线。

三里城地理险峻,景色雄奇壮美,民间文化厚重。有研究者已把三里城作为水布垭景区之一景大力推介。但当我们真正去游览时,发现既没有较好的线路,也看不到作为景点的各种标识牌和广告语。若非熟人带路,全然不知穿过丛林和庄稼地能从远处观赏到心醉神迷的三里城美景和清江美景。有了远观,还需细品。进入三里城村庄后,经当地民俗学研究者介绍,方知绿山清水间,还蕴藏着绚丽的民间传统文化。山口,有元城墙遗址;山中有“土家族梁祝故事”——谭小七抗婚墓;山坡有数百年沧桑的陡峭的施宜古盐道;山中有传说的龟兽山,雷公岩;山巅有绵延数百米的天然长城,悬崖上壁立着多处天然观景台,远眺可看到五兄弟奇峰、神女石等奇景。山腰有传说的巴人避难的“难留城”洞穴;有巴务相比武的赤黑二穴;有求雨抗旱的阴阳石;山脚有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碧绿如玉的清江河水环绕其间。民居生活中,有传统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别有韵味的石板屋,农家有祖传的烟熏火炕的腊肉,油炸五香炕洋芋,脆嫩爽口的凉拌红椒丝,金银相间的蓑衣饭,柴火煨制的罐罐茶,醇厚清香的包谷酒。此地流传数百年的民间艺术则培养了大批民间艺术家(撒叶儿嗬的重要传人谭学聪就出生在三里城),即使普通民众也有悠扬动听的歌声,会铿锵有力的舞蹈,能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这些丰厚的资源完全可以利用到三里城景区中,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以路标、景点、旅游产品等形式展示给游客。这些资源一旦全面开发,充分利用,水布垭——三里城之旅游文化线路必将产生极具冲击力的影响。

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熔铸于恩施旅游并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没有文化的旅游,即使是绝世奇景,恐怕都难以产生举世瞩目的影响,涌现游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的壮观场面。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张紫晨先生说过:“任何一个优美的所在,没有听到有关的解说,只有直观所视,是不会完全看出它的奥妙的。”解说源于文化,体现文化,惟有文化充盈的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旅游,才能真正达到领略胜景,陶冶情操,传播文化,推动社会之目的。

古人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6],本意是谈文学活动中创作主体与客观环境互动共鸣,主体感悟深刻而思绪飞扬,文思泉涌。用于旅游,亦可谓最高境界。因为,旅游不单单是旅行游历,更重要的是在旅行游历中审视自然,感受文化,领悟人生,启迪心智,甚至获得创作灵感,生产出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摄影、雕刻、建筑等艺术佳作。王夫之言:“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7]创作主体对景的感悟决定于情之深浅与妙合程度,而旅游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最好媒介,创作是旅游行为的升华与凝练,是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物化,是文化的具象表现。

当然,并非每个游客都能成为艺术家,并非每次旅游都能生产艺术品。然若情与景能相激相荡,心境之愉悦必无与伦比。现代社会,人们的旅游意识愈益强烈,旅游要求也愈益鲜明。游客出游不单为转换空间环境,变换生活方式,更多是希望心灵情感得到慰藉,旅有收获。所以,旅游,与其说是观赏风景,不如说是体验情景。因此对景区“情”的诉求更高。作为旅游目的地(景点),若能做好“情”境文章,在短时间内让观景者能见景生情,情意满怀,旅游效果更理想。

旅游景区作为一个子文化系统,每一个元素都能体现管理者、设计者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服务理念、审美趣味、文化修养。旅游道路设计、景点标识、门票销售、导游讲解、安全设施、饮食服饰、交通工具乃至纪念品买卖等等,若都能满足游客需求,所得到的回报不但是物质上的丰盛,更多是精神上的愉悦。而旅游景区的各项元素中,都饱含着人性人情,民风民俗。

作为“情”性之载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恩施旅游中能发挥特别功能。它们遍布于恩施的山山水水,活跃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若把其中的有利元素置设于旅游,让文化因子熔铸于自然胜景,自然胜景充盈文化气息,天然之景与文化之情有机契合,旅游便有了丰富、醇厚、精彩的内涵。特色旅游、文化旅游就能成为恩施旅游品牌,进而为恩施经济的腾飞助一臂之力。

[1] 湖北大公网.旅游建设.恩施旅游是增长极或是边缘区[EB/ OL].http://hubei.takungpao.com/html_content/2009-02-21/ 28845.html.

[2]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纲[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2.

[3] 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4] 翟忠义,何佳梅.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11.

[5] 肃放.荆山楚水的民俗与旅游·总序[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1.

[6]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M].

[7] 王夫之.姜斋诗话[M].

责任编辑:王飞霞

G112

A

1004-941(2012)05-0023-04

2012-06-19

李莉(1970-),女,湖南双峰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民间文艺。

猜你喜欢

巴东民族民间恩施
王银成 情系三峡 心念巴东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巴东,巴东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往事
恩施年俗——点路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