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的定位及监测

2012-04-09蔡晓平

关键词:舆情监测环境

蔡晓平

(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的定位及监测

蔡晓平

(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管理环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误区和障碍。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经过分解定位,包含了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舆情环境等五个类型。每一种类型的环境又有内外之分,对高等教育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为走出误区,扫清障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领域需要大力构建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监测系统,为高等教育事业在新时代实现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环境 监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与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是密不可分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系统研究高等教育管理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理性,对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误区和障碍有充分的认识。笔者认为,尽管成绩喜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误区和障碍仍然不少,影响到今后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其中,高等教育管理环境不受重视便是一个重要的误区和障碍。诚然,高等教育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高等教育管理者不能也无法回避环境对高等教育管理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但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就高等教育管理环境进行自觉、全面、深入、系统的反思,对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的内涵、功能和意义缺乏整体的意识,这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领域的决策质量和管理效能。

一、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的分解定位

意识到高等教育管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意味着把握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统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闭性,是指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根据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矛盾而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自我运转和良性循环的性能”,“没有封闭性,高等教育系统就没有相对的稳定环境”,“就高等教育管理的开放性而言,高等教育系统一方面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环境施加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①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学》,第109-11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不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的内涵,就无法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真谛。从众多研究的成果来看,高等教育管理被界定为一种行为、一个过程、一个开放的系统等等。对于系统,我们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将环境视为系统的内部因素,如传统生态系统;一是将环境分为两类:系统的外在环境以及由系统内部所生成的内环境。这里采取后一种理解。

事实上,高等教育管理的环境很复杂,存在着很多异质性的因素,而每种因素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又很可能大相径庭。所以,高等教育管理所面对的是一个多维的环境。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我们可以对这一多维的环境进行分解定位并考察其与高等教育管理这个系统的互动关系。把多维环境进行分解是为了方便理论研究,事实上它们从来不会互相分离。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外环境指的是自然因素、国家的政治、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公众舆情等;内环境指的是高等教育管理这个系统内部的环境,表征着这个系统内部运行的状况①为更好表达原意,笔者用先在自然环境表达非人为构造的自然环境,用人工自然环境表达认为构造的自然环境,与传统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自然环境系统与人化环境系统的划分相区分,相对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舆情环境等而言,突出人为构造的和非人为构造的物质环境都属自然环境,但为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也即内部的政治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舆情因素、科技因素、制度因素等。综合内外环境的因素,我们重点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环境从五个方面进行分解定位: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舆情环境。

二、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的多维考察

综上所述,要系统分析高等教育管理环境,必须紧紧抓住其多维性的特征进行多维考察,并将其与高等教育管理紧密结合,从中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自然环境——高等教育管理的先天条件

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环境包括先在自然环境、人工自然环境。先在自然环境主要是高等教育管理面对的地理位置、气候、人口等一系列自然因素,这种环境由于是天然而成,可控性较差,对其只能采取因地制宜的对策。比如说在中国,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的高等教育状况有着较大的差别。不同地方的高等教育管理任务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比如矿物资源优势、民族宗教文化特色等出台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为推动不同区域实现科学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显然,先在自然环境是实施高等教育管理的先决条件。先在自然环境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生存空间。不同的是,动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去适应环境,其生存环境基本依靠先在自然环境;人则可以主动去改变环境,运用其智慧,利用特定的工具去改造先在自然环境,创造人工自然环境。比如,为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国内一些地方建起了“大学城”。“大学城”一改原有的办学环境,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的人工自然环境(一些高校没有围墙,校际间资源共享空前增强)。“大学城”产生之后,面对这种特定的人工自然环境,高等教育管理者也必须采取与过去不同的理念和方法去实施管理,必须对高等教育进行新一轮的思考。除此之外,任何一所高校的建筑物都是人工自然环境的标记。图书馆、课室大楼、运动场等等建筑物无不在默默影响着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个系统。

