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仲景温法治验3则

2012-04-10温桂荣

环球中医药 2012年5期
关键词:生冷吴茱萸经脉

温桂荣

仲景温法治验3则

温桂荣

温法是张仲景常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既可治脏腑病变,又可治经脉病变,应用范围相当广泛。本文通过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理中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温中散寒、降逆止痛的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和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当归四逆汤治疗坐骨神经痛3则临床验案,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温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体现了作者在临证中对病症属寒者,常常以仲景温法指导的临床实践,随病证的不同而灵活化裁应用,收效甚佳。

仲景温法;治验

温法是在临床上主要运用具有温热性质的方药,以温化寒邪,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伤寒论》对温法的运用主要是以辨证论治为主,标本缓急,层次分明。而寒证可见于多种疾病,甚至是某些疾病的主要病机。病证复杂,病位有别,有寒在皮肤、寒在脏腑、寒在经脉的不同,而温法的运用常随证而变,选方用药也格外有别,至今仍然指导着临床。

1 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患者,男,36岁。2010年9月17日首诊。患者主诉上腹部钝痛反复发作4年,症状时轻时重,饮食不节或食生冷则加剧。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2天前因暴食并饮汽水诱发病情加重,自服药物(具体不详)未能缓解,前来治疗。现症见:上腹部隐隐作痛,腹胀,喜温喜按,呕吐清稀痰涎,食欲不振,纳差,大便稍溏,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四肢冰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稍弦。中医诊断:胃痛。辨证:脾胃虚寒,寒凝气滞。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方药:理中汤合杮蒂散(《济生方》)、宽中丸(《指迷方》)化裁。党参30 g、白术 15 g、干姜 9 g、延胡索9 g、杮蒂9 g、木香后下9 g、半夏 9 g、陈皮 9 g、丁香6 g、炙甘草 6 g、肉桂焗冲3 g。3 剂,每天1剂,水煎服。饮食与调护:忌食生冷、寒凉之食物;节喜怒,避免情绪波动。

二诊:2010年9月20日,上方服3剂,胃脘胀满,疼痛减轻,呃逆,欲呕减少。效不更方,原方再服7剂。

三诊:2010年9月27日,服药后,症状改善,但胃脘部还有些胀痛,纳呆。上方去杮蒂、丁香,加山楂9 g,炒麦芽15 g,扁豆30 g,以增消食健脾之力。续服14剂。

四诊:2010年10月10日,药后胃脘胀痛消失,纳日增,精神转佳。为巩固疗效,上方去延胡索、肉桂,加黄芪、淮山药、茯苓各15 g。续服20剂。随访4个月后经胃镜复查示炎症消失,病灶愈合。

体会:由于患者素体脾胃较弱,加之有饮食生冷的习惯,导致脾阳受损,寒凝气滞,故见上腹部隐隐作痛,呕吐清稀痰涎,纳差,大便偏溏。再从腹胀一症上分析,患者应兼有肝胃气滞。中焦虚寒可直接用理中汤温中散寒,健脾益气。正如《伤寒缵论·霍乱·卷下》所载:“里有寒邪,故用干姜之辛以温中散邪,参术甘草之甘以扶阳气。甘得辛而不滞,辛得甘而不燥,辛甘合用,以理中气之虚滞。”由上述可知,本方为温调脾土之主剂,是温补中土第一方。但考虑到患病已有4年,诊治中西医无数,若单纯采用理中汤治疗,可能短期内难于收效,故以杮蒂散(《济生方》)和其胃气;以宽中丸(《指迷方》)疏通气机,消其胀满;再加延胡索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以治其标;又以理中汤、肉桂温中扶阳,散寒止痛,健脾益气以顾其本。待脾胃正气渐复,脾阳复苏时,在适当时机减除温热药,勿药过病所。由于用药紧扣病症,标本兼治,选方用药有度,故能向愈。

2 温中散寒,降逆止痛法治疗偏头痛

患者,女,21岁,大学生。2011年3月21日初诊。主诉右颞侧及枕部疼痛反复发作已3年,诱发加重2天。每遇精神紧张,考试之前或劳累过度则加重。现症见:右侧头部发紧,头痛难忍,痛连目系,有时畏光,注意力不集中,麻木感,头痛甚时胸膈满闷,呕吐清稀痰涎,手足冷,口不渴,疲倦乏力,夜卧不安。舌质淡,苔白微腻,脉沉细而紧。查血压120/70 mmHg。曾经西医诊治,排除器质性病变,确诊为“血管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偏头风。辨证:脾胃虚寒,痰浊上扰。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痛。方药:吴茱萸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化裁。吴茱萸、生姜、制半夏、橘红、白术、白芷、蔓荆子各9 g,天麻、川芎、茯苓各15 g,党参20 g,大枣5枚,蜈蚣3条。3剂,每天1剂,水煎服。饮食与调护:少食生冷、辛辣之食物;勿过劳,避免情绪波动。

