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海岳简明年表初编
2012-04-08刘桂秋
刘桂秋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012)
钱海岳简明年表初编
刘桂秋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012)
钱海岳先生是现代史学大家。他的史学巨著《南明史》历经艰难波折,在他辞世近四十年之后才得以印行问世;与此同时,许多年以来,对钱海岳先生的生平史、学术研究史的研究,也十分荒凉冷落。基于此,文章以简明年表的形式,对钱海岳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南明史》一书的编纂和出版的漫长过程,进行了勾稽考索和初步呈现。
钱海岳;简明年表;《南明史》
小 引
钱海岳先生是现代史学大家。凝聚了他一生之心血、洋洋三百五十万言的煌煌巨册《南明史》历经艰难波折,在他辞世近四十年后才得以印行问世;与此同时,许多年以来,对钱海岳先生的生平史、学术研究史的研究,也十分荒凉冷 落,以至于有人慨叹:“要研究钱海岳,马上遇到的问题,是史料的匮乏。”[1]以笔者之所见,迄今为止,钱海岳先生的传记,相对算是比较完整的,只有一篇钱海岳家属供稿、燮赓改写的《钱海岳》。此文多依据第一手材料而撰成,有发覆之功。但文章篇幅不长,其中仍有许多语焉不详、疑而未明之处。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勾稽考索,成此简明年表。但这仍只是一个最初步的研究,故曰“初编”。年表中二岁至二十四岁这一时期,因目前掌握的生平资料较少,且多未能厘定其确切的年代,故合在一起,作一概要的介绍。年表之后设一“表后”,介绍钱海岳先生辞世后有关《南明史》一书的情况。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 一岁
是年,钱海岳出生。
钱海岳属无锡湖头钱氏马桥支,为五代时吴越王钱鏐之三十六世孙。钱氏后居无锡城内中市桥巷。曾祖父钱尔梅,祖父钱元禧,父亲钱麟书。
钱麟书,又曾名钱赞黄,字史才,一作子才;又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中载钱麟书光绪十五年(1889)江南恩科乡试朱卷之“履历”云,钱麟书“原名际安,字子瑞,号立刚”[2]291。生于清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61年2月4日),卒于民国十九年(1930)。钱麟书少时曾就读于江阴南菁书院,钱海岳《先考行状》一文云其“少以高才生游南菁,从黄中书以周、缪编修荃孙,授许郑之学,龂龂凿凿,通汉宋之邮。”[3]82钱麟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以江苏常州府金匮县县学附学生员身份,参加江南恩科考试,中式成为举人,当时他名列第一百七十五名。光绪二十九年(1903)参加清廷经济特科考试,列二等第九名。钱麟书曾任安徽颍州府通判、安徽徽州府绩溪县知县,民国六年(1917)又曾任安徽青阳县知事。民国初期,钱麟书还曾应邀前往北京协修清史,这就是钱海岳在《先考行状》中说的:“壬子(1912)后,王伺读闿运、赵总督尔巽并长史馆,敦往协修,与秦树声、刘师培、梁启超诸公博采佚闻、斟酌歬史,几正得失,共草例凡,皆见嘉内。”[3]81钱麟书生前的著述有:《麟洲杂著》四卷,原署钱赞黄,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麟洲兵事刍议》,有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潜皖偶录》十一卷,有清宣统二年(1910)皖垣铅印本及民国三十四年(1935)铅印本;另有《山海经注》四十卷。钱麟书卒后,钱海岳整理编订其父遗著,计有文集十六卷、诗集一卷,游记六卷,合为《麟洲全集》。
按:上文中说钱麟书“生于清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61年2月4日)”,这是根据钱海岳《先考行状》中的记载。但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中载钱麟书光绪十五年江南恩科乡试朱卷之“履历”,则云其出生于清同治壬戌年十二月十五日(1863年2月13日),两者相较,差了整整两年,姑录以备考。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 二岁——二十四岁
钱海岳出生时,其父已年过四十。中年得子,钱麟书对海岳寄望甚殷、督责甚严。钱海岳《先考行状》一文中记曰:“先考之举海岳,年四十二,尤加宠异。束修以来,朝董而夕戒,耳提而指画,讲解经史,微言奥旨,铿铿如严师;远游四海名山,考证传记,作为诗文,归辄色喜。”[3]82据《海岳游记自序》一文记,在父亲的督责下,海岳“少有大志,束修以来,欲尽读天下奇书,交天下奇士,穷天下奇山水,建天下奇功业。四岁识字,七岁为诗文,九岁卒九经,十六极诸史,泛滥百家,兼及鞮译象寄。”[3]63海岳年少时即以能文为时人所惊异,当时无锡耆宿陶世凤在为《海岳文编》所作的序中即云:“海岳年少茹古,不随俗骛名,胸次高迈,翛然物外。余向与其尊人史才同年交,史才宦皖越,海岳随伺,每归,辄以文示余。余惊叹,以为奇才。既海岳稍长,远游燕齐晋魏楚赣,周览四海名山大川,尽交巨人长德,莫不以海岳之文,非后生中所有。”[3]
