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论》与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作用的二重性

2012-04-09张作云

关键词:资本论恩格斯危机

张作云

(淮北师范大学当代经济研究所,安徽淮北235000)

《资本论》与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作用的二重性

张作云

(淮北师范大学当代经济研究所,安徽淮北235000)

金融和经济危机是一个矛盾着的事物,既有它的正面,即对经济社会运行产生破坏作用的一面,也有它的背面,即通过破坏旧基础,创造新条件,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局面的一面。危机对经济社会运行的积极作用,不是直接地、以现象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是以极其隐蔽的形式,在危机现象背后,从侧面或反面,通过暴力破坏原有过程、清理旧基础、开辟新局面实现的。马克思在《资本论》及相关著作中,运用辩证法的望远镜和显微镜,结合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际,在对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破坏性进行分析的同时,也从另一角度对其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揭示。研究和分析当代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要以马克思为榜样,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不仅要看它的正面,也要看它的背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于不败之地。

《资本论》 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 破坏作用 积极作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相关著作中,结合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运用大量的篇幅,对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进行了揭示和分析。这就给人以错觉,似乎马克思只注意到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负效应,而忽视了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正效应。其实非然。只要认真翻阅《资本论》及其相关著作,就不难发现,马克思在揭示和分析危机破坏作用的同时,在许多地方,也揭示和分析了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本文拟在回顾马克思关于金融和经济危机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二重性分析方法,联系这次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实际,对危机的二重作用进行分析,以求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危机二重作用的论述

在《资本论》及相关著作中,马克思从许多方面揭示和分析了金融和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破坏作用。

1.对生产力和社会产品的破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商业危机期间,每次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也被毁灭掉了。在危机期间,发作了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好象是荒唐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转瞬间回复到突如其来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大饥荒、一场毁灭性的大战争,完全吞噬了社会的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商业全被毁灭了。”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2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此前,恩格斯在《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也感慨地说:“商业停顿,工厂开工半天,甚至完全停工,许多人破产了,存货不得不以低得荒唐的价格出售,过去处心积虑地积累起来的资本大部分因为这种商业危机而又重新化为乌有。”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04、606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在经济方面,当前的社会结构无疑是难以想象的不合理和不切实际的。由于人们的利益彼此对立,大量劳动力就白白地消耗掉了,社会没有从里面得到任何好处,相当多的资本完全浪费掉了,并且没有再生产出来。在发生商业危机的时候,我们就看到这种情形。我们看到,人们怎样不顾血本地抛售自己辛辛苦苦地生产出来的大批产品;我们看到,处心积虑地积累起来的大批资本怎样由于所有主的破产而从他们手中飞掉了。”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04、606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恩格斯还说:“在每次危机中,社会在属于它自己而又不能为他自己所利用的生产力和产品的重压下奄奄一息,面对着生产者没有什么可以消费是因为缺乏消费者这种荒谬的矛盾而束手无策……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不可分离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44、245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至于在危机中生产资料和产品被破坏的情况,根据在“柏林举行的德国工业家第二次代表大会所作的计算,在最近一次崩溃中,单是德国铁工业所遭受的全部损失就达45500万马克。”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44、245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2.对生产资本的破坏。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即《资本论》第四卷中指出:在危机期间,由于生产中断、开工不足和“商品价格的毁灭性下降”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第566、565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使产业利润消失或显著减少”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532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结果造成资本的严重损失。马克思分析了危机引起资本破坏的两种情况:第一,“只要再生产过程停滞,劳动过程缩短或者有些地方完全停顿,实际资本就会被消灭。不使用的机器不是资本。不被剥削的劳动等于失去了的生产。闲置不用的原料不是资本。建好不用的建筑物(以及新制造的机器)或半途停建的建筑物,堆在仓库中正在变质的商品,这一切都是资本的破坏。这一切无非是表示再生产过程的停滞,表示现有的生产条件实际上没有起生产条件的作用,没有发挥生产条件的效能。这时,它们的使用价值和它们的交换价值都化为乌有。”“第二,危机所引起的资本的破坏意味着价值量的贬低,这种贬低妨碍价值量以后按同一规模作为资本更新自己的再生产过程。”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第566、565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在此之前,他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分析了危机导致资本价值丧失或资本消灭的原因。他指出:“在危机中——在普遍的价格下跌中——到一定的时刻就会同时出现资本的普遍价值丧失或者说资本的消灭。价值丧失可以是普遍的、绝对的,而不像价格下降仅仅是相对的,因为价值不仅像价格那样表现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关系,而且还表现商品的价格对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的关系,即同质的物化劳动的一个量对另一个量的关系。如果物化劳动的这些量不相等,那么[一方]发生价值丧失,就不能被另一方的价格上涨所抵消,因为另一方表现着物化劳动的固定的、不会由于交换而改变的量。在普遍的危机中,这种价值丧失甚至可以扩及到活的劳动能力本身。”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4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马克思还进一步分析了商品价格普遍下跌引起资本价值普遍丧失的情形。他指出:“在危机中发生的价值和资本的消灭,是同生产力的普遍增长相一致的,或者说,是意义相同的;不过,这种增长不是由于劳动生产力的真正提高(劳动生产力由于危机而引起的提高,不属于这里考察的范围),而是由于原料、机器、劳动能力的现有价值的降低。如棉纺织厂主在出售自己的产品(例如纱)时损失了资本,但他却按已经降低的价格买回了同样价值的棉花、劳动等等。”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4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对整个商业世界的破坏。马克思在分析商业危机发生的时点及其对商业虚假繁荣的破坏时指出:“由于商人资本的独立化,它的运动在一定界限内就不受再生产过程的限制,因此,甚至还会驱使再生产过程越出它的各种限制。内部的依赖性和外部的独立性会使商人资本达到这样一点,这时,内部联系要通过暴力即通过一次危机来恢复。”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40、340、341、620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在危机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40、340、341、620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一旦那些把货物运销远处(或存在在国内堆积起来)的商人的资本回流如此缓慢,数量如此之少,以致银行催收贷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这时强制拍卖,为支付而进行的出售开始了。于是崩溃爆发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40、340、341、620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商业危机的最普遍和最显著的现象,就是商品价格在长期上涨之后突然普遍跌落。”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40、340、341、620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著作中,对危机给整个商业世界造成的破坏作了更进一步的分析。他说:“事实也是这样,自从1825年第一次普遍危机爆发以来,整个工商业世界,一切文明民族及其多少尚未开化的附属地中的生产和交换,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出轨一次。商业停顿,市场盈溢,产品滞销,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关门,工人群众因为他们生产的生活资料过多而缺乏生活资料,破产相继发生,拍卖纷至沓来。停滞状态持续了几年,生产力和产品被大量浪费和破坏,直到最后,大批积压的商品以或多或少压低了的价格卖出去,生产和交换的运动逐渐恢复起来。”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37、237-238页。“在危机中,“工厂内部的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已经发展到同存在于自己之旁并凌驾于自己之上的社会中的生产无政府状态不能相容的地步。”“它已经不能把这大批生产资料全部变为资本;生产资料闲置起来,因此产业后备军也不得不闲置起来。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待雇的工人,生产和一般财富的一切因素都显得过剩。”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37、237-238页。

