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理论:基于石油属性的分析

2012-04-11张玉柯胡光辉

关键词:国际石油石油价格油价

张玉柯,胡光辉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石油是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特殊商品,其价格的形成是十分复杂的,影响石油价格波动的因素包括供给、需求、库存、投机以及地缘政治、突发事件、美元汇率等多个方面。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石油的属性出发寻求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理论依据,是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理论分析的一条新路径。

一、石油的三重属性

与一般商品相比,石油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稀缺性。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是可耗竭的资源,绝对数量有限,不足以满足人类相当长时期的使用,具有物质稀缺性。随着石油在各个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需求的量越来越大,但同时石油开采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供给形势越来越紧张。二是战略性。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石油具有广泛应用性,并逐渐形成对石油的高度依赖性。因此,世界各国都将石油的生产、需求和储备确定为国家战略。三是政治性。世界大部分石油资源储量和产量集中在中东、前苏联地区、非洲、南美和加拿大等地区。相反,石油需求量较大的国家,如美国、欧洲、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石油储量和产量一般都很小,大部分的石油需求依靠进口。由于石油的稀缺性、在世界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以及世界石油产储和需求分布的不平衡,使石油成为国家之间博弈的经济工具和政治武器。

从上述三个特点可以看出,石油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政治属性。而石油的经济属性又表现在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两个方面,可以说,石油具有商品、金融和政治三重属性。

商品属性是石油最根本的属性。尽管石油在世界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说到底,它仍然是一种商品,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市场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决定。

金融属性是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渗透、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特性。随着石油期货、掉期互换、基差期权等衍生工具的迅猛发展,石油期货、现货、衍生品交易以及石油美元市场的互动,石油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复杂、精密的金融体系。石油俨然已成为金融市场里的一个被巨额投机资金、对冲基金所追宠的重要交易标的,石油的价格不再仅仅取决于供给和需求,而越来越敏感于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吹草动。

石油的政治属性让石油与国家经济安全、外交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一种普通的能源变身为最重要的政治商品。作为一种政治商品,石油与国家发展战略、全球政治稳定和国家经济实力密不可分,是各个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政治地位至关重要的战略工具。从历史上看,与石油有关的问题从来就不是客观的经济问题和单纯的价格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利益分配的权力斗争,甚至是血腥的战争。因此,石油的政治属性决定其价格并不完全遵循市场规则,有时甚至严重背离供给、需求和价格所主导的市场机制。

二、基于石油商品属性的价格波动

在影响石油价格的多层次因素中,供给、需求以及市场结构是最基本的因素,石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依然遵循“随着市场供需关系而调节”的规律。

(一)可耗竭资源模型

Hotelling[1]在忽略开采成本的前提下,建立了可耗竭资源开采最优路径。他认为,与一般商品相比,可耗竭资源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存量会随着开采活动的进行而不断下降,因而存在一个最优路径,使得资源利用带来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假设有效的开采项目要求资源净价格的增长率始终为贴现率,那么在资源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对资源价格无任何影响力),在开采成本和使用者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现时资源价格上升,厂商将会加速资源的开发;如果资源预期价格上涨(现时开采成本和使用者成本提高),或者预期未来的技术进步将降低开采成本,厂商将可能推迟开采或减少现有开采规模。在资源市场为垄断市场上,由于厂商可以影响或控制价格,因此他们会选择一个最优产出路径使总收益的现值最大化,即将不同时期的边际收益上涨速度等于利率时的开采量确定为最优开采量。

资源初始存量已知是可耗竭资源模型成立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但实际上,石油储量总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勘探活动而不断变动,未来储量的变动是不确定的。1956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Hurbbert提出石油产量的峰值理论,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仍在缓慢增长,其峰值至今仍未出现。可耗竭资源的不确定性还在于其未来需求的不确定性,要受到市场供求、技术进步、替代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制约,对此,Pindyck[2]提出了优化的两种方式:改变平均开采成本或者将存量作为一种期权,通过比较现在和未来收益的高低来选择最优路径。

(二)供需模型

一般认为,石油是一种需求和供给都缺乏弹性的商品,但是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可以改变石油需求或供给的价格弹性,继而影响石油价格。

从石油供给的角度来看,生产成本是影响石油价格的一个长期因素,个别国家或局部地区石油生产成本的上升,并不会立即引起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而只有石油生产成本的变动足以引起全球石油供应发生变化时,才有可能引起价格的波动。由于石油勘探开采技术进步和新油田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石油供应能力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大幅度增长。因此,石油生产成本变动是通过影响生产者的产量决策来影响市场供应量,从而间接地引起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但由于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在地域上的不平衡,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世界石油供应端的作用举足轻重,各成员国的产能利用率以及其在世界石油供应中所占的比重、地位的变化,对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深远。OPEC可以通过减产、禁运等方式提高原油价格,也可以通过增加产量来降低原油价格。

