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
2012-04-12韩延明
韩延明
(临沂大学,山东 临沂 2760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结及其运行方式,是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及其人员在决策机构指挥下协调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整体目标和功能的工作程序与工作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科学化的关键是通过建立科学的互动机制、实现机制与反馈机制,推动运行机制的创新,促进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使系统各要素之间科学、有序地互动。
一、互动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运行的基础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一般认为,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这样的教育理念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相左,已被实践证明无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常常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陷入被拒斥的境地。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受到学生的欢迎,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中实行互动机制。
在“双向主体理论”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应是单向度的施教活动,而应是施教与受教有机统一的双向活动。从施教这个向度看,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从受教这个向度看,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也就是说,教师是施教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受教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施教活动与受教活动中分别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哪一方的主导地位被损害、发挥不了自身作用,也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落空。只有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相互尊重彼此的主体性,积极配合、回应对方的主体性活动,双方的活动才有实际效果。“双向主体理论”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要求增强师生双方主体性,把互动机制运用到教育的全过程。
首先,要树立“互相学习、彼此欣赏、共同提高”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愉悦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周德群:《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初探》,《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第197页。一是要以人为本,实行交往式的教育。在交往活动中,教师不仅自己要讲,还要留时间给学生讲;学生不仅要听,更要准备讲。②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0页。师生以语言、内容、方法、手段和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往来、沟通以及情感、知识交流,以达到双方认同一致、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获得价值观念的提升。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与对方进行交往,特别是教师更应主动指导、启发、鼓励学生参与交往,扩大师生互相了解。通过交往使教育活动成为双方知识共享、情感共鸣、智慧共建、意义生成、精神提升的过程。二是要相互尊重,实行欣赏式的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师生在政治上、法律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师生都有参加交往和表达愿望、感情的均等机会,都可以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解释甚至辩护。当然,我们在追求师生地位平等的同时,要注意平等并不是两者完全相同,而是“和而不同”。①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2期,第8页。三是要内化实践,实行体验式教育。师生双方要把在互动中形成的共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在感悟中发展自我,实现价值观念的重构。四是要多向互动,促进教育和谐。教师和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其身份的确定要以具体的时间、条件为转移,其间的关系是多向互动的,既包含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包括教师和学生及其与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之间的多向互动关系。作为教师来说,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发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真正实现自教自律。作为学生来说,要以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②钟健雄:《和谐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43页。
其次,要努力寻找师生双方对话的共同点,搭建互动的平台、桥梁与纽带。③马汝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动》,《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第71页。在实践中,一是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互动。要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探索、研究的互动式教学,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学习和深入的讨论,使学生在质疑中主动学习,提高认识,加深理解,从内心深处认同核心价值观。二是要搞好个别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的个别谈心活动,能有效地形成双向互动,大大地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中的对话,是以师生之间的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的。教师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与学生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平等对话与交流,才能在学生的积极响应中获得真实的信息,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教师与学生谈心,不能摆架子。要创造和谐、宽松的谈话氛围,和学生平等相处;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生活、学习谈起,再步入正题,消除学生的对抗情绪和戒备心理;要允许学生有表白、申辩、说明、解释的机会,以和蔼的态度、平和的语气分析其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疏导;要善于平等讨论、共同探究,使学生真正提高思想认识,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三是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生平等对话、深入交流。现代网络工具具有交互性、平等性、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使用QQ、博客、微博、飞信、微信等通讯工具与学生交流,更容易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使他们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思想、认识与看法。在互联网上,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更为坦率地交换意见,真正平等地交流。学生向老师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发表独到的见解,教师才能更准确地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才能更有针对性,更见到实效。
二、实现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运行的关键
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论上的“潜价值”转变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显价值”的教育管理机制,被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现机制。合理的实现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运行的关键,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理解、接受并认同,从而形成他们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恒常的生活行为。
人的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结构状况及其内在运行的机制性质,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现机制的内在机理。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人的思想意识呈现为立体结构状态,横向上是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意识成分的融合,纵向上表现为心理、观念、思想等层次,每一层次的运行机制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衔接。从静态角度看,心理层次的意识是最低级别的意识,仅仅是与动物相区别的经验性意识;当这种意识固化,演变为人们相对确定的思维时,观念层次的意识已经形成;而当人们对经验进行抽象,具有了价值评价能力后,就形成了思想层次的意识。从动态角度看,构成人们意识结构的心理、观念、思想三个层次,既作为整体性机制彼此之间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心理层次主要发挥“动力机制”的作用,观念层次主要发挥“整合机制”的作用的话,那么思想层次则主要发挥着“导向机制”的作用。人的意识结构与内在机理,在社会意识结构中同样存在。正如人们的意识结构存在心理、观念、思想三个层次,社会意识结构也存在社会心理、社会观念和社会思想体系三个层次,三者之间也是递进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意识的结构与内在机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现机制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现机制的确立,决定于它能否合乎社会意识结构各层次的特点。在心理层次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以道德情操的培养为关节点,以“自我意识”的引导为核心;在观念层次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以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信念培养为关节点;在思想层次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以动机体系和思想体系建设为核心,以“理想”培养为关节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整体实现机制以上述各层次机制为基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①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119页。