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2012-04-07刘春平刘亚玲赵淑肖何英杰
刘春平,李 彤,陈 强,刘亚玲,赵淑肖,何英杰
(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关节二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
·病例报告·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刘春平1,李 彤2,陈 强1,刘亚玲1,赵淑肖1,何英杰1
(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关节二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
Sweet综合征;诊断,鉴别;治疗结果
[1] 朱学骏,王宝玺,孙建方,等.皮肤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482-486.
[2] 王家璧.皮肤科疑难病例诊断[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355-358.
[3] DABADE TS,DAVIS MD.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neutrophilic dermatoses(pyoderma gangrenosum,Sweetˊs syndrome)[J].Dermatol Ther,2011,24(2):273-284.
(本文编辑:刘斯静)
R75
C
1007-3205(2012)06-0654-02
2012-02-20;
2012-03-27
刘春平(1971-),女,河北文安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皮肤性病学诊治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2.06.013
患者,女性,74岁。因“双手背、前臂水肿性红斑、斑块伴疼痛7d,发热4d”就诊。患者7d前从右手背开始出现水肿性红斑伴疼痛,皮温高,自觉乏力,当地以“丹毒”治疗,给予青霉素800万U静脉滴注,1次/d,皮疹无好转,继续加重形成斑块,并逐渐累及双手背和前臂,斑块表面发亮似水疱。4d前出现发热(体温未测),全身酸痛,膝关节疼痛。继续青霉素治疗无效,遂来我院就诊。发病前3d曾有一过性咽痛、发热现象,未予治疗。患者近4年每年夏季均出现类似情况,但无关节疼痛,2~3个月可愈,愈后不留瘢痕。未曾明确诊断。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8.3℃,脉搏86次/min,呼吸、血压正常,精神稍差,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背、前臂远端可见多发红肿斑块,直径3.0~7.0cm,斑块中央微凹,周边隆起,界限清楚,表面粗颗粒状,呈假水疱外观(图1),皮温高,触痛明显。膝关节无红肿,口腔黏膜未见异常,针刺反应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8.08× 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5.32×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0.659,淋巴细胞分类0.238,单核细胞分类0.089,嗜酸性粒细胞分类0.012,嗜碱性粒细胞分类0.002;尿常规未见异常;红细胞沉降率40mm/h;IgG 17.4g/L,IgA 3.37g/L,IgM 1.96g/L,C3 1.71g/L,C4 0.42g/L。组织病理检查,左手背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海绵形成,真皮乳头层水肿明显,血管及汗腺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核固缩、核碎裂,真皮浅、中层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图2)。诊断: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治疗:甲基泼尼松龙10mg口服,3次/d,阿奇霉素0.25g口服,1次/d。服药2d后发热、全身酸痛、关节痛消失,1周后皮损明显好转,逐渐减量,3周停药,皮损消退,症状消失,局部仅留轻度色素沉着。
讨 论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病因不清,一般认为是一系列反应性皮肤疾患的一种,可能是对细菌感染发生的一种超敏反应,也可能与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有关。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女性多见,夏季好发,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发热,白细胞增多,皮损主要为多发、疼痛、边界清楚的鲜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斑块、结节,表面呈乳头状或粗颗粒状,似假性水疱。皮损经1~2个月可自行消退,常易复发。实验室检查常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测定多正常,针刺反应阳性率达80%。皮肤组织病理改变,表皮变化不显著,真皮乳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增生及肿胀,血管及汗腺周围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有核固缩及核碎裂,炎症浸润有时可累及皮下。本病对系统性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1-3]。
本病发病初期临床表现与皮肤软组织感染相似,都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增高,局部皮肤红、肿、热、痛,临床中应注意鉴别诊断。(本文图见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