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谭嗣同诗歌中的江河意象

2012-04-08王娟娟

关键词:谭嗣同江河江水

王娟娟

浅论谭嗣同诗歌中的江河意象

王娟娟

谭嗣同诗歌中创作了许多鲜明的意象,这些意象寓意深刻,描写生动,无疑给他的诗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其中“江河”意象是众多鲜明意象之一。试从江河意象在谭诗中的意义、谭诗中江河意象的地域特色、江河意象描写中的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来揭示谭诗的丰富内容及艺术特色。

谭嗣同;诗歌;江河;意象

“谭嗣同才华横溢,在近代思想界有‘慧星’之称,他的诗写得有气势,有意象,有韵味,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1]他的诗歌形象鲜明,意象丰富,如谭诗中有“落日”“雁”“星月”“剑”等丰富意象。江河意象以其独特的意蕴在谭诗中别具特色。谭嗣同诗歌主要集中在《莽苍苍斋诗》三卷中,其中包含江河意象的诗歌约有40多题。水,人类的生命之源。老子云:“上善若水”,水也象征着纯净、美德和变通。当涓涓细流汇聚成浩瀚江河时,那澎湃的气势自然会引发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吟咏为之动情。而“江河”作为一种意象常常给人一种阔大的意境,或冷寂空旷或古直悲凉、或壮阔绝美。在古代诗歌史上谭嗣同不是使用江河意象第一人,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谭嗣同诗歌主要集中在《莽苍苍斋诗》三卷中,其中包含江河意象的诗歌约有40多题。谭诗中的江河意象因其所处的历史时期、特殊的人格精神和人生遭遇而具有着丰富的内涵。

江河象征着大自然的坚强力量,它总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冲决的勇气,在谭诗中既有“汉水落天上,飞桡下急滩”[3]的壮美江河,也有“蛙声为语随鞭影,水态山容足性灵”[3]的优美江河,因此谭诗中的江河意象兼具了动和静的双重美。

一 冲破藩篱,勇往直前

水是最柔软的物质,却又是最锋利的物质,水既有绿波荡漾的温柔,也具有滴水穿石的坚韧。当浩浩大波奔涌而来时,江河就形成一种力量,此时人类只有敢于拼搏,激流勇进,才可以获得无穷的勇气。在谭诗中,就有不少江河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冲破藩篱,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如《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如果说前二句写阅尽沧桑、险峻绵邈的山川形貌,后两句则用河流湍急的客观景物来隐喻诗人冲决束缚、勇往直前的主观心志。由此可见,这首作于光绪四年(1878)初入关时的绝句巧妙的运用江河意象表现了他冲决藩篱,向往自由的少年情怀。又如写于光绪十五年(1889) 的《出潼关渡河》中:“平原莽千里,到此忽嵯峨。关崄山争势,途危石坠窝。崤、函罗半壁,秦、晋界长河。为趁斜阳渡,高吟《击楫歌》”也运用了江河意象,虽此诗的描写范围和表现力度超过了前诗,但其折射的诗人心志却是前后一致的:山河险胜,困难当前,诗人借击楫中流的事来抒发不畏艰险、奋发有为、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远大抱负。在谭诗中江河意象表达此种情怀不在少数,如《秋日郊外》:“边风挟沙起,河水拆冰喧”,巧用河水破冰奔腾暗喻冲破阻碍。

明代祝允明强调艺术家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他在《送蔡子华还关中序》中有“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祝允明认为,艺术创作需要‘才’,‘才’是为了表现‘情’,‘情’是由‘境’引发的,而‘境’则是在生活经历中获得的。”[4]因此谭诗中江河意象“冲破藩篱,勇往直前”的意蕴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因母亲徐五缘“性意而肃”, 谭嗣同自幼就“倔强能自立” , 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成年后的“ 十年漫游” , 陶冶出他性格中的坚韧刚强和对封建伦理纲常“桀骜不驯” 的叛逆, 历炼出一种顽强、勇于为正义事业献身的意志力。不管前途如何艰险, 也不管敌人如何凶残, 谭嗣同始终“坚韧自力”,勇往直前。