大约于1912年或1913年前后,钱海岳曾就读于无锡东林学堂。
按:朱朴《忆钱海岳(兼介绍其文集)》一文云:“海岳是我三十年前在无锡东林书院里的老同学。那时我与他是同班,意气相投,交称莫逆,在同班数十人之中,他是最令我不会忘记的一个。海岳的尊人钱史才先生,是无锡著名的学者,著有《麟洲全集》,计文十六卷,诗一卷,游记六卷。海岳家学渊源,自小即以能文为人所惊异。我记得有一次在学校里上作文课,国文教员沈先生(其名已忘)出了一个题目曰《说菊》,海岳做了一首长赋,满篇古典,弄得那位先生手足无措,啼笑皆非,除了字字密圈外毫无其他办法,那时海岳大概只有十二三岁吧(我记得他比我大一二岁)。海岳的国文虽足以傲视侪辈,但是其他的各门功课,无一不在平均分数以下。尤其是他那副书呆子的神气最为可笑,时常为一班顽皮同学所嘲弄。可是他很自负,对于一般的同学们都不屑一顾。承他不弃,常常同我评论古今,月旦人物,颇有‘天下英雄唯君与操’之气概(他在学校里有一个绰号,名‘官少爷’,因为他的尊人是做官的缘故。现在回想童年天真无邪的时代,真不胜神往也)。”[4]文中提到的无锡东林书院,当是指清末由原东林书院改设而成的东林学堂,民国二年(1913)改名为无锡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又朱朴此文刊于1943年11月出版的《古今》半月刊第三十四期,文中说他和钱海岳“三十年前”在东林学堂是同班同学,那时钱海岳“大概还只有十二三岁”,以此推论,钱海岳大约于1912年或1913年前后曾在无锡东林学堂就读。
1921年前后,曾就读于南京金陵中学。
按:1921年出版的《学生杂志》第八卷第八号,刊载钱海岳所作《九华山纪游》,署名“江苏南京金陵中学学生钱海岳”,说明此年前后,他正就读于该校。
1924年,撰成《钱氏吴越国故迹考》二卷。
按:钱海岳《钱氏吴越国故迹考自序》云:“……余既有修史之志,网罗天下吴越国事。见闻所及,辄笔之书,久而成帙。以修史事大,非居名山、谢人事,不可苟作。又以驱驰方殷,惧帙繁而或散失也。乃先取其故迹之可考者,约为二卷,付梨枣以诏族人。”[3]16
在1925年前的几年中,钱海岳就读于北京朝阳大学政治经济科。
钱麟书受邀前往北京协修清史,钱海岳伺父入京,拜识了清史馆中冯煦、柯劭忞、缪荃孙、吴士鉴、陈伯陶等学者,受他们及父亲钱麟书的指点、鼓励,开始萌发了编纂南明历史的念头。
按:钱海岳《南明史·义例》:“余少治春秋,于历朝乙部诸书,靡不紬绎。洎侍先子京师,获接定陵来瑰玮博达方闻诸老履绚,于时冯蒿庵中丞、柯蓼园阁学、缪艺风学政、吴式溪侍读、陈伯陶编修,皆以史学名家。先子及诸老于榷史之暇,尝诏海岳曰:‘明自南渡后,安宗、绍宗、昭宗,监国鲁王,下暨台湾赐姓之亡,疆土万余里,首尾四十年,其间兴亡治乱、战守攻取、得失乘除之迹,礼乐征伐、刑赏黜陟之政,忠臣义士杖节死绥、殊功韪德非常之行,庸人偾国、骄将悍卒、梼杌嵬琐凶慝之状,斟鄩斟灌之遗,板荡黍离之际,宜有专史缀述其事。而前史仍忌讳之私,不为纪传;稗乘沿耳食之讹,多所桀午。口谭浸失,文献无征,倘能网罗放失,整齐旧闻,勒为一书,以附季汉、西魏、续唐、南唐、南汉、南宋之列,此名山业也,子其念哉。’海岳谨受命……”[5]上文已经述及,钱麟书受邀前往北京协修清史,是在“壬子后”,壬子为1912年,其时钱海岳还是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所以“先子及诸老于榷史之暇,尝诏海岳曰”云云,很难说就是发生在1912年左右的事情;可以理解为:钱海岳伺父入京,得以拜识冯煦、柯劭忞、缪荃孙、吴士鉴、陈伯陶等人,在从游诸老的过程中,受他们的指点、鼓励,逐渐萌发了编纂南明历史的念头。
1925年(民国十四年 乙丑) 二十五岁
本年中,钱海岳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后,在北洋政府印铸局文牍课任职。
1927年(民国十六年 丁卯) 二十七岁
本年中,钱海岳辞去在北京所任职事,回到无锡。
按:燮赓《钱海岳》一文中说“时局的动荡,小职员的微薄收入,使他无法在北京久居。为时不久,就离京南归”[6]141,但文中未说离京南归的时间。而钱海岳《液池溜冰图记》一文云:“丁卯,余念三吴烟水弋钓之好,将携妇去京师,浮沧海,归逐鸱夷……”[3]61,据此,其离京南归的时间,应在丁卯年即1927年。
本年秋,编成个人文集《能史阁文集》。
按:钱海岳《能史阁文集序》云:“……去年春,余妻为编订文集,将副剞劂;会妻丧,中辍。去秋,《游记》锓板成,同文欲睹文集甚急,因副手民,视旧编略有增损。”[3]69此序作于“戊辰”年(1928),则文中“去年”为1927年。1928年(民国十七年 戊辰) 二十八岁
本年之前,钱海岳离开无锡,南下广州;不久后又随军北上,于本年中抵达南京,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秘书,并参加了第二次北伐战争。
