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伴有精神病患者86例的护理
2012-04-08姜爱华赵志芳俞银华陈燕娣
姜爱华 ,赵志芳,俞银华,陈燕娣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2)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1]。精神病是指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与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一类疾病[2]。目前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逐年增加,赵宝龙等[3]研究发现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为8.05%,比正常人群高3.22倍。当糖尿病患者伴有精神病时,不能有效配合药物治疗、饮食控制等,给护理带来很多难题,从而影响治疗及预后。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本院内分泌科收治86例糖尿病伴有精神病患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男35例,女61例;年龄21~86岁,平均年龄(62±3.2)岁;糖尿病诊断符合1998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病程1~15年;均有精神病病史,血管性痴呆41例,精神分裂症16例,抑郁症16例,双相情感障碍5例,躁狂症4例,妄想症4例,均处于精神病的稳定期,收治普通开放式病房。
1.2 结果 本组83例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后康复出院,1例患者并发气胸转胸外科治疗,2例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后精神症状加重转精神科治疗。
2 护 理
2.1 心理护理 根据本组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以及所产生的原因,采用劝解、启发、疏导、保证等方式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对否认自己有糖尿病、不愿进行药物治疗及饮食控制,表现出烦躁不安、易怒、易激惹的患者,鼓励患者发泄愤怒,告诉患者有生气感时,可以通过发泄获得解脱[4],耐心倾听患者的宣泄后,告诉患者“我理解你的感受”,取得患者的信任,再诱导患者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疾病;对过分担心疾病预后表现出焦虑、恐惧、抑郁、消极等情绪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性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倾吐内心的情感,在患者讲述时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对患者的问题表现出兴趣,给予积极的反应[5],并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帮助树立信心。家庭成员是患者心理支持的主要来源,要求家属关心、体贴患者,和亲人共度难关[6]。
2.2 健康教育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对疾病预后有很大影响[7]。每天下午根据患者及家属对疾病了解程度选择一个教育主题,结合图片式健康资料及观看健康教育专题录像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每次约15~20min,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饮食、运动等。
2.3 保证治疗及时有效执行 受精神疾病的影响,患者常拒绝治疗,确保医嘱有效执行难度较大。不同药物服药时间、方法不同,如餐前口服的降糖药与抗精神病药需隔开口服,要分次准时发放,并做到看患者服药入口,每次协助患者服药后,认真检查患者口腔;胰岛素注射注意给药剂量与时间正确,并根据起效时间督促患者进餐;关注患者进餐的量,及时监测血糖;多支持、肯定及表扬患者,以保证医嘱的顺利执行。本组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出现注射胰岛素后拒绝进食,劝说无效,与主管医生沟通后选择超短效类胰岛素,待患者进餐后再根据患者进餐量调整胰岛素剂量进行注射;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第2天出现烦躁不安、易怒、易激惹症状,拒绝监测血糖、静脉输液及服用药物,请精神科医生会诊后考虑患者对住院环境不熟悉所致,通过心理护理、家属床旁陪护,并将精神药物碾成粉放在菜汤中给患者服用后症状逐渐缓解。
2.4 低血糖反应的观察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时有低血糖反应可能。由于精神病患者对事物的认知有偏差,无法客观反映自己的不适,往往主诉较少,发生低血糖时不能及时被发现。在注射胰岛素前反复告知患者及家属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置,注射后每隔1h巡视病房,询问患者有无饥饿、心慌、乏力等反应,观察患者有无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搏细速等情况;准时监测血糖,一旦发生低血糖,症状轻者指导口服糖水、糖果等,重者遵医嘱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本组1例曾出现2次低血糖反应,该患者患糖尿病伴抑郁症,平时主动性言语少,从不主动诉说任何不适,喜蒙头睡觉,2次低血糖反应均在夜间睡眠时发现,通过指导并督促患者口服50%葡萄糖溶液20ml后低血糖症状缓解,未造成严重后果。
2.5 饮食护理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的一项基础治疗[8]。由于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饮食不能自控,在取得家属同意后,采用定餐制管理。由医院营养科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计划,定时定量送餐至病房,外带食物全部进行检查,劝说家属不将零食带入病房;在患者进餐期间勤巡视,提醒患者勿抢食他人食物或私藏食物,对暴饮暴食、乱食患者加强管理,严格控制饮食,对拒食患者耐心解释,主动给患者喂饭,如严重拒食劝导无效,采用留置胃管进行鼻饲,以保证日常营养及热量的需求;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易引起便秘,鼓励并督促患者多饮水,每天至少1500~2500ml,既可润肠通便又起到降糖作用;每周监测体重1次,用以监控饮食控制的效果。本组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拒食情况严重,采用鼻饲营养液保证热量供给,维持机体需要。
3 小 结
糖尿病患者伴有精神病时,必须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认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及时有效执行各项治疗,胰岛素注射后严密观察低血糖反应,加强饮食护理,有效控制血糖,促进患者病情向良好转归。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
[2]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
[3]赵宝龙,汤玉妹,施永斌,等.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2):93.
[4]雷慧.精神科护理中的几种特殊沟通技巧[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3):232.
[5]胡贝贝,楼青青.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中授权理论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1,10(10):850-852.
[6]陈红.糖尿病老年患者合并坏疽性阑尾炎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10(4):308-309.
[7]李玲,李倩华.影响合并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因素的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50-51.
[8]张爱珍.临床营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