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天然药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思考
2012-04-09张羽男刘立新吴莉莉
张羽男,张 宇,刘立新,赵 稷,吴莉莉
(佳木斯大学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自2009年我校天然药物化学课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以来,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在教学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学”的过程,以往精品课的建设主要注重了教师如何“教”的方面的建设,而忽视了学生主动“学”的方面的建设,特别是缺乏对学生非知识学习方面“学”的建设。当代的大学生已经是80、90后处于生活条件优越的今天 ,专业知识相对于网络、游戏、购物等方面对他们而言显得过于“枯燥”和“无聊”。学习动机水平低、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等就成为了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如何根据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所处时代背景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此来解决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动力性因素就成为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1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现代高校教育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极其复杂,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学生智力因素的积极投入,还需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强大的自信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以上这些非智力性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驱动和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催化”作用。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是解决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性因素的有效途径。而非智力性因素的参与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案的制定及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将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调动起来,才能有效地对完成教学任务。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还能提高其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及道德修养。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引入非智力性因素的教学理念非常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2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1932年 ,著名的教育学专家 H.F.Adams首次在《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中提出”非智力因素”[1]。1949年,美国医学心理学家、韦氏智力测验的编制者 David Wechsler在《American Psychologist》杂志上发表的“认知的、需求的和非智商的智商”文章被公认为是“科学研究非智力因素的开始标志”[2]。随后的时间里,很多学者在教育教学领域通过调查、试验研究等手段系统而深入地论证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求知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3]。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ual factor),又称非认知性因素,来源于认识论领域。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人们进行认知活动的各种内在心理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人的行为动机、兴趣、个性、意志品质和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实践过程起着引发、维持和调节的重要作用。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燕国材、吴福元等教授最早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研究和实践。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及新世纪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蓬勃开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助推剂”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4~7]。
3 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引入到天然药物化学精品课建设势在必行
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切实地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主要注重的是如何向学生传输知识和技能,而很少考虑学生心理因素、道德、情感等方面的情况。
天然药物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高等学校药学类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工作不但可以教授学生知识和专业的技能,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化作用。在高等院校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探索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到目前为止,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引入到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还未引起重视。而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有助于改善当前高校扩招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自觉的调动其自身的情感因素,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和润物无声的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
综上所述,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无疑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目的和长远意义。一方面,将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列入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可有效的促进对学生“学”的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践,可以摸索总结出现实可行的教学评价模式,寓“德育”于“智育”,寓“能力培养”于“知识培养”。此外 ,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教学过程中只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培养而忽略学生人格塑造的问题。因此,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得在教会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其积极、主动、乐观和向上的品质,寓人格的培养于知识传授的过程。通过将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引入到天然药物化学精品课建设中将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的建设,是实现精品课建设的目的的有效途径。
[1]HF Adams.A non-intellectual general factor[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32,23(3):173-178
[2]林崇德.学习与发展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02-405
[3]Suman Khurana.Non-intellectual factors in learning disability,Indian J[J].Psyckiat,1980,22(3):256-260
[4]姬广敏,司继伟,毕华林.不同认识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其化学探究学习的影响 [J].化学教育,2007,28(3):8-14
[5]连佳芳,郝勇.药理学教学中开启学员非智力因素的思考与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7-118
[6]黄炳超,刘国艳.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报告 [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4):73-77
[7]汤旭云.创建情感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6,29(5):87
[8]马小茹,周成福,王淑湘.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授课质量 [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