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模因论视角分析汉藏文化交流

2012-04-08罗贤卿史顺良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藏汉汉藏强势

罗贤卿 史顺良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外语系,甘肃 合作 747000)

从模因论视角分析汉藏文化交流

罗贤卿 史顺良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外语系,甘肃 合作 747000)

汉藏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意义深远,文章引用模因理论,以民俗、文学、语言、音乐、藏吧等方面的交流为例,指出汉藏文化交流中打造强势模因的重要性。

模因论;汉藏文化;交流

藏族文化博大精深,古老神秘。历史上汉藏文化的碰撞和相互吸收源远流长,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学术界对于藏汉文化交流的研 究也日趋繁荣。主要体现在对藏汉文化交流的横向研究,即陈述了某人、某一地区、某一特定时期以及某一领域内的藏汉文化交流,本文拟引用模因理论,从纵向的研究角度分析指出藏汉文化交流中强势模因的打造,正确模因途径的选择等。

一 强势模因

模因(meme)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道金斯(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的:“我认为最近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复制因子(replicator),它正注视着我们。虽然它尚处在婴儿期……但它已经在进化方面迅速取得了进展,速度之快为原来的基因望尘莫及……我们需要为这种新的复制因子取个名字,一个能够表达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名字。”[1]1999年,道金斯的学生苏珊·布莱克摩(Blackmore)出版的《谜米机器》中提出的核心概念“基因”指的是“一种信息形式,存在于一个人的记忆之中,并能被复制到另一个人的记忆中”[2]。我国学者对这种文化传播单位(meme)有多种译法,其中何自然、何雪琳在充分分析meme理论,并结合“基因”发音,将其译为“模因”。[3]之后谢朝群、林大津肯定了这种译法,并得到了推广。[4]模因是通过人的大脑来传递的,模仿与创造是模因的两个主要的元素,模因的范围比较广泛。模因并不像基因那样能够准确的传播,单基因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发生变换,模因也是如此,模因也会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而发生不同的变化。模因论的几个流派主要有:信息观、思想传染观、文化进化观、模因符号观。文化进化观是用来解释语言和文化领域中的概念演变的规律。研究藏汉文化交流就是研究文化强势模因能够在对方的文化环境中准确复制和成功生存。

布莱克摩(Blackmore)认为:“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的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模因并不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模因能够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从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印刷品,或者是从人的声音被拷贝到光盘上。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碰到的模因都是一些成功的模因,即能在自我复制的竞争中获胜的模因。”[5]有的模因不仅能被大多数人理解和传播,同时还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以后,它还能不断地被人们模仿和传播,这样的模因就是强势模因。有的模因刚出现时,被人们频繁的模仿和传播,但时间不够长,因为在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被人们忘记,失去传播能力,有的模因传播到某一范围时,不能够被该范围之外的人理解和接受,使其失去感染力,这样的模因都是弱势模因。

Heylighen认为模因的成功复制要经过四个阶段[2]P418-423。同化: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能“感化”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记忆: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就不是模因。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化受体的机会越多。表达:指的是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必须从记忆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型这一过程。最突出的表达手段是语言,其他常见手段有文本,图片,行为等。传播:模因传播需要有型的载体和媒体,它们有很强的稳定性,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模因的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

强势模因应具有三个特性:感染性强。强势模因在模因的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和关注。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一些事物的注意时间停留的都很短,也很少关心这些事物。所以,要使人们在短时间内注意并将其记忆在大脑中,要求该模因具有很强的感染能力。适应性强。作为强势模因,其传播范围是很广泛的,它有可能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领域内传播,如果其没有超强的适应性,它可能因为文化差异,习惯风俗以及观念想法等的不同,被“屏蔽”在某一范围之外,因失去生命力,不能大范围的传播,从而成为不了强势模因。再造性强。强势模因之所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是因为它有很强的再造性。当人们触及到某一强势模因时,能够很快地根据自己以前所见过,听过,思考过以及呈现在眼前的事物,模仿创造出新的模因。有的模因虽然被人们接受,但人们很难对其再次进行模仿创造,这样的模因,只会停留在人们的大脑中,成为“植物模因”,最后也会慢慢的消失灭亡。

