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2012-04-08欧华恩潘利锋
欧华恩 潘利锋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永州 425100)
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欧华恩 潘利锋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永州 425100)
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美的内涵,挖掘出这些美的内涵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品位,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鉴赏英美文学作品,去体会英语语言美,获得关于生与死的正确审美体验,并提升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审美情趣。
英美文学作品;文学鉴赏;高尚审美情趣;水平提升
审美情趣又称审美趣味,是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审美情趣来源于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又决定着人的审美标准。正因为审美情趣对人的审美观有如此 重要的影响,所以,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把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教育除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外,还应该包括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和智慧教育。审美教育就是立足于蓄志养气、陶情怡性、崇美扬善的全面教育和发展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整体文化素质和人文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英语专业的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美文学知识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学家们深入生活,结合他们对社会的观察与深入的思考,他们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文学作品。英美文学作品包罗万象,涵盖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众多门类,包含着形象生动的语言美、错落有致的结构、千人千面的形象美、绵延不绝的意境美以及复杂深刻的哲理美等,带领和帮助学生欣赏这些作品应该成为我们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知名学者虞建华先生指出的那样,“文学课程重心是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所难以取代的”[2]。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美好高尚的审美意识和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独特而丰富的审美个性,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 引导学生鉴赏作品,认真体会作品的语言美
关于语言的定义有很多,简而言之,语言是一套用作人类交际的任意的有声音的符号系统。早在1921年语言学家Sapir对语言做出了详细的定义:“语言是一种人类通过采用自动产出的符号来交流思想、感情及愿望的非本能的方法。”[3]语言学家胡壮麟说:“我认为,语言和文学两者应是互补的。文学本身应该是优美的语言,学习文学作品,能学到最好的语言,而语言是个总的概念,必然包括语言这个语类。”[4]伍铁平教授在《普通语言学概要》中指出:“在传统的伙伴中,和语言最密切的是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要用语言创作,通过语言鉴定、评论文学作品也必然涉及到它的语言。所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必须精通它的语言。反之,一种语言的最精彩、最丰富的作用是集中在文学作品里面。文学是使用语言的典范,为学习语言提供最好的榜样,为研究语言提供理想的材料。”[5]
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学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通过阅读与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学到规范的书面表达语,可以扩大词汇量,可以领略不同风格的文采,可以提高语言理解及应用能力,还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一言以蔽之,语言与文学不可分离。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语言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引导学生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家都是语言巨匠,他们在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同时,也用他们的文笔丰富本民族的语言,为各自民族语言的发展作出贡献,英美国家的文学家亦不例外。文学是词汇和句法结构使用的范例。文学语言与日常生活用语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它是日常生活语言的一种最优美的表达形式,一种升华了的语言。英美文学作品包含着各个时代、各个阶层浩如烟海的词项(lexical item)、习语(idiom),习惯表达法(idiomatic expression)。这让学生在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无疑还有助于他们欣赏美的语言。而且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所含有的词汇体现了不同的形态特色,反映了该民族语言的词汇发展状况。学生在学习文学中自然增加有关词汇形态变化知识,较全面地了解目的语的词汇发展和英语语言的魅力。比如,英国的乔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用英语写作的人,正因为他,英语成为文学语言;也正因为他使用了伦敦方言,伦敦方言成了现代英语的基石。通过阅读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学生对中世纪的英语有了了解。又比如,班扬在他的《天路历程》这部宗教寓言故事中使用标示名来命名人名和地名,天路历程》上卷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人物,仅仅这一百多个人物中,就有多达九十三个人物的命名都使用了标名。