首先,就各层次的实现机制而言,要确立清晰的主线依序进行引导,融汇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要积极培养人们的情操,引导人们的自我意识,平衡人们的心理需求,促进个体与社会心理的和谐;要积极培养人们的信念,发展并巩固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个体与社会观念的协调;要积极引导人们树立理想,提高人们动机体系和思想体系的水平,促进个体与社会思想的融通。其次,在各层次同一水平的意识因素之间,要做到主次明确、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要以确立信念为目标进行情操和理想的培养,以建设价值体系为核心进行自我意识和动机的引导,以塑造观念为基础疏导心理、启发思想。最后,要围绕主轴促进整体协调,实现综合效应。人们心理、观念和思想之间的关系,体现为情、利、理的关系。在心理层次,“情感”特征最为突出;在观念层次,表现出“利益”性特征;思想层次的突出特征是认识内容的理论性与认识性质的理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综合效益实现的关键是情、利、理的有机结合。“利者善也”,三者结合,“利”是主轴。利的引导在本质上是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培养。把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这是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即时效应和长远效益的有效途径。如果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演变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评价标准,就可以贯通社会与个体意识,使各个层次的意识因素相互协调,形成融合人们的认知、心理、思维、行为的综合性功能,产生制约和影响人们意识行为的强大内驱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现途径与实现机制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中途径是机制的内在路径,机制是途径的外在表现形式。实践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途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们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现主要有“内生性”和“外源性”两大途径。其中“内生性”途径是指人们出于自身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选择、内化和外化的过程。需要是人的本性。除了满足生存、发展条件的物质需要外,作为有思想、有意识的主体的人,还有精神上的需要,有对理想信念和真善美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价值观念,是人们的根本精神需求。通过人们主动的认知和有效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精神养料。人们在思想得到提升、精神得到满足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外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这样就达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的。“外源性”途径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现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的人们价值需求的变化和实践行为的调整。人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受其生活的时代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体现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使人与外界接触时,总是天然地感觉到外部的制约性和自身的有限性,觉得有必要与外界发生社会关系,与他人结成某种利益共同体。因此,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通过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们思想心理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领社会思潮,进而引导人的行为,使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之,“内生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交织在一起,共同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现过程的始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
作为实现途径的外在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现机制主要有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监测机制等。②蒙冰峰、廉永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与机制》,《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49页。导向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导向机制。要发挥思想导向机制的作用,通过政策制定、典型示范,借助社会舆论和宣传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价值观根植在人的思想观念中,构建稳固持久、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体系。二是利益导向机制。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要引导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向,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之间的矛盾,处理好追求物质利益和提高思想素养的关系,培养人们正确的利益观。运用激励机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培养人们自身的需要,形成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力量。自身需要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驱力和价值观念发展的源泉,培养人们的自身需要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的关键。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们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加强价值观念的自我培养、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的自身需要,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二是要采取多种激励方式,激发人们思想上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先进典型,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强化人们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和功能。形成健全的监测机制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媒体的作用,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二是要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相关舆情资料,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科学预测它们可能的冲击,提供切实可行的预警报告和控制方案,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主动性。
三、反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运行的保障
“反馈(Feedback)是控制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系统输出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通过一定的通道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在社会这个大系统的控制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反馈机制,反馈方法作为现代管理方法之一,是一种在各类系统实施控制均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①邢瑞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微》,《求实》2003年第8期,第51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不断施加教育影响,这个过程中,教育对象必定产生一些反馈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各种通道回到教育者那里,能为下一轮决策的形成、执行与总结起到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信息反馈是确定性与模糊性的统一。这里的信息反馈不像经济活动那样,有精确的可以量化的数据;更不像机械系统运行过程那样,可以把偏差精确地计量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信息反馈有其模糊性。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信息反馈也具有精确性。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反馈内容一般是确定的,而且内在地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如观念与利益、情与理等。正是这种辩证关系,制约着信息反馈的范围与程度,要求反馈信息有一定的准确性,从而使得反馈成为层次高、艺术性强的活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运用反馈机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应当明确有关调研机构和调研人员,专门负责处理这方面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信息反馈系统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系统。纵向系统体现的是不同级别、不同层次机构之间的信息反馈。横向系统体现的是同一层次、不同职能的机构之间的信息反馈。纵横两个系统互通信息、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各职能部门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合力。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一是要用制度来强化反馈系统的整体效应。既要通过健全系统内部反馈制度,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系统内上下左右的反馈行为,也要建立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反馈制度,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他系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服务作用和促进作用。二是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确保反馈渠道的畅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人员和机构都应把信息反馈作为自己的应尽职责,履行岗位责任。三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用制度来保障信息反馈所需的畅所欲言、令行禁止的民主氛围。信息反馈靠人操作,而人的反馈行为要靠制度来规范和保证。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信息反馈时,应大力倡导畅所欲言的民主风气,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反馈按正确的原则和规范进行。最后,要采用多种方法、多元渠道进行信息搜集与反馈。一是要运用如问卷调查、工作汇报、量化评估以及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收集信息;二是要有发达的信息采集渠道,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体系内建立信息上报的反馈渠道外,还可以聘请专门的信息员搜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