按:钱海岳参加第二次北伐战争的经历,在他的一些文章中多有记叙。如他写于本年的《北伐赋》一文云:“著雍春仲兮,六师北伐;袴褶从戎兮,忝伺黄钺……”[3]66,写于1929年的《盾鼻余录自序》一文云:“……海岳以书生膺邵公力子举,杖策随黄钺,督师受脤,始二月,既八月,自徐州北趋兖济,转战无前……燕赵戡定,关内清夷,海岳以护馕籍先归……”[3]74。在此期间,日本政府为了阻止北伐军继续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于本年5月初残杀济南军民达三千六百多人,《盾鼻余录自序》对此曾记叙道:“……济南之围,矢石接于衽席,天动地岌,一夕数惊……倭贼戕我兵民,榜街衢前后,踣者三四千人……”[3]75。第二年,钱海岳将自己这次参加北伐的“兵中日记”编为《盾鼻余录》。
自本年起,钱海岳遇识了学者朱希祖。朱希祖将自己搜集到的南明史料借给钱海岳,两人并“相与往复,上下其议论”,商量讨论南明史的体例写法。
按:钱海岳《南明史·义例》:“戊辰以后,螫居南曹,尝晤朱君希祖,希祖固治南明史而未遑成书者,相与往复,上下其议论,并承假史材,颇窥羽陵酉阳之秘。”[5]朱希祖是章太炎之弟子,早就有意于南明史之编纂。1931年,朱希祖在《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务月报》上发表《编纂南明史计划》,打算以三、四年时间,“拟用纪、传、表、志旧法”,编纂成大约六、七十卷的南明史。又据中华书局《南明史》的“出版说明”引述朱偰《先君逖先先生年谱》(引述时误作《朱君逖先先生年谱》)中的记载,1937年6月,朱希祖始“拟阅南明史,先融其全局史事,以备撰《南明史》,亦作笔记以记心得。时搜集南明史料,已至七百余种,方有意于《南明史》至撰著,而卢沟桥事变亦将作矣”[7],此后因抗战爆发,转徙流离,未能成事。
(朱偰《先君逖先先生年谱》,中华书局《南明史·出版说明》引此误作《朱君逖先先生年谱》)
本年中,编成个人诗集《浣花楼诗集》。
按:钱海岳《浣花楼诗集自序》云:“……余家有浣花楼,为五世祖学林先生所建,四世祖景陆先生致仕归,辄吟啸其上……戊辰冬,又来南都,阻雨逆旅,车马殆绝。爰检出历年所为诗薙沷之,十存四五,尤得七八百首,编为《浣花楼诗集》,并自序简耑。”[3]65
本年中,《海岳游记》刊行。
按:《海岳游记》共四卷二册,铅印线装。钱海岳《海岳游记自序》(作于戊辰年)云:“余少有大志……尝浮江淮,上会稽,观钱塘,攀九华、黄山、白岳览云海,南极天台、雁荡、普陀、匡庐、天目,北向京师,瞻陬鲁,登泰岱看日出,东临榆关,西北度云中、紫塞,经燕然,升恒岳,绝漠凭吊阴山青冢,驱驰赵卫宋魏郑楚之郊,担簦蹑屩……以远游于四海,有所作,每于舟车马背、重崖绝壑,爇松脂、拾枯枝而写之……去年秋,退归笠泽,居闲多暇,因取旧记,编为四集,为篇一百十一,付之汉汗简,就正同文……今年书成,爰识数语以自勖,并志余慨。”[3]63-64
1929年(民国十八年 己巳) 二十九岁
本年中,调任国民革命军参谋本部秘书;不久后,经邵力子介绍,调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陆军署秘书。
本年中,编成《落叶哀蝉集》。
按:本集中所收,皆为钱海岳追悼怀念亡妻薛济华(字英瞻,别字雪兰)的诗文之作。钱海岳和薛济华于1926年结为夫妻,第二年的农历五月初三,薛济华即因病辞世。钱海岳《落叶哀蝉集自序》云:“……余自夫人英瞻之亡,居处出游,仰而叹,俯而悲……为诗文积久成帙,题曰《落叶哀蝉集》。”[3]79
本年冬,编成《订补历代州域形势》。
按:本书是对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历代州域形势”编的订补之作。钱海岳在《订补历代州域形势自序》中说:“……海岳九岁读经之余,先大夫即授是书(按:指《读史方舆纪要》),诏曰:‘经世实学,方舆为要,近世魏默深、左季高所学,致力在此;而历代州域形势编,尤为方舆錧鎋。’海岳治之有年,粗规崖岸。惟原书于万历以后不载。有清武功,远迈唐明,其内忧外患之烈,极亘古所未有。一时建置之规模、将帅之方略,其州域形势,世近而用切。补而订之,亦经世者所急宜考,以明监戒者也。丁卯春,在籍持妇服,始稍从事;殆去冬告竣。下究宣统孙(逊)国,勒成一编……”[3]83。按此序写于“庚午”即 1930年,序中说“去冬告竣”,则书编成于1929年。
1930年(民国十九年 庚午) 三十岁
本年中,编成《读礼随笔》。
按:钱海岳《读礼随笔自序》云:“海岳……退食居庐,日从事于《礼》,偶有一得,肆笔纂录,久而成帙,比而辑之,名曰《读礼随笔》。”[3]83
1931年(民国二十年 辛未) 三十一岁
本年中,正式开始《南明史》的写作。
按:钱海岳《南明史·自识》云“史稿始于辛未”[5]。本年中,编成《明清故宫词》。
按:钱海岳《明清故宫词自序》云:“岁丙寅,余官玺曹,携妻京邸,告辄游宫。一日见万年枝太平花盛开,上下皆晓莺啼声;而阶陛间尘封菭蚀,椒房桂宫,亦蛛丝织矣。吾妻吟杜老‘细柳新蒲为谁绿’句,久之有慨。及金马碧鸡,铜乌铁凤,尧幽舜死,今古一尔。因以思夫两朝开国之盛,踧踖殿廷,不禁太息而陨涕者。归邸,属为宫词;余以诗笔粗犷不肖,题谢不遑也。迨大运南迁,余亦度江,妻旋下世,久留江介,摧折无憀,更残烛炧,乃稍稍为之,久而成编……诗凡四十二首。”[3]115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壬申) 三十二岁
