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宁静中绘智慧人生

2012-04-09白乐敏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2年2期
关键词:贪念身心宁静

白乐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圣人一言,含有多义,读书虽依注解把字句读通,但不能到此就止,尚须思考言外之意。此处“逝者”所指的是万有现象,而非本体。万象有生来灭去种种情形,本体则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说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读书如果不是为了只知其一,便须从迁流的现象追求不迁流的本体,只要追求到一点讯息,便能茅塞顿开,眼前呈现的宇宙人生,别是一番境界,这才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人生如流水。有的人,活得光明磊落,如海纳百川;有的人,活得跌宕起伏,如洪水肆溢奔流;有的人,活得清清静静,如涌泉静水深流……身为世俗之人,要想独善其身,不为世间繁杂之事所困扰,快乐幸福地度过人生,必先炼就超脱的智能。古往今来,人生浩淼,虽有名垂青史之人,但永驻人间广为流传的是他们的精神。祛除贪嗔痴,根植尊重、惜福、感恩与慈悲,精神的渴求愈加强烈,我们一代代将其精神传承下去。人之善念,从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泯灭。

宁静首先要心静如水,彻底祛除贪嗔痴。有不服气,有不知足,有不如愿,即是贪念,有贪念便不会心静。已知逝与不逝之理,便须放下那些必逝之物,不与人争,但求不逝的本体。得其本体,亲见不生不灭之境,才算是真知。假使尚有贪心,起念与人争名夺利,便是放不下,严格说来,实未醒悟,应当反省,一切贪心妄念起时,当即克制,这就是“克念作圣”。如果突然有一天,朋友背弃誓言,离己而去,便无以释怀,度日如年,贪恋在一起的快乐,贪恋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日积月累,把对往昔的贪恋积聚转化愤恨,恨社会风气败坏,恨朋友不负责任,恨家人不理解,恨到极至,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痴迷个人所为,痴迷个人痛苦,把自己置身于永无宁日的痛苦之中。人生真的就是来受苦的吗?难道就无法摆脱痛苦吗?是与苦同行,还是同幸福相伴?静水深流,一语道破解脱痛苦、获得快乐的真谛。

宁静,是觉悟,是慧眼;是阳光的,积极的,和谐的,无我的。常言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许心中痛苦很强烈,但决不能等待痛苦消亡了,才使自己快乐起来。当一片树叶遮挡了双眼的视线,但是不要因为一片树叶的遮挡而忽略了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高山大树茂密森林的存在。或许心中有失去朋友失去亲人的痛苦,但仍然要享受生命中更多的快乐和美丽——孩子的天真,奔腾的河流,浩瀚的大海。

宁静,是内涵,是大智;是低调的,深沉的,包容的,内在的。现代人都想要快乐,想过幸福的日子,把快乐、幸福定义在追求奢华,追求名利,认为住洋房开奔驰穿名牌,每天山珍海味,日日歌舞升平,电视上有影,舞台上有掌声就是幸福快乐。孰不知在更多情况下,这一切的一切反倒成了快乐的障碍。为了名利,用尽权术变为市侩之人;为了帮派利益,小团体利益,损人利己,挥国家之财力;堂而皇之抛头露面,兴师动众高谈阔论无数日辉煌,却终为阶下囚,为众人唾弃,万人咒骂。只有学会摆脱对名利、奢华的愿望和索求,丰富内心,才有可能平和地面对世人,那么不仅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而且自身也会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心如止水”的心态。古人云:“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佛教讲“身心安住”,就是说人们应该拥有怎样的心境来对待生活。如果身心住在身体里,身体终会衰老,无法永久;如果身心住在房屋里,房屋终会毁坏或搬迁,不能恒常;如果身心住在金钱里,金钱总在流动,不会永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人问杜鲁门总统,如何在任务繁重和心理压力之下,仍能保持镇定的心情?他说:“我心里有个安全的避风港。”可见,正确理解“身心安住”是完美生命、拥有快乐人生的关键。

人们所以不能安顿身心的原因,是错把身心住在人我是非中忧虑苦恼,住在患得患失中比较计较,住在索求撷取中欲壑难填,住在恐惧愤怒中寝食难安。如此等等,致使每日的生活凄凄惶惶,惴惴不安。造成我们的心灵不宁静的原因是我们的妄想与贪欲。它导致我们本来完整、清晰的智能变得昏蒙、扭曲,看不清事实的真相。就好比水面的风,弄得本来平静的水面波澜翻滚,水中的倒影也变得支离破碎,甚至看不清。普通人将身心放住在五欲声色里,而智者将身心安住在清净快乐里,以清净无染为安住,依持一颗朗朗如晴空般的心。所谓“雁渡寒潭”,物来即现,物去不留。如果人人的身心安住在自然法则里,尊重生命,顺理而行;人人的身心安住在慈悲快乐、真理满足中,才能享受祥和宁静,这才是智慧人生。

(作者单位:山东邹平县长山镇第一初中)

猜你喜欢

贪念身心宁静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宁静之宅
相见欢
心无贪念难上当
闲来写诗
身心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