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管理模式研究
2012-04-12邹涛
邹 涛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重庆 400301)
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管理模式研究
邹 涛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重庆 400301)
服饰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从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人类发展的水平。作为多民族聚居区,重庆市各民族创造了特点鲜明突出、价值丰富厚重的传统服饰文化资源。随着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气息越发浓厚,致使重庆市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资源遭到冲击或破坏。目前,重庆市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管理存在关注力度不够大、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资源整合薄弱等不良现象,因此需立足现状,针对其特点,研究切实有效的管理模式,以更好的对其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管理模式
一、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一)鲜明突出的特点
重庆地处中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森林繁茂,山岭众多,河流蜿蜒,生产生活方式是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重庆市少数民族服饰是适应此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具有鲜明突出的地域特色、宗教特色、民俗特色、汉化特色。
首先,重庆地形起伏较大、山势陡峭,人们需要跋山涉水、依山劳作,因此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就在细节上有所讲究。如重庆市苗族女子的传统民族服装,下着百褶裙,是为美观之需,腿上缠花绑腿,则为行动便利之用。服饰的产生来自人类生活的需要,人们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服饰最基本的功能,即实用性,无论是重庆市的土家族或是苗族,其传统民族服饰都有适应重庆山地自然环境的实用特点,具有浓郁的山地文化特色。[1]
其次,服饰表达了各民族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民族意识和宗教观念,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外显形式。重庆市土家族相信本族祖先是由白虎转化而来,以白虎为图腾,因此在其传统民族服饰中以虎为题材的图案非常普遍,表达了赐祥降瑞、镇妖祛邪的宗教观念,其宗教特色明显。
第三,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充分展现了本民族的民俗特色,在其风俗礼仪活动中,节日盛装就是民俗特色的典型物化代表。南桐矿区苗族平时着汉装,在作客、节日、婚嫁等庆典时着苗装:男装为白色头帕,大襟右衽滚边的青色长衫,衣领及衣边镶有浅色花边(也有穿不带花边衣的),抄腰裤,缠绑腿;女装用丝织或彩布缠头数围,形似圆盘大帽,外沿用绣有图案的彩带(或绸带吊以彩线)扎成花绣套,胸前着刺绣或蜡染的大套小围腰,下着百褶裙,腿缠花绑腿。[2]重庆南桐矿区苗族服饰不同于贵州苗族,相对而言较为简洁,比如贵州施洞地区的苗族妇女节日盛装的头饰相当精致复杂,重量可达二十斤,而南桐矿区的苗族头饰是“形似圆盘大帽”的头帕,展示了浓郁的本土民俗特色。
第四,由于各民族长期杂居,重庆市形成了汉族民俗占主导地位、少数民族民俗居附着性地位的民俗格局,这就导致重庆市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有所变异,在与汉族服饰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了许多汉族服饰的特点。如小孩帽子花样多,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帽子上绣花有“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和“天长地久”、“长命富贵”等字。有的镶上银质的“福禄寿禧”字牌以及“十八罗汉”,尾部吊银铃。[3]土家族和苗族都无本民族的文字,这些象征吉祥的汉族文字作为小孩帽子的装饰图案,是其传统服饰汉化特色的典型代表。
(二)丰富厚重的价值
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丰富,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记载了他们的历史发展轨迹,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反映了他们面对高山林立、河流众多的复杂自然地理环境的智慧和力量,也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浓厚的人文价值。
山地文化影响下的重庆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琳琅满目、做工精致的各类服饰,土家族女装不仅有左襟大褂、镶边大脚筒裤、八幅罗裙、绣花鞋,还有各种各样的金、银、玉质饰物等;男子常穿琵琶襟或者对襟领的上衣、大脚裤、青丝头帕等。苗族女子服饰有栏杆衣、大裤脚、挑花鞋、青布帕以及品种丰富的金银头饰等;男子服饰也很齐全,有土布长衫、短衫、白裤腰“扎扎裤”、腰带、头帕、项圈或手圈等。这些服饰从头到脚,一应俱全,满足了人们保暖、遮羞、装饰等目的,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此外,这些服饰图案纯朴、色彩丰富、做工精致,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也十分突出。
二、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管理现状
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体,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力量和审美观念,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重庆市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虽然已有所关注,建立了一些相关机构,也制定了一些相关制度对其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但仍然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关注力度不够大
在非物质文化领域,重庆市政府相关部门确定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个项目,其中与服饰有关的只有“民间美术”中的蜀绣,可以说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几乎没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对象。近期,重庆市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共20个,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有关的只有“荣昌县加合织染有限公司”,且其产品主要是布料,当然布料中也或多或少体现了一些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元素,如图案的构图和色彩、布料生产的工艺。同时,重庆市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共27个,也只有重庆文理学院成立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其研究的领域比较广泛,成果也比较丰富,而对重庆市少数民族服饰却很少涉及。这证明重庆市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资源关注力度不够大,经费投入也相对较少,没有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更别谈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了。