本年中,《海岳文编》刊行。
按:《海岳文编》一册,不分卷,铅印线装。共收作者十七岁至三十一岁历年所作各体文计九十六题、一百篇。作者在《自书文编后》中说:“……退食多闲,发箧中历岁积文,加以刊落。于乙丑(1925年)前论事之作,十去八九,略存少著,用示溯源。定为一编,俟真知者……”[3]130。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丁丑) 三十七岁
本年中,邵力子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钱海岳也随之调任部长室干事。抗战军兴,钱海岳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在转迁的过程中,钱海岳将正在撰作中的南明史的书稿一直带在行箧,幸未丢失。
按:钱海岳《南明史·义例》:“……不意东海扬尘,避地巴蜀,是书以在行笈,幸未散佚。”[5]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庚辰) 四十岁
本年中,任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
按:燮赓《钱海岳》一文中记:“抗战军兴,钱(海岳)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1938年任考试院秘书。”[6]142但据陈天锡《迟庄回忆录》(第三编)中载 :“(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十一日府令:考试院呈请任命钱海岳为考试院秘书,应照准。”[8]119此据《迟庄回忆录》,将钱海岳任考试院秘书事系于本年。
1941年(民国三十年 辛巳) 四十一岁
所作《北京明陵》刊于《新中华》1941年5期。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壬午) 四十二岁·
本年3月,辞去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之职。约在此之后,改任开国文献馆专门委员。
按:据陈天锡《迟庄回忆录》(第三编)载:“(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府令,考试院呈考试院秘书钱海岳呈请辞职,照准免职。”[8]242
又按:燮赓《钱海岳》一文云:“1938年(钱海岳)任考试院秘书。3年后,改任开国文献馆专门委员。”[6]142上文已辨订钱海岳任考试院秘书事是在1940年中,这里则将钱海岳改任开国文献馆专门委员事姑系于其辞去考试院秘书一职之后。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癸未) 四十三岁
本年6月,应当时主政新疆的盛世才之邀,钱海岳来疆主持《新疆通志》的修纂工作,任新疆边防督办公署秘书处副处长兼《新疆通志》主编。此后不久,钱海岳草拟了《新疆通志》篇目,开始了修志的准备工作。
10月26日,作为新疆教育厅在迪化举办的“史地讲演周”的第一讲,钱海岳在迪化维文会作了《关于新疆通志》的演讲。演讲中重点谈三个问题:第一是对《新疆图志》的评价,第二提出了《新疆通志》初拟篇目,第三提出是修志要注重文笔。讲演全文刊登于本年10月29日《新疆日报》第三版。此演讲稿发表后,在《新疆日报》引起了不同的讨论。但这次修志工作“热闹了几个月后,‘三区’革命爆发,国民党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修志。这次修志工作仅几个月就化为泡影。”[9]41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甲申) 四十四岁
约从本年起,任新疆学院中文系教授。又约在本年 9月以后,任新疆女子学院院长。
按:燮赓《钱海岳》文中云:“1943年,钱西去新疆,任边防督办署秘书处副处长,一年后,改任新疆学院院长,兼任该院中文系教授。”[6]143据其它有关文献记载,钱海岳确实担任过新疆学院教授;但据徐文学《新疆学院院史概况》(《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5辑)一文中记,从1935年到1949年,先后担任过新疆学院院长的是何语竹、俞秀松(化名王寿成)、孟一鸣、杜重远、姜作周、李一欧、盛世才(兼)、程东白、鲍尔汉(兼,即包尔汉)等九人,钱海岳似并未担任过新疆学院院长。
