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绩效评估的模式建构
2012-04-12刘静荣
黄 木,刘静荣
(武汉工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绩效是承担使命、履行职能的需要
高校作为对青年进行高等教育的重要机构,同时承担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要使命。通过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统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凝聚青年大学生的力量、解答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是高校德育创新和学科建设的时代使命和政治责任。“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1](p487)高校应从承担历史使命的高度,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提出:要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同时强调了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在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教育改革方面,要系统地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估制度等进行改革。”为了更加高效地承担使命,履行职能,高校要适应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和青年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着力探索和研究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问题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协同发展的问题。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工作绩效,切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
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理论是现代西方行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从分析人的行为入手,根据人的需要设置一定的目标,并通过目标,使人们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按组织目标所要求的方式行动。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在学校对学生的评估体系中,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所占的比重远不及学业成绩,从社会评估标准来看,由于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评估大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就业去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驱动力不足,缺少有效的激励办法。对教育者而言,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这两支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会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目前,笔者在武汉市的6所部属高校和4所湖北省属高校的调研中发现,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标准基本上等同于评估专业课教师的标准,即教学和科研情况。而辅导员队伍评估标准尚不完善,相比较其他教师而言,辅导员队伍的晋升和奖励机制还不健全,这都会影响这两支队伍的工作动力和工作效率。在专业课老师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岗位大多轻闲,甚至有一些学校行政部门,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有可无,在这种气氛影响下,无法彰显其专业的“魅力”。从而,呈现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风气,对于有贡献的教学人员没有特别的奖励与激励措施,对于懒散的,只说不做的人员也没有惩罚处罚条例,如此,就出现了强者不强,能者平庸的“守摊”局面,严重地影响着事业的发展。归结为一点,就是没有根据学习和工作绩效对其进行有效激励。
2.缺少制度性绩效评估体系。
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全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持久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校这一赋有特殊使命的主阵地到底取得了哪些成效?用什么来检验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程度?还有哪些问题?与党中央预期目标之间有多大差距?差距在什么地方?怎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下一步工作?回答诸如此类问题显然己经不可避免。而目前回答这些问题的最大困难在于没有一个制度性绩效评估体系。
管理学中,绩效定义为从过程、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输出结果,并将该输出结果与目标、标准、过去结果、其他组织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对该输出结果进行评估。绩效评估则是识别、观察、测量和评估绩效的过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绩效评估是指评估主体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和实施者的工作的价值和有效性的整体判断,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教训提供条件,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有效、深入和健康发展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教育绩效评估作为揭示马克思主义教育价值的主体性活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价值主体需要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客体属性之间的价值关系信息反映到评估者意识中来,从而形成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肯定评估或否定评估以及评估程度的大小,也就是说,用主体需要作为出发点来衡量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价值的性质以及价值量之大小。[2](p97)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绩效评估具有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引起了关注,1986年由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理论启蒙的研究和探索,随后有很多学者投入了研究,但是,至今还难以有统一的绩效评估体系。很多学者分析了绩效评估体系难以形成的原因,比如乔永忠认为,原因有五个。一是评估内容的模糊性,二是投人和产出的模糊性,三是评估范围的不确定性,四是评估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状况标准的不确定性,五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的滞后性。[3](p65)这些客观原因使得用常规方法评估马克思主义教育绩效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如何克服以上困难,形成制度性的绩效评估体系,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这个“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说是我们这些年来想解决又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不足,如主体认识不到位、机制建设不完善、推进手段不得力等,均与绩效评估体系未能建立有直接关系。因此,建立一套“价值目标高远,透视维度多重,指标结构合理,主体选择多元,权重设计科学,操作路径可行,结论功效显著”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度性绩效评估体系势在必行。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绩效评估模式的建构
1.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从发展的趋向看,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包括主体、质量、公平、责任、回应等在内的综合性的要素结构。有效选择评估指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指标设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中居于核心地位,指标设计应遵循业绩指标与通用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传统指标与现代指标相结合、正数指标与负数指标相结合、基本指标与修正指标相结合、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特色指标与发展指标相结合的思路。肯定性指标与否定性指标相结合、个体指标与团体指标相结合。