从石油需求角度来看,消费需求和消费需求预期都会对石油价格波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根本上说,石油需求因素主要与全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变化,替代能源的发展以及节能技术的进步与推广等因素相关。在经济平稳上升阶段,石油消费需求必然增长,如果出现经济衰退,石油消费需求就会减少。如果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石油消费需求也会相应减少。近几年来,石油价格上升和高居不下,许多专家都会认为真正的原因是石油需求的高增长和增长预期,尤其是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需求持续的高增长预期。一旦高需求预期转变为稀缺预期,必将推动全球范围获取石油资源的竞争,从而加剧石油稀缺预期,进一步推动油价的持续上涨。

石油库存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处于调节供需总量的地位,库存数量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差额,抛出库存即可增加供应量,购进库存则会增加需求量。库存调节供求的反应比较灵敏,相对于生产和消费对供求的调节,其周期要短得多,并且易操控。从长期看,库存对稳定油价有缓冲作用,油价较低时增加石油库存,能够推动油价上涨;油价较高时抛出库存石油,可以引致油价下跌。从短期看,石油库存又会加剧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石油消费国往往在油价看涨时增加石油库存,在油价看跌时抛出库存石油,短时期内加剧了油价的升跌。

(三)市场结构模型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随着OPEC逐渐掌控石油供给和定价,市场结构与石油价格的关系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Salant[3]和Pindyck[4]认为国际石油市场的供应方是由卡特尔(OPEC)和竞争性产油国(非OPEC产油国)共同组成,卡特尔在制定产量和价格策略时,只考虑消费者对价格的反应(价格弹性),而不考虑边际成本的变化;而非OPEC产油国只能接受OPEC的市场定价,并根据其边际生产成本确定其供应量。但是这种卡特尔模型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市场的参与者不可能拥有完全的信息,他们很难以获知诸如市场需求量、非OPEC国家的供应函数、消费者的需求弹性等信息,最优价格策略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Hnyilicza和Pindyck[5]根据对石油收益的迫切程度将OPEC分为富国集团(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利比亚和伊拉克)和穷国集团(其他OPEC成员国),认为OPEC的最优价格策略取决于两集团之间博弈的结果,在OPEC内部寻求利益最大化是不可能的。因为穷国集团的主观贴现率要高于富国集团,更重视当期收益,因此会选择尽可能快地开采石油。Geroski[6]等也认为OPEC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卡特尔组织,其成员国的行动并不一致,会根据各自的政策目标、对长短期利润的选择和相互容忍程度来进行决策。其中,沙特作为OPEC的最大的生产国,对OPEC整体的石油产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Hammoudeh和 Madan[7]建立了一个 OPEC干预定价目标区模型,从市场需求与OPEC生产配额的上限和库存之间的差额、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两个方面考虑OPEC的价格策略。OPEC生产配额的上限越高、库存量越高,市场价格就越低,在必要时OPEC通过控制生产配额的上限或调整库存来干预市场供应,进而使得石油价格在目标区内运行。但是OPEC成员国之间的合作程度有限,很难通过控制产量将国际石油价格稳定在一个目标区内。

Krugman[8]建立了多重均衡模型,认为国际石油市场是一个多重均衡的市场,OPEC不是卡特尔,也是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不能控制国际油价。因为OPEC会考虑到资源的可耗竭性,希望获得跨期收益的最大化,油价高时没有增产的动机(预期价格会进一步提高),油价低时反而可能扩大生产(恐惧价格进一步下跌),因此,产油国的供给曲线和加总后的世界市场的石油总供给曲线均是向后弯曲的。但是,Alhaji和 Huettner[9]认为只有石油资源属于国有且高度控制、经济严重依赖石油的产油国才完全符合这一条件,其他石油产出国的石油供应只符合假定中的某些方面,其供给曲线并非完全后弯的曲线。

三、基于石油金融属性的价格波动

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愈来愈频繁和剧烈,石油市场参与者对借助金融工具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国际石油金融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量国际金融资本通过石油衍生金融产品参与到国际石油市场中,借助国际金融市场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实现风险规避或投机套利,国际石油价格也更多地要受到石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石油期货市场理论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为谋取石油定价权,推出了国际石油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并通过石油期货市场,建立起以市场供需为基础、以期货交易价格为主导的现货价格体系,以削弱OPEC国家对石油价格的控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和东京工业品交易(TOCOM)所为主的三大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石油期货场内市场交易的主要产品是期货和期货期权合约,是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形成和场外交易市场的议价基础。随着石油衍生金融产品交易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电子化、全球化交易机制创新,远期、期权、互换(掉期)及价差合约等产品的场外交易在交易方式、清算等方面与场内交易越来越趋于同化,并成为场内交易市场是重要补充。