又按:《钱海岳》一文的作者“燮赓”,当是沈燮元、王赓唐两人。王赓唐后来在他的另外两篇文章中,提法和《钱海岳》一文有所不同:在《无锡历史上的史学》一文中称“(钱海岳)抗战前夕去新疆,任新疆女子学院院长”[10]72,在《由钱海岳手稿的发现所想到的》一文中称“抗战开始,钱先生出任新疆女子文理学院院长”[10]133。在“新疆学院院长”、“新疆女子文理学院院长”、“新疆女子学院院长”这三个说法中,正确的应该是“新疆女子学院院长”。据金绍先《国民党反动势力进入和统治新疆》一文记载,1944年9月吴忠信进入新疆任省主席后,即以钱海岳“代替盛世才的老婆邱毓芳任女子学院院长”[11]26;又据王梅堂《民国时期新疆创办的妇女专刊》一文载,新疆女子学院文史科于1945年4月创办《晓风》月刊,在第一期上由“女子学院院长钱海岳为该刊题辞‘石渠旧史’”[12]。
所作《出塞纪行——明十三陵》刊于《新中华》1944年5期,《出塞纪行——云冈石窟造像》刊于《新中华》1944年第6期。
本年为甲申年,距明崇祯甲申年(1644),恰为三百年整。本年秋,钱海岳完成了《南明史》一百卷的初稿。
按:由本年撰成《南明史》初稿,倒溯至当初清史馆诸老鼓励指点钱海岳编纂南明历史,前后约有二十余年;再由本年倒溯至正式开始撰写此书的1931年,也已经有十四个年头。钱海岳在写于“崇祯甲申后三百年日长至”的《南明史·义例》中说,自“受命”以来,“退而尽发家藏,不足,则博搜内府黄案及故家书库,二十年来,露纂雪钞,缄固积十余簏,排比经纬,驰骋往复,磊落乎耳目,旁薄于心胸,时觉有数百卷史事,怪怪奇奇,薄喉冲唇而出……坐曹无事,发凡起例,以此笔消,觕有规模……曝直史馆,日事编摹,乃出旧稿,重加刊正,约以义法,讫今秋而全书成,名曰《南明史》,定为百卷。”在此篇“义例”中,钱海岳还表达了希望“海内大雅君子”继续赐赠南明史料、以供自己对《南明史》作进一步增补修订的意愿:“体关榷史,事系千古,倘海内大雅君子,闻声肸蠁,有于此三朝之政迹文章,以及家乘轶事,可以证明,可以纠缪,可以增益,而归于邃密者见饷,庶几随时修订,则幸甚。”[5]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乙酉) 四十五岁
所作《续修新疆通志刍议》刊于1945年7月29日《新疆日报》。
约在本年底,钱海岳应时任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的宋希濂之邀,兼任军法处长,并曾为为宋部高级军官讲解《资治通鉴》。
按:燮赓《钱海岳》文云:“……宋希濂出任新疆警备司令,钱海岳应宋邀请,前往兼职,为宋部高级军部[官]讲解《资治通鉴》。”[6]143宋希濂任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事在1945年10月,故将钱海岳在宋部兼职事系于本年底。又据张紫葛《在历史的夹缝中——忆张治中先生》一书所记,钱在宋部兼任之职为军法处长。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丁亥) 四十七岁
所作《三百年前汉回合作期间一个回族英雄丁国弥传》刊于《瀚海潮》(汉文迪版)1947年第2期。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戊子) 四十八岁
所作《新疆省立迪化第一女子中学校沿革》,刊于1948年5月15日《新疆日报》。
本年4月,辞去宋希濂部军法处长之职回到南京,继续在开国文献馆任职。
按:张紫葛《在历史的夹缝中——忆张治中先生》一书中,曾叙及钱海岳辞职一事:1948年4月,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宋希濂批示,要处决几个“要犯”,“本来,既经宋总司令亲笔批示,杀掉这么六个人简单得很……但是事有凑巧,竟然出现了特殊发展。宋希濂的这个批示交到总部军法处时,刚好军法处长钱海岳辞职。而且他的辞职事出仓促。原来钱海岳是个文人,在总部颇受同僚将军们的闲气,早不自在,不久前在处长会议上又被副参谋长抢白一顿,心中愤恨难忍,便称病辞职。随即登机飞往兰州,转回安徽原籍去了。”[13]397文中的“安徽原籍”,应为“江苏原籍”之误。
1949年(己丑) 四十九岁
约在本年一月,在随开国文献馆由南京迁往广州时,中途下车,回到家乡无锡。
按,燮赓《钱海岳》一文中记:“随着国民党政府的撤离南京,开国文献馆整个机构往广州迁移。这时他已不想再为国民党卖命了,在南京列车开往广州的行程中,他带了眷属行李,中途在无锡站下了车,回到了久别的家乡,从此生活展开了新的一页。”[6]143据《解放南京》中《文教委员会大专部两个半月工作概况》一文载:开国文献馆(国民党党史研究编辑委员会) “今年(1949年)1月迁广州州,主要史料运台湾”[14]359,故将钱海岳回无锡事系于本年1月。
回到无锡后,钱海岳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七月,无锡国专更名为私立无锡中国文学院,钱海岳任教务长。
按:燮赓《钱海岳》文中记:“1949年,钱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同年4月23日,无锡解放。7月1日,学校改组,更名无锡中国文学院,钱出任教务长。”[6]143但中共华中工委调研室于本年3月编印的《无锡概况》中所记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职员名单中,没有钱海岳的名字;故钱海岳任无锡国专教授,至少也应该是在本年 3月以后的事情。又据唐文治著、唐庆诒补《茹经先生年谱续编》,本年7月 8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经批准改名为无锡中国文学院后,“余任院长,聘王生瑗仲为副院长,严生济宽为秘书长,钱君海岳为教务长,蒋生庭曜、朱生东润、冯生励青等为教授。”[15]
