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中医学研究进展
2012-04-10亓超
亓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同时亚健康也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最前沿的有关人类健康的边缘学科。目前西医对亚健康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学从治未病的角度,对亚健康的诊疗独具优势,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近年中医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郑荣华[1]将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其他因素包括遗传、人体的自然衰老、生物钟的低潮、情感生活质量的下降等。杨红杰[2]将亚健康发生机制归结为1)逆时而作,起居失调。2)七情过极,情志所伤。3)饮食不节,脾胃乃伤。4)劳逸过度,阴阳失衡。周罗晶[3]认为亚健康状态病因病机主要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七情内伤,加之劳倦、饮食、生活不节等均可导致体内阴阳平衡失调,升降失常,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出现心脾气血两亏、脾虚湿盛、肝郁气滞、肝肾阴亏等;如不加调整进一步发展,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将会导致气滞、血瘀、痰湿,郁久化热进而出现热、毒、瘀、虚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奚清等[4]认为人体受自我因素和自然因素多种影响,因此正气的强弱也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亚健康多属虚证,以内因为主,因此受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影响较多。李爱萍等[5]认为亚健康与痰和湿密切相关,常见有脾虚湿盛、痰湿阻滞、痰热上扰三型。分别以归脾汤、半夏白术天麻汤、黄连温胆汤加减,均取得满意疗效。
大部分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责之于肝,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精神舒畅。肝主疏泄功能失常,一方面可表现为肝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而引起情志抑郁,见情绪低落,忧郁等症。另一方面可因肝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引起情志亢奋,可见心情烦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另外肝血不足,不能满足身体之需,故可见疲乏无力。肝藏血,血摄魂,肝血不足则可见神志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失眠、焦虑等症;而肝藏血,肾主精,精血同源,肝肾同源,故肝病常累及肾脏,肝血虚可导致肾精不足,故肝肾两虚而见头晕,双目干涩,经不调,性欲减退,腰膝酸软等见症。赵晖[6]认为肝为气血调节的枢纽,肝失疏泄是亚健康的主要病理环节,亚健康的防治应以调肝理气为主,从肝治疗气血紊乱,调整人体功能恢复健康。并认为肝郁脾虚证是亚健康状态的基础证候。
2 中医辨证分型
通过亚健康人群流行病学调查[7],提示常见证候共计84类,其中前19类证候依次为心肝血虚证、肝肾阴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肝气郁结证、心气虚证、肝阳上亢证、脾气虚证、肾阴虚证、肾阳不足证、肝阴虚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肾气阴两虚证、肝血虚证、心气阴两虚证、心肝气血两虚证。周宝宽[8]认为脏腑辨证及气血阴阳辨证是核心,痰湿、痰热、气滞、血瘀、郁等不离其中,虚是根本,实证不可缺,实虚可互见。于嘉等[9]将亚健康状态分为脾气虚弱、肝气郁滞、心脾气血两虚、肝肾两虚、表虚不固、肾衰早老6型。杨红杰[2]将亚健康分为:气血亏虚型,方用四君子汤加减;肝郁气滞型,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失笑散加减;心脾两虚型,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减;肾虚型,此型可分肾阳虚和肾阴虚,分别方用右归丸或金匮气丸加减及方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杨光福等[10]将亚健康分为肺气虚,方用玉屏风散加味;脾阳虚,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肾阳虚,方用肾气丸加味;心阴虚,方用补心丹加味;脾虚湿盛,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心脾两虚,方用归脾汤加减;肝郁气滞,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郁化火,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肝肾阴虚,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味;脾肾阳虚,方用附子理中汤合肾气丸加味。王平等[11]从体质学上将亚健康分为9种亚健康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痰热体质、气郁体质。认为应根据不同的体质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不同的干预方案。刘琼[12]将常见的亚健康人群体质分为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九种。认为亚健康人群的体质特点,有针对性指导亚健康人群采用干预的方法。
3 治疗
3.1 中药内服法 杨志敏等[13]将65例气虚型亚健康疲劳状态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采用参芪益气膏(人参、西洋参、黄芪、茯苓、苍术、白术、熟地黄、淫羊霍、女贞子、川芎、白芍、当归、砂仁、山药、炙甘草、桔梗、大枣、薏苡仁、扁豆、柴胡、香附、合欢皮、炙远志、夜交藤、酸枣仁、郁金、八月札、浮小麦、鹿角胶、龟板胶);对照组32例,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结果参芪益气汤调治气虚型亚健康疲劳状态疗效显著。马华等[14]56例亚健康状态心肾亏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应用养心汤(山庾肉30 g,茯神15 g,当归12 g,麦冬15 g,五味子15 g,炒枣仁30 g,陈皮12 g,枳壳12 g,远志15 g,知母9 g,生龙骨30 g)治疗,对照组24例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养心汤可改善亚健康状态心肾亏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短期疗效满意。吴荷馨[15]用太极丸(红参150 g,丹参200 g,仙鹤草250 g,当归120 g,黄芪300 g,茯苓200 g,灵芝300 g,五味子90 g,女贞子250 g,补骨脂180 g)治疗亚健康100例,总有效率90%,取得了满意疗效。沈佩莉[16]应用十全大补汤加味膏(党参300 g,炙黄芪300 g,炒白术150 g,白芍150 g,茯苓300 g,肉桂 100 g,熟地黄 300 g,当归 150 g,炒川芎 150 g,炙甘草100 g,砂仁100 g,制香附100 g,阿胶250 g),对50名亚健康状态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治疗3个月后进行前后对比,发现十全大补汤加味膏对调治亚健康状态有效。