4.对生产资料的一些大规模生产的破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分析不同类型的潜在生产资本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不同作用时指出:“只是作为生产过程的条件而准备好的那部分潜在生产资本,如纺纱厂的棉花、煤炭等等,既不起产品形成要素的作用,也不起价值形成要素的作用。它是闲置的资本,虽然它的闲置是使生产过程连续不断进行的一个条件。”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39、140、257、261、52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另一部分潜在资本,如建筑物、机器等等,即那些只是由于生产过程有规则的休止才中断自身职能的劳动资料——由生产的缩减、危机等等引起的不规则的中断,是纯粹的损失——只加进价值,不加入产品的形成;它加进产品的总价值,由它的平均寿命决定;它会丧失价值,因为它在执行职能时和在不执行职能时都会丧失使用价值。”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39、140、257、261、52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分析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对资本预付时间的影响时,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危机对生产资料和大规模生产的破坏作用。他指出:“社会生产过程的中断、紊乱(例如发生危机),对于具有可分离性质的劳动产品和那些在生产上需要有一个较长的相互联系的劳动期间的劳动产品,会产生极不相同的影响。在一个场合,今天的一定量棉纱、煤炭等等的生产,不必由明天的棉纱、煤炭等等的生产接续起来。但船舶、建筑物、铁路等等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不仅劳动会中断,而且互相联系的生产行为也会中断。如果工程不继续进行,已经在生产上消费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就会白白地耗费。即使以后工程恢复了,它在这段间歇时间里也会不断损坏。”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39、140、257、261、52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他还具体分析了危机对建筑业主经营损失的情况:“以前,一个建筑业主为了投机,也许同时建筑三四栋房屋;现在,他却必须购买(也就是大陆上所说的,通常以九十九年为期租用)大块地皮,在上面建筑一二百栋房屋,因此,他经营的企业,竞超出他本人的财产二十倍到五十倍。这笔基金用抵押的办法借来,钱会按照每栋房屋建筑的进度,付给建筑业主。一旦发生危机,分期垫款就会停止支付,整个企业通常就会停顿;最好的情况,是房屋停建,等情况好转再建;最坏的情况,就是半价拍卖了事。”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39、140、257、261、52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无论“停建”还是“半价拍卖”,都会对建筑业主的生产资本造成重大损失。

此外,马克思还对危机爆发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呈现的悲惨现象作了许多揭示和描述,诸如商品滞销、价格下跌、开工不足、企业倒闭、小生产者破产、工人工资下降、失业大量增加、劳动人民贫困加剧和流落街头等等,他把危机所造成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悲惨现象称做“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2页。和“祸害”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39、140、257、261、52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在揭示和分析金融和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破坏作用的同时,也对金融和经济危机产生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作了深刻而具体的揭示和论证。

1.危机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开辟了道路。1868年7月11日,马克思在致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信中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有意识的社会调节。合理的东西和自然必需的东西都只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而实现。”⑨《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281-282、579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而当盲目起作用的交换价值即价格机制的调节使社会劳动的分配比例与社会各种不同的需要量不相适应而发生背离且背离甚远时,就必然要通过暴力即通过一次危机来实现社会劳动的分配比例与社会各种不同的需要量之间的平衡。“在危机时期,那时过剩的生产会缩减到它的社会必要劳动的实际含量以内。”⑩《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281-282、579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马克思在分析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增加同时发生这一二重性的规律中所包含的矛盾时,也揭示了这一规律通过危机来实现的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正好在于它的这种趋势:使生产力绝对发展,而这种发展和资本在其中运动、并且只能在其中运动的特有的生产条件不断发生冲突。”“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利润率的下降成为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在某一点上和劳动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发生最强烈的对抗,因而必须不断地通过危机来克服。”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7-288、277-278页。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著作中也对危机为规律开辟道路,并通过开辟道路为生产发展创造条件作了论述。他说,危机表明,“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性反过来反对生产者本身,周期性地突破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并且只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性地和破坏性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而随着社会对生产力的占有,这种社会性就将为生产者完全自觉地运用,并且从造成混乱和周期性崩溃的原因变为生产本身的最有力的杠杆”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40-241页。。