以通用指标和业绩指标为例。通用指标指的是在组织范围内,各个部门、各个组织单元有一个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业绩指标是指每一个特定的部门和单元根据自身的职能要求设定的特定的指标。在这里,各个部门、各个组织单元都作为评估对象,应用通用指标和业绩指标进行绩效评估,并进行横向比较。中央2004年16号文件指出,“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制定完善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在高校内部,所有的职能部门多少都要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各部门可分为教学、管理、服务三大职能部门。各个工作部门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依此评估模式要形成相应的工作业绩指标,这部分业绩指标在整个评估模式中要占有相当的分值比例,唯有这样评估过程才能真正体现绩效评估的内在含义。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还有相当部分是共同的,比如基本建设纬度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风建设、制度建设指标;属于运作机制纬度的举止文明、环境优化、办事高效、程序简明、整改力度指标;班子素质、工作质量、整体形象指标等。在整个评估系统中通常各个纬度通用指标的分值总和,要高于主要业绩指标的分值。按照标准的格式,都可以镶入统一的评估系统。各自确定权重后,转化成为统一的分值,就具备了横向之间的可比性。各个部门之间横向的可比性,有助于绩效评估在更大的范围内迅速推广,增强评估本身的绩效。
2.确定合理多元的评估主体。
在设计评估体系时,评价主体与评价内容、指标相匹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选择什么样的评价主体,就影响着甚至决定着评价内容和指标。因此,评价主体选择是否合理、全面,决定着评估体系的建立是否科学、系统,决定着评估是否客观、公正,进而影响到评估能否发挥它的激励、改进、完善、导向等功能。现代评估理论强调评估主体构成要体现多元参与的特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绩效评估要在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吸纳外部力量参与,评估主体结构至少应包括直管领导、服务对象、评估对象自身和第三方等。
(1)评估对象的直管领导。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长期以来是由政府通过颁布和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来对全国高等教育实行自上而下的控制和管理的。高校作为社会公益性教育机构,其教学质量由上级直管领导进行评估,这是适合于我们的国情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绩效如何,作为上级部门当然是重要的评估主体,上级直管领导作为独立的评估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评估对象的直接领导熟悉业务、熟悉部属,了解下属部门的运作情况,切身体察班子素质的优劣,工作质量的高低,管理贯通的程度。同时,直管领导的评估还可以作为一种平衡艺术,把一些在其他评估指标中难以精确反映的工作绩效相对的体现出来,以某种定性方式弥补现行定量评估的缺陷。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上级直管领导不仅仅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而是一个由上及下的领导系统,上至教育部,下至各具体学校的领导部门,但凡有领导隶属关系的上级均可成为下级的评估主体。
(2)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作为评估主体,可以最直观地体现评估的满意特征,明确评估的价值取向,通过这样一种“使用者介入”机制,将事实与价值取向结合起来,可以增加评估模式的社会相关性。学生评价已经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信息来源,每门课程结束前一般都要求学生对该课程及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以便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为学生选课和选择教师提供信息,同时也为教师人事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读各类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承载者,具有评估客体和评估主体的双重身份,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有无或大小,教育对象的认知、理解和体悟最为直接,对有关评估内容理应拥有充分的话语权。
(3)评估对象自身。
在绩效评估理论中,评估对象自身作为评估主体,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少人认为,自我评估会导致走过场,流于形式,自我评估的一般倾向会高估自己。其实,只要设计得当,框定那些易于比较、易于计量的内容,有效把评估对象自身与整个评估过程结合起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评估还是有特定优势的,自我评估了解运作机制,真正把握业绩,至少,可以起到简化评估程序、节约评估成本的作用。当然,为了防止自我评估邀功评好,业绩评估指标一定要能够具体量化,用业绩指标的客观性来抵制自我评估可能产生的主观任意性。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在于“以评促改”因此,评估对象自身评估是教育工作者自身对工作长处和不足所进行的理性认识和深刻反思,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绩效评估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第三方。
马克思主义教育绩效评估第三方是介于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独立地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判并做出权威性鉴定的专门评估组织。第三方主要通过接受委托的方式,对高等学校的某一领域教育质量作出评判和鉴定,为政府提供咨询决策、为社会提供公证,从而促进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它具有中介性、独立性、公正性和专业性等特点。从性质和作用上看,马克思主义教育绩效评估第三方是高等学校与政府、高等学校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促进高等教育内在逻辑和外在力量共同发挥作用的制度保证。马克思主义教育绩效评估第三方可以是专门从事绩效评估的科研机构,也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组,还可以是社会用人单位组成的行业协会,和其他的主题相比,是一种专门性的教育评估组织,甚至他们可以开通专门的网上平台,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估中来,从而可以保证信息的完全和准确,提高评估的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等。
3.健全基于评估结果的激励机制。
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的是要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工作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之所以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始终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放在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4](p82)如何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靠这支队伍良好的师德修养,更要靠各种有效的机理机制。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评估活动,其目的之一就是对评估对象进行激励,以便最大限度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严肃、客观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评估中对评估对象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具体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在诚信教育的各领域的工作状况与精神面貌的评判。它有利于调动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评估使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或组织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成绩和不足,使他们明确努力方向,积极向上。评估的激励作用具体表现在,它使评估对象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组织与他人的承认,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与工作热情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激励评估不合格或较差的评估对象,认识到不足与差距,从而改进提高。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茂胜,邵莉莉.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1).
[3]乔永忠.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7,(5).
[4]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主体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