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建设的启示
2012-04-08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姜 丽(华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建设的启示
姜 丽
(华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面对苏东剧变的巨大打击,西方学者探索出了一条新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即市场社会主义。该文以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为代表,从其理论的价值和局限性入手,指出其理论具有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一面,同时又揭示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实质的一面,从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市场社会主义;价值;经济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让西方的资产阶级宣传机器又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借此大肆宣扬“社会主义已彻底失败”,“共产主义已被埋葬”,“马克思主义已被破产”等,这无疑是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巨大的打击。在此艰难时刻,为了解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对社会主 义有美好向往的左派人士的困惑和谜团,以美国学者罗默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探索一条新的社会主义道路。罗默不仅指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垮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尚未被尝试的社会主义形式也应该为它殉葬”,[1]P1来鼓舞人们的斗志,同时他还给人们勾勒出了社会主义的美好蓝图,让人们又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曙光。在书中他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大胆构想,并设计了一整套详细的市场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但他的这些理论缺乏实践的根基,对此,我国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更好的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 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
所谓市场社会主义的定义,都离不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利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按照美国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1]P2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也是遵循了其原则,他利用生产资料公有制来保证社会主义的特征,同时又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益的统一。他在《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他的理论既不同于美国的“市场经济”,又不同于苏联的“计划经济”,而是比两者都更有价值。它的价值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他从市场入手,把市场定为中性,指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市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采用。并且要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罗默在《社会主义的未来》中指出:“我这本小册子的任务,是提出和捍卫一种把市场体制的力量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结合起来的新模式。”[1]P2并且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以前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归因于私有财产被无限制积聚的权利,事实上可能应归因于竞争和市场。”[1]P121可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快速发展不是得益于他们私有制的社会制度而是得益于他们实行了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从而使生产经营活动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保证了经济的发展效率。市场是经济运行机制中最有效的引发技术和商品革新的手段。没有了市场的竞争(国内的和国外的),企业就没有了革新的压力,也就没有了竞争的动力,苏联制度的失败就应归因于取消市场因而失去与之相伴的激励和竞争。
罗默在捍卫市场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公平与效益的结合。他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有效率而无公平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计划经济是无效益但却是公平的,而他所构想的市场社会主义则就是克服两者弊端,寻求效益和公平的有机结合。资本主义从诞生至今,生产力得到了高速发展,具有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大量的资本集中,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使社会发展不公平;而社会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消灭剥削和压迫为己任,要求实现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使经济的发展缺乏活力,从而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经济效率。因此,罗默认为市场社会主义就应该兼顾效率和公平,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从国家干预的手段入手,强调国家干预的重要性。市场在带来竞争,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会因为其自身的弊端影响经济的发展,对此,就需要适当的国家干预寓于调节。罗默在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中,也特别强调了国家适当干预的重要性。并且他是从国家投资的积极性的外在因素(也就是教育和培训)、建设公共事业和国家组织所有企业加入强制性保险三方面进行论述的,并且他认为教育和培训事业是国家投入的重点。
当前的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科技人才。并且罗默曾指出:“穷人和工人阶级子女与有钱人子女之间的机会差异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到根除,只有当教育技能的不平等分布有所好转时,工资差别才能显著缩小。”[1]P105可见,人才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但人才的投入是巨大的,并且不是短期可以见效的,是具有风险性的。对于企业来说,都不愿承担这个责任,都不愿把资金放在教育投入上,对此要是国家也漠视不管,势必就会造成人才缺失。对此,国家应该进行干预,投资教育,从而确保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更新也成了制约国家发展的原因之一,特别近些年来失业工人的增多,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威胁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对此罗默提出要国家加大培训的投入,注重对工人的技能的培训。丹麦就是最好的例证,在丹麦国家投资兴办大规模的培训项目,用新的技能武装被解雇的工人,以便使他们在劳动市场具有竞争力,从而解决了产业工人失业的重大问题。
第三,从企业的运行入手,要求采用息票经济,把股票市场和接管程序相结合。罗默找出了苏联型经济的严重问题就是委托——代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了把股票市场和接管程序相结合的方式。他和许多金融学家一样都认为,股票市场和接管程序能迫使经理为股东的利益经营企业。如果由于管理不善而使利润下降,企业的股票价格就会下跌,该企业也就成为引人注目的接管目标。这样就使经理的行为受到了约束。在南斯拉夫虽然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经理不对企业损失负责,而是全部由国家通过印刷货币来弥补损失,造成了通货膨胀。在罗默的息票经济中,股票市场只具有资本主义股票市场的两个功能,而不具有筹措资本的功能,这个是银行专属的。银行以企业股票的息票价格,作为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从而监督企业。当企业股票的息票价格下跌(或是下跌前),主要的银行就会对该企业进行调查,从而起到刺激的作用,这样既保证企业经营顺利,又使企业能够偿还贷款,从而保证了银行的利益。就像日本的协力集团,银行主要负责贷款,并监督这些企业。
第四,从个人角度入手,调节个人收入,保障公民权利。在罗默设计的息票经济中,每一公民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向企业出卖劳动力的工资,另一部分是社会分红。每个公民在21岁时可以获得政府分给他们的国家企业内的有价证券,并允许他们在有生之年可以进行交易,这样就可以获得有价证劵赋予他们的红利,但是不允许他们把股票兑换成现金,死亡时再把这些有价证券回收为公共财产,这样就避免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穷人把股票卖给富人,换的消费品,最后股票都集中在富人手里的局面,从而保障他们在国家生活中的权利。俄罗斯于1992年实行过把“私有化证券”分发给公民最为“股票认购证”的措施,但是就是由于没有限制“股票认购证”与现金自由兑换,没过多长时间,财富又集中到了少数富豪控制的手中。