2.危机使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得到暂时的暴力的解决,使资本主义经济失去的平衡得到强制的恢复,从而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照常地进行。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中存在的矛盾——这些矛盾诚然不断在平衡,但是这一平衡过程同时表现为危机,表现为互相分离、彼此对立但又互相联系的各种因素的通过暴力的结合。”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128-129页。这些互相分离、彼此对立但又互相联系的各种因素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产生着不同的影响。“这些不同的影响,时而主要是在空间上并行地发生作用,时而主要是在时间上相继地发生作用;各种互相对抗的要素之间的冲突周期性地在危机中表现出来。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7-288、277-278页。遭到破坏的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平衡恢复了,尽管是瞬间的恢复,也会使再生产过程得以照常进行。资本正常发挥职能的条件,是雇佣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间的正确比例。“危机的另一个方面是实际上减少生产,减少活劳动,以便重新建立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间的正确比例——这个比例归根到底构成一切的基础。”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4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通过尖锐的矛盾、危机、痉挛……用暴力消灭资本——这不是通过资本的外部关系,而是被当作资本自我保存的条件。”“在现存财富极大地增大的同时,生产力获得高度的发展,而与此相适应,资本贬值,工人退化,工人的生命力被最大限度地消耗。”“这些矛盾会导致爆发,灾变,危机,这时,劳动暂时中断,很大一部分资本被消灭,这样就以暴力方式使资本回复到它能够继续发挥职能的水平。”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68-269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危机还是对付资本过剩,恢复正常利润率,实现资本生产目的的强制手段。马克思指出:“一般利润率下降的这种趋势……曾引起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很多忧虑。整个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学派都认为这个过程必然导致世界末日而为此发出悲鸣,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利润的生产,所以随着利润的下降,它也就失去自身的刺激,失去活生生的灵魂。另外的经济学家对这种情况提出一些很有特色的安慰理由。然而,除了理论之外,说明问题的是实践,即来源于资本过剩的危机,或者同样可以说,资本由于利润率下降而进行疯狂冒险。由此,危机“被看作是对付资本过剩,恢复正常利润率的必要的强制手段”。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第293-294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发展的新的起点。

马克思认为,危机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或下一个周转周期的物质基础。在《资本论》第二卷分析固定资本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的寿命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时,他指出:“所使用的固定资本的价值量和寿命,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增加,与此相适应,每个特殊的投资部门的产业和产业资本的寿命也会发展为持续多年的寿命”,“一方面,固定资本的发展使这种寿命延长,而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不断变革——这种变革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不断加快——又使它缩短。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生产资料的变换加快了,它们因无形损耗而远在自己有形寿命终结之前就要不断补偿的必要性也增加了。可以认为,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这个‘生命周期’现在平均为十年。但是这里的问题不在于确切的数字。无论如何下面一点是很清楚的:这种由若干互相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资本被它的固定部分束缚在这种周期之内),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在周期性的危机中,营业要依次通过松弛、中等活跃、急剧上升和危机这几个时期。虽然资本投下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206-207页。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新的再生产的动力。马克思在分析危机对资本的破坏作用时指出:“危机所引起的资本的破坏意味着价值量的贬低,这种贬低妨碍价值量以后按同一规模作为资本更新自己的再生产过程。这就是商品价格的毁灭性的下降。这时使用价值没有被破坏。”“社会的名义资本,也就是现存资本的交换价值,有很大一部分永远消灭了”,但由于“不殃及使用价值,这种消灭正好可以大大促进新的再生产”。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565-566、598-599页。马克思还认为,危机使资本的再生产呈现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规律性的过程。他指出:“在资本进行再生产时所经历的周期中,”“资本不是简单地以原来的规模把自己再生产出来,而是以扩大了的规模把自己再生产出来,不是画一个圆圈,而是画一个螺旋形。”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565-566、598-599页。此前,马克思1859年在《工厂和贸易》一文中,利用联合王国出口的不列颠和爱尔兰产品的实际申报总量和联合王国进口商品的实际计算总量的统计资料,对这一点作了说明。马克思指出:“表格表明了一个生产规律,只要对比一下1797年以来关于不列颠出口的报告资料,这个规律就可以用数学的精确性加以证明。这个规律就是:虽然由于生产过剩和过度的投机活动而发生了危机,可是国内的生产力和世界市场的容量毕竟增长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它们只是暂时离开已经达到的最高点,经过持续几年的若干波动以后,在商业周期的一个时期中繁荣的最高点所达到的生产水平就成为下一个时期的起点。”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556-557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恩格斯在对《资本论》第三卷所作的增补中,也利用统计资料证明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再生产周期的具有规律性的“螺旋形”上升过程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67-568页。。

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除了每隔十年左右发生一次的普遍的周期性危机之外,还发生了其他一些不具典型性的特殊的危机。这些危机都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产生了令人惊骇的破坏作用。但历史也向人们表明,每一次危机,在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的更加迅猛的发展和在新的经济周期中的更高水平的繁荣。马克思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危机作用的二重性分析,无疑对我们全面认识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