石油期货交易的出现,改变了国际石油价格受供求变化影响的市场规律。石油期货市场的交易形成了未来市场的供需结构,石油交易商可以通过现代通讯手段随时得到供给、需求、交易价格等公开的数据资料,从而在长期的交易中石油期货价格逐步成为石油市场的基准价。由于石油期货市场以成熟的现货市场为基础,又不以实物作为交易的前提条件,市场的准入门槛比较低,市场信息充分公开,采用电子交易和结算系统,资金流动更快捷,市场运作效率高、成交速度快,交易规则透明、相对公平,市场参与广泛,规模大,石油期货市场逐渐成为国际石油定价中心。

由于期货交易的价格曲线反映的是较长时期的石油价格走势,因而能够吸引石油市场主体把石油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投机套利的场所。石油期货市场聚集着大量的资金,主要是期货投资基金、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等,尤其是当全球股市和其他金融市场低迷之时,石油期货市场会吸引大量国际投机资金进行投资或投机套利。石油市场的最大投机者通常是华尔街的大投行和英美大型石油公司,他们通过在石油期货市场上做多,而在现货市场上囤油,让期货市场对供需矛盾的忧虑加大,从而推高原油期货价格,在期货市场上获取高额利润,又使其所囤积的原油价值上升。同时,大投行和大型石油公司是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信息话语权的主导者,他们通过发布影响石油行业正常运转的负面消息,或者推出预期石油价格看涨的研究报告等形式,来影响期货市场上原油价格的走势。大量的投机交易使虚拟的石油衍生品交易和实体经济真实石油需求量严重背离,导致了国际油价的暴涨暴跌。

(二)石油美元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是多元的,但由于英、美两国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国际石油交易结算是以英镑和美元为双重主导的。当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后,美国和沙特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议,迫使欧佩克将美元作为出口石油唯一的定价货币,从而确定了美元在国际石油交易计价货币中的垄断地位。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以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为中心的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获得国际石油定价权,而两个交易所交易的石油衍生金融产品都是以美元计价的,这无疑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OPEC不断提高石油价格,使得世界国际收支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原先处于逆差的石油输出国家纷纷积累巨额的顺差。由于石油输出国出口的石油以美元标价并收取美元,因而其经常账户的这种巨额顺差也被称为“石油美元”。石油美元一直以其数额巨大著称,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1974年石油输出国石油出口收益盈余约为750亿美元,如今国际资本市场上石油美元规模近1万亿美元。对于石油输出国家来说,由于相对于数额庞大的石油美元,其国内投资市场相对狭小,因而大量的石油美元需要以资本输出的方式在国外寻求收益,而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希望利用石油美元来为其国际收支逆差融资,从而形成石油美元的回流。

石油美元与油价的波动紧密相关。首先,高油价导致石油美元储蓄的快速增长。如果石油出口国消费石油美元,扩大从石油进口国及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口,就会增加全球的消费需求。但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科威特等一些国民收入高度依赖于石油出口大型石油出口国,石油美元的储蓄率约为GDP的40%。高油价伴生着高石油美元储蓄,2009年以来国际石油每桶70美元的价格上涨,导致了石油美元储蓄流量从近100亿美元/月升至700亿美元/月。其次,大量的石油美元储蓄又间接推动了石油价格上涨。高油价显然会对美国和欧洲国内需求造成负面影响,也是导致最近美国、欧洲经济增长放缓的一个重要因素。石油出口国将大量石油美元用于储蓄,投资全球资本市场,为石油进口国的经常账户逆差提供资金,事实上等于是借钱让进口国继续消费高价石油,从而维持了石油的市场需求和高价格。

(三)美元汇率控制理论

石油以美元计价,如果货币是中性的话,那么美元作为计价货币本不应该成为左右石油价格涨跌的因素。但是,美元作为OPEC石油交易的唯一结算货币以来,美元的表现就成为国际油价波动的风向标。同时,油价的波动一方面反映了世界石油供求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元汇率的变化。