所作《学校沿革,省立女子中学》刊于1949年5月15日《新疆日报》。
1950年(庚寅) 五十岁
本年 5月,私立无锡中国文学院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钱海岳任该学院教授。
本年7月,奉调参加华东革命大学政治研究员学习。结业后,分配至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担任文书工作。
本年10月中旬,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柳亚子由北京南下,于18日至无锡,在城内新生路小南海招待所与钱海岳见面,交流研究南明史的心得。事后柳亚子将钱海岳《南明史》稿十巨册携回北京,并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符定一多次商议,拟组织力量,连同柳亚子本人原藏南明史研究的稿本加以充实修纂。后因柳亚子脑疾复发,南明史的编纂计划中辍,乃于1951年中将钱稿寄还。
按:吴雨苍《柳亚子在无锡》一文中记柳亚子与钱海岳因研究南明史而结缘的因由:“他(柳亚子)和柳老都是毕生研究南明史的。柳老由于抗战期间在上海孤岛时所编写的《南明史料》已经散佚,他从当时无锡人朱朴之所编的《古今》杂志上知道钱海岳先生也研究南明史,巳积有巨帙。后来柳老到了香港,曾写信给无锡的柳非杞先生,希望通过吴稚晖的关系,向钱海岳先生索阅。因为钱海岳和吴稚晖夙有渊源,柳老知道钱要求将南明史印行而缺乏经济力量,他建议柳非杞先生请吴稚晖推荐给当时的考试院长戴季陶设法支援印行。后来钱海岳先生由重庆转到新疆盛世才处任职,当时,盛世才对重庆去的人都心怀叵测,钱海岳先生在他幕下,只能苟全性命,终日以著述南明史为遣。钱海岳先生将这部正在撰写修订的《南明史稿》从南京带到重庆,又从重庆带到新疆,抗战胜利,又从新疆带回无锡,毕生搜集资料,不遗余力,洋洋数十万言,积有十巨册之多,朱墨错杂,犹未完稿。”该文中又记钱、柳见面时,仅仅是“将第一册目录,带给柳老请教”[16]。但据金绍先《关于柳亚子先生——从台湾旧友来信谈起》一文中记,钱与柳见面时,应该是将十巨册稿本都带去了,并由柳事后“携回北京,知获至宝”[17]202,后乃有柳亚子与符定一商量充实修纂之事(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一书中记“1950年冬曾于柳亚子先生处见其稿本百卷”[18]400,也可证实这一点)。金绍先文中又记,柳亚子1951年曾给金绍先写信云“钱海岳同志在大学教书,要把《明史稿》送审,而我又脑疾复发,南明史的编纂计划,看来只好暂停。现已决定将钱稿寄还。”[17]201
又按:柳亚子将《南明史》稿本带回北京后,还曾抄录一份留存。中华书局《南明史》的“出版说明”中曾记:“1950年10月,柳亚子专程到无锡拜访钱海岳,向其借阅《南明史》稿本,回京后抄录一份(此抄本今藏中华书局图书馆,有齐燕铭题记:‘此系柳亚子先生从原稿抄录。亚子先生逝世后,柳夫人举以为赠,兹以贻中华书局收藏’……”[5]。
1951年(辛卯) 五十一岁·
本年11月,随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由无锡迁居苏州。
1952年(壬辰) 五十二岁
本年11月11日,时在复旦大学任教的顾颉刚由上海至老家苏州,与钱海岳等人会晤,这可能是钱海岳与顾颉刚的订交之始。第二天,顾颉刚开始阅看钱海岳的《南明史》稿本。
按:上述事见《顾颉刚日记》。《顾颉刚日记》日记中提及钱海岳之处甚多,在1952年11月、12月,1954年4月、5月、10月、11月,1954年2月、3月、7月、11月,1956年7月和1963年12月的日记中,均有对与钱海岳过从交游或书札往返的记载。
1956年(丙申) 五十六岁
本年中,钱海岳在新建立的江苏省博物馆工作,定职为助理研究员。
按:燮赓《钱海岳》一文记:“江苏建省以后,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与苏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合并,钱调江苏省博物馆工作。1956年定职为助理研究员。”[6]1441953年12月,江苏省文化局决定撤销苏南区、苏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苏北、南通博物馆,于苏州原太平天国忠王府建立江苏省博物馆筹备处;而江苏省博物馆的正式建立是在1956年,故“钱调江苏省博物馆工作”当亦在是年。
1957年(丁酉) 五十七岁·
本年5、6月间,钱海岳被选为苏州市政协委员。
1958年(戊戌) 五十八岁
约在本年中,钱海岳随江苏省博物馆由苏州迁居南京。
1960年(庚子) 六十岁
