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探析

2012-04-12罗建平

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策理论

罗建平,何 欢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探析

罗建平1,何 欢2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是毛泽东文化思想中最具实践意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它主要包括毛泽东关于文化服务、文化繁荣、文化借鉴、文化改造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思想。

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探析

关于毛泽东文化思想,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基本内容、理论特点、现实意义等方面,成果颇丰,但对于毛泽东文化思想中最具实践意义的文化政策思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深入研究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既有助于深化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实现中国化的特质,更有助于实现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的实践指导意义。

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是毛泽东文化思想中最具有实践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毛泽东文化思想,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内容。所谓理论层面,是指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理论性思考,它主要涵盖了对文化概念的界说以及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本质、文化特征、文化发展和文化管理等方面的论点。这些理论层面的文化思想是制定文化政策的重要理论根据,对文化政策的制定起着理论指导的作用,其本身并不直接进入文化政策之中。它在毛泽东文化思想中是构成实践层面之内容的认识论基础。所谓实践层面,是指毛泽东依据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理性思考并针对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而提出的关于解决我国文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政策性主张,它不是关于文化理论的学理性讨论,而是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实际,针对我国文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性思考,在实践中构成制定解决文化建设问题的政策根据,同时也可以直接成为文化政策的一部分,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政策思想。换言之,它是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理性认识的政策化表现。由于政策性的主张较之理论性的认识更容易直接地进入实践领域,所以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是毛泽东文化思想中最具有实践价值的部分。

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中国化的具体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相结合的产物所呈现出的成果样态,在理论层面上表现为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即理论;在实践层面上主要表现为政策思想。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理论需要转化为政策才能进入实践领域实现其指导功能。政策思想既非理论,也非实际,而是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体,它是从抽象的理论过渡到具体实践的中介。在政策思想中,理论是被实际具体化了的理论,实际是被理论学理化了的实际。也就是说,政策思想是由理论与实际相互作用、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具有直接指导实践意义的组织行动原则。由此看来,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与中国文化建设实际相联系的有机结合体。在这一有机结合体中,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内涵获得了中国文化建设实际的具体表达方式和实践指向,另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建设实际获得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学理分析和科学诉求。具有如此内在特质的有机结合体由于是围绕着如何解决中国文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而形成的,所以其实践指向性尤为突出,这就使其不仅能够成为制定解决中国文化建设中现实问题的政策根据,而且其本身也能够成为解决中国文化建设中现实问题的政策内容。因此可以说,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中国化的具体成果。

学界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毛泽东文化思想这一大的范畴之下,把毛泽东关于文化理论的思想和关于文化政策的思想混合在一起进行探讨。如王湘军认为,毛泽东文化思想主要包含“有关文化的本质及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文化的人民取向,文化工作的‘双百’方针,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十二字方针”[1]。这种研究观点并没有把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文化理论思想和文化政策思想加以区分,而是把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掩盖在其文化理论思想之中,使得最具有实践意义的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指导实践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彰显。因此,很有必要将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从以往的理论层面的研究中析解出来,进行深度研究探讨,从而使之解决我国文化建设实际问题的作用得到更大的释放。

那么在毛泽东文化思想中哪些内容是文化政策思想呢?如何把它析解出来呢?

笔者认为,文化理论思想表现为理论的特性,诸如概念及其关系、命题及其阐释等。抽象性、一般性、理论性、学理性是其表现特点,主要功能在于解决认识层面上的问题。拿这个尺度去考量,即可从毛泽东文化思想中厘定出毛泽东关于文化理论的思想。

毛泽东文化理论思想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理性思考,它主要阐述文化的概念、文化的性质、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的功能等文化观念的问题。文化理论思想具有逻辑性、思辨性、抽象性等特征,对于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如在思索或研究文化现象时应持有怎样的观点问题上,毛泽东依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提出讨论中国文化就要遵循这个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又如毛泽东在阐述文化的本质以及文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者间的关系时讲,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既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同样道理,文化政策思想则更多地表现为政策的特性,诸如准则性、实践性、现实性、具体性等。其主要功能是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拿这个尺度去考量,即可从毛泽东文化思想中厘定出毛泽东关于文化政策的思想。

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解决我国文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政策性主张。政策思想具有政策的基本属性,即准则性、实践性、现实性等特点。首先,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作为我国制定文化政策的元政策,它的准则性一方面体现在成为制定我国文化政策的依据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其内容的语言表达上,或是以“要求”、“必须”的语气表达,比如“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我们要革除的那种中华民族旧文化中的反动成分”;或是以“应该”、“不如此不行”等句式表达,比如“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2],“知识分子如果不把自己头脑里的不恰当的东西去掉,就不能担负起教育别人的任务”[3]等。其次,政策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具有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作为一种元政策,它既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而且其本身也能够成为解决中国文化建设中现实问题的政策内容。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是在实践中探索,又在实践中提出,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完善发展的,同时它作为一种政策,又指导具体的实践。再次,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是基于对我国文化发展现状的正确判断,并为解决我国的文化现实问题应运而生的。毛泽东所提出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两用”主张等政策思想都是在特定背景下产生的,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现实性。

根据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的含义,从文化建设领域中的不同方面来看,毛泽东文化政策思想包括有文化服务、文化繁荣、文化改造等主要内容。