美元汇率变化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美元贬值上:首先,美元贬值会刺激原油市场,推高石油价格。若美元贬值,石油出口国为维持收益,就会提高石油价格,这样通货膨胀被传输到世界各地。由于美国输出美元,其国内美元供给变动不大,通货膨胀程度较低。其次,美元持续贬值会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冲击,投机商们会选择将美元资产兑换成石油期货合约来规避风险,短期内将会造成石油市场的供需失衡,从而进一步推高石油价格。再次,对美元外汇储备国来说,美元贬值将使美元资产严重缩水,美元外汇储备国不得不回购美国国债以规避风险,这又进一步支持了美国“举债立国”和“贬值赖账”的策略,强化了这个循环。相反,美元币值稳定或升值则有利于稳定石油价格。

因此,美国也可以通过其货币政策影响甚至操纵国际油价。当美元持续疲软,就会引起资金在货币市场与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大量投机资金将会撤离外汇市场,而转投石油期货市场,从而推动原油价格走高。美元贬值提振了美国经济,但却令其他国家的货币相对升值,大量美元对冲基金会冲击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趁机获取投机利益,而美联储一旦形成加息预期,大量的套利资金就会抛出这些国家的货币换回美元,从而造成金融动荡;美元升值,以美元计价的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就会下跌。美国正是运用他精心打造的“石油-美元体系”,来洗劫世界人民的财富。

四、基于石油政治属性的价格波动

世界石油产业历经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北美、亚太、西欧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域构成格局和以OPEC、前苏联地区等为主的世界石油储产量区域构成格局。世界石油消费区域、资源区域构成的严重错位和失衡,使全球围绕石油资源及运输线路控制权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世界石油中心同时也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而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格局的每一次重大调整,都导致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相应变化。每一个重大政治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尤其是中东、北非等世界重要石油产区的战争,会直接引发国际石油市场出现恐慌,紧张的地缘政治形势也会强化国际石油市场对供给收缩的预期,从而导致石油价格短时间内出现急剧波动。

(一)政治影响论

一些突发的政治事件,往往会引起政治动荡,加剧地缘政治危机,甚至有引发战争的可能,尤其是与中东地区相关的突发事件,往往会引起国际市场对石油供应的担忧。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前,国际油价在25美元以下且趋向下行,但事件发生后两天,因为传闻美英要袭击伊拉克,伦敦市场上原油价格每桶飙升到31美元,在主要产油国表示将保证石油供应之后,油价才开始回落;此后随着人们对世界经济不景气担心的增加,以及美国打击恐怖分子军事行动时间表的不确定,油价又大幅下滑。2012年2月,伊朗核危机持续升级,欧盟、美国宣布实施禁运、控制央行业务等新制裁,伊朗声称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并提前对欧盟断油,随后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从每桶110美元一路飙升至126美元,并持续在每桶120美元以上高位运行达2个月之久。

石油禁运在本质上是用政治手段来影响经济运作,1973年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混乱,短短两个月,石油价格从每桶3.01美元涨到11.65美元。石油价格暴涨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并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但是,历史上石油消费国扮演的往往是侵略者的角色,而非受害者。单是美国,使用石油禁运的次数就多于所有其他国家,它禁运的对象包括二战前的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以及近20年来的南非、缅甸、塞尔维亚、海地、利比亚、伊拉克、伊朗、苏丹等等。实际上,近年来石油禁运实施的频率在不断加快。2011年,欧盟曾对利比亚和叙利亚实施了禁运,以推动两国政权倒台;2012年,欧盟又对伊朗实施禁运,以阻止伊朗政府推行核计划。

石油禁运对全球能源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可以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石油禁运没有赢家,在伤害被制裁的一方的同时,也会伤害制裁者自己,还会殃及第三方和整个世界经济。以2012年欧盟和美国对伊朗石油禁运制裁为例,就伊朗而言,作为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石油收入占政府财政预算收入的60%,禁运必然会使伊朗石油出口面临巨大困难,经济蒙受重大损失。同时,美国对伊朗中央银行的制裁,将使伊朗严重依赖央行开展业务的石油出口、金融稳定和商品进口都遭受打击。就美国而言,虽然不从伊朗进口石油,但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美国经济不可能在世界油价飙升带来的不利影响中独善其身,无疑将会对经济复苏带来不利影响。对于伊朗石油主要进口国之一的欧盟来说,如果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国际石油市场的供应短缺将对他们困难的经济以及欧元的稳定产生新的不利影响,由此导致的国际油价上涨又将使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泥潭中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对第三者和世界经济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石油禁运可能导致国际油价继续攀升,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同时,伊朗日均260万桶的原油出口量,虽然仅占世界石油交易总额的4.64%,但可能出现的供应短缺已在国际石油市场引起恐慌,尤其是占伊朗石油出口额75%的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经济体,不得不寻找新的油源[10]。