本年中,调入南京图书馆,参加由江苏省委宣传部委托省文化局组织的《江苏省通志稿》的校订整理工作。
按:《江苏省通志稿》是江苏自清康熙六年(1667)设省以来官修的第一部省志。清宣统元年(1909),于南京龙蟠里设通志局,自此以后,前后越数十年,经五次纂修和整理补充,本年开始的是其中第四次的整理校订,历时两年,但其后因受“左”的思想影响,仍未能正常出版。后该书经再一次标点整理后,于1991年4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调入南京图书馆后,钱海岳因其“馆中藏书丰富,恣其涉猎,遂得充实其著作”[19]327。
1962年(壬寅) 六十二岁
约在本年中,应南京大学校长郭影秋之邀,钱海岳到该校历史系讲授南明史。
按:燮赓《钱海岳》一文记:“以治南明史蜚声史学界的学者郭影秋出长南京大学,钱找到了知音。郭聘请他到该校历史系讲授南明史。”[6]144文中未记此事之年份。但据秦凯《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的回顾与展望》一文载:“……在郭校长的关怀和帮助下,1962年组建明清史研究室,作为系一级的小型科研集体,并从这年起招收了第一届明清史研究生。当时该校历史系从事明清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有陈恭禄、胡允恭,王拭、洪焕椿等人。此外,在南京学术部门工作的明清史学者,还有钱海岳、朱偰等人,在业务上取得了协作。”[20]因将此事姑系于本年。
本年中,南京大学校长郭影秋主持召开“李定国和郑成功逝世30 0周年学术讨论会”。钱海岳向讨论会递交的论文为《郑成功在军事上的贡献》,此文后刊于《南京大学学报》1962年第3期。
在“李定国和郑成功逝世30 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郭影秋提出编印《晚明史籍基本丛书》的建议,由钱海岳与谢国桢、朱偰、胡允恭、陈恭禄、汪长炳等专家学者组成丛书编委会,着手拟定书目、编例和工作步骤,确定书目 70种,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承担出版任务。后因“文化大革命”,这一工作被迫停止。
按: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拟将钱海岳、朱偰等学者点校整理完成的28种史料排印出版,名曰《明季史料丛编》,后似仍未及印行出版。
1963年(癸卯) 六十三岁
约在本年,历史学家谢国桢至南京查阅史料,与钱海岳见面,并看了《南明史》全稿。后谢国桢在其所著《晚明史籍考》中,称钱海岳“治学之勤,老而弥笃,修订史稿,用力不辍”;将《南明史》的“义例”的部分内容采入所著《晚明史籍考》,并评价此书之特点云:“明室南迁,戎马仓皇,民族抗斗,史有足征;而典章制度、经济基础则难以搜检,著者能于纪传之外,撰为志表,用意可谓至善。”[18]4001964年(甲辰) 六十四岁
本年9月,当选为江苏省第三届政协委员。
1965年(乙巳) 六十五岁
至本年中,钱海岳仍在继续对《南明史》进行修订。经过二十余年的修订,该书已由原来的一百卷增加至一百二十余卷。
按:中华书局《南明史》“出版说明”载:“据朱偰1965年3月11日日记记载,当日下午往南京图书馆山西路分馆校对地方志卡片目录,遇钱海岳,谓‘渠犹在孜孜不倦整理《南明史》。’”[5]
1968年(戊申) 六十八岁
本年1月14日,钱海岳逝世。
按:燮唐《钱海岳》一文云:“1968年1月14日,钱含冤逝世于南京。”[6]145《顾颉刚日记》中两次叙及钱海岳死事,1971 年6 月7 日日记云:“午,(顾)潮同学堵炳元来,乃知江苏文管会中分两派,69年两派斗争,钱海岳竟成牺牲品,被掖至明孝陵推下跌死。”[21]3171979年4月1日日记又云:“堵仲伟来,谈钱海岳事,……钱海岳以四十余年之力整理南明史,书方成而文化大革命运动起,以其曾表章郑成功,被诬为宣传蒋介石反攻大陆,拉之至明孝陵,从上推之下,随跌死。年才六十七耳。”[21]641录以备考。
表 后
钱海岳辞世后,其一百二十卷本的《南明史》的草稿与誊清稿也同时被查抄,下落不明。
据中华书局《南明史》“出版说明”所记,1974年4月,顾颉刚承周恩来总理之命,主持《二十四史》的点校整理工作。该月13日,顾颉刚作《整理国史计划书》,其中特别提到:“清代统治者为要湮灭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对于入关后十八年的南方汉人政权竭力抹煞,致《明史》中记载寥寥,无从见到民族斗争的事实,但汉族的零星记载尚多流传。清亡以后,如柳亚子等甚思作系统的整理,终未如愿。钱海岳独竭数十年的精力,编成纪传体的《南明史》百数十卷,足备一代文献。只因他不喜社会活动,所以知道这部新史的人极少。他已于前数年去世,稿本在宁在锡不可知,须派员前往查询。”“如能觅得,应置《明史》之后。”[5]就在写此文后不到两个月,顾颉刚从钱海岳外孙堵炳元那里得知“其《南明史》抄有复本,两派各取其一,其下落遂不可问”[21]317。
