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介入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方法与途径
2012-04-08钱结海
钱结海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部,安徽 马鞍山 243041)
“介入”(Interpose)在汉典中解释为“进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介入一词常用于医疗系统,如介入治疗,意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所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中央16号文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1]。“占领”,在这里首先应予以甄别,此处“占领”是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而言的,而非整个网络空间或网民的网络生活,否则网络生活有被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的嫌疑。由此并依据“让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于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用“介入”更为妥当。
一 思政课教学介入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方法
思政课教学介入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根本方法是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来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深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掌握正确判知世界、实施行动、驾驭生活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社会的识别力和道德的执行力。思政课教学介入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具体方法包括:
(一)理论“灌输”
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引导群众的理论,阐明了工人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必须从外面灌输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灌输论”,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29、“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2]76。
列宁的“灌输论”给我们的启迪是,必须用正确的网络生活观来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而不是依赖“网络自由”自发地产生科学的大众的网络生活观。所以,高校有必要安排一定量的课时专题开展网络社会基本理论教学,内容可以安排网络社会基本理论教育、网络休闲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会观、网络生活观、网络价值观,使他们懂得网络社会运动规律及其对人、对社会的影响,掌握网络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规范。也可以以点带面,从某一在网上迅速发酵的事件说开,使学生了解网络事件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影响现实社会的机理,帮助大学生汲取经验和教训,或利用网络的快捷性、普及性来强化自身的正确做法,努力扩大自身的积极影响,实现利人利己;或引以为戒,做好预防和纠偏工作,防止陷入不良网络事件的陷阱,造成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伤害。
(二)公开点评
点评之前,教师对热点网络事件应做好先期研判,有时对遇到的问题一时难以下结论,则不应付、不妄加点评,而是在问题提出之后进行探讨,再给学生一个合理解释,以免学生误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以及具体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行为规范,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现象和网络行为进行公开评判。这一方法非常适合课堂的集体教学。具体教学时教师可运用案例教学法和辩论的方法,教学中所列举的现象要在大学生中具有普遍意义,既要有正面的,如利用网络开展慈善活动、开展网络调研、开展志愿者活动、进行合法兼职等;也要有负面的,如网络成瘾问题、网络同居问题、网络恶搞问题、浏览黄色信息问题、网络侵犯问题等等。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评判,加深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网络道德意识,进而强化或弱化其自身某些网络行为。对于某类网络现象、事件或某种行为的点评,教师一般的逻辑顺序是首先进行事实判断,然后是道德判断,最后做出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或点评的顺序很重要。因为网络信息千千万万,纷繁复杂,虚虚实实,良莠不齐,所以首先要对它的真实性进行判断,这是点评的基石。有了这个基石,善与非善的判断、意义和非意义的判断才具有可信度。
(三)咨询诊断
咨询诊断是事后的分析判断,以供受众个体“自疗”。 网络社会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就理论分析而言,这个“社会”同样充满矛盾,存在着自身特点的“社会病”,这个矛盾或“病状”同样反映着真实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反映着一些个体身上存在的某种病态症候。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假设,事实上大学生当中就有不少因为不解的网络问题和困惑前来咨询教师的。由此,为了思政课的实效性,从育人的层面出发,思政课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项工作纳入自己的教学范畴予以加强。
如果说公开点评适合于集体的课堂教学,那么咨询诊断则适合于课后的单独辅导。鉴于高校师生的“物理距离”较远,所以咨询诊断的方式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举办“网络门诊”、“手机门诊”,如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子聊天室、微博、博客等,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工作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咨询诊断,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适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方式。
(四)沟通矫治
当一些学生对自己的网络生活问题不能“自疗”时,外部力量的介入就是必需的。在沟通矫治这个环节上,思政课教师的任务是为“有事”的学生进行个案解析与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诊断存在的问题,提供正确的具体的网络生活观念,理清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这一过程可简要地描述为“相互接纳——问题诊断——观念引导——行动指引”,通常是教师与“有事”的学生一对一地进行。所谓“有事”,是指学生身上发生了网络生活问题,如网瘾、网恋、网络伤害。对这些学生的教导,思政课教师需要借用心理矫治的方法,对网络生活问题给予释疑、解惑,具体操作时重点还是要从转变思想观念着手,采取递进式纠偏,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问题的实质,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会观、网络生活观、网络价值观。
(五)有限奖惩