(一)关于文化服务的政策思想

毛泽东文化服务的政策思想中主要有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内容。首先,毛泽东认为,文化的服务对象问题是文化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针对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对于文艺作品为谁而作这一问题的讨论,毛泽东提出文化要服务于工农兵群众。在推进革命和建设的工作过程中,毛泽东把文化要为工农兵群众服务具体化为要服务于广大的革命干部。因为,“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其次,围绕文化服务的内容如何建设这一问题,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的政策思想。在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全国人民夺取政权,毛泽东主张这一阶段的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在土地革命时期,面临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军事上的打压和文化上的专制,毛泽东提出要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加强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运动,以此反击国民党在军事和文化上的双重“围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首要任务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振兴,毛泽东主张这时的文化建设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项事业的根本需要。总体来讲,毛泽东认为文化要始终服务于各个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再次,毛泽东认为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比如,实现文化为工农兵的服务,就要做到通过文艺作品真实地表现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劳动和精神面貌,也要做到通过文化创作准确地反映工农兵群众的意愿、要求和思想情感,更要做到通过文化活动真正地接近工农兵群众,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当服务的对象是革命军队时,就要对士兵进行专业技能和道德作风的教育培养,使他们真正地成长为具有严格组织纪律、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二)关于文化繁荣的政策思想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曾指出,伴随经济高潮的到来,文化建设也将迎来高潮。针对如何繁荣新文化建设,毛泽东提出了如下政策思想: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我党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理论保障,因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与繁荣,必须由共产主义的思想来引导。为此,毛泽东要求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第二,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文化领域中不同学派之间的纷争,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政策思想不仅奠定了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基础,而且最终成为党和国家在文化建设领域中繁荣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性、长期性的总政策。第三,明确建设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新型的当代化的中国文化。毛泽东所定义的这种新形态的文化首先应该具备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和民族特点。提倡民族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新文化还应该是科学的文化,即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地表现客观真理,反对一切封建迷信和落后腐朽的思想。并且,新文化还应该是大众的,即是民主的,代表着中国最广泛的工农民众的诉求,这种文化不是为少数特权者服务的,而是“主张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大众的、平民的文化,主张文化为大众所有”[4],它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并服务于他们的根本需要。第四,反对文化专制做法。针对某些官僚主义者在文化领域采取极左的文化专制做法,毛泽东给予严厉的批评。在毛泽东看来,文化专制不利于繁荣文化,应当在坚守文化建设大原则大方向不动摇的基础上,倡导文化的自由发展。比如毛泽东在1975年对电影《创业》做出这样的批示,“此片无大错”,“不要求全责备”[5]。

(三)关于文化借鉴的政策思想

针对文化界在中外文化遗产争论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排外主义倾向,根据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融合性,毛泽东提出了借鉴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的政策思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那么面对繁多芜杂的社会文化,如何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毛泽东认为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加以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毛泽东看来,所谓的“精华”,是指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民主的、革命的、先进的新文化,是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文化。这种新文化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今天,依然具有弘扬正气、鼓舞和引领人民积极向上的现实价值。所谓的“糟粕”,即封建落后的、资产阶级腐朽的旧文化,它是反动的、阻碍历史发展前进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反对了对传统文化无批判地兼收并蓄的做法,也否定了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既反对了“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否定了文化上的排外主义。

文化借鉴的目的是“今用”和“出新”。1942年,毛泽东提出“推陈出新”的政策思想。他认为,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6];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6]。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和吸取外来文化的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只有在不断除旧布新的扬弃之中,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前进。

(四)关于文化改造的政策思想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中国历史上残存下来的并且依然产生消极影响的封建落后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中所渗透的资产阶级腐朽、反动文化,对此,毛泽东提出要对其进行批判,在批判和斗争中将封建主义落后的和资产阶级腐朽的旧文化改造成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发展方向,以团结和教育人民、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毛泽东的文化改造政策思想实质上是对反动的、落后的旧文化进行批判和斗争,通过改造建立起真正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就当前来说,对于那些打着文化对外开放的旗号,盲目地接受西方腐朽文化观念的做法,或者借口文化的“娱乐化”,大行“庸俗低俗媚俗”文化之风的做法,我们要用毛泽东的文化改造政策思想加以批判和改造,从而形成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引领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五)关于文化教育的政策思想

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准、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并从中发现和培养革命干部,为革命和建设准备各方面的专门人才。第一,文化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并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分析,文化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但在旧社会却被剥夺者独占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人民群众政治经济上翻身后,通过普及教育,把文化归还给劳动人民。针对长久以来教育与生产劳动脱节的这一局面,毛泽东强调教育要服务于无产阶级的现实需要,并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始终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也是无产阶级教育区别于其他所有剥削阶级教育的根本标志之一。第二,在劳动人民中普及教育和科技,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准、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他先后提出办义务小学教育、向科学进军等政策思想,通过开展扫盲运动、推行文字改革、开办技术夜校等具体措施,鼓励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科技本领。第三,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毛泽东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他先后提出了青年人必须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教育政策思想。

[1]王湘军.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4):1—4.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吕学文

(E-mail:dalishi_sohu@sohu.com)

A8

A

1007-905X(2012)04-0068-03

2011-11-05

河南省社科联委托重点研究项目(2009WTKT028)

1.罗建平(1954— ),男,河南沁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2.何欢(1986—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政策理论
政策
政策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助企政策
政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