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中一抹红
2012-04-11陈则勇
_陈则勇
巍巍大别山,东西逶迤,绵延千里,如一道天然巨屏横亘在楚豫大地之间。翻开大别山地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个叫新县的地方,特别醒目,特别红。
新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河南省东南部,是全国十二个将军县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将军县。该县面积不大,人口35万左右。然而就是这不大的县,在白色恐怖的大革命年代,在当时全县不足10万的人口中,有5.5万人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以致曾留下叫“寡妇沟”的地名。从这里走出了以许世友、郑维山、李德生为代表的43位共和国将军!
6月初的豫南大地,群峰拥翠,绿意似海,大巴穿行其中,宛如置身天然大氧吧。带着由衷的敬重和景仰,我们来到新县。
一进县城,迎面“将军故里欢迎您”的巨幅标牌显示着新县人民的骄傲和热情。渐行渐入,宽阔整洁的街道,装修考究的门店,穿着入时的人们,富有时代气息的雕塑……纷至沓来,应接不暇。这是新县吗?是那个“一条街贯通东西,一口井吃遍全城”的新县吗?是那个“印子钱一还三,几辈子还不完”的新县吗?是那个与其等着饿死,不如去闹革命的新县吗?不,这分明是一座文明、富裕的城市,分明是一座充满青春朝气和时代气息的时尚之城!
站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的门口,面对门楣上硕大的红五星,照壁上巨幅的革命风云浮雕,一旁苍翠欲滴的松柏,一种肃穆从心中油然而生,一种震憾瞬间传遍全身,世事浮华立成烟云,宠辱得失顿若蛛丝。及至纪念馆内,瞻仰一幅幅烈士英容,目睹一件件烈士遗物,泪眼朦胧中,那血与火、抗与争的峥嵘岁月,又穿越时空浮现在眼前。吴焕先,鄂豫皖苏区最早创始人之一,曾任红军军长。他带领红军在白色笼罩下,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还有一位只有19岁的烈士,青春的脸上仿佛还未脱尽稚气。被叛徒出卖后,敌人残忍地把他钉在树上,两天之后才牺牲。每一副英容都对应一个光辉的名字,每一件遗物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英雄辈出的年代绝不是什么好年代,出将军多的地方往往也是牺牲人多的地方。新县这片红土地就是5.5万位新县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夕阳穿越松林,把位于新县县城西南30公里的许家洼许世友将军墓涂上了一层神秘的金红。许世友将军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8岁因家贫入少林寺为僧,16岁又入武当山学武,19岁开始参加革命,历经惨烈战斗无数,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许世友将军生性耿直。在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在火葬倡导书上签字时,他没有签。他说自己少小离家,南征北战,生前未能为母尽孝,死后要为母守坟。1985年,许世友逝世。邓小平以“特殊人物、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三“特殊”特批他魂归大别山,葬于林泉下。许世友是自火葬倡导以来,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特许土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传说许世友灵柩归来,正是子夜时分,然而鸡不鸣,狗不叫。青山有幸埋忠骨,松风无语含孝意,大别山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位“生前为国尽忠,死后为母尽孝”的游子。
将军墓归来,县城正值华灯怒放。英雄广场上乐声悠扬,人们在踏歌起舞;康宁公园里清新静谧,情侣们双双对对;小潢河边彩灯璀璨,消夏的人们说说笑笑……这温馨的夜景、和谐的城市不正是无数先烈当年的向往和追求吗?看到如今的新县,先烈们林下有知,一定也会含笑九泉。安息吧,先烈们!
大巴车穿城而过,夜色中我们踏上归途,回望渐去渐远的新县,县城的灯光,映红了半边天空,大别山深邃的夜空中,那一抹红是那样的鲜艳,那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