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2-04-10张建宁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脆弱性农村金融金融机构

张建宁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金融脆弱性是金融的本质属性,不会随着金融体系的完善而消失。近年来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并且实践证明金融危机对于金融体系不完善的经济组织冲击更大。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社会特征下,城市金融市场与农村金融市场严重割裂,相对于城市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金融资源缺乏、金融支持弱化使农业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加剧了农村金融的脆弱性。笔者基于对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成因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提高我国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 金融脆弱性产生的理论根源分析

1.1 信息不对称

伯南克和格特勒阐述了信息不对称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资产负债表是分析信息不对称影响机制的关键,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借款方与贷款方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双方对项目的质量、借款方的努力程度等方面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并提出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反映了低投资回报、资源错误配置的低效经济。米什金认为,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形成金融系统风险的主要因素。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即最积极寻找贷款的人可能存在潜在的贷款违约风险。道德风险即高风险项目的高收益造成借款者有向高风险项目投资的强烈动机,而由此产生的失败风险要由银行承担。巴里、蔡和舒马赫认为,信息不对称问题除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外,还造成了搭便车、委托代理和监督、理性仿效和传染等问题。当金融系统出现问题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会使危机被放大,并且增加了有效信息的识别难度,导致较小的问题就有可能形成金融危机。

1.2 资产价格波动

金融资产是对商品和服务的请求权的体现。根据现代资产定价理论,某种资产的价格就是这种资产风险调整后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金融资产在金融市场的定价是由该资产将带来的未来收益流量以及影响收益流量变化的各种因素所决定的。由于影响未来收益的种种因素不可能为资产持有人所知,因此未来收入流量估量是由预期而获得。这样,任何影响资产未来收入流量的心理预期都会引起资产价格的波动。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投资者对未来市场前景的心理预期决定了投资行为,由于对未来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就会引发剧烈的市场波动。正是金融资产价格的不恰当波动或过度波动积累了金融体系脆弱性。

1.3 金融自由化

Carlos Diaz-Alejandro认为,金融自由化在相当程度上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促使金融危机更经常的发生。金融自由化给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赋予了更多的自由,银行和金融机构可能为了追求高收益而接受高风险客户的融资。同时,借款人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得到有效缓解,负债率必然逐步上升,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加大。经济学家的研究也证实这一点,阿里恰和马克斯认为,金融自由化会在一段时期内产生过度借贷的后果,过度借贷可能促使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从而导致金融脆弱性。

2 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形成原因分析

2.1 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

我国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金融供给的结构性缺失。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布局来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决定对资金需求具有零散性、高风险性,这与现代金融机构所偏好的规模化资金需求和安全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使许多农村金融机构收缩了金融业务并撤并网点,抑制了农村金融机构有效地为广大农村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是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从农村金融信贷投放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信贷资金向一些利润较高的行业和产业转移,导致农村资金大量转移,为农村经济服务的职能不断弱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中农业银行已逐步转变为商业性银行,在收缩农村营业网点的同时,农村贷款比重也逐年降低,目前其农业贷款所占比例已降到10%左右。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没有改变其“只存不贷”的单一金融服务功能,抽走了大量的农村金融资源,其65%的储蓄余额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一是势单力薄,二是由于治理机制的原因,缺乏金融创新,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多样化的需求。

正是由于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在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多种形式的非正规民间金融组织活动异常活跃,已经成为农村融资的主要渠道。这些非正规的金融组织涉及典当业、私人钱庄、民间集资、民间自由借贷等。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我国农民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借款大约为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额的4倍。而这些非正规的金融组织自身的运行机制存在种种缺陷,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必然造成农村金融的脆弱性。

2.2 农村金融信用保障体系缺失

我国农村经济的总体形态是分散的小农经济,而且在当今体制下,农民拥有的核心资产——土地属于公有,不能被流动,连自己的宅基地也不能像城市人拥有的房地产一样被私有并可以做抵押金融化。由此所决定的农村金融呈现借款数量总量虽然非常庞大,但高度分散、每笔借款额度需求较小且缺乏抵押品。

我国农村经济模式及生存环境决定了现在难以建立起有效消化金融风险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在此环境下,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很困难,而且成本也相当高。这就导致如今农村金融债权人与债务人间的信息不对称,债权债务关系成了一种软约束关系。双方权责关系不对称,势必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趋向于高风险,积累了农村金融的脆弱性。同时,在我国农村缺乏与金融业务开展相配合的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没有对逃废债务人的强有力的威慑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更为严重的是还会产生理性仿效和传染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2.3 农产品市场风险的影响

一方面我国农业形态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要特征,产出的农产品基本上可视为同质无差别,趋向完全竞争市场模式。农户对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力,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在交易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存在潜在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从种植到收获市场价格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弱小分散的小农户正在经历着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风险加大。农产品市场风险和农村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是具有联动效应的,再加上目前农村尚难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必然要承受由农产品市场风险带来的金融风险。

