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宜捐书对图书馆社会图书捐赠的启示*
2012-04-12郑州大学图书馆马秀峰
郑州大学 图书馆 马秀峰
石景宜捐书对图书馆社会图书捐赠的启示*
郑州大学 图书馆 马秀峰
通常,图书馆的纸质文献来源分为两部分:一是购置图书,二是捐赠图书。作为具备开放性和公益性特点的知识信息中心,图书馆以其力量影响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捐赠图书的公益事业,对建设和谐社会是非常必要的。图书捐赠在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创立及发展过程中产生过巨大作用,不少图书馆的馆舍及藏书均为捐赠而来。一般情况下,图书馆即使在经费充足并且采购渠道畅通时,也十分重视馆外人士对本馆的文献捐赠工作。因为通过获赠这种形式,受赠图书馆不但能获取很多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图书文献资料,而且能获得很多馆藏文献中欠缺或急需的文献史料。另外,图书馆无法通过正常的图书订购渠道购买的一些具有保密或者内部的专业资料也往往是依靠社会人士捐赠。同时,也有一些文人墨客、书法大师捐赠自己的作品,尤其珍贵。此类文献的捐赠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使馆藏文献更加丰富。
一、图书馆图书捐赠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图书馆等公益事业越来越关注,海内外的不少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不断向图书馆捐赠财物,其中多数为图书。虽然种类数量各异,但是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均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经常是被动地接受社会人士的图书文献捐赠,图书馆在对受赠图书文献的开发利用和效能发挥上也极少深入探究,造成受赠的结果不能及时反馈到捐赠者那里,图书捐赠者对所赠图书的实际应用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图书馆的实际需求一无所知。当前而言,图书馆在对图书的受赠方面仍是处于一种自发的、随意性很大的、被动的状态,缺乏对捐赠者的引导和疏通,捐赠者向图书馆捐赠图书时往往盲目地追求捐赠图书的数量,而忽略了捐赠图书文献的质量,这样图书馆在接收完这些捐赠文献后无法整理成有特色的馆藏,更谈不上在科学研究中应用这些受赠文献资料了。有些人士所捐赠的图书还存在部分已陈旧过时,知识老化,复本过多,破损、缺页等现象,存在着少数的文化垃圾和不健康的书刊等现象。
二、石景宜先生捐书的特点
石景宜(1916—2007年),香港汉荣书局有限公司、导师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及导师出版社有限公司创办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名誉博士,暨南大学董事,武汉大学名誉教授,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永远馆长、重庆市图书馆名誉馆长、佛山图书馆荣誉馆长,广州市、佛山市、南海市、韶关市、湛江市、敦煌市及宜春市荣誉市民。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为发展祖国的文教科技事业,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石景宜先生曾先后向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近700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学校、科研等2 000多个单位,赠送港台图书650万余册。同时,从1985年起,他以资助方式,三度与深圳大学联合举办规模宏大的台湾图书展览会,成功地把大量港台图书引进国内每个角落,却从未从图书中赚取分毫。石景宜先生以书创业,贵在实干;乐于赠书,贵于弘扬;甘当书使,集心力、智力、劳力于一身,倾心奉献。石景宜先生的赠书义举受到海内外的极大关注,受到了广泛赞誉。石景宜先生捐赠图书的特点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方面。
1.针对性强。石景宜先生在向图书馆捐赠之前,都要对捐赠图书馆进行非常详细的考察,根据受赠单位的需求拟定捐赠书目,有针对性地购置相应的书籍进行捐赠,且都亲力亲为。
3.文化交流性强。石景宜先生捐赠图书体现了以书作舟,沟通文化交流的战略构想。石景宜先生不惜以巨资分别在台湾和大陆购买图书,进行交叉的双向赠送,他在大陆赠送的图书目前已遍及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1990年,他冲破台湾禁止大陆出版图书入境的各种阻挠,向中央图书馆、中正纪念堂等10多个单位,赠送了10万余册大陆出版的珍贵图书,进而实现了海峡两岸图书的双向交流,此举极大地促进了两岸知识界对文化发展及图书出版信息的相互了解,石景宜先生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特使”和“文化书使”。