此后,经过钱海岳家人的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南明史》的誊清稿,但只有前九十六卷,所幸的是后二十四卷的草稿也保存了下来。在顾颉刚1979年4月和5月写的日记中,频繁地记录了与《南明史》相关的事宜:4月1日,钱海岳女婿“堵仲伟来,谈钱海岳事,出示《南明史稿》目录及引用书目”[21]641。据中华书局《南明史》的“出版说明”所记,顾颉刚当天并曾作题跋云:“余当1971年4月,承周总理命,主点校《二十四史》,参加出版会议,即曾提出寻求此书,次于《明史》之后、《清史稿》之前。时同人以为应俟《二十四史》点校完成后再议。今全书已完成矣,此稿适出,其当与国家出版局及中华书局主事者筹商之。”[5]4月3日,“堵仲伟来,送《南明史稿》全部。”[21]6424月4日,王煦华遵顾颉刚之嘱清点《南明史稿》,“共三十二册,三千三百八十四页,每页五百字,合计一,六九二,○○○字,加以整理,真一大工程也!”[21]642在4月13日的日记中,顾颉刚说:“予之心事,有三部书当表彰:一、吴燕绍《清代蒙回藏典录》;二、孟森《明元清系通纪》;三、钱海岳《南明史稿》。因与煦华谈之,他日有便,更当与胡乔木院长言也。”[21]6464月14日,顾颉刚“写李文实长信,嘱其编《南明史稿》”[21]646。5 月9 日,中华书局赵守俨、吴树平来访,商议出版钱海岳《南明史》问题,“守俨表示要在局内开会决定”[21]656。第二年,顾颉刚逝世,《南明史》整理出版之事,又被搁置了下来。
2003年10月,中华书局与钱海岳女婿堵仲伟取得联系,正式决定整理出版《南明史》。2006年,钱海岳《南明史》十四册终于由中华书局印行问世。2011年5月,钱海岳家人将《南明史》一百二十卷手稿无偿捐赠给无锡档案馆入藏。
[1]卜永坚.钱海岳及其《南明史》:中国现代史学界的幽光[J].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9,(49).
[2]顾颉刚.清代朱卷集成:182[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92.
[3]钱海岳.海岳文编[M].无锡:能史阁刊本,1932.
[4]朱朴.忆钱海岳(兼介绍其文集)[J].古今,1943,(34).
[5]钱海岳.南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燮赓.钱海岳[A].王赓唐.无锡历史名人传:第一辑[C].无锡: 1988.
[7]南明史·出版说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25[C].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4.
[9]崔书杰.地方志工作手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8.
[10]王赓唐.知半斋续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1]金绍先.国民党反动势力进入和统治新疆[A].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
[12]王梅堂.民国时期新疆创办的妇女专刊[J].新疆大学学报,1996,(1).
[13]张紫葛.在历史的夹缝中——忆张治中先生[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4]南京市档案馆编.解放南京:下[C].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
[15]唐文治著,唐庆诒补.茹经先生年谱续编[Z].无锡.1956.
[16]吴雨苍.柳亚子在无锡[A].无锡文史资料:第九辑[Z]. 1984.
[17]金绍先.关于柳亚子先生——从台湾旧友来信谈起[A].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中国革命博物馆编.柳亚子纪念文集[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18]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9]顾颉刚.钱海岳传略[A].顾颉刚学术文化随笔[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20]秦凯.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的回顾与展望[J].清史研究通讯,1988,(2).
[21]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十一卷 1968-1980[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
(责任编校:傅宏星)
K825.8
A
1673-2219(2012)10-0074-07
2012-03-20
刘桂秋(1959-),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