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2012-04-12王春华
王春华
(山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教学理论。该理论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方法,在众多的教学理论中独树一帜,对世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代的教学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基础
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美苏两国的竞争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运动。尽管改革的内容在各国并不相同,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高难度”、“高速度”却是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特征。这次教学改革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教师不能适应新教材教法的要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未能实现,等等。
在苏联,除了以上问题外,学校教育改革的片面性、形式主义等问题也十分严重。而且,由于苏联的中小学学制只有十年,比别的国家少两年,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尤其突出。教育界亟需一种更全面、更有效的理论作指导。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尤·克·巴班斯基(1927—1987)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苏联科学院副院长。他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顿河——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创造了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的先进教学经验。此后20余年,他以该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在总结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验与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思想的依据是科学在提高人类活动效果中的作用这一方法论原理。为了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优方案,有必要重新考虑教学论中有关教学过程的结构及其成分,它的内部和外部联系、规律性以及相应的原则、方法和形式等问题。巴班斯基将这个新观点称之为辩证的系统方法,并将其作为考察教学过程、研究制定选择最优教学、教育决策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巴班斯基指出:“用辩证的系统观点评价现有教学任务的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论基础。辩证的系统观点能保证针对当时条件选出最佳方案。”①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张定璋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5、24、57-58页。巴班斯基主要运用了系统方法的整体性观点、联系性观点、综合性观点和最优化观点来研究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结构和最优化问题。教学过程中的人(教师和学生)、条件(教学物质条件、教学卫生条件、教学的道德心理条件)、教学过程结构(包括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果)以及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构成了教学系统。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就是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并且对构成该系统的有机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察。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一般教学论思想
为了比较深入地理解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本质,巴班斯基首先用系统论观点论述了教学论的所有基本范畴。巴班斯基用整体性观点考察了作为系统的教学过程,分析出以下六个基本成分:目的成分、激发—动机成分、教学内容成分、操作—活动成分(通过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来实现)、检查—调节成分、评定—结果成分。在此基础上,巴班斯基又将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区分为六步:(1)掌握教学的社会目的和任务,并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使目的任务具体化;(2)使内容具体化;(3)规划教学手段,优选教学形式和方法,制定计划;(4)计划的执行,这是中心环节;(5)日常检查和自我检查,适当调整进程;(6)效果分析,查明尚未解决的问题,供下一轮过程参考。这一划分的突出特点是把备课阶段(前三环节)列入教学过程,而且把教与学统一考虑。
从整体性观点出发,巴班斯基还提出了12条教学原则,并将其组织成一个系统。在这些原则中,既有指导教学全过程的原则,也有分别指导教学过程各个基本成分的原则。在实际运用时,这些原则必须相互联系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最优作用。
巴班斯基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研究了教学过程的结构联系,包括普遍的规律性联系、因果联系、函数联系、层次联系、控制联系、本源联系、功能联系和发展联系,从而揭示了教学的任务、内容、手段和结果之间的客观的、必然的、一般的、本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性。这些联系和依存关系带有教学规律的性质。只有充分体现这些联系才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②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张定璋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5、24、57-58页。
巴班斯基还用综合性观点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型式问题,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体系几乎统摄包罗了各家的分类法,他认为只有这样分类才能反映教学方法的多质性和多面性,有利于教师综合考虑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方法适应各种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关于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时机,以及优选教学方法的程序,巴班斯基也进行了详细说明。在确认班级上课制度实效性的前提下,巴班斯基认为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各有优缺点,在每一具体场合都必须考虑其最优组合。教学实践中基于某些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形式,巴班斯基将其称为“教学型式”。他总共列出了六种教学型式:讲解—再现型式、程序教学、算法化教学、问题教学、再现兼探究型式及其变式。六种教学型式各有其适用性、优点和缺点,要运用综合性观点按最优化的标准来决定取舍,扬长避短,实现最优的结合。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和标准
巴班斯基首先给出了最优化的前提:从所提出的准则的观点出发,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班级和个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使教育过程最有效地(最优化地)发挥效能。③巴班斯基、波塔什尼克:《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利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在此基础上,他得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④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张定璋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5、24、57-58页。最优化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是最好的、最适合于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案。
