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淡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初探

2012-04-10吕冉张喆刘瑜符思

环球中医药 2012年8期
关键词:纳差叶天士养胃

吕冉 张喆 刘瑜 符思

1 从脾胃分治到甘淡和胃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烧心、反流等症状,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属于中医的吐酸、嘈杂病范畴。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随即咽下;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中医传统上多认为与湿、热二邪有关,因为酸在五味中为肝味,肝在五行中属木,肝木的生长、发育须中土培植,中土湿盛则导致肝木迂曲不能升发,蕴化为热邪,本味外现,再加上中焦湿热,胃气上逆,所以出现吐酸、嘈杂症状。

本病临床中多选用越鞠丸、吴茱萸汤、左金丸、温胆汤、半夏泻心汤等辛香开泄或辛开苦降方剂,适当加用煅瓦楞子、海螵蛸、煅牡蛎等制酸药物治疗。笔者在临床初始遵循上法治疗,但发现疗效不佳,故时常迷惑不解,于是广泛涉猎各家典籍,当读到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论脾胃分治时,似有所悟。

叶天士根据内经“胃为水谷之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胃主纳,脾主运,胃喜凉,脾喜燥”理论,高度的总结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给此之前的脾胃混治当头棒喝,无怪乎华岫云称其议论越出千古。华岫云谓“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此即内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1],是对叶天士养胃阴以通降胃气理论的剖析,之后私淑叶天士的著名医家如林佩琴、吴鞠通、潘名熊等,无不奉此为圭皋。

脾胃分治论也被近现代无数医家所赞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但主要应用在于温燥运脾与甘寒凉胃,很少用甘味药物治疗中焦湿热证。养胃阴似与湿、热二邪所致吐酸、嘈杂的治疗相悖,但当读到章次公《药物学·山药(下)》所论时,顿觉豁然开朗,盖依此理论,用药稍加变通即可。章次公论述为“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曾以脾胃分治立论,其言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嗜刚燥,胃嗜阴柔也’。叶氏此说,余以为信然。故余每遇吞酸嘈杂,恒和其胃而不运其脾。山药、扁衣、云苓、薏仁、粳米、甘草、谷芽,均和胃之妙品也。治吞酸嘈杂,虽不能立时见效,其病亦必稍杀。”“设医者不解此法,以芳香运脾或辛开苦降之药治吞酸嘈杂,势必亢进胃黏膜之分泌,而病益增剧”[2]。章次公为近代中医临床大家,处方用药颇有巧思,不拘一格,精通药物学,议论多衷中参西。

笔者认为芳香运脾或辛开苦降的治疗方法疗效不高,是由于病位在胃,而治疗却主要在脾,与叶天士脾胃分治立论不相符合,脾胃混为一谈,且香燥类药物容易扰动肝气,劫伤胃液,导致肝气横窜克胃,胃不能降,所以吐酸、嘈杂症状不仅不减轻,甚至较前加剧。

笔者即以上面章氏所述几位药物为基本方,并命名为甘淡和胃法,临证时适当加减,治疗吐酸、嘈杂病,临床疗效大有提高。所谓甘淡和胃,即是用甘味药物以养胃生津助胃降,淡味药物以利湿通阳,湿去阳伸热自去,热去则胃气不逆而降。

2 病案

患者,女,53岁。主因胃痛、反酸伴纳差、乏力2月余,经门诊收入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消化科病区。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痛、反酸,伴纳差、乏力,与进食无关,在外院门诊给予中药治疗,方药亦为辛开苦降之属,胃痛减轻,但仍有反酸,纳差,发病以来体重减轻10斤左右,现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现症见胃痛,牵涉两胁,反酸、纳差、乏力,睡眠差,不欲进食,小便正常,大便一日2行。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诊为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当时笔者仍按固有思维给予辛开苦降之属药物治疗,处方如下:薤白12 g、清半夏9 g、枳壳9 g、青皮9 g、陈皮9 g、吴茱萸6 g、木瓜9 g、草豆蔻49 g、竹茹12 g、煅牡蛎24 g、蚕砂9 g、云苓15 g、黄连3 g、瓜蒌12 g,3剂水煎服。患者服完3剂药后,病情不但不缓解,反而加剧,疼痛、反酸较前更为严重,苦思后决定投以甘淡和胃法治疗,处方为:谷芽15 g、麦芽15 g、山药15 g、滑石12 g、白芍15 g、瓦楞子24 g、薏米15 g、云苓15 g、马勃12 g,3剂水煎服。服完第1剂,患者即觉病情大为减轻,3剂服完,胃痛缓解,仅偶有轻微反酸,食纳大增,后又以上方加减续服5剂,病情好转出院。

本案笔者运用甘淡和胃法相比应用辛香开泄或辛开苦降方法时,疗效显著提高。细思上述几味药物,虽称甘淡和胃,其实仍未失肝、脾、胃共治的法则,谷芽、麦芽性味甘平,为种子萌芽状态,除和胃进食外,还具有升发之性,能调达肝气;山药、茯苓、薏米性味甘淡,健脾祛湿和胃而不燥,滑石甘淡微寒,能利水祛湿热,湿去阳气伸,恢复脾胃正常升降功能;瓦楞子味甘咸性平,能祛痰制酸,治积年胃痛;白芍为药中之王,柔能平肝,酸能理气,甘能养胃,一物具有多种效用,为调理肝胃不可或缺的一味佳药;马勃为外科用药,常用于清热解毒敛疮,而章次公先生用于制酸,临床应用有效。

甘淡和胃法与传统辛香开泄或辛开苦降法相比较,为一刚一柔对峙,疏肝理脾、和胃祛湿而不扰动肝气,能为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别开生面,笔者在此不揣浅薄,略陈己见,愿常法不效时,临床中不妨一试。

参考文献

[1] 黄英志.叶天士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7.

[2] 朱良春.章次公医术经验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0.

猜你喜欢

纳差叶天士养胃
丁香透膈汤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纳差的疗效观察
养胃六法 缺一不可
益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清热化湿、醒脾和胃法治疗纳差52例
早餐这么吃,健康又养胃
叶天士棋子治病
春季养生六个字 春捂 养胃 护肝
小儿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消化系统损伤的临床分析
粗粮养生不养胃
叶天士拜师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