(二)战争威胁论

近半个世纪以来,围绕石油引发了包括1973年的十月战争、1978年末的伊朗革命、1980年底的两伊战争、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2001年10月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以及2011年3月的利比亚战争等一系列战争。而这些战争也对国际石油价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历史上看,在涉及产油国的战争中,国际油价往往表现出“战前暴涨,战争爆发后暴跌”的特点。

产油国的战争既影响石油供应,更影响石油需求。供给的变化,因为战争会破坏石油设施、中断石油生产和运输;需求的变化,因为消费者担心石油供应会中断而企图储存石油。所以,中东地区的战争或者该地区存在的战争隐患,国际市场的石油需求会增加以防不测,尤其当石油供应紧张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可能引起油价大涨。2011年,自利比亚局势动荡至战争爆发,国际油价已从80多美元一路上涨到了100多美元,北海布伦特石油价格一度触及每桶127美元高点,战争爆发后,国际石油价格回落到每桶90美元左右。战争爆发前利比亚每日原油产量为160万桶,占全球供应市场的2%左右的份额,战争爆发后国内石油生产几乎中断。虽然利比亚局势给全球原油短期供给带来压力,造成国际油价大幅上扬,但是利比亚战争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是短期的,因为无论是出口量,还是已探明石油储量,利比亚在全球石油生产环节的重要性并不算高。但其身处中东敏感地带,市场避险情绪助推油价走高,一旦区域紧张氛围消散,石油价格就会回归合理区间。

从油价变化与社会政治事件的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政治因素之所以会对石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原因在于石油是一种关系经济安全、政治稳定和国际地位的战略物资,在国际斗争中,往往被当做经济工具和战略武器来威慑、制裁他国,来实现政治、经济利益。在国际石油价格的涨落变化中,油价的日常水平的较小幅度变动,是由国际上石油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决定的;而在某些短时期内油价的异常波动,则是由这一时期发生的某些社会政治事件或政治行为作用于供需关系,并且形成市场恐慌的心理预期所造成的。

五、结 论

石油是具有商品、金融和政治三重属性的特殊商品,这决定了其价格形成机制及波动原理的复杂性。商品属性是石油最基本的属性,可耗竭资源模型、供需模型和市场结构模型都基于石油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差异对石油价格波动进行的分析。金融属性是石油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性,基于不同的石油金融工具,分别以期货市场理论、石油美元理论和美元汇率控制理论对石油价格波动进行解释。石油的政治属性表现为国家、利益集团之间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和控制,这个博弈过程引起的石油价格波动可以通过政治影响论、战争威胁论来解释。诚然,石油这三个属性不是孤立存在的,石油价格的波动也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石油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政治是控制石油价格手段,金融是影响石油价格的工具,商品属性是决定石油价格的本质。因此,各个阶段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理论解释,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1]HOTELLINGH.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31(4):137-175.

[2]PINDYCKRS.Uncertaint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 Market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88(6):1203-1225.

[3]SALANTS.Exhaustible Resourc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a Nash-cournot Approach to the World Oil Marke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6,84:1079-1093.

[4]PINDYCKRS.Gains to Produces from Cartelization of Exhaustible Resource[J].Review of Economics Statistics,1978(2):238-251.

[5]HNYILICZA ESTEBAN,PINDYCKRS.Pricing Policies for a Two-part Exhaustible Resource Cartel:The Case of OPEC[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76,8(2):139-154.

[6]GEROSKIP,ULPHA,ULPHD.Model of the Crude Oil Market in Which Market Conduct Varies[J].Journal of Economic,1987,97:77-86.

[7]HammoudehS,MadanV.The Dynamic Stability of OPEC’s Price Mechanism[J].Energy Economics,1995,14:65-71.

[8]KRUGMANP.The Energy Crisis Revisited[EB/OL].[2012-05-18].http://web.mit.edu/krugman/www/opec.html.

[9]ALHAJJIAF,D HUETTNER.OPEC and World Crude Oil Markets from 1973to 1994:Cartel,Oligopoly,or Competitive?[J].The Energy Journal,2000,21(3):31-60.

[10]唐继赞.为什么说石油禁运没有赢家?[J].红旗文稿,2012(7):39.

猜你喜欢

国际石油石油价格油价
《国际石油经济》30周年征文通知
《国际石油经济》期刊征订
《国际石油经济》30周年征文通知
油价下半年还得涨
下半年油价还涨吗
油价涨了谁高兴
2019年上半年豆油价低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
石油价格沉底
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及石油价格影响的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