最优化只有针对现有的控制任务,即从我们所选择的具体标准或总的标准来看,才可能有意义。巴班斯基指出了两个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重要标准:解决教学教育任务的效率、质量以及教师和学生为解决这些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①巴班斯基、波塔什尼克:《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利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0-71、75-78、213页。在评价教学过程的效率和质量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根据他们的教养水平和发展程度,根据教学结果是否符合对现代学校所提出的综合目标和任务的要求,以及教学结果与发展可能性的符合程度来评价。这里说的发展可能性是指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发展阶段上的最大发展可能性。检查师生在时间和精力上花费是否最优化,就要看这些花费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行学校卫生标准的规定。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巴班斯基认为,根据整体性观点,在选择最优教学过程结构时,需特别注意五种最重要的本质因素:教学原则、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得以进行的系统(学生、教师等)的可能性以及教学的外部条件的特点。②巴班斯基、波塔什尼克:《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利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0-71、75-78、213页。基于此,巴班斯基提出了选择教学过程最优结构的六项方法论要求。
巴班斯基将选择并最优地解决教学、教育任务的工作程序分为六个阶段,并详细阐述了每一个阶段教师应该做的工作。③巴班斯基、波塔什尼克:《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利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0-71、75-78、213页。这一工作程序集中体现了辩证的系统方法的四个基本观点,其中,贯彻始终的是最优化观点。它把教学看做是可以调控的活动过程,力求使教学这个复杂、多因、多层次、多变的活动过程有章可循。多次运用这一工作程序,就能促进教师形成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运用最优化方法的能力。
巴班斯基还提出了包括八个教授最优化的方法④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吴文侃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1-35页。在内的详细的教学最优化的方法体系。⑤巴班斯基、波塔什尼克:《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利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0-71、75-78、213页。教学过程的双边性决定了教授最优化方法与学习最优化方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为此,在该体系中,针对八个教学过程的成分和条件,巴班斯基分别给出了教授最优化的方法和学习最优化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巴班斯基提出并详细阐释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六条准则:(1)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准则;(2)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准则;(3)符合学生年龄的可能性准则;(4)符合现规定学习该材料的时数准则;(5)符合国际上设计学校教养内容的经验准则;(6)内容必须符合当前学校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物质基础的准则。
对于教师如何选择最优的课堂教学内容,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六步程序:(1)深入分析教科书内容,判断它能否完成特定课题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2)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3)考虑学科之间的协调;(4)按照分配给本课题的教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5)保证区别对待差生和优生。
(五)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要掌握如何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必须明确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有效地运用其中的任一种方法。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组织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激励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检查学习认知活动效率的方法⑥巴班斯基、波塔什尼克:《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利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页。。每一类方法又包括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巴班斯基对每一种方法的性能、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合理使用都作了详细解释。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学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师生从各方面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灵活运用。
(六)最优化教学条件的创设
巴班斯基指出,实际运用最优化思想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以下条件:(1)对教师进行专门的科学教学法训练;(2)改进研究学生的方法;(3)保证良好的教学物质条件、学校卫生条件和精神心理条件。其中,研究学生个性是最优化的最重要条件。巴班斯基对如何创设这三类条件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改进研究学生的方法中,巴班斯基特别强调了要运用“教育会诊法”对学生的“实际的学习可能性”的各个内外部构成成分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并对“教育会诊法”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了详尽说明。
(七)因材施教
巴班斯基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其著作中以大量篇幅讨论了为预防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措施和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途径。通过调查研究,巴班斯基对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作了系统分析,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缺陷,提出了克服的途径和一整套具体建议。对于优秀生,巴班斯基从分析学生特点出发,提出了对优秀生实施最优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三、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评价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特点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的方法论基础上,引进现代科学方法论,吸收教育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形成的。概括起来,该理论具有如下特点:1.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巴班斯基的理论是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不论是作为巴班斯基理论方法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科学,还是其理论中一般教学论的内容,乃至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都不是巴班斯基的首创。例如,作为巴班斯基理论核心思想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苏联教育学家奥戈罗德尼科夫、季亚钦科、伊利英娜等人已经分别进行了研究。①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张定璋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6-57页。巴班斯基在总结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相对于继承性,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新性更为突出。首先,在方法论上,他创造性地将辩证唯物主义与最新的系统科学联系起来,以辩证的系统方法作为其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联系性、综合性和最优化的观点,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教学过程的结构和最优化问题。方法论的突破往往是研究创新的先决条件。巴班斯基将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为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其次,他还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观点,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论的范畴。例如,他分析了教学过程的基本成分,划分了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提出了“教学型式”和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概念等等。