二 汉藏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元素的模因

(一)汉民俗文化对藏民俗文化的影响

藏族有丰富神秘的民俗文化,但在藏汉交界地带(指藏区东部与汉族接壤的地区)却吸收了大量的汉族文化,并通过这个地带顺应变化后传播到整个藏区。以青海省化隆县塔加村为例,该村是一个纯藏族村落,无其他民族。该村西、南、北都是藏族地区,东面隔茂峒山与汉族地区的民和县古鄯镇满坪村接壤。多年来,大山两边藏汉人民关系十分融洽,经济、文化等交往甚密。因此,该村民俗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族民俗。比如在节庆方面,塔加村每年都有过腊八、小年、春节、正月十五、端午节、中秋节等汉族节日的习惯。但节庆活动和汉族的活动又不完全一样,如过春节时,藏族的宗教色彩较浓,不贴对联,有赛马、对歌等活动。大年初一要祭拜山神,初八宁玛派寺院要做佛像供养,正月十五格鲁派寺院跳金刚物。[6]这些节庆活动既吸收了汉族的内容,又融入了本民族的特色。模因论中的强势模因通常被描述为“病毒”,它可以“传染”到宿主头脑中,使自身得到成功复制,然后适应模因环境后长期保留下来,改变宿主的行为,使宿主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起来。在汉藏文化的接触中,汉族传统民族文化已构成了强势模因,被该村的村民接受,然后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移入自己的文化因子,形成了独特和多元的民俗文化。

(二)古典文学对汉藏文化交流的影响

汉族古典文学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深受藏族人们的喜爱,有民间艺人以说“甲钟”或“甲惹布”而著称。“甲钟”或“甲惹布”指的是“汉族故事”或“汉族历史”,他们讲解的精彩情节,如:“武松打虎”、“空城计”等为藏族人们所青睐。因此,唐僧、孙悟空、诸葛亮、关羽、武松等人物形象也像藏族英雄格萨尔一样深受藏族人们的敬仰。诸如关羽这样的忠义之士,在藏区也被供奉为神,有的佛教徒还为他写了赞词和供奉仪规等。[7]强势模因的生命力极强,感染的宿主面广,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汉族古典文学作品模因找到了正确的传播途径,在藏族人们中找到广泛的宿主,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藏族民间艺人说“甲钟”或“甲惹布”,促进了模因的传播,帮助宿主接受了强势模因。同样,藏族的《格萨尔》、《米拉日巴传》、《仓央嘉措的情歌》等文学名著和民间故事也被译为汉文版,深受汉族人们的喜爱,这种藏汉文学间的交流必然会加深藏汉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彼此交融,共同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和繁荣。所以模因的传播要找到适当的途径,模因的传播途径还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

(三)语言模因

改革开放以来,藏族地区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视野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村民们以放牧为生转向经济多元化。在与汉族地区交流过程中,一些新的名词在藏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因此,就采取了借用的办法,在当地就形成了既不同于藏语又有别于汉语的汉语变音词汇。如:“沙依”(山芋)、“拌悉”(扁食)、“当盏”(灯盏)、“切壶”(铁壶)、“当洛”(灯笼)、“伊”(油)、“勃子”(包子)、“丹壶”(电壶)[6]等等。在藏族地区的汉民族中也接受了大量的藏语言文化,如:藏语中“初一赛马三十喂料”喻临时抱佛脚;“狼崽养不成看门的狗”喻本性难易;“老鹰抓羊羔”喻轻而易举。这些均来自于藏语,因为藏族自古以来生活在青藏高原茫茫草原之中,以放牧为生,因此语言中有关动物的词汇很丰富,而且使用起来也比较形象,贴近自身生活。然而藏语中信息产业、通信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较新的科技方面的词汇较少。西方著名语言学家海德格尔指出:语言是人类的家园,人类诗意般的栖居于语言中。[8]我国语言学家钱冠连指出:语言是人类最后的家园。[9]足以说明语言对于人类、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模因理论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语言模因受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水平较高、人们思想观念较开放的语言容易形成强势模因,形成较强的生命力,引领着语言的发展趋势。