3.2 针灸推拿 宿绍敏[17]将60例亚健康心脾两虚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保健穴”(百会、大椎、膈俞、神阙、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足三里、涌泉)干预。对照组口服归脾丸和安神补脑液,治疗总有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2%,表明针灸“保健穴”在干预亚健康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药物的对照组。付明举[18]用疏肝健脾针药结合治疗亚健康35例,选取气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穴位进行针灸拔罐治疗,并配合疏肝健脾中药逍遥丸、归脾丸分别治疗2~5疗程后观察疗效,治愈率分别为25.18%、51.14%、71.14%、71.14%。庞军等[19]观察健脾疏肝推拿法对150例亚健康人群的疗效,结果优于对照组(常规推拿法)。周海丰等[20]运用中医全身保健推拿调治200例亚健康状态人群,痊愈44例,显效110例,有效4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7%。中医保健推拿能明显改善亚健康身心不适所反映出来的疲劳、虚弱、情绪等症状。
3.3 其他治疗 耳穴治疗:凌雄等[21]采用针刺双耳的神门、心、脾、3个穴位的方法,治疗亚健康状态失眠30例,治疗两个疗程后主证全部消失者24例,主证明显改善者6例,总有效率100%。刺络拔罐:宋守江[22]用刺络拔罐法治疗亚健康36例,在患者背部阳性反应点及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罐,痊愈12例,占33.3%;显效17例,占47.2%;好转5例,占13.9%;无效2例,占5.6%。总有效率94.4%。 足穴治疗:林海等[23]将250例亚健康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5例,两组均使用足穴治疗仪,治疗组通电治疗,对照组不通电,其余治疗方法及疗程与治疗组相同。观察显示足穴治疗对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证候的改善有显著作用。可见足穴治疗可缓解躯体症状,调整机体功能及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亚健康人群的中医症状、体征及证型的改善有显著作用。导引手法:王诗忠[24]将195例项背疼痛亚健康患者随机分为导引组、手法组、空白对照组。导引组、手法组对疼痛积分均有改善,两组改善无差异,空白对照组疼痛积分无改善,表明导引、手法等中医干预手段能有效改善项背疼痛亚健康状态,降低疼痛积分,增强颈部肌力,增加颈椎活动度,提高生存质量。其中导引组在增强肌力方面较为突出,手法组在增强颈椎活动度方面较好。中医个体化治疗:林清志[25]将150例亚健康状态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1)中医“治未病”调治观察组。2)六味地黄丸对照组。3)维生素B1对照组。通过一年的治疗,观察三组的临床效果,观察组对亚健康状态人员治疗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六味地黄丸对照组的78%,并且观察组对改善疲倦、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的影响与维生素B1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中医“治未病”调治亚健康状态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缺乏行之有效的调理方法,而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亚健康的研究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亚健康的范畴不明确,辨证分型不统一等,因此,规范亚健康的诊治,促进中医的标准化研究仍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郑荣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7):145-146.
[2] 杨红杰.亚健康的中医辨证论治[J].中医中药,2010,17(9):77-78.
[3]周罗晶,欧爱华,高巨.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病机探析[J].现代医院,2008,8(3):56-58.
[4]奚清.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产生原因及治疗方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6):9-10.
[5] 李爱萍,周浩.亚健康从痰湿论治初探[J].中医学报,2010,25(5):949-950.
[6]赵晖,陈家旭.从肝主疏泄理论探讨亚健康状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2):47-48.
[7]于春泉.亚健康状态常见证候特征的判别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5):439.
[8]周宝宽.亚健康及其证候类型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9):1990-1992.
[9]于嘉,谢雁鸣.亚健康状态辨治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7):439.
[10]杨光福,韩玉娥,任平伟.亚健康辨证分型调养与调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3):67-69.
[11]王平.再探亚健康的中医分型和对策[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6):1232-1236.
[12] 刘琼.亚健康状态之体质辨识与饮食[J].光明中医,2010,25(12):2291-2292.
[13]杨志敏,谢东平,麦润汝,等.参芪益气膏调治亚健康疲劳状态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9,7(7):779-780.
[14]马华,顾群,周冰.养心汤治疗亚健康状态心肾亏虚型失眠的短期疗效观察[J].中西医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7):779-780.
[16]吴荷馨.太极丸治疗“亚健康”状态100例临床观察[J].安庆医学,2002,23(3):130.
[17]沈佩莉,葛惠男,徐勇.十全大补汤加味膏调治亚健康状态47例[J].中医研究,2010,8(1):121-122.
[18]宿绍敏.针灸“保健穴”对亚健康心脾两虚症干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38-39.
[19]付明举.疏肝健脾针药结合治疗亚健康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2):105-107.
[20]庞军,雷龙鸣,伦轼芳.疏肝健脾推拿法调治亚健康状态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74-1576.
[21]周海丰.中医保健推拿调治亚健康状态人群20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370-371.
[22]凌雄.耳穴治疗亚健康状态失眠30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122.
[23]宋守江.刺络拔罐治疗“亚健康”36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3):169.
[24]林海,杜仪,白杰.足穴治疗对亚健康人群中医证侯及证型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0,29(4):291-292.
[25]王诗忠,宋红梅,陈少清.中医干预项背疼痛亚健康状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0(6):3-5.
[26]林清志,邹小玲,曾晓智.中医“治未病”调治亚健康状态50例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