正是这些新的概念与观点,充实并构建起了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第三,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新方法,如选择教学过程最优结构的方法、分析学生情况的“教育会诊法”、研究教师工作的方法、对教师进行专门科学教学法训练的方法等等。2.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巴班斯基以辩证的系统方法为方法论,围绕着教学论中有关教学过程的结构及其成分,它的内部和外部联系、规律性以及相应的原则、方法和形式等问题展开分析和论述,构建起了自己独特的、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学论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提出的各种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方法都是通过总结大量的有效经验提炼出来的,操作性很强。一般教师通过专门的培训,都可以掌握。正是由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3.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不论从理论还是从方法来说,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体系涉及了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既从理论上全面分析了作为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又从方法上构建了一整套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涉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各个环节和问题。同时,巴班斯基还针对一些特殊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例如,如何解决教师在最优化活动中的典型困难,如何改进研究学生的方法,如何预防学生成绩不良,如何对优秀生因材施教,等等。这些措施能够有效解决教学过程最优化过程中各种特殊问题,从而保证最优化目标的实现。4.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首先,巴班斯基的理论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系统科学以及前人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构成了巴班斯基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石。其次,巴班斯基的理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巴班斯基分析了罗斯托夫地区的先进学校的工作经验,继而产生了探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的想法。在这些学校中,克服了原先普遍存在的留级现象并成功地预防了学生的不及格现象。罗斯托夫经验的本质在于大部分教师都能依据本班和每个学生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并能设法把现代教学和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方式结合起来,使之确保最好地解决教学教育任务,这也就是说,都能制订出教学过程的最优组织方案。随后,巴班斯基亲自参加了罗斯托夫地区两所学校的四年教育实验,以教育实验的方式验证教学过程最优化措施的效果。正是在经验总结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巴班斯基形成和完善了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积极意义
首先,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普遍问题。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全面分析,教师选择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并对不同学生进行区别教学,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又有效克服了学生学业不良倾向的出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各国教育的共同目标,也是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针对以往教育中过于偏重智育的问题,巴班斯基从系统化、综合性的观点出发强调在抓智育的同时,还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统一性,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对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在教育研究中引入辩证的系统方法,提高了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水平,拓宽了教育研究的视野。巴班斯基将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科学加以综合,提出了辩证的系统方法并用来研究教学教育过程和最优化问题,从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形成了较为完善、全面的理论体系。有人认为巴班斯基的教学思想是集大成的,这与其方法论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是密不可分的。
第四,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巴班斯基将设计并实施最优化教学过程的责任与权力几乎完全交予教师,并向教师提供了如何进行最优化教学的一整套操作程序、方法和建议。这使得教师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投入到教学最优化的工作中。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局限性与不足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受当时苏联政治、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先天的缺陷。首先,政治色彩浓重,在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上有贴标签的倾向。其次,在教育教学目标上,过于强调社会发展需要,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第三,在师生关系上,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为了保证教师能发挥这种绝对的主导作用,对教师培训和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第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课程内容局限于现有教材,对其他课程资源有所忽视;而且片面强调忠实课程取向,缺乏课程创生思想。第五,以效率为教学最优化的最高标准,且技术化倾向严重,有一定的机械性。这反映了工业社会“效率第一”的思想对巴班斯基的影响根深蒂固。由于过于强调技术和可操作性,必然带来对人文因素的忽视。第六,理论本身尚不完善,而且还存在一些内在的矛盾。例如,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都过于庞大,有些概念的适切性也值得怀疑。第七,方法与步骤过于繁琐,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掌握起来有相当难度。第八,适用范围有限制,仅适用于学校教育中的班级授课制这一种学习形式,在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中难以适用。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理论。在教学规律的探讨,教学环节的划分,教学原则的确立,教学方法的分类等方面,都需进一步研究,并及时吸收最新的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其次,要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多选择那些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现代教学方法,而且在设计、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方案的整个过程中,都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最优化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的整个环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第三,与时俱进,进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信息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学媒体层出不穷,各种电子化课程资源也日益丰富。如何将它们纳入教学过程最优化设计的考虑范围,并使之与传统教学模式、媒体和教材相得益彰,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第四,调整研究思路,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进而促进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发展。网络化给学生和教育都带来了众多的影响,研究者须及时调整与改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努力提高研究水平,以高质量的研究推动教学理论的发展。例如,教育行动研究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在网络化背景下,需要进行合作形式、研究重心和研究方式的转向,①王春华:《网络化背景下教育行动研究的三个转向》,《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才能反映出网络化时代的特点,满足新时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