(二)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
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涉及历史学、民族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要对其深入探究,充分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探究它的社会意义和对人类发展的价值,必须要有专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目前,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研究机构几乎没有,只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研和管理机构中零星囊括了一部分,如由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主管的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由重庆文理学院主办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因此,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情况相比,其相关研究成果非常少,而像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已经成果丰硕,如著作《川江号子研究》、《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民间舞蹈集成》等;又如,近期出版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一)》,内容丰富,但却没有涵盖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
(三)资源整合薄弱
服饰不是布料的简单剪裁和拼接,色彩的随意组合,图案的任意运用,它是人们的精神外显形式,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思想特质和艺术审美观念,不能就服饰谈服饰,与其相关的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需要科学有效的整合。而重庆市少数民族中传统服饰文化资源整合得较好的只有土家族、苗族的传统服饰品,如应用广泛的土家族服饰品西兰卡普蕴含了优美动听的历史故事。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少数民族人民最突出的民风民俗就是在重要的节日庆典穿上节日的盛装或各种仪式服饰,与此同时,举办戏剧舞蹈表现获得也是整装登台,愉悦自己身心的同时宣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传统服饰的魅力。但是,至今,人们对少数民族节日庆典的各种仪式服饰和戏剧舞蹈服饰资源开发研究还很薄弱,并且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资源中相关的历史故事、传说、典故、自然科学知识等文化科学资源的整合更显得薄弱。此外,网络资源也十分匮乏,由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主管的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由重庆文理学院主办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网站都没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这个项目,并且两个网站都存在内容较单薄、更新速度较慢的不足。
三、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管理模式探究
重庆市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资源是珍贵的,是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本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为基点,创新涵盖其搜集、整理、保护、开发等方面的管理模式,结合市场经济规律、文化产业化要求,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建立开发标准和原则,对其有效的发掘和保护、持续性的开发,以提升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方式促进其经济社会更加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树立保护和开发的全局管理理念
思想意识决定行动方向和行为模式,管理理念指导管理模式,并决定管理效果。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和开发不容忽视,必须高度重视,需要加大关注力度和投入力度。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不能单打独斗的保护和开发,应树立“加强联系、紧密合作、长期互动、共出成效”的全局管理理念,整合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工艺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重庆本土的自然资源,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加强互动合作,形成共同开发的全盛局面。只有建立富有全局战略意识的管理模式才更加科学有效,才能更好的促进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二)以政府部门管理为主导,加强总体规划
建立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管理模式,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是最为重要的,政府应当担任引领者、执行者、保障者的角色。因此,我们应以政府部门管理为主导,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视野出发,进行总体规划,明确文化广播电视局、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宗教委员会、财政局、建设委员会、规划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具体工作任务,加强协作,尽可能避免各自为政,减少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秉持此思路,各个部门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拟定总体管理规划,制定具体的管理思路、方针、政策,定期总结阶段性成果和经验教训,实时改进,再进一步修正总体规划,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三)以科研机构管理为支撑,增加文化厚重感
民族传统服饰蕴含了本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思想,涉及历史故事、典故、民间传说、音乐、舞蹈、戏剧等等方面,不是上衣、下裤、下裙、首饰、配件等简单的物质呈现体,而是系统的服饰文化资源。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而言,必须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深入研究,认真梳理和总结,不断挖掘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增强其文化厚重感。在此基础上,责成艺术工作者深入剖析和挖掘其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总结提升,形成其美学价值。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都设置了服装设计专业和纺织专业,而分布于重庆各个区县的职业技术院校也开设有一定数量的服装设计专业,利用重庆本土的科研资源,加强重庆市高校、职业技术院校与服装产业的科研合作,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科研机构,对此工作的开展无疑提供了坚实的研究资料、人力资源支撑,可以奠定管理的文化基础。