(四)音乐模因

一提起藏族歌手,人们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才旦卓玛、亚东、韩红;一提起藏歌,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唱支山歌给党听》、《毛主席的光辉》、《青藏高原》、《天路》、《向往神鹰》等符号,这就是藏族音乐强势模因感染了宿主,并能在宿主头脑中长久保留下来。绝大多数的藏族人生活在雪域高原上,那里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群山环绕,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长久以来,人们在草原上以放牧为生,平时打招呼,说话时声音必须高亢,有穿透力。这就形成了藏族歌手独特的嗓音。都市人听到后感觉真实,自然,亲切,不做作。而藏歌内容多数表达的是藏族人民所热爱的深山圣水,草原上的格桑花,肥壮的牛羊,随风舞动的经幡,神秘宏伟的布达拉宫等,这些元素都是都市里找不到的,这就决定了藏歌模因的独特性。然而都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人际关系淡漠,藏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征服了受众,歌曲把人们仿佛带到了一望无垠的草原,似乎净化了人们的心灵,陶冶了人们的心身。由西藏拉孜农牧民表演的《飞弦踏春》登上了2007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传统独特的藏族音乐也吸收了新兴的音乐元素,如藏族第一支摇滚乐队“天杵”的同名专辑《天杵》就吸收了 hip-hop,rap,r&b,布鲁斯等音乐形式。

(五)藏吧与模因

酒吧源于欧陆,大约20年前在中国得到了较快发展。以藏族风情为特色的酒吧称之为藏吧。近年来,藏吧在都市中悄然兴起,以兰州市为例,第一家藏吧开业于2003年,今天已有超过20余家。绝大多数的藏吧生意很好,这与藏吧承载着人们期待中的古老神秘的宗教文化有很大关系,藏民族文化与都市文化相接触和碰撞,产生了新的文化元素。藏吧是一个集多种模因于一体的文化传播场所。藏吧的藏族风格装饰,陈设,如:藏式火炕、藏式炕桌、调制奶茶的铜制器具等,装饰材料有转经筒、哈达、唐卡、蟒筒、羊皮鼓、经幡、松木以及仿造的绿松石和珊瑚珠等为主。进门后,藏族服务生首先道一声“扎西德勒”,然后三击鼓,示意有客人来。多数藏吧还提供藏族特有的食品藏粑和青稞酒。有一些较大规模的藏吧还有传统歌舞表演,演员也会邀请顾客一起挑起锅庄,汇入欢乐的海洋。[10]藏吧所承载的文化因子正在感染着宿主(顾客),而且这种因子具有较强的生命力。随着更多藏吧在都市中的出现和经营水平的提升,一定会有更多的宿主复制和传播着藏文化模因。

三 结 语

人类文化史证明,凡是比较优秀璀璨的民族文化,无不是善于和勇于吸取其他文化而发展起来的。藏族在吐蕃时期奉行文化开放政策,唐文化、印度文化、中亚文化均不遗余力地吸收过来,加以消化。这种兼收并蓄其他民族文化以丰富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使藏族文化得以光辉夺目,颇具魅力。[11]当然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藏汉文化交流中藏族文化吸收了一些汉文化,汉文化也吸收了一些藏族文化。然而一些文化基因如何进入对方文化,并能被广泛接收和长久生存下来?强势模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视角。正确理解强势文化模因的生成能进一步促进藏汉文化更广更深地交流。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2nd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Heylighen.F.2001.Memetics1[EB/OL].http://perspmcl.Vub.Ac.be/MEMEs.2012-05-21.

[3]何自然,何雪琳.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1-209.

[4]谢朝群,林大津.Meme的翻译[J].外语学刊,2008,(1):63-67.

[5]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桑才让.藏汉交界地带的藏族文化——以青海省化隆县塔加村为例[J].西藏研究,2004,(2):95-98.

[7]魏强.从文学看汉藏文化交流[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1):114-119.

[8]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海德格尔谈诗意地栖居[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

[9]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李静,王丽娟.浅谈藏吧与藏文化在都市中的发展——以兰州市藏吧为视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2):179-182.

[11]任新建.藏族文化构建中对汉文化的吸收与整合[J].中华文化论坛,1994,(2):24-30.

G125

A

1673-2219(2012)10-0086-03

2012-07-20

罗贤卿(1982-),男,甘肃镇原人,讲师,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史顺良(1962-),男,甘肃兰州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ESP研究。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藏汉汉藏强势
日常交际用语之藏汉对比分析
藏汉孩子是一家
江冬秀 贤惠也可以很强势
内强外弱共撑美元指数延续强势
2《步辇图》:初唐汉藏关系图录
机器人强势来袭
汉藏姐妹一家亲
基于Android 平台的藏汉双语学习软件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Android平台的藏汉词典的设计与实现
"强势妈"会给家庭带来怎样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