(二)政治环境——高等教育管理的外在动力

政治环境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外在、刚性的制约。建国之初,国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苏联模式成了社会各个领域的“规范”或者“模型”。在这种政治环境中,高等教育管理也明显具有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由于国家政治环境的影响,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的短短三十来年时间,高等教育管理经历了从50年代末的“放权”、60年代初的“收权”到文革中的“放权”,再到70年代末再一次“收权”。②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学》,第114页。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改变政府对高等教育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自主权。”③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82.html.而80年代末的政治风波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也很大。现阶段,随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的自主性在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良好契机。

当然,上述的政治环境主要是从外政治环境的角度出发,高等教育管理的内政治环境也不容忽视。高校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高校所形成的政治氛围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高校的政治氛围,影响因素主要有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觉悟等,也有高校的政治生活本身,如党代会、教代会等的召开。高校的公共政治课的设置,中央十六号文提出的“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都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政治合格的新世纪人才。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管理本身也在不断生成内政治环境,而内政治环境也反过来在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和质量。

(三)经济环境——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在动力

著名学者王亚朴认为,教育和经济是两个领域,在本质上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④王亚朴:《高教管理文论》,第20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是带有根本性的。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环境与高等教育管理有着最亲密的关系。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也在不断改革创新。

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高等教育管理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领导权限划分、人才培养管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运行模式。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的运行模式就自然显露出大量的弊端。因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高等教育管理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高校的发展战略上做出较大的调整。换言之,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的运行模式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今天,高等教育管理仍然存在不少计划经济留下的弊端,近年来从官方到民间“去行政化”的声音便是其中一个集中反映。

除了经济体制这个“大经济环境”,经济发展状况这个“小经济环境”也对高等教育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90年代末高校扩招便是与当时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经济政策所形成的经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加之“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有些高中毕业生“弃考”,高等教育的发展遇到了新困难,高等教育管理面临新挑战。

当前,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着艰巨的历史任务——把高等教育管理推上新台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批批创新人才。借用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内容,高等教育管理的任务应该是“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四)舆情环境——高等教育管理的“晴雨表”

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①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第32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自然也会受到舆情的“包围”。舆情不是单纯个体的意见和表达,而是涉及群体的感情和态度。而“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②[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第37页,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因此舆情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其他一切因素。

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往往容易成为舆情尤其是网络舆情的焦点。有关高校领导腐败、大学学术道德、大学生就业、大学生轻生等事件很快就会通过传统媒体、网站、博客、微博等成为焦点。总体来说,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如何,往往通过舆情反映出来,舆情扮演了“晴雨表”的角色。

特别要指出的是,舆情环境是很复杂的。舆情本身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做出多种分类。如根据舆情的影响广度和影响深度,可以将其划分为大舆情和小舆情;根据舆情所带来的影响的不同倾向可以划分为正舆情和负舆情;根据高校师生及其他社会公众对该舆情的反应程度可以划分为强舆情与弱舆情;根据时空关系划分为内舆情和外舆情,等等。其中,尤其是内舆情和外舆情的分类别有一番意义。内舆情指在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内部所形成的舆情,比如在校园BBS上或者在校内某一集体(如某系、年级、班级等)的学生qq群、飞信群、微博上形成的舆情。内舆情属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舆情,影响半径较小,影响力在短时间内也较小,可控性也较强。而与之相对的外舆情,则泛指在社会上形成的、对高等教育管理会产生较大影响的舆情。舆情中的中介事项可以是与高等教育管理有关,也可以是与高等教育管理无关,但会对高等教育管理产生很大影响。如网上大学生热议的“药家鑫事件”显然与高等教育管理有关,而同样受到大学生关注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则与高等教育管理没有直接关联。根据笔者的调查,民生问题是最受大学生关注的中介事项之一。③参见笔者的课题研究成果《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现状诊断和引导机制研究——以广东省高校为例》,载《高教探索》2011年第5期。另外,本部分相关论述基本吸收了该项研究成果。由于外舆情涉及面广,参与的公众和渠道较多,影响半径也大,影响力在短时间内会不断增大,可控性自然也较差。正因为舆情环境对高等教育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是“晴雨表”,所以,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充分重视舆情引导,加强对舆情环境的分析,利用正面的舆情为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扫清障碍。