二 时光易逝,岁月不再

江河奔流一去不返,站在历史高度的诗人鲜明地感到时间就像这奔腾远去的流水一去不回,自己的青春年华也在这充满血腥的动乱年代中悄然而逝。在谭嗣同的诗中最能表达这一思想的,就是《别意》,“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返!……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诗人用水的流逝不复返委婉地表达了送别友人远行时慨叹再会无期,欢乐时光难续的凄凉心境。此时的江水蕴涵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此外在《鹦鹉洲吊祢正平》中“江渚去邺城,迢迢复几许?”在这首吊唁亡人的诗歌中,诗人因感叹江水流逝,想到先祖的赫赫功绩,而抒发了自己因生不逢时、不能建功立业而虚度年华的悲伤情感。在《汉上纪事四篇(其一)》这首怀古咏史诗中,诗人用“沧海横流日,长城入款年。雁臣皆向北,马市亦南迁。”的诗句站在广阔的时间视角和现实的高度回望历史,从而抒发时光流逝、环境变迁的历史情怀。

“谭嗣同出生的年代,正是清朝走下坡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趋向尖锐的时代,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虽然失败,但是不断涌现的农民起义军坚持进行战斗给清朝统治者以严重打击。英法俄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酝酿着割夺中国边境领土的狂潮。”[5]这个时代是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时代。年轻的谭嗣同在科举道路上屡试屡败,封建束缚下的枷锁重重和黑暗颓败的社会现实很容易让诗人感到时间的无情、世事的无常,江水的流逝此时就是诗人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 凄凉意境,愁从心生

谭嗣同诗歌中的江河意象还善于刻画一种孤寂冷清的凄凉意境,以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感慨遭遇的忧怀之感。这种诗作常常是与诗人的夜晚行路有关。如《角声》:“江汉夜滔滔,严城片月高。声随风咽鼓,泪杂酒沾袍。思妇劳人怨,长歌短剑豪。”这首诗中,诗人用奔腾的江水来比喻壮士的情怀,由此反映边塞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抒发了诗人壮志难成的愁苦情怀。又如《夜泊》“戍楼孤角语,残腊异乡愁。月晕山如睡,霜寒江不流。窅然万物静,而我独何求。”诗人用霜寒中停止流动的江水映衬了夜色的凄清与寂静,”用戍楼的低语反衬万物的安静,从而准确地反映出一个羁旅行役的游子浓浓的思乡愁。在《秋夜》中,“何来风万壑,城北涌惊涛。众籁当秋爽,孤吟入夜豪。寒中鸡口噤,雨背雁声高。无梦欲忘晓,诗肠转桔槔。”诗人在一个有风的凄清秋夜,听着城北涌动的江水声辗转反侧,离乡之愁、感世之忧汇聚成江水一般的波涛在诗人内心涌动着,此时,夜更加寂寥,愁从心生。

光绪二年(1877)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任甘肃巩秦阶道,谭嗣同随父开始长达十年的南北游历。期间,他或呼朋引伴驰骋于塞外边疆,或南北省亲,屡赴南北科试,在不停地辗转于南北两地间,诗人无疑在领略山河壮丽的同时也要体味着世间冷暖和羁旅行役的疲惫孤独,于是诗人用诗歌的形式,记载了他对于祖国山河的游历,抒发了他对于人生、历史、现实的感慨。 生在风雨飘摇的晚清,眼见国家的衰变,作为一个兼济天下的读书人,他自然不会对离乱的社会现实视而不见,再加上多年漂泊的乡愁,所以在谭嗣同诗歌中描绘出的清冷意境就抒发了由心而生的忧愁之感,其中多通过夜色中的江河意象反映出来。

[1]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二卷)[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册)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3]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上册)[M].中华书局,1981.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邓潭州.谭嗣同传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

ClassNo.:I206.5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BriefDiscussionofRiverImageinTanSitong'sPoetry

Wang Juanjuan

Tan sitong created many clear-cut images in his poetry, these images are of profound meaning and vivid description, and no doubt a great addition to his poetry's rich content, among which "River" is one of many vivid image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richnes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an’s poems from the aspects of meanings of river in his poetry,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his river image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river image in his poetry.

TanSitong;poetry;river;image

王娟娟,硕士,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邮政编码:730070

1672-6758(2012)01-0111-1

I206.5

A

猜你喜欢

谭嗣同江河江水
唱不尽心中的春江水
江河里的水鸟
狱中题璧
江河 万古流
那年的江水
共饮一江水 亲如一家人
江河治理的新思路
——刘国纬的《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简介
论谭嗣同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春江水暖图
谭嗣同殉难百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