从马克思对19世纪金融和经济危机揭示和分析的具体材料可以看出,金融和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不仅是惨烈的和巨大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和直接的。目前,资本主义已发展为以金融垄断为龙头,金融、经济、政治、军事以至意识形态话语权垄断为一体的超级国际霸权垄断为特征的资本主义。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形式、特点乃至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危机的破坏作用依然存在。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有所缓和,但进入8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危机的破坏作用又呈现出了越发增强的趋势。

对于此次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一些人把它称为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以来的“最大一次危机”,也有人说是“百年一遇的危机”。事情的发展也确然如此。

从股票市场来看,仅2008年10月份,全球52个股票市场平均跌幅就达20.7%,市值蒸发达5.79万亿美元,其中美国跌幅 18%,匈牙利跌幅43.2%。⑥《10月份全球股市蒸发5.79亿美元》,《光明日报》2008年11月5日。另据标准普尔公司2009年1月6日发布的研究报告,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中蒸发掉大约17万亿美元市值,其中新兴市场指数下跌54.72%,发达市场指数下跌42.72%。⑦⑨李慎明:《世界在反思》,第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从银行系统来看,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09年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称:“本轮金融危机使得全球银行业市值‘蒸发’5.5万亿美元,这相当于全球GDP的10%左右。”⑦⑨李慎明:《世界在反思》,第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罗杰·奥尔特曼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估计,全球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最终将达到1.5万亿美元。截至2008年11月,损失已达7 500亿美元。⑧李慎明:《世界在反思》,第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在此次危机中,美国银行业受损最为显著。“问题银行”由2008年第四季度的252家上升到2009年底的702家。在美国8 100多家银行中,大约有2 200家银行的业务都曾超过监管机构规定的警戒线。银行倒闭数量由2007年的3家,2008年的27家,上升到2009年的140家。银行贷款,至2009年底,美国贷款总额,出现67年来最大降幅。在美国银行的所有贷款中,超过5%至少延期3个月,为26年中的最高比例。据美国房屋权威调查机构BEALTYT—RAC2010年2月初公布的数据,2009年一年,美国总共有超过280万栋住宅丧失抵押贷款申请,即总共有280万栋房屋的主人遭到银行“强行收楼”①王振中:《经济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第5页(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银行坏帐损失惨重,据美国《扭约时报》网站报道:随着越来越多借款者未能如期偿还债务,花旗银行2008年上半年放款机构共注销210亿美元信用卡坏账。分析人士预计,随着企业大幅裁员,放款机构在未来一年半时间里至少还会损失550亿美元。摩根大通银行2008年可能承受410亿美元的坏帐损失,2009年坏帐将高达960亿美元。美国银行,据2008年10月6日的业绩披露,在1 840亿美元信用卡组织中,已有30亿美元成为坏帐,比上年增大50%。2008年10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称:美国贷款和证券化资产损失高达1.4万亿美元,占GDP总量的35%。经济学家估计,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最终将因美国贷款遭受2万亿美元的相关损失。②参见张世平:《金融危机与国际政治格局》,第15-16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与此同时,欧洲银行业目前拥有的不良资产也达18.2万亿欧元,相当于欧洲银行业总资产的44%。这些“卖不掉的不良资产,已成为“欧洲金融体系的”“体制性风险”。③参见《欧洲银行:不良资产高达44%》,《光明日报》2009年2月16日。截至2008年12月底,欧洲主要国家的贷款损失,英国682亿美元,德国679亿美元,瑞士634亿美元,法国298亿美元,荷兰253亿美元,其他欧洲银行的亏损和资产减计总额为85亿美元。④参见次贷危机研究课题组:《次贷危机正在改变世界》,第220-222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债务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美国来说,2000-2004年间,美国家庭债务余额就达1万亿美元,等于当年GDP的1/3以上。⑤程恩富:《金融风暴启思录》,第231、107、232、131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2006年美国国债已达10多万亿美元⑥程恩富:《金融风暴启思录》,第231、107、232、131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当年,美国内外债余额为53万亿美元,为当年GDP的1.6倍。⑦程恩富:《金融风暴启思录》,第231、107、232、131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美国公共债务署2011年11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公共债务首次突破15万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超过美国2010年GDP总额约14.6万亿美元。⑧姜跃春:《当代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及展望》,载《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1期。一般认为,当一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超过90%,该国经济就将陷入长期低速增长时期,而美国联邦公债占GDP的比例2011年将达到99%。⑨姜跃春:《当代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及展望》,载《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1期。欧元区国家,在这场危机中,冰岛是第一个濒临债务破产的国家,其次就是希腊。至2011年6月,希腊背负债务达2 550亿欧元,占GDP的比重两年内将升至200%。意大利也深陷债务泥潭,2011年负债1.13万亿欧元,占GDP比重的120%,为西班牙的2倍多,希腊的3倍多,利息支出占GDP的4.8%,仅次于希腊的6.7%。西班牙,至2011年8月,负债高达6 800亿欧元,占GDP的64%。法国的国债规模达1.59万亿欧元,占GDP的81.7%。⑩姜跃春:《当代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及展望》,载《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1期。

财富损失惨重。亚洲开发银行2009年3月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资产在2008年缩水达50万亿美元。其中亚洲财富缩水9.6万亿美元,损失总量相当于亚洲一年的GDP。⑪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第4,4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另据美联储2009年3月12日公布的数字,2008年美国家庭财富净值缩水11.2万亿美元。⑫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第4,4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全球产市泡沫远挤净》,《环球时报》,2008年12月30日。