2.4 自然风险的影响

自然风险对农业的影响高于其他任何产业。而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国种植业的年均受灾面积为2 727万hm2,损失率高达11%。在国外,银行业并不担心飓风等自然灾害,因为相关损失均由保险公司赔付。但在国内,一场暴雨灾害很可能导致很多农民的投资血本无归,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不成熟,覆盖面窄,难以有效消化自然风险,自然风险必然促使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增加,形成农村金融脆弱性。

2.5 资产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扩内需的目的,我国从2008年末开始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政策作用下,我国实体经济复苏态势明显,但同时流动性也在急剧扩张。由于充裕的流动性,我国房地产和证券等资产市场迅速升温,价格出现迅猛上涨。但由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一旦资产价格开始回落,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可能出现破产,银行资产的质量肯定会迅速下降。虽然在我国城市金融市场与农村金融市场形态上相互割裂,但是许多金融机构同时涉足农村与城市市场,城市房地产等资产市场带来的风险必然传导到农村市场。这种由资产价格泡沫而引发的潜在的金融风险是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农村金融难以独善其身。

3 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防范对策建议

3.1 依托“信用共同体”分散农村金融风险

针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借款人生产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和缺少抵押担保物等问题,建立互助担保的“信用共同体”的融资方式能够有效地分散农村金融风险。“信用共同体”融资模式可由融资活动的相关利益主体政府、行业协会、商业协会、专业经营户、农村信用社等组成,创造对一个产业集群贷款的担保机制,组成一个“封闭型、非盈利、自我服务”的担保基金存放在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价后,根据企业缴纳的担保基金放大一定授信倍数,从而放大每个企业的投资能力。在信用共同体中,政府承担了一定的风险保证或风险补偿,行业协会、商业协会负责把企业、农户组织起来,组成担保基金,金融机构对共同体中单个成员发放贷款,信用共同体对贷款进行担保,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并相互监督约束。

“信用共同体”融资模式促使农业生产经营中不同主体的利益结合起来,不同主体之间互相监督约束,相互承担连带责任,改善了农村金融秩序和信用环境,有利于减小农村金融的风险。

3.2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机制

风险补偿机制是农村金融机构控制金融风险的一种必要的制度安排,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务。政府可以通过农业保险立法、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建立再保险和巨灾分担机制促进农村保险的发展。面对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广阔的发展前景,保险公司也可以创新保险业务,扩大宣传,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业务。农业保险可以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效增强农民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对农村金融体系有风险补偿的作用。二是发挥贷款利率风险补偿的作用。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高的实际,可进一步放大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全面分析涉农贷款中的风险、贷款成本、利润目标等各种因素,并结合农业企业、农户的不同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借款人所能够接受的利率水平。三是完善财政补贴机制。财政补贴可以通过对欠发达地区以受灾地区的农业贷款进行补贴、增补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金、税收减免补偿等手段消化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和实力,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

3.3 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

一般而言,农业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分为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和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两大部分。主要包括对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地质变化,农产品的生产、需求、库存、进出口和市场行情以及国外政府的农业政策等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研究,实施先兆预警,并为政府政策制定、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参考和咨询。在农业自然灾害预警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做到及时准确,但对这些信息分析应用以及根据信息对农户生产经营的具体指导仍然较为滞后,没有充分利用自然灾害的预警信息。在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方面相对欠缺,没有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合作社和农民的联动反应机制,使得市场信息与农业生产经营脱节。对此现状,政府应该建立专门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预警的组织机构,联合各种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及农户,及时有效地将信息传递到农户,有效化解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风险,从源头上消除农村金融风险。

3.4 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是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金融服务资源对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覆盖不足,金融市场尚未形成有效竞争等,这些现实问题使农村金融面临潜在风险。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必须重构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实行多元化的金融组织结构,营造有效的竞争机制,真正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农村合作金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金融体系结构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果一个金融体系构成过于单一,金融机构数量有限,金融产品欠丰富,就会具有较大的脆弱性。只有通过金融结构优化、金融功能细化才能实现金融风险的分散。要从金融组织结构上消除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一是强化政策金融的导向作用,对涉农的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进行重组,对农村金融业务进行战略性筹划,充分发挥不同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二是加大商业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在农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县域、贫困县和中小企业活跃的县域增设网点,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空白、竞争不充分的状况。三是推行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要改变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单一化现状,可鼓励金融环境较成熟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创办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以解决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局面。

[1]王 丽.金融脆弱性:微观机制与治理路径[D].天津:南开大学,2009.

[2]王东风.新兴市场金融脆弱性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7.

[3]王东风.国外金融脆弱性理论研究综述 [J].国外社会科学,2007,(5):51-55.

[4]沈 冰,李晓玲.我国农村金融的脆弱性及风险防范[J].经济纵横,2006,(10):33-35.

[5]李 鹏.基于金融功能视角的农业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0,(12):23-26.

[6]王凤京.我国金融脆弱性现状及发展势态与应对策略[J].经济纵横,2007,(4):103-105.

猜你喜欢

脆弱性农村金融金融机构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煤矿电网脆弱性评估
杀毒软件中指令虚拟机的脆弱性分析
基于攻击图的工控系统脆弱性量化方法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