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性情绪在突发事件患者中的影响及危机干预措施
2012-04-09冯春微周朝虹甘仙雯
冯春微,周朝虹,甘仙雯
(海南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海南 海口 570311)
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由于事发突然,患者毫无思想准备,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这种负性情绪可以导致患者出现依从性差、抱怨医务人员、抱怨社会等消极行为,还可引起患者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而这些都不利于患者创伤的恢复。我科就突发事件中负性情绪的影响进行初步调查,以便临床护理人员掌握此类患者的心理特征,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创伤患者中筛选出有应答能力的创伤患者117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36例,年龄15~67岁,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98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9例。其中头外伤35例,四肢骨折20例,口腔外伤5例,眼外伤9例,全身多处擦伤48例。
1.2 方法 采取一般项目表了解患者的年龄、职业、家庭情况、文化水平等,再进行口头询问及时记录方法进行调查,每月进行集中整理。其中患者表现为紧张、恐惧和不安全感的52例,焦虑和抑郁的28例,痛苦和烦躁的15例,感觉无助的10例,因经济困难而情绪低落的12例。
2 负性情绪分析
2.1 紧张、恐惧和不安全感 由于突发事故或意外造成,患者事先并无任何心理准备,同时因发现自己创伤部位红肿、出血、疼痛以及面对即将进行的手术,患者会产生紧张、恐惧和不安全感。被困、接触到遇难者遗体或残肢、有亲人去世以及感受到异常的视觉、嗅觉、听觉刺激均会引发严重的不安全感。
2.2 焦虑、抑郁情绪 医务人员为患者清洁创面、进行采血输液等治疗或在紧张有序地做着手术前的准备,甚至手术器械之间的碰撞声、急诊科中的紧张气氛都会引起精神脆弱的患者产生严重的焦虑、不安、抑郁的情绪。
2.3 痛苦、烦躁甚至易怒 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由于事发突然毫无心理准备,加上出血不止等症状,紧张恐惧的情绪使疼痛程度在主观意念上有所增加,使伤后的最初阶段情绪极不稳定,常表现为痛苦、烦躁不安。同时,肢体损伤造成行动不方便,患者更易因此而烦闷、易怒。
2.4 无亲人陪伴的无助感 意外发生时,大部分患者的家属、亲人并不在身边,而由同事、目击者等送入医院就诊,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医生护士,加之创伤带来的紧张、恐惧使患者感到很无助,迫切希望得到爱与归属。
2.5 经济的原因,情绪低落 一部分患者因家境贫寒,意外事故造成的创伤,使患者非常懊恼。由于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患者在认知上存在着误差,认为只要伤口出血、疼痛病情就非常严重,医生告知需行缝合手术治疗时,心理压力增加,认为会花费相当大的费用,给家庭增加了很大负担,因此情绪非常低落,常处于极大的精神压力之中,尤其是老年患者,甚至会主动放弃治疗。
3 危机干预措施
3.1 减轻心理负担,增强治疗信心 急诊工作充满风险与不稳定性,要求护士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高度的责任心,接诊创伤患者时要镇静、不慌乱,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迅速安置好患者,掌握好交谈沟通的技巧,耐心地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其在诊疗活动中获得一种安全感,对护士产生信赖,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缓解精神压力,增强治疗信心,积极配合,使清创术顺利进行。
3.2 术前心理疏导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等适时向患者告知病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目的、手术所需的时间、手术的大致过程及手术后的效果。介绍相关医学知识及现有的医疗技术水平,适当介绍手术器械的先进及手术医生的经验、熟练程度、手术的安全性,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对手术的信心[2]。
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不同病情、不同心理状况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颜面部创伤的患者特别担心手术后面部留下瘢痕,影响美观,护士可向其展示所用的细小缝针、缝线,耐心解释不良后果的轻微,消除其顾虑;出血较多的患者极为紧张时,可让其先休息一会儿,同时告知患者出血并无大碍,只要及时手术即可立刻止血;小儿患者由于害怕而哭闹不止,年龄稍大一些的也因无法与之讲道理而常常延误手术时间,此时应针对其心理特点,只有耐心鼓励和表扬孩子,讲英雄英勇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诱导其配合手术;对老年患者,更应多关心、爱抚、安慰,消除恐惧、焦虑情绪;对因创伤造成烦躁、脾气暴躁的患者,要极度耐心,善于忍让;对于无亲人陪伴的患者,护士应及时与家人或单位联系,让家人尽早赶来相见,在家人未到之前,要陪伴和照顾患者,使其感受到人们的关心与爱护,克服孤独感,为战胜伤病增添信心;对因经济负担而焦虑的患者,应帮助他们分清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的关系,告知其在收费上尽量予以照顾,使其安心接受手术。
3.3 清创过程中的心理干预 清洁创面时,因过氧化氢的刺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疼痛,应告知患者,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躺上手术床患者往往极为紧张,常问“痛不痛”,而且多次、反复地要求医生“轻一点”,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适时的安慰或谈一些有趣的事情转移其注意力,分散精力使痛感减轻。手术过程中,可通过肢体语言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如握住患者的手,抚摸额头,帮助其擦汗、擦眼泪等,可以使其感到莫大的安慰。
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面色、生命体征、神志等发生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暂停手术、输液、吸氧等。
3.4 术后指导 手术结束后,患者此时已进入情绪稳定期,但对术后的伤口恢复仍存在着顾虑,应交待术后应注意的事项、换药时间、复诊时间和途径、如何观察伤口和预防伤口感染及及拆线时间等,让患者有充分的知识基础,消除顾虑,促进创伤的康复。
4 结 果
通过心理干预患者紧张情绪消除48例,占41%;抑郁情绪有所缓解并乐观面对积极接受治疗28例,占24%;疼痛减轻坦然接受治疗13例,约占11%;亲属及时赶到9例,占8%;经济困难患者能分清近期和远期利益后安心接受治疗12例,占10%;经心理危机干预后无明显改观7例,占6%。
5 小 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确实存在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面对突发事件,我们非常重视身体的求助和物质的援助,而往往忽视了心理的干预与救助,这常常会带来难于想象的后果[1]。心理干预可以显著减少患者恐惧、焦虑、悲观的心理障碍,使抑郁情绪明显改善,从而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提高其免疫力[2],有助于手术的成功和患儿的早日康复。结合以往的研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众心理恐慌严重程度绝对不亚于病症对于当事人的心理影响。因此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不仅有助于帮助当事人缓解自身的心理危机,并能够协助社会其他部门一同全面控制疫情流行[3]。恰当有效的心理督导、心理护理能够帮助当事人缓解心理压力,尤其是改善病情较重的当事人抑郁状态,并树立正确的信念,保持良好的心态。
[1]张童童,葛 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7):3313-3315.
[2]黄 丽,罗 健.肿瘤心理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5-256.
[3]邓 扬,李 辉,突发灾难事件相关的PTSD及其危机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885-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