房地产业一片调零。《商业世界》网站对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英国、美国、爱尔兰的房价下跌均超过10%。其中美国高达20.75%,英国下跌14.44%,爱尔兰下跌13.74%。此外,南非、冰岛、印尼、芬兰、西班牙、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和菲律宾等国房价也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以实际成交而论,中国的整体房价也跌破2007年的水平。⑫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第4,4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全球产市泡沫远挤净》,《环球时报》,2008年12月30日。在美国,到2007年,全年新房销售量仅为77.4万套,比上年减少24.8%,旧房销售量只有562.5万套,比上年减少12.8%,新房开工率比上年低24.8%。⑭程恩富:《金融风暴启思录》,第231、107、232、131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住房销售量下降到18年来的最低点,住房空置率大幅上升,房价下跌,住房市场出现严重危机。

汽车制造业哀鸿遍野。据英国路透社2008年11月的数据,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北美汽车市场2008年9-10月的销售量平均下滑26.6%,创60年来最惊人纪录。福特、丰田以及本田汽车销售量分别下降35%、32%和24%。通用汽车通过雇员优惠促销将其销售量降幅控制在16%,克莱斯勒降幅为33%,奔驰销售量骤降8.4%。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2008年11月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10月份印度国内汽车销售量降幅达6.6%,是过去3年来降幅最大的一个月。俄罗斯汽车市场自2007年以来有近50%的轿车是通过汽车信贷售出的。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八九月份的销量与前一二个月相比,下降了16%左右。在汽车制造业下滑的带动下,整个世界制造业都出现了不良状况。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报道: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美国制造业下降3.6%,英国下降4.4%,德国下降6.8%,日本下降12%,台湾下降21.7%。①《如何应对全球制造业危机》,《参考消息》2009年2月22日。

国际贸易冷若寒冬。根据2009年初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的4个月间,美国月进出口总额降幅达18%。日本在同一时间的出口贸易同比下滑27%,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进口贸易也下滑14%。另有媒体报道:在同期,德国出口降幅为11.8%,韩国降幅为19%,英法意三国降幅与德国相当。英国《每日电讯报》称,2009年初,亚洲到欧洲的集装箱海运费率有史以来首次降为零。作为海运业著名的衡量运费标准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眼下已经下跌了96%。②《全球贸易遭遇最寒冷冬天》,《环球时报》2009年1月16日。2010年2月24日,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说,受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贸易总量下滑12%,是1945年以来的最大跌幅。③李慎明:《世界在反思》,第9-10页。

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9年全球GDP增长率将为-1.1%,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负增长。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2009年全球贸易量将萎缩10%,其中发达国家下降14%,发展中国家下降7%,这是世界贸易自1982年以来首次下降。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显示,受金融和经济衰退影响,2009年全球直接投资(FDI)跌幅将超过36%,为2001年以来最大跌幅④甄炳禧:《当前世界经济新特点、新格局、新趋向》,载《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报告显示,从人均GDP、工业生产指数、世界贸易、资本流动及失业率等指标看,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程度都比1975年、1982年、1991年的三次衰退更加深刻。第一,2009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全球人均GDP增长率将为-2.5%,而1975年为-0.13%,1982年为-0.89%,1991年为-0.18%;如按市场汇率计算,全球人均 GDP增长率,2009年将为-3.68%,也比前三次衰退的-0.33%、-1.08%、-1.45%严重得多。第二,2009年全球工业生产增长率将为-6.23%,而1975年、1982年和1991年则分别为-1.60%、-4.33%和-0.09%。第三,2009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将为-10%,而前三次衰退时则分别为-1.87%、-0.69%和4.01%。第四,2009年全球资本流动增长率将为-6.18%,而前三次衰退时则分别为0.56%、-0.76%和-2.07%。第五,2009年全球失业率将上升2.56%,前三次衰退时则分别上升1.19%、-1.76%和0.72%。第六,2009年全球人均消费增长率将为-1.11%,而前三次则分别为0.41%、-0.18%和0.62%。第七,2009年全球人均投资增长率将为-8.74%,而前三次分别为-2.04%、-4.72%和-0.15%。⑤甄炳禧:《当前世界经济新特点、新格局、新趋向》,载《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自2007年到2009年第二季度末,美国经济衰退持续了18个月,超过过去最严重的1973-1975年和1981-1982年的两次衰退(分别为16个月)。美国衰退发生在金融危机之前,而金融危机则进一步加深了衰退,2008年第三季度至2009年第二季度,GDP(环比年率)分别为-2.7%、-5.4%、-6.4%、-0.7%,预计,2009年全年GDP将为-2.5%。同时,欧洲、日本经济衰退期间GDP降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二季度至2009年第二季度,欧元区 GDP增长率(环比年率)分别为 -0.7%、-0.8%、-6.2%、-9.4%和-0.8%。⑥甄炳禧:《当前世界经济新特点、新格局、新趋向》,载《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