(五)文化环境——高等教育管理的“润滑剂”

相比其他环境,文化环境是综合性很强的环境,与上述其他类型的环境有很强的交叉性。本文文化环境的所指的文化是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内外的社会精神面貌、道德状况、管理模式等等。与此相应,高等教育管理所处的文化环境就有外部文化环境和内部文化环境。

外部文化环境主要指社会主体文化的影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18/c _111105580.htm。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为高等教育管理指明了大方向,深入影响到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和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高校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最重要标杆,是社会的主体文化,是外部文化环境的核心要素。

内部文化环境主要指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内部的文化建设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影响,涉及的文化建设主体主要包括中央至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是在内部文化环境实施政策性、监督性的影响,高校的文化建设明显是内部文化环境形成的主要动力。高校文化建设包含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等基本内容,②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第40-45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是形成良好的高校文化环境的根本途径。进入21世纪,良好的高校文化环境应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重视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加强高校师生的人文素养。有学者指出,“人文教育在个体人格塑造和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具有科技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价值”③国家行政学院:《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管理》,第20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这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的高校文化建设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的确,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在不断加大科技教育的力度的同时,我们应给予人文教育充分的重视,避免教育主体和对象出现“有技术,没文化”的尴尬。总之,良好的内部文化环境彰显当代高等教育时代精神的“精华”,有利于解决大学的“意义危机”,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困惑与矛盾冲突,为高等教育管理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为人的“和谐”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奠定坚实的基础。④周光迅等:《哲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第250页,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三、构建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监测系统

在现代社会,自然环境作为人的生存空间,其监测的重要性已经广为认可并已经达到高度专业化程度,如相关部门实施水体监测、大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与放射性污染监测等等。与此类似,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监测系统,包括建立一支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监测队伍和一套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监测机制,对高等教育管理环境进行观察、评估和预测,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一)建立一支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监测队伍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监测队伍。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监测队伍属于高等教育管理干部,由政治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专兼职人员的组成,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监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关部门单位应该出台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监测制度,规范监测队伍的选拔工作,明确监测队伍的激励机制,在财力、物力等方面对监测工作给予有力保障。监测队伍应定期提交监测报告并提供决策咨询。

(二)建立一套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监测机制

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监测机制包括监测工作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程序等。如上所述,高等教育管理的环境从五个方面进行分解定位: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舆情环境,每一环境又有内外之分,所以监测机制必须体现分类原则,即监测队伍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以不同方法和不同视角专门对不同类型环境进行观察、评估和预测。此外,教育行政部门与高等学校、不同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应搭建监测互动交流平台,使微观监测与宏观监测、局部监测与整体监测、短时监测与远期预测有机结合起来。

对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的系统考察和反思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辛的工作,本文只是一个开始,更是一种尝试。通过分解定位,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的复杂性已经显露无遗,而在这个基础上的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监测工作也显得十分艰巨。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环境的相关问题将会不断涌现,而为解决相关问题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意义也将逐步呈现出来。

【责任编辑:王建平】

The Positioning and Monitoring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Environment

(By CAI Xiao-ping)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the management enviro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This is one of the pitfalls and obstacles to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After decomposition positioning,the management enviro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cludes five types:natural environment,political environment,economic environment,cultural environment,and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Each type of environment consis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aspects,having great impact on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To clear up misunderstanding and the obstacles,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needs to develop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 so as to build up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environment;monitoring.

蔡晓平(1971—),男,广东揭阳人,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2012-03-25

G640

A

1000-5455(2012)04-0032-04

猜你喜欢

舆情监测环境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舆情
舆情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