4.形式新颖。石景宜先生捐赠图书有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举办书展的方式来赠书。他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书展的举办可以让更多的人直观接触和了解所赠书籍,藉此提高捐赠书籍的认知度和利用率。二是通过书展可以形成一种以书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影响社会上更多的人来读书,了解书、利用书,充分发挥书籍的社会效用。
三、石景宜先生的图书捐赠对图书馆社会图书捐赠的启示
1.增强捐赠的针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文化事业越来越关注,对图书馆的作用越来越重视,许多社会团体及个人纷纷向图书馆捐赠图书。然而,图书捐赠者的多样性和捐赠渠道的广泛性,使图书捐赠不可避免地会伴生随意性和间断性特点,这将影响捐赠图书的质量。很多情况下,捐赠者难以对图书馆的性质、服务对象、藏书结构及需求等方面做到细致的了解,因此,他们捐赠的图书在学科性质、内容、复本数量、出版时间等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图书质量也良莠不齐。另外,与常规批量采购图书相比较,这些图书捐赠显得针对性不强,会给图书馆增加不少额外的工作量。图书馆采编人员有时会为少量捐赠图书逐一登记,并做详尽的分类、著录、典藏等等多道程序的加工,会比一般新书的加工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图书馆的人员编制有限,在一般新书加工工作量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对非需求科目或零散捐赠图书的加工处理就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某些图书馆选择为捐赠图书开辟专门的阅览室进行单独管理,虽然省却了编目加工的程序,但却占用了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图书馆有限的空间,还影响了捐赠图书的价值利用。因此,图书馆应及时整理馆藏,向捐赠者反馈图书馆藏信息,引导图书捐赠的科目及类别,以有针对性地发挥捐赠书目的作用,丰富图书馆馆藏文献。
2.加强捐赠的宣传。由于捐赠书目来源广泛,社会上凡是想参与公益事业且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社会团体或个人都能够成为捐赠者,所以图书馆在做捐赠宣传工作之前要对宣传发动工作特别加以重视。凡事预则立,因此,图书馆要建立健全图书捐赠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捐赠工作的各个环节。首先,在接受图书捐赠时要详细记录捐赠者的捐赠情况,其中包括捐赠者的名称、地址以及捐赠意愿等方面的内容。其次,捐赠之后,要按照相应的管理规定对捐赠者采取形式多样的表彰方式,如举办捐赠仪式、回赠荣誉证书和纪念品、通过新闻媒体公布捐赠者名单、举办赠书展览、宣传赠书事迹等,通过这些表彰方式宣传这些爱心人士的善举,以激励后来人更多地投入到慈善捐赠尤其是图书文献捐赠的行列中来。第三,要选择捐赠突出的团体和个人,将他们的捐赠事迹制作视频宣传材料,在图书馆多媒体设备以及因特网上进行播放宣传,扩大捐赠行为的社会影响。最后,要定期向捐赠者反馈捐赠图书在图书馆收藏、管理和利用中的信息。总之,通过多样的宣传形式和及时的信息反馈,能有效促进图书馆文献的收藏与利用,彰显捐赠者的社会价值,将会鼓励更多的团体和个人向图书馆捐赠图书,不仅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热心公益事业的氛围,而且还会提升图书馆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地位。
综上,社会图书捐赠是对国家财政在图书馆投入上的有效补充,提出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途径,有利于全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图书捐赠不仅是整个中国社会公益捐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中国社会自古有着浓厚的藏书读书风尚,亦有着良好的捐赠私藏传统,图书捐赠不是富裕阶层所专有,它是有善心有文化有责任感的每一个人力所能及的。
中的22个类别,学科门类齐全,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内容丰富,图书对所涉及领域的科学成果包容性非常强,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社会捐赠与中国图书馆”阶段性研究成果(11YJA87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