失业率创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最高水平。美国劳工部2009年3月6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失业率在2月份猛升到8.1%,有65.1万人失去了工作。在过去的6个月里,累计失业人数已达330万人。全美共有1 250万人失业,这是1940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高纪录。⑦《美国失业状况持续恶化》,《光明日报》2009年3月9日。美国劳工部2010年12月3日公布,11月的失业率升至9.8%,希望就业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数超过1 500万。⑧参见李慎明:《世界在反思之二》,第29页,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据欧盟统计局2012年4月初公布的统计数字,到2012年3月底,欧盟的失业率为10.2%,有2 455万人失业;欧元区17国的失业率高达10.8%,创15年来的纪录。尤其令人不安的是欧元区25岁以下的年轻人失业率达21.6%。在西班牙和希腊,青年人失业率分别高达50.5%和50.4%,意大利也有31.9%的青年人找不到工作。①《欧盟下一步往哪儿走》,《光明日报》2012年4月5日。另据国际劳工组织2009年2月18日报告,由于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亚洲失业人口2008年为8 980万,失业率为4.8%;2009年为9 700万,失业率为5.1%;预计,2009年全年,失业人口将达1.13亿。②《国际劳工组织,亚洲今年或增720万失业者》,《光明日报》2009年2月20日。

贫富分化加剧,贫困人口大幅增加。德国学者托马斯·舒尔茨在《美国贫富差距史无前例》一文中披露:近100年来,美国的贫富差距从来未像现在这样严重:一边是占人口1%的幸福的超级富翁,另一边是占总人口99%的那些人。目前,400个最富的美国人占有的财富超过1.5亿底层美国人占有的财富总和。从本世纪初开始,问题就不单单是社会出现两极分化了。问题还在于分化在加速:2002-2007年间,65%的收入落入了最上层纳税者的腰包里。虽然美国的生产率自新千年以来得到巨大提高,但大多数美国人没有从中受益,民众平均年收入减少了100%以上③[德]托马斯·舒尔茨:《美国贫富差距史无前例》,《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9日。,另据《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5日报道,2010年,美国贫困率为15.1%,贫困人口为52年来最高,达4 620万人。收入最低的10%的人群所得比1999年下降12.1%,收入最高的10%的人群所得比1999年下降1.5%。最富有的1%的人群所得比1999年显著增长,拥有总收入的20%左右。美国收入在贫困线一半以下的“深度贫困”人口达2 050万人,为36年来最高。④《经济观察》,《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5日。据大洛杉矶地区贫困人口救济机构提供的数据,在大洛杉矶地区1 000万人口中,无家可归者人数高达7.3万人,其中40%是妇女儿童。另据大洛杉矶公共社会服务局统计,2008年6月到8月,接受政府救济的贫困人口增加了20%;在大洛杉矶地区,37%的家庭生活在联邦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以下,而在洛杉矶地区这一比例高达43%,这是全国最高的比例。⑤《金融危机使洛杉矶无家可归者大幅增加》,《光明日报》2008年10月27日。2008年11月17日,美国政府表示,大约有3 620万美国人吃不饱,其中有1/3的人有时会挨饿。2009年4月2日,美国政府又表示,靠领取食品券生活的美国人已经高达3 220万人,是创纪录的数字。⑥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第4、4、5、4、5页。国际劳工组织2009年2月18日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全球危机的冲击下,2009年,亚洲可能有1.4亿人陷入贫困。该组织亚太地区负责人还表示,目前的局势正在迅速演变成“一场就业和社会危机”。⑦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第4、4、5、4、5页。2009年5月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字显示,在经济危机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双重作用下,全球饥民人数增幅达11%,其中发达国家的饥民数量增加了15.4%。全世界饥民总数已经达到10.2亿人。这意味着世界上每 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挨饿。⑧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第4、4、5、4、5页。

金融和经济危机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据美国全国睡眠基金会的报告显示,危机发生以来,有超过1.02亿美国人因经济危机而失眠。⑨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第4、4、5、4、5页。国际卫生组织估计,在这次危机中,全球患失眠症的多达几亿人。⑩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第4、4、5、4、5页。面对金融和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的威胁和贫困的压力,广大劳动者不得默默忍受雇主给以的各种不公正待遇,甚至是人格上的羞辱。澳洲职涯网站调查发现,有高达62%的澳洲工人在工作中受到欺压,但只有31%的工人已经举报;而在29%的受到性骚扰的工人中,高达74%的工人选择默默承受。网站编辑索瑟姆指出,在艰难的经济气候下,雇主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工人受到不公待遇或骚扰,如果投诉就有可能会失去工作。有关调查还发现,澳洲约四分之一的雇主为减少成本开支和保留工作岗位,正考虑对员工进行强制性无薪休假或周期性休假。许多澳洲人也不敢休假,时下,澳洲人积攒起来的未休年假总数已达1.23亿天。⑪

总之,这场危机造成的恶果是严重的,危机的惨烈程度之大,破坏程度之重,影响程度之深,波及范围之广,实在前所未有,难怪被世人称之为“金融海啸”。

三、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积极效应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谈到矛盾的统一性的两

⑪陈小芳:《经济危机阴影下的澳洲人》,《光明日报》2009年4月19日个含义时指出:矛盾的统一性“说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5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谈到“坏事能否变成好事”时又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97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毛泽东对事物二重性的辩证分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后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此次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首先是坏事,因为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如果世界各国能够正视当今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事情就会向好的方面转化,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积极效应。

