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2012-04-08
对于与习近平的第一次会面,原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一直印象深刻。1994年,福州民间拟举办一次“闽江第一漂”活动,时为福建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的杨益生,走进了时任福建省委常委兼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办公室,请其为该活动题词。
出乎意料的是,习近平婉言谢绝了题词,但表示,这项活动很有益,应该支持,若不是职务所限,他也很想参与。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其中就有不题词、题字。
“八项规定”被媒体和专家解读为“新一届中央领导亲民、为民的执政新风”,“显示了党中央整治沉疴顽疾的决心”。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则更以其新作风为中外媒体赞誉。
实际上,早在福建、浙江与上海主政时,习近平在传媒眼里,就是位改革人物,有时代感、思想解放。
1990年,习近平出任福州市委书记,在福州市委大院里,4個大字——“马上就办”十分显眼。习近平曾向媒体解释:“‘马上就办不光是对工作效率的要求,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人们审慎地作出最快反应。每个人都有这种敏感,福州的事业才会保持年轻。”
而经过与习近平长期的工作接触,杨益生觉得,习近平的工作作风“比较超脱。比较会抓大事,大事抓紧,小事粗放”。
杨益生还回忆起,习近平的省长办公会都不先定调子,大家畅所欲言。“决策时个人色彩较淡,集体色彩较浓。”
2002年11月,49岁的习近平出任浙江省委书记。
次年2月25日,《浙江日报》头版多了一个栏目《之江新语》专栏,当期的专栏文章内容为《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全文不足300字,署名“哲欣”,习近平的笔名,取“浙江创新”之意。
《之江新语》专栏一直持续到2007年3月25日,累计232篇短评。
2006年2月20日,“哲欣”在《之江新语》发表了文章《激浊扬清正字当头》,以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与公肃甥书》中的话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为开头,提出“要兴国安邦正百官,要稳社固稷泽百姓”,就必须惩恶扬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国家才有希望,社稷才能稳固。”
《之江新语》还以史为鉴,认为“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
“哲欣”以宋太祖与李后主一正一反的典故,强调领导人在生活细节上体现出来的态度绝非小事。“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着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作用。”
从2007年3月25日后,《浙江日报》头版评论专栏《之江新语》,以及署名为“哲欣”的评论再也没有出现过,而这一天,习近平与新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完成工作交接。
“哲欣”虽然已经不再出现在《浙江日报》上,但“哲欣”一系列文章所体现的精神在浙江生根后,又慢慢开始在上海传承。
2007年3月24日,在上海市党政负责干部大会上,被任命为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表示,要“当好学生、当好公仆、带好队伍”。
中新社在习近平到上海履新“满月”时曾发表报道称:“低调上任后,习近平围绕民生、发展、世博、反腐,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这似乎也预示着他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申城人士听其言观其行,对这位新书记给出了低调实干、贴近民众的‘印象分。”
几个月后习近平卸任上海市委书记,进入中央。履新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八项规定”出台。梳理以往经历,人们发现这些规定正是习近平一以贯之的作风。
2007年5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习近平从浙江到上海始终追求民生 疏通民情通道》,作者:钟闻、谢方文;2007年4月5日《习近平在福建:一步一步17年》,作者:邵芳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