如这里面出现的Simple,Sloth,Presumption这三个人物,正如他们的标名分别所指,是愚陋,懒惰和自恋的化身。标名寓意深刻、生动形象、新颖别致、讽刺辛辣、诙谐幽默,将含蓄的意义、深沉的感情新鲜别致地表达了出来。又比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那句话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早已深入人心,被读者广为引用。又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较多的方言土语,学生在接触并理解了这些语言后,对美国的地方主义色彩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英语的语言美还体现在它的音韵美。众所周知,音乐是想象的艺术,而且音乐是最能直接打动人的艺术。文学作品的音乐性特点或者说音韵美,表现在语言节奏的和谐与变化的统一中。如,美国诗人惠特曼写的Oh Captain! My Captain!就体现了较强的音韵美:这首诗首先有统一,每一节的开头几乎都是 Oh Captain! My Captain!而结尾都是 Fallen cold and dead;其次就是有变化,这首诗中间的长短句或者短语错落有致地排列;这就表明在同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和谐。整首诗歌读起来就像一曲流动的音符,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音韵美的感受。英美诗歌中有很多都是通过头韵、行内韵、半谐音、尾韵以及大量的元音和辅音的重复使用等手段来表现音韵美的。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美读”,即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体会英语抑扬顿挫的韵律和节奏,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美的境界,从而与作者情感共鸣,心灵相通。
英语的语言美也体现在它的修辞美。英美作家都会在作品中使用各种修辞手段来为作品增色,英国著名的散文作家培根就是一个榜样。在《论学习》这一名篇中,他使用了大量的平行结构(排比句)、层进、隐喻和明喻等多种修辞手段,言简意赅而又逻辑性强地表达了关于读书的深刻哲理,读来令人回肠荡气而又发人深省。更多的诗人利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绝不能错失了让他们欣赏英语修辞美的良机。
英语的语言美同时也体现在它的意象美。英美作家在小说尤其是诗歌中常常会通过意象来传达他们的情感。著名的意象派诗歌的领军人物庞德深受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意象诗歌的影响,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与其在一生中写浩瀚的著作,还不如在一生中呈现一个意象。由此可见,在创作中运用意象对他来说多么重要。在他的意象主义诗歌代表作《在地铁站》中,他使用了一个主意象 faces,同时他还使用了两个次意象 petals和 apparition。他在这仅有两行的诗歌中把这几个意象叠加,达到了一种传神的效果。花瓣本身就有色彩,湿漉漉给人一种苍白、朦胧和虚幻的感觉,而当花瓣和面孔这两个意象叠加时,面孔便有了柔软红润的颜色。人群中若隐若现的面孔叠加到黑湿的树枝上开着的花瓣上,这就形成了庞德所说的“理智与情感瞬间的复合体”。Apparition牵动的是读者的视觉和触觉,apparition和faces构成了一幅光与影的组合画卷:在巴黎的地铁站里,灯光忽明忽暗,人影如鬼影、幽灵,稍纵即逝,朦胧而又神秘。Faces是apparition的载体,是混乱不堪、嘈杂拥挤的地铁站中的亮点。这样,apparition衬托的faces就犹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达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Petals牵动的则是读者的视觉。诗人把花朵的美丽、令人赏心悦目的特点投射到潮湿闷热的地铁站中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儿童和妇女的漂亮的脸庞上,这不禁使读者联想到了中国古诗中说的“云想衣裳花想容”,这样的效果真可谓传神。这样的意象美是我们引领学生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时不能忽视的。
二 引导学生鉴赏作品,获得关于生死的正确审美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中国人的死亡观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他的意思就是说人如果连“此生”都照顾不好,何谈照顾“来世”。孔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务本求实,关注现实感性生命的愉悦,对生活负责,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寻,而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儒家文化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中国人表面上乐观坦荡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死亡的深深的悲哀和恐惧,因为“死”就意味着对“生”的彻底否定,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死亡是中国传统文化忌讳的话题,所以,中国文学作品中通常都是回避死亡这个话题的。即使有所涉及,也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密不可分。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中国文学作品所涉及的死亡话题大部分都追求所谓的“死得其所,重如泰山”,或者“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精神境界,而忽视了生命本身的感受和生命的原初意义。
而西方文化则不同,西方文化源于西伯来文化和希腊理性精神,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西方文化认为人的一生由许多不确定性事件组成,惟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历代哲人不仅从理论方面对死亡进行了系统阐释,而且在实践方面也创造了流传千古的典范,如苏格拉第、布鲁诺等人以他们自己的生命丰富了死亡的内涵。基督教或天主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使西方人能更坦然地讨论死亡问题,从“死”的思考悟出“生”的理性。