众所周知,这次国际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除了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基本矛盾这一根本性的原因之外,其直接原因首先在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失衡,诸如金融产业高度发展,实体产业滞后;虚拟经济膨胀,实体经济收缩;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内需经济不足;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持续贸易逆差,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持续贸易顺差;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储蓄不足、消费过度,发展中国家储蓄过剩、消费不足,等等。经济发展的结构失衡,必然会打破世界经济再生产客观要求的各项比例关系,导致全球经济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首先引发国别危机,并进而发展成为一场国际性的危机。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又正如马克思所说,危机是对“互相分离、彼此对立、但又互相联系的各种因素的通过暴力的结合”,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I),第129、575页。“通过暴力在表面上回到原来的关系,或者是极其缓慢地给自己打通道路”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I),第129、575页。,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相对平衡。或者说通过危机这一暴力,通过危机所带来的崩溃和破产的压力,迫使各国和再生产的经营主体,调整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对现有产业进行调整,从而使世界再生产结构在不平衡的废墟上实现新的平衡,并进而使遭到破坏的世界经济走出低谷,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再度繁荣。从这一意义上说,危机又为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为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美好前景。

此次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也暴露了当代世界经济运行中固有的各种矛盾,例如,经济全球化与占有制的私人性这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这一基本矛盾的深化发展所派生出来的资本、生产和贸易的无序扩张与世界各类市场的矛盾;国际资本剥削的加强、贫富差距的扩大与社会购买力的矛盾;劳动与就业、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国际垄断资本尤其是金融垄断资本无限贪欲与其实现手段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的要求与其实现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深化和发展,不断地把世界经济推向危机的深渊。然而,事情的发展,又正如马克思所说:“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8页。危机使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暂时暴力地解决了,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的恢复了,虽然是暂时的和瞬间的,也会给世界经济暂时的甚至是瞬间的发展提供机遇和条件。

此次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还暴露了现行国际经济体制中的一些弊端。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看,美元作为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存在一个基础性的矛盾。世界经济和贸易投资要求美元按世界经济运行的需要来发行,并维持其币值的稳定,但作为美元发行主体的美国,推行货币政策的依据却是本国经济和金融运行的状况,而美国经济的需要与世界经济的要求是矛盾的。在维护汇率稳定问题上,美国总是从国内经济出发直接影响美元汇率,这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带来许多不确定性。现行的国际经济体制规则基本上都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建立的,即使其中逐步加进了一些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政策安排,但基本性质未变,这就产生了这一体制与当今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要求的矛盾。现行国际贸易规则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贸易保护的合法性,无论哪个国家,只要本国产业因进口而受到实质性的损害,该产业都可以要求政府对其实行政策保护。实际上,这一规则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不平等。当今的世界经济是发达国家主导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发达国家一方面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又对国内某些产业尤其是以高技术为龙头的高端产业进行保护,从而使发达国家左右逢源,多方得益。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高端产业尚未形成,要求发达国家开放市场尤其高端产业市场的能力较弱,因而在经济交往和贸易谈判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体制,必然会造成国际经济关系和再生产过程的诸多不平衡。这些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使国际经济中的各种矛盾深化、发展和尖锐化,引发国际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危机暴露的现行国际经济体制和国际经济秩序的一系列弊端,又唤起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改革现行不合理国际经济体制和经济秩序的强烈要求,并且在各种场合对现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体制和经济秩序进行抵制,与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并占统治地位的国际经济格局进行抗争,迫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对现行国际经济体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这些改革虽然是局部的和有限的,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世界经济的环境,对缓解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实现再生产过程某种程度的平衡,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深陷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千疮百孔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成果的支持下,很快摆脱了困境,实现了复苏,迎来了五十到七十年代初期经济高速增长、持续繁荣的黄金时期。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对战争创伤的修补、对战前失衡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战前已有产业的精细化及其深化发展,因此,当新的科技革命所造成的原有产业潜力释放净尽,而新兴产业又尚未形成规模之时,发达国家的经济便又陷入新的带有滞胀特点的危机之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以信息革命为特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才又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但曾几何时,当互联网产业高度膨胀的泡沫破裂之后,在进入新世纪的关键时刻,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幽灵又重新环绕在发达国家的周围。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困扰世界的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是发达国家原有产业潜力消耗净尽,新的产业尚未发展起来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必然产物。但危机又从另一方面证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能否在基础科学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现有技术体系能否适应和承接这一新的重大突破,新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产业能否迅速形成并获长足发展,便是世界经济能否走出低谷、迅速实现复苏、迎来新一轮高涨和繁荣的关键。可以说,危机为新的科技革命、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产生,新一轮的增长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动力。