以上四个个方面是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精华,既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优越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部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奋战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二 罗默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罗默在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时,仍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并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给社会主义国家以参考蓝本。但它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局限性。下面我将从三方面论述他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第一,他没有正确处理好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只是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他在《社会主义的未来》中曾指出:“社会主义者已经形成对公有制的崇拜:公有制已被看做社会主义的绝对必要条件,然而这种判断是建立在一种无根据的推论基础上的。”[1]P19可见,他认为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并断言,生产资料公有制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他还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种平等主义,而不应该是一种具体的财产关系。他认为,应该从社会主义宪法中去掉“人民”占有生产资料,这样人民才会做的更好。他这只是把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实行福利政策作为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而且这一理论只是他以北欧诸国的改革作为根据,主要是对以挪威和瑞典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的总结,因此,他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
第二,他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乌托邦”性质,缺乏实践的根基。他的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构建了一幅蓝图,但却没有具体的实现途径。在他的论述中,他并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想让人们在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下接受他的理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是不可能实现的。并且他在文中只是描述要求建一个怎样的社会,完全忽视了怎样实现的问题。他没有实践的经验作为指导,完全处于自己空想的阶段。他构建的美好蓝图,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他却没有提出要怎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可见他的理论只是停留在了他自己构想的“乌托邦”阶段,难以找到一条适合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和力量,最终陷入了美好的空想,成为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第三,罗默市场社会主义可行性的局限性。罗默认为发达民主国家的资本主义向市场社会主义转变是最不可能的,并且划定了实行市场社会主义国家的范围——在独裁的发展中国家,并且举出了南非和萨尔瓦多的例子。这就反映出,他的理论不能指导所有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有局限性的。
三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辟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例如两极差距问题,还有就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虽然具有缺陷,但他企图“通过利用某些资本主义成功微观机制,设计出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一样运行得有效率的社会主义机制来”。[2]这便可以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启示作用。
第一,注重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消除两极差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国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来的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竞争和效益的同时,两极分化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P460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由于我国一直以效率优先为主,导致了社会两极差距的扩大。例如,“中国基尼系数1991年为0.282,属于较低水平,到2000年已达0.458,增长幅度较大,目前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4]而越南的基尼系数1993年为0.34,2010年为0.378,基本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这和长期以来越共注重消除贫困和完善分配制度是分不开的,他们采用灵活的分配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分配根据各地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收入能力而定,并且在1995年还独创了“穷人银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5]P90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建设中,我们应积极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第二,加大教育和培训投入,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人才问题是一国建设的关键性问题。越南近年来发展很快,这与它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例如2008年越南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5.6%,占政府预算支出的20%,投入在小学和初中上的教育占总支出的50%,远远高于亚洲平均水平。[5]P90多年来我国也一直很重视教育的作用,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6]P40因此,“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历史时期,在改革成为社会变革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7]P302我国在十二五纲要中就指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但人才不仅应局限在青年学生上,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些,面对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如何解决失业工人,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对此,我们需要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就像我们中国谚语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而确保每个有劳动力的人都有一定的技能。
第三,解决传统模式委托——代理问题。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保留了利润最大化原则、经理管理企业、银行和股票市场,实行股票市场和接管程序相结合,银行监督企业和经理负责制,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在我国,有些企业也存在着和苏联一样的委托——代理问题。例如,在我国企业的运行中,政府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按照政府的意志办事,这样就造成了企业依托国家,职工依赖企业,企业不负责的情况,这些都影响着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此,我国应改革这些不合理地措施,转化企业的经营机制,落实企业自主权,把企业推向市场,在市场中增强活力,提高素质。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利用银行的优势,通过银行对企业的监督,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建立经理负责制,要求企业的经理对自己的企业负责,这样就可以约束到经理的行为,从而是经理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服务。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罗默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并不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他实质上只是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是乌托邦的。对此,我们也要严加提防,特别是资本主义对我们的和平演变。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因此,我国的发展应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从而巩固我国的发展成果。1994年12月江泽民同志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就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8]P69可见我国的市场经济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
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积极调整战略步伐,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1]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2] Roemer,John.Can There Be Socialism after Communism ?[A].Market Socialisim:The Current Debate [C].Pranab K.Bardhan,John E.Roem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王进昌.贫富差距越过国际警戒线[EB/OL].http:// www.southcn.com/news/china,2003-10-13.
[5]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J].半月谈.2011,(7).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唯物史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F016
A
1673-2219(2012)06-0097-03
2012-04-09
姜丽(1986-),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责任编校:王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