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麻醉状态下经腋静脉PICC置管在小儿外科的应用
2012-04-09姚文英
姚文英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 苏州215003)
临床实践发现,反复周围静脉穿刺的患儿四肢末端加压后,回流时间延长,颜色变深,患儿有“易激惹”的心理反应,如烦躁、易哭闹、难以安睡和出冷汗等自主性反应。主要原因是静脉导管周围血流不畅或药物导致静脉内膜损伤、痉挛、缺血致静脉阻塞,其周围浅静脉成为侧枝循环的重要途径[1]。周围静脉的血液流速<40ml/min,浅静脉网的流速及血管损伤使渗出增加,换管时间进一步缩短,极易导致输液渗出、静脉炎和组织坏死[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因其具有操作创伤小,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穿刺成功率高的特点,有效减少了新生儿静脉输液以及反复穿刺的痛苦[3]。外科手术患儿一旦离开父母,往往哭闹,不合作,需要使用基础麻醉的方法使患儿安静配合。2008~2011年我院对55例外科手术小年龄病儿开展术后麻醉状态下进行腋静脉PICC置管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10月~2010年12月,我院对55例外科术后仍需长时间输液的患儿在麻醉状态下,行腋静脉PICC置管。患儿年龄为2d~5岁,其中新生儿50例,1~5月4例,5岁1例。女孩13例,男孩42例。其中小肠造瘘18例,消化道穿孔11例,结肠造瘘10例,环状胰腺5例,肠旋转不良3例,肛门闭锁2例,幽门肥厚2例,卵巢肿瘤1例,腹壁发育不良1例,阑尾穿孔伴重度营养不良1例。输液时间为12~83d,平均21d。55例中置管失败3例。置管后因病情恶化等原因先后放弃治疗4例,脱管3例。
2 操作方法及置管护理
2.1 严格按PICC操作流程,术后撤除手术铺单,在患儿麻醉状态尚未完全清醒,给予3%七氟烷吸入15~20min,在心电监护下,利用手术操作车无菌面及手术剩余敷料,无菌巾铺设无菌区域,无影灯余光;灭菌生理盐水冲洗无菌手套;测量导管所需长度,助手协助按压腋静脉上端,操作者拇指按压静脉下端,食指及其余三指固定肩部及上臂,外展呈90°~120°,右手持,15°~30°穿刺入皮肤后平行进针,见回血后退针进鞘少许,送管成功后抽回血确认导管在静脉内,透明贴膜固定,连接肝素帽,肝素封管。
2.2 术后注意穿刺部位的渗血情况,延长按压时间,并用明胶海绵折叠后覆盖针眼处。婴幼儿以体表散热为主,尤其是消毒整个左上肢后,由于消毒液的散热作用,导致血管收缩,增加穿刺的难度,术中注意保暖,早产儿及新生儿监测体温变化,防止体温过低影响生命体征及术后恢复。穿刺时提高室内温度,必要时电热毯保温。
2.3 记录书写穿刺记录过程,摄片定位,调整导管尖端位置,按置管后标准流程进行严格的日常维护及记录,每班观察评估,防止堵管及断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3.1 麻醉下穿刺的优点:(1)麻醉下患儿肌肉松弛,外展不受限,不易污染消毒区域。穿刺时间短,平均穿刺时间20min。提高了穿刺成功率;(2)环境清洁,在手术台上可达到最大化的无菌面,本组患儿均无针眼发红等导管相关感染;(3)患儿穿刺后心率、呼吸稳定,苏醒时间与未穿刺者无差异。无疼痛感避免了长时间哭吵和减少能量的消耗。
3.2 穿刺失败原因分析:(1)婴儿皮下脂肪多,静脉显露不清者失败率高,早产儿或新生儿静脉条件差者易失败;疾病原因、血液稀释等原因引起的凝血功能下降、循环差或血管脆性大;(2)体位不当、有静脉结节难以送管;(3)穿刺者技术水平欠佳。
3.3 本组55例,其中50例为新生儿,新生儿的体位比较特殊,成蛙状姿势,腋窝处于暴露状态;而肘关节屈曲,哭吵时屈伸频繁,脱管、断管风险增加;且导管易形成折叠,导致输液不通畅;贵要静脉血管条件不佳和穿刺失败率居多;其特殊的体位使腋静脉留置PICC有明显优势:腋部活动度小,易固定,不易被拔出,不需肢体制动,易于维护,留置时间长[4-5]。腋静脉333ml/min,血流丰富,大都显露清楚,且新生儿及营养不良的幼儿皮下脂肪少,静脉相对粗直、易固定[6]。术后麻醉下穿刺在急诊手术中居多,在麻醉师的协助及监测下,穿刺过程中如患儿出现躁动,追加少许吸入麻醉药,无需增加静脉用药,置管时间短,成功率高。
3.4 临床观察中发现,留置PICC管后的患儿明显安静,无 “易激惹”现象,麻醉下置管成功率高;保证了水电解质平衡和肠外营养治疗的顺利进行,为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儿提供了理想的静脉通路。Deborah A.S等[7]认为,麻醉下留置PICC仅在维持状态下追加微量吸入麻醉用药,无额外的花费,既减少了术后穿刺次数,又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因此,在病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麻醉下无痛留置PICC方法在儿外科新生儿或婴儿中可推广运用。操作时与医师、麻醉师及手术室护士协调,以最短的时间完成留置操作。
[1] 熊巨光,王永进,顾建儒,等.实用血管穿刺技术大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
[2] 胡秋英,王朝英.早产儿应用腋静脉留置输注营养液的临床观察[J].全科护理,2009,7(2):385.
[3] 陈玉瑛,纪平,唐玲,等.极低体重儿PICC导管定住的临床处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1):1988-1989.
[4] 肖秋英.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370-371.
[5] 张勤.腋静脉留置与其他部位留置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学,2007,6(20):111.
[6] 李君,杨洁贤.极低出生体重儿腋静脉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行性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3):346-347.
[7] Deborah A.S,John M,Sean M.B,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A Randomized,Controlled,Prospective Trial in Pediatric Surgical Patients[J].Anesth Analg,2004,99:1038-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