金融和经济危机,催生新的生产方式。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证明,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总是大危机之后的产物。这是因为,危机激发了人们对生产方式变革的欲望,促进人们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变革的共识,增大了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就是一场以全球化为特征的国际高碳型生产方式的危机。这一生产方式,增大了人们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导致了化石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在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同时,使自然灾害频发,危及了人类的生存,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这一生产方式,在增加全球财富的同时,还导致了包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总体和结构多方面的全球经济的失衡。这些失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国际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然而,在危机期间,各国大都认识到高碳型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危机发生之后,更使人们认识到高碳型生产方式弊端的深刻性和广延性。因此,由高碳型生产方式向低碳型生产方式转变,便成为当前世界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但是,低碳型生产方式又是以高技术为特征的,而高端科学技术又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龙头和带动作用。因此,危机在促进原有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又会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而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又必然会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新的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1948年到1975年,在近30年的时间内,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经历了四次较为典型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即1948-1949年的危机、1957-1958年的危机、1969-1971年的危机和1973-1975年的危机。这四次危机,不断打断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使之分为相互联结、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四个周期。如果把这四个周期按照其发生的时序排列起来,就会发现,每一周期中繁荣阶段生产水平所达到的最高点,都成为下一周期的起点,前一周期繁荣阶段在危机前的最高点,每次都作为下一个繁荣阶段的最低点再次表现出来,然后又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新的起点。拿美国来说吧,假定1967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为100,美国在第一次危机前的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为41.7;在第二次危机发生前的繁荣阶段,其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上升到63.1;在第三次危机发生前的繁荣阶段,其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上升到111.9;在第四危机发生前的繁荣阶段,其工业生产指数更上升到127.5。如果把四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水平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第二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比第一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高21.4;第三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又比第二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高出48.8;而第四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比第三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高出15.7。再看加拿大的情况,假定1961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为100,第一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是63.7;第二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达到的最高点就为89.3;第三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更达到174.2。如果把这三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加以比较,也会发现第二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比第一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高出15.6;第三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又比第二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高出84.9。法国的情况与美、加两国的情况也很相似,假定1967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为100,法国在第一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为42;第二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为65;第三次危机的工业生产指数缺乏统计资料,到了第四次危机发生前,其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已升至129。如果把一、二、四这三次危机的情况加以比较,也会发现第二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比第一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高出23;第四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的最高点比第二次危机前繁荣阶段工业生产指数最高点高出64。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在这几次危机中的情况也是如此。①参见《世界经济》编写组:《世界经济》,第238-244页(统计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史表明,“在资本进行再生产时所经历的周期中”,“资本不是简单地以原来的规模把自己再生产出来,而是以扩大了的规模把自己再生产出来,不是画一个圆圈,而是画一个螺旋形”。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598-599页。“生产力不仅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且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③《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45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生产力总是要向前发展的,并且总是经历种种艰难曲折,克服重重障碍螺旋形向前发展的。生产力艰难曲折、螺旋形发展的轨迹,决定了资主义社会再生产的螺旋形发展趋势。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螺旋形发展的趋势称作一个规律。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556-557页。因此,资本主义金融和经济危机,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产生巨大破坏作用的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螺旋形发展规律的作用开辟了道路和前景。

目前,此次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已进入一个关键阶段,情况复杂,风云多变。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仍在低谷徘徊。欧洲各国主权债务危机缠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身陷泥潭而不能自拔。日本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相互交织,灾后重建、经济复苏任重道远。新兴经济体虽然率先走出低谷,实现经济复苏,但由于面临诸多国际国内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乏力,增速缓慢。由于国际经济的各种矛盾依然存在,国际经济体制依然如故,西方国家政治风波此起彼伏,国际经济中不确定因素仍在发挥作用,全球经济未见明显好转,第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依然未能消除,世界经济的前景难以乐观。但在世界经济的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方面。各个国家为了摆脱危机,实现复苏和增长,根据自己的国情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治理措施,并且,又依据危机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重新审视原有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的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预见,经过一个时期艰难挣扎之后,世界经济的前景将会好转,继而迎来新一轮的繁荣和发展。

四、结论和启示

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历史和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运行过程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矛盾的,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正面,有侧面。看问题一定要看到矛盾的各个方面”。“要有辩证的观点,不要把任何一件事情绝对化。好事情不要全信,坏事情也不要只看到它消极的一面。”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43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我们分析一个事物,首先要加以分解,分成两个方面。”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52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此次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也是一个矛盾的事物,既有它的“正面”即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通过破坏旧基础,创造新条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开辟新局面的“背面”。我们研究和分析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尤其是研究和分析此次源于美国的国际性危机,要以马克思为榜样,对危机加以分解,分成两个方面,既要看到危机的破坏作用,也要看到危机的积极因素。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切忌“违反辩证法”,出现片面性。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43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要明确,危机对世界乃至各国经济的积极作用,不是直接地、以现象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而是以极其隐蔽的形式从侧面或背面,通过暴力破坏原有再生产过程,清理旧基地,创造新条件,对经济运行发生作用的。如果人们不能透过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和灾难这一严酷现象看到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还有积极作用这一本质的东西,就很难在医治危机创伤的同时,抓住危机提供的机遇,把世界经济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在分析和研究危机时,“尽可能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要“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到事物的本质。”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01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目前,这场国际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仍未结束,对世界经济的严酷的破坏和进一步发展的机遇这两个既相对立又相联系的因素依然在发酵并继续发挥作用。在这复杂而多变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从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于尚艳】

“Das Kapital”and the Duality of the Role of the Contemporary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By ZHANG Zuo-yu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is a contradictory thing.On one hand,it destroys economic and social operation;on the other hand,it opens up a new situ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destructing the old foundation and creating the new conditions.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crisis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operation did not directly appear in the form of the phenomenon,but presented in an extremely convert form behind crisis from the side or the opposite through violently destroying the original process,cleaning up the old foundation and opening a new situation.In“Das Kapital”and his related works,Marx analyzed the destructive side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and its positive role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using the telescope and microscope of the dialectics,combining with the reality of capitalist reproduction.Doing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we should take Marx as an example to adhere to dialectics and oppose metaphysics,analyze both sides of crisis,seize opportunitiesand meet challenges to make ou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remain invincible.

“Das Kapital”;contemporary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destructive effects;positive role;scientificalness,criticalness and revolutionary nature of dialectics

张作云(1945—),男,安徽萧县人,淮北师范大学当代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本论》与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研究”(09BKS035)

2012-06-12

F091.91;F113.7

A

1000-5455(2012)04-0091-12

猜你喜欢

资本论恩格斯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危机”中的自信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