(四)以职业教育为堡垒,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
现今,重庆市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而受到冲击或破坏,只有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服饰略受关注一些。在民间寻找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制作的能工巧匠,按照《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将其确定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人,给予技术和经济上的扶持。同时,在重庆少数民族聚居的酉秀黔彭一带开设少数民族服饰学校,进行师资力量培训和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学科建设:首先,利用地理和人文环境优势,让传承人来培训教师,受训教师必须系统掌握传承人所教的民族传统服饰制作技术和技巧;其次,责成受训教师利用自身服装专业知识将相关技术和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与现代服装专业知识整合,参照服装设计专业的课题体系设置科学的少数民族服饰课程体系,从而完成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学科建设。同样重要的是,要促进教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成果,在重庆市各个职业技术院校开设民族服装设计专业,与当地服装企业建立产学关系,定点培养民族服装的设计和制作人才。利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作为传承重庆市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坚强堡垒,提供传承和开发的保障性、有效性,达到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管理的实效目的。
(五)以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产业开发为依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有人对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了社会调查,调查中有31.1%的人认为社会不公平;67.2%的人认为当地与城市生活差距大,非常向往城市生活;59.8%的人为学费、医疗等费用发愁,经济落后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因素。[4]
由此可知,促进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是一件急需解决的大事情,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受到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的限制,发展比较困难。与他们产业相比,服装产业具有就地取材、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特别是家庭作坊式企业,更容易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开展灵活多样的生产营销活动。此外,更现代化、规模化的重庆市服装企业,几乎全是着眼于对现代服装的设计和营销,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加工和生产只有生产舞蹈服装的企业才涉及,并且存在质量较差、品种较少、文化底蕴浅薄等现象,所以应该加强资金和政策优惠,促成更多服装企业生产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品。生产出的产品要多而丰富,根本还在于要有销售市场,如果制定相关制度和根据具体情况要求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和戏剧舞蹈人员长期穿戴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为游客服务,这必定会形成良好而广阔的市场。市场是生产的动力,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管理有效性更体现在对其应用和开发,本着“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利用中进一步传承”的原则,在重庆市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设专业的少数民族服饰设计和加工企业,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活动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活动紧密结合,加强链接和应用,形成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产业。如果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产业形成并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有效传承和保护,而且还可以获取经济效益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人民通过开办本民族传统服饰设计与加工企业,脱贫致富,生活幸福指数提升,这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管理的最终现实目标。
关于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管理模式,必须树立全局管理的理念,与建筑业、饮食业、旅游业等联合管理,以政府部门管理为主导,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责任的明确,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同时,加强与高校、职业技术院校等的科研合作,建立相关科研机构,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堡垒,深入挖掘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有效传承其制作技术,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这不失为兼顾保护开发和发展利用两方面的好思路。
[1] 邹涛,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特色探微——以土家族苗族为例[J].北京:艺术与设计,2012(4).
[2] 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市志·第二卷(宗教志)[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黔江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4] 严功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社会调查为例[J].天府新论,2008.
责任编辑:胡 晓
G03
A
1004-941(2012)05-0019-04
2012-08-11
课题基金: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2011XWQ13)。
邹涛(1978-),女,四川达州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