奖惩措施是保证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没有奖惩之于教学等于失去了一个外在的“驱力”。对于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思政课教师抑或是其他人,是不宜直接介入干预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奖惩措施并不直接适用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但是学校通过教学活动,还是能找到有限的奖惩措施。其一是舆论褒贬。教师包括一些学生可以借用各类教学因素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主流网络生活观的形成,形成可以影响周边同学的网络生活观念、网络行为习惯、网络心理的舆论氛围。比如师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点评大学生当中的一些事件和现象,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形成一定的舆论声势,从而使一些大学生的内心产生被激励的动力或被贬低的压力。其二是学业考核。对于网络生活的干预,教学考核所起的作用同样是间接的,是一种导向和督促,考核的内容应当包括网络社会理论掌握情况、网络道德现象认知状况、网络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二 思政课教学介入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途径
思政课教学的要素包括教学的主体(教学互动中的师生)、客体(教学的内容)、介体(教学的载体)和环体(教学的环境)。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介入,通常是各个要素共同作用发生的,但为了强化某一要素,我们权且将它们都作为一个个“主动”的介入力量。
(一)主体介入
主体介入,即教师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介入,这是一种相对“直接”“主动”的介入方法。介入的方法是由教师与大学生就网络生活问题开展交流、探讨、咨询、诊断、矫治。教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介入,可以是面对面地进行,这种介入方式有利的一面是交流的感染力更强、说理更透;不利的是,如果学生认为交流有碍于面子、直接交流有障碍心理时,教师的说理往往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主体介入的方式又可以分成“一对多”、“一对一”两种方式,“一对多”的方式是教师面对学生群体,针对普遍性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如实施网络生活理论课堂教学、进行网络问题集体辅导;“一对一”的方式是教师针对学生个体,针对特定问题尤其学生个体自身的网络行为进行课后引导。
“一对多”是一种“积极”的方式,也就是思政课教师主动地把正确的网络生活观念引进教材、镶进课堂和导进学生的头脑,这是思政课的性质和提高教学实效性所要求的。思政课教学的引导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要起到导航人生的作用。导航人生,就包括导航他们的网络生活,教师只有用科学的思想、思维方法和观念以及自身正确的网络行为去影响学生的网络生活观,学生才有可能加快自己的社会化进程,才能成熟地驾驭个人的社会生活,包括网络生活。“一对一”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方式。之于个体,教师从现代法治精神出发,是不易直接干预别人的生活的。一般而言,只有当学生出现难解的问题时,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教师则可以顺利实施辅导。
(二)客体介入
客体介入,即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要注入辅导网络生活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基本理论、网络道德理论、网络生活理论、网络行为理论和网络心理理论。在注入渠道上,有主管部门的主动注入,就是要使这些理论能够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惯常活动的场所;有教师的主动注入,通过教学计划、教学设计,使这些理论成为大学生透视网络现象、解决网络生活问题的工具。在注入方法上,有有计划地注入,比如通过教材的规划编写、教学大纲的编制、课堂教学的设计来注入;有随机注入,比如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可以随机提取网络生活题材现场予以分析、判断,可以依据学生个体的需要,及时注入网络生活教育的内容。
客体介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是一种“被动”的介入,只有当学生接触这些客体时,才会发挥它们的影响力。所以,客体介入要变得“主动”、能产生介入作用,其关键点是让大学生经常活动的网络空间里能有网络生活教育的内容。因为即使是被动的介入,但由于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也会合理地吸收网络生活教育的内容。另一个问题是,要发挥客体介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客体“活”起来,让大学生接触到的网络生活教育的内容生动起来,能够贴近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审美需要。
(三)介体介入
介体介入即载体的介入。教学载体是贮存、携带教学信息的载体,是师生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相应的教学策略指导下为传递教学内容而设计编制的教学内容的组合形式和形态。教学载体从存在形态上可以分成符号信息载体、活动载体、光电信息载体三类,其中符号信息载体如语言表述、文字表述、教材、图片、图像等,是用符号信息来表述组合教学内容的载体;活动类载体如辩论赛、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内蕴教学意义的活动来达到教学效果的载体;光电信息载体如电子教案、虚拟情境等,是利用现代的光电信息技术将符号信息与虚拟实际结合起来的载体[3]。
不论何种形式的载体,只要能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它都能为思政课教学所使用;只要承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它便是思政课的教学载体。这些载体相对于前文所述的客体,是思政课教学的形式存在,它虽是服从于教学客体(教学内容)的,但同样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用思政课的介体来介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一是要善于用多种载体形式开展网络生活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使学生喜闻乐见;二是要善于用光电信息载体开展网络生活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特别是要善于利用网络教学载体。网络教学载体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有利于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快捷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四)环体介入
教学环体是指能够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类环境因素的总和。鉴于大学生网络生活主要来自网络社会自身的影响,所以我们把这里的教学环体界定为对网络生活教育、大学生网络生活所能产生重要影响的网络社会因素。环体介入,也就是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善于把大学生引入良好的网络环境,指导大学生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这种环体的介入,尽管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来说是“被动”的,但教师的引导行为却要求是“积极”的。环体介入的方法不是通过师生面对面地进行,而是借用网络平台(网络站点)来实现,让各类网络平台综合形成影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环境因素。教师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可以适时推荐健康文明有思想高度的网络平台给大学生们,如新华网、人民论坛、经典博客、经典红色网站等;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红色网站的建设,推荐大学生成为各类先锋网的建设者,如网络监督员、通讯员、调查员等;可以在校园内广泛开展以“网络文明创建”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积极吸引广大学生参加,如开展网络文明行动签名活动、红色短信征集活动、精彩微博评比活动、网络文明用语评比活动、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活动等。当然,教师还可以指导大学生建设健康的个人网络平台,如电子信箱、博客、微博、个人聊天工具等,从而在一定范围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08-26. hthp://baike.baidu.com/view/4587127.htm.
[2]列宁.列宁全集:6卷[M].中文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萧铭.教学载体是一个独立的教学要素[J/OL].[2004-10-21]. http://www.zgjsw.com/Thesis/test6/200410/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