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的临床分析
2012-04-10高苓
高苓
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CSI)是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可靠方法。经皮桡动脉途径行CAG和CSI,其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经肱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者,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1]。本文笔者对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我院298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对其中131例患者行支架置入术,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行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298例,其中男188例,女110例;年龄30~85岁,平均年龄(72±8)岁。其中131例患者冠脉造影后立即行支架置入术,共置入支架165枚。全部患者均为Allen’s试验阳性(<10 s)、桡动脉搏动清楚及腕部血管行走无异常。
1.2 手术方法 患者于手术床上仰卧,穿刺侧常为右侧桡动脉,该侧手臂自然外展、外伸,放于臂托上,腕关节呈过伸状态,且适当垫起手腕部以利于穿刺。先按照常规给予患者消毒与铺巾,压域为手掌到肘关节,并消毒腹股沟区域,以防桡动脉径路失败,作为备选区域。一般以桡骨茎突近心端1 cm处作为穿刺点,也可选择桡动脉搏动最强处。采用1%利多卡因对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根据Seldinger法,采用桡动脉专用穿刺针以角度45°~60°直接穿刺桡动脉,成功取得搏动性血流后,沿着穿刺针无阻力地送进软头直行钢丝至肱动脉。穿刺针退出后沿导丝在桡动脉周围再适当注射局麻药,做约2 mm地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后送进5F或6F桡动脉鞘,从而减轻进动脉鞘时导致的疼痛,预防诱发血管痉挛。常规给予鞘内200 μg硝酸甘油、4 mg合贝爽及200 U肝素,进行介入治疗患者需追加6 000~8 000 U肝素。选取Judkins3.5F冠脉造影导管,可根据主动脉窦大小及升主动脉直径选择不同型号,可按病变及血管情况选择适当的支撑力好的指引导管。
1.3 评价标准 介入治疗成功的指标为血管狭窄程度减少超过30%,残余狭窄小于50%。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导管应用情况 造影导管:Judkins JR3.5 275根,Judkins JR4.0 20 根,Judkins JL3.5 260 根,Judkins JL4.0 66 根。平均每人2根,平均使用97.9ml造影剂。指引导管:Judkins JR3.5 33 根,Judkins JR4.0 8 根,Judkins JL3.5 70 根,Judkins JL4.0 43根;左Amplaz1 2根;XB3.5 6根。平均每人1.2根。
2.2 临床效果 298例行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成功穿刺例数达289例(96.98%),平均穿刺时间(2.96±1.06)min,造影X线曝光时间(3.05±1.60)min。穿刺失败主要有桡动脉远端狭窄(4例)、血管痉挛(3例)及脉搏细弱(2例),结果穿刺失败患者均改穿刺股动脉造影成功。131例患者冠脉造影后置入支架165枚,均获得成功(100%)。
2.3 并发症 29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1例,其中5例术后穿刺点加压包扎后手部稍发胀,松解绷带后症状消除;4例穿刺部位出现小血肿;2例术后桡动脉阻塞,但因尺动脉供血充足,手功能未受影响。
3 讨论
传统的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不易诱发血管痉挛、导管操作相对容易等优点,但由于股动脉解剖位置较深,并与重要的静脉和神经血管伴行,其并发症显著多于经桡动脉途径的介入手术。而经桡动脉途径的介入治疗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如导管相对较细、穿刺位置表浅、拔管容易、止血包扎简单、可显著减轻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应用抗凝药物不受时间限制、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住院费用等,因此易被患者接受[2,3]。本研究结果显示,平均每位患者应用2根造影导管和97.9 ml造影剂;平均每位患者应用1.2根指引导管。298例行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成功穿刺例数达289例(96.98%)。共11例出现并发症,其中5例术后穿刺点加压包扎后手部稍发胀,松解绷带后症状消除;4例穿刺部位出现小血肿;2例术后桡动脉阻塞,但因尺动脉供血充足,手功能未受影响。
综上所述,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创伤少、痛苦程度低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可作为适应症患者的首选途径。
1 Mann T,Cowper PA,Peterson ED,et al.Transradial coronary stenting:comparison with femoral assess closed with an arterial suture device.Cathe Cardiovasc Intervf,2000,49:157-159.
2 陈灿,陈亮波,黄石安,等.经左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研究.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7,4:460-462.
3 Devlin G,Schwartz L,Drouin K,et al.The short-and-long-term outcome of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angioplasty.Interv Cardiol,1997,10:3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