二诊:2011年3月24日,上方服3剂,头痛,痛连目系,胸闷,呕吐痰涎,疲倦乏力等均明显改善。照原方15剂,头痛诸症消失而愈。

体会:西医认为本病是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引起。其发病与遗传、代谢紊乱、饮食生冷、精神紧张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从中医的角度上看,头痛反复发作,其原因有四:(1)患者平日喜食生冷,损伤脾阳,脾阳受伤,健运失职,导致胃失和降,故呕吐清稀痰涎等症接踵而来;(2)患者考试前常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无形的压力导致头部疼痛,夜卧不安等症陆续出现;(3)由于患者深夜还读书,过于疲劳,睡眠不足,抵抗力低下,这是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4)患者年轻,患脾胃虚寒的机会比较少,一些医者容易疏忽,往往造成误诊。未充分重视呕吐清稀痰涎这一关键症状。

《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10条“干呕,吐涎味,头痛者,吴茱汤主之”,吴茱萸汤是治疗邪入厥阴,从阴化者的经典良方。《伤寒论章句·方解·卷上》:“吴茱汤温中散寒,降浊阴通经脉之方也。凡中土虚寒,阴霾四布,经脉不通者用之……夫气血经脉,皆生于中土水谷之精,中土虚则寒,则气血经脉无所资生,故吐利、厥逆、烦燥,诸症皆作。非吴茱萸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治之,佐以生姜,辛以宣之,人参、大枣,甘以和之,使胃中有权,浊阴降而经脉生。”除了方药对症之外,还要考虑到患者骄生惯养,若单纯用吴茱萸汤不但稍嫌苦辛,难于下咽,而且药力也薄弱,故加入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助药力,以期迅速控制病情。经过化裁后,方中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加入半夏白术天麻汤后,其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通络止痛的作用明显提高;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故加入白芷、蔓荆子以加强祛头风、止头痛;细思患者抱病已3年,宗叶天士“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之说,故加入川芎、蜈蚣活血通络而止痛;再细察患者疲倦乏力,故加重党参的用量以加强健脾益气之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由于用药考虑面面俱到,故能迅速痊愈。

3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患者,女,62岁。2009年9月4日初诊。主诉左侧腰骶部向大腿后侧疼痛反复发作已4年,诱发加重4天。左侧腰骶部向大腿后侧疼痛反复发作已4年,曾经中西医治疗,西医诊为“坐骨神经痛”。现症见:由左侧臀部向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放射,疼痛,麻木,每当遇寒冷或劳累后加剧,疼痛时如刀割样剧烈难忍,常以晚上为甚,夜卧难于转侧,屈伸不利,畏寒肢冷,小便清长。检查坐骨神经分布区有压痛点,环跳穴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弦。中医诊断:痹证。辨证:寒湿痹阻,气血凝滞。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方药:当归四逆汤合桂枝附子汤、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化裁。桂枝、白术、制附子、延胡索各15 g,当归片、白芍、鸡血藤各30 g,丹参、生姜、制乳香各9 g,细辛、炙甘草各5 g,蜈蚣3条。3剂,每天1剂,水煎服。饮食与调护:少食生冷、辛辣之食物;注意保暖,勿过劳。

二诊:2009年9月7日,上方服3剂,药后左腿疼痛稍缓,夜卧改善。原方加牛膝20 g,再服7剂。

三诊:2009年9月14日,服药7剂后,疼痛大减,余症均减,上方去制乳香,加木瓜15 g,续服14剂。

四诊:2009年9月28日,服药14剂后,症状基本缓解。为巩固疗效,续用当归四逆汤合独活寄生汤化裁,调理一个多月。随访1年,未见复发。

体会:《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曰:“痹在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伸不利,在于肉则不仁……”从中医的理论来说,坐骨神经痛属于痹证范围。本案病因分析:(1)因肝主筋,肾主骨。若肝血不足,筋失其养,可导致臀部、大腿筋脉拘急,麻木等症。若肾精不足,骨髓空虚,无法养骨,则骨软无力,难于歩行。(2)患者年老体虚,抵抗力相当脆弱,再加上劳累和感寒邪,一触即发,故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口不渴,舌淡等症。(3)患病已有4年,久病则血瘀,不通则痛。

查《医学心悟·痹》有载:“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治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遵循古代先贤的遗训,结合脉症,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方用当归四逆汤为基础方,合桂枝附子汤、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化裁而治。方中当归四逆汤和鸡血藤合用,既能温经散寒,补血养血,使筋脉得养,增强免疫能力,扶正祛邪,又能通畅血脉,促进血液循环。加上桂枝附子汤后,其温经散寒,祛风胜湿,抗炎和解痉的作用明显提高;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加上延胡索、蜈蚣后其作用明显加强,对腰骶部向左腿外侧疼痛有很强的抑制效果。由于药物标本兼顾,切中病机,故能渐渐向愈。待疼痛渐渐缓解,即去掉制乳香等辛苦药,而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强壮筋骨之品仍为基础用药,随症加减,终获良效。

患者很少找中医治病,实在不得已才勉强一试,经过这次治疗后,对中医药留下了深刻印象。及后他还携带家人和亲友前来治病,查询坐骨神经痛未再复发。

(本文编辑:张磊)

R24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2.05.022

香港荣丰堂中医诊所

温桂荣(1955-),医学博士,香港注册中医师。研究方向:经方临床应用。E-mail:kwwan1618@yahoo.com.hk

2012-02-24)

猜你喜欢

生冷吴茱萸经脉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大热天浑身没劲?三招缓解疲劳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创新微议
布谷鸟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最悲伤的字
吴茱萸敷腹治疗婴幼儿腹泻及护理6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