关于死亡的话题也是英美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探讨到的问题。艾米莉·狄金森,这个天才的女诗人,在她那首著名的诗歌《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中描述的死神是有好的,因为她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而死神却友好地停下来等她。狄金森认为:正如植物有荣有枯,动物有出生、成长、死亡,然而,不变的是永恒。所以,死亡是通往永恒的必由之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从出生、成长、成熟到衰亡的规律,这一规律也正是宇宙的规律。狄金森是主动的,因为她能以及其坦然的态度面对死亡。
埃德加·爱伦·坡,一位诡异的文学奇才,在他的《创作的哲学》中提出了自己的创作主张。他认为:当死亡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是最富有诗意的。美妇人之死亡无疑是最有诗意的主题——而这主题由悼念亡者的恋人口中说出是再也恰当不过的了。他的诗作《乌鸦》就是以这一主题为基调的。在这首诗中,坡一次次地铺设死亡场景,他的一次次希望都化作了乌有。他有意识地选择乌鸦来表达他最热衷的主题——死亡,通过乌鸦这种不祥之鸟来寄托他因为失去爱妻的最大限度的悲恸与绝望。如果仅仅满足于坡描述的死亡意向和死亡场景,而不追究这种描写的深度意向,我们就会和这位诡异天才的内在灵魂失之交臂。众所周知,迷恋死亡并非健康的精神状态,铺设死亡场景也不是人们喜爱的理想境界。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坡铺设死亡场景、建构死亡意象,其终极的眷念是征服死亡的霸道,从反面歌颂生命的凯旋。换而言之,无论何等荒凉、凄厉和恐怖,坡的诗歌意境都将唤起一种审美意趣,激励人们去追寻一种生命的真实。
罗伯斯特·弗罗斯特国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是人们心目中未受封的桂冠诗人。他先后四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过政府颁发的荣誉勋章,并且是美国唯一被邀请在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朗诵诗作的诗人。他本人认为《雪夜林边停》是他写得最好的诗歌之一。这首诗中的叙述者是一个在一年中最冷最黑的夜晚骑马旅行的旅行者,偶然地停下来,凝视着被积雪覆盖的树林而驻足不前。读过此诗的人不禁要问:雪夜中的森林为什么对这个旅行者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森林之美背后隐藏的究竟是什么?是神秘静谧的大自然,或者是,同样神秘静谧的死亡?在这首诗歌里,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树林是银装素裹、幽深神秘。“我”就是被这样的森林而深深吸引的。在“我”的眼里,这片树林简直就是一个最好的,理想的归宿之地,因为它让“我”忘却了世俗的一切喧嚣和烦恼,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彻底的放松和慰藉。当然在这首诗里,这片树林象征的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再也不用去想如何去赚钱养家、如何讨好上司、如何与周围的人周旋等等。人们在这里没有苦恼,没有伤悲,只要尽情享受这平和的世界即可。当然这样的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有人认为这里的黑暗,树林和雪都象征着作者对死亡的渴望,因为只有死亡才能带来这样一个“极乐世界”。弗罗斯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有传记作家指出,这首诗是诗人根据其亲身经历写成的。周伟驰先生曾有介绍,弗罗斯特于1905年圣诞节前夕冒着寒冷到城里去卖鸡蛋,想以此给孩子们买点圣诞礼物,然而鸡蛋没有卖出,他就没有钱给孩子们买圣诞礼物。满载希望而去,一腔失望而归。回家途中,他看着林中的雪景,泪水夺眶而出。[6]回顾弗罗斯特的人生经历,我们知道弗洛斯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新英格兰的农场劳作度过的。1905年前后,他穷困潦倒;他11岁时就失去了父亲,1900年,他又失去了慈爱的母亲。难怪,雪夜打森林经过时,身心俱疲的他很想停止人生的旅程。然而,他突然想起自己尚有未履行的诺言——实际上就是他人生的责任和未竟的事业。于是,他策马前行,继续他人生的征程。这就体现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的“向死而生”的哲学智慧,那就是:一个人在死之前要好好地活着,要活出人应有的价值,要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责任。
目前,在大学、中学、甚至是小学,都会有学生自杀的现象发生,真是令人扼腕叹息。这表明许多青少年学生对生死问题的认识是蒙昧的,对生命历程中的各种困扰也不能作出正确评估和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所以,在引领学生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时,一定要让学生深刻领会英美作家对待死亡的态度,因此而获得关于生与死的正确审美体验。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珍惜肉体生命;另一方面还要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使他们获得精神的超越,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 引导学生鉴赏作品,陶冶乐观向上的审美情趣
英美许多作家是在逆境中进行创作的。即使身处逆境,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却表现出了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创作出了不朽的《失乐园》。那么,《失乐园》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呢?弥尔顿极力反对保王党,他积极参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由于为资产阶级政府工作任务繁重,他不得不日夜工作。不久,视力开始下降,医生警告他必须停止用眼,否则他将会失明。但他拒绝了医生要他放弃繁重的阅读和写作工作的劝告,继续勤奋工作。最终,到了1652年,他双目完全失明。不久,妻子病故,给他留下了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女孩,最大的也不过6岁。1660年,王政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被释放后,他便开始了《失乐园》的创作。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弥尔顿成功的塑造了撒旦这一不畏艰难、敢于反抗强权的斗士形象,表现出了一种敢于与生存环境作坚决斗争、敢于反抗的真正的英雄主义。在崇尚自由的撒旦领导下,反叛的天使们群起反对上帝,但他们与上帝及其支持者的对抗中落败,撒旦和他的信徒因此被逐出天国,被关进了地狱,从此受尽折磨。但是,就在火焰与毒气弥漫的地狱里,撒旦和他的信徒们毫不气馁。撒旦斗志高昂,绝不屈服,他以超人的毅力忍受着所有的苦痛,并且满怀激情的争取斗争的最后胜利。很多评论家认为,撒旦这一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反叛诗人弥尔顿借撒旦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查里二世的蔑视与愤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革命斗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像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论无神论的必要性》,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论无神论的必要性》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在结识了葛德文的女儿玛丽·葛德文后,他倍觉和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的那场仓猝的婚姻只是将两个人绑在一起来承受一种折磨。于是,他和玛丽·葛德文相爱了,出走至欧洲大陆同游,他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理想纯洁到连最严苛的批评家也无法致词。然而,雪莱的妻子投湖自尽了。雪莱的婚姻一开始就被他的敌人当作最好的武器来攻击他,此时,他的敌人更是拿此事大做文章,对他进行人生攻击。大法官将他的两个孩子的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被迫背井离乡远走意大利定居。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雪莱创作出了他那脍炙人口的《致云雀》和不朽的名篇《西风颂》。
《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之一。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在诗中,雪莱这样描述云雀和它的歌声: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穿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
整个大地和大气,
响彻你婉转的歌喉,
仿佛在荒凉的黑夜,
从一片孤云背后,
明月射出光芒,清辉洋溢宇宙。[7]
云雀欢乐地在天空上飞翔,沐浴着明亮的光辉在飞行,任何的艰难险阻,任何的困难压迫都不能阻止它的飞翔,都不能扼止它的歌唱。从“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的云雀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昂扬向上的、乐观不屈的、自由自在的大自然的精灵在倾诉着对自然的热爱,在倾诉着对世界的热爱。这歌声又何尝不是诗人雪莱的歌声?从云雀的歌声中,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雪莱的灵魂在歌唱。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欢快的歌声根植于人类伟大而深厚的精神之中,这样的声音以及这歌声所表达出来的乐观的不屈服的精神,构筑了一个走向自由、走向解放的人类的形象。
在《西风颂》中,雪莱塑造了一个“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的西风形象。他歌唱西风不仅扫除了残枝败叶,而且“送飞翔的种籽到它们的冬床”。待到来年春天,西风的妹妹——东风驾临大地,就会“蓓蕾儿吐馨”,“漫山遍野铺上了姹紫嫣红”,出现一个春光明媚的新世界。全诗共五节,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从形式上看,五个小节格律完整,可以独立成篇。从内容来看,它们又熔为一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第一节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籽。第二节描写西风搅动天上的浓云密雾,呼唤着暴雨雷电的到来。第三节描写西风掀起大海的汹涌波涛,摧毁海底花树。三节诗三个意境,诗人幻想的翅膀飞翔在树林、天空和大海之间,飞翔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形象鲜明,想象丰富,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歌唱西风扫除腐朽、鼓舞新生的强大威力。从第四节开始,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描写西风的气势转向直抒诗人的胸臆,抒发诗人对西风的热爱和向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中心思想仍然是歌唱西风。在诗歌的第五节,诗人表达了自己要和西风融为一体、化作西风去传播革命理想进而催生新的世界的强烈愿望。“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诗歌的结尾,诗人以这一千古传唱的名言结束了这首诗歌。这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将乐观向上、明亮高昂的主题推向了高潮。
目前,不少的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对集体、对他人漠不关心,整天无所事事,一味抱怨环境不好,倍感前途渺茫,因此情绪低落而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引领大学生鉴赏英美文学作品,让他们感受作品中传达出来的那种催人奋进、乐观向上的力量,这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事情。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6.
[2]虞建华.“致知”是一种最高的学习[J].郑州大学学报,2002,(5):7-8.
[3]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Harvest Books,1955.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周伟驰.小诗大境界[J].读书,2002,(2).
[7]江枫.雪莱诗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I109
A
1673-2219(2012)10-0070-04
2012-08-06
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大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与英美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370)。
欧华恩(1965-),男,湖南宁远人,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潘利锋(1955-),男,湖南汨罗人,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世界文学。
(责任编校: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