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朝阳岩小有洞考察记
2012-04-07汤军
汤 军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零陵朝阳岩小有洞考察记
汤 军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编者按:文章是汤军于2012年2月寒假节后携同学回母校湖南科技学院读书问学期间,再次前往朝阳岩摩崖石刻景地勘探后所作的考察记。
朝阳岩;小有洞;摩崖石刻;永州府志;考察记
2012年2月14日师兄符思毅偕同学张洋洋来永州拜望张京华、傅宏星二师。张洋洋来永后,对永州风物亦颇感兴趣。幸而学校周围还有几个去处,如朝阳岩、西山、愚溪、柳子祠、白蘋洲等皆去学校不远,不出半日即可周览。但怎奈天公不作美,春寒料峭,连日阴雨,难以成行。
直待于16日午后,此时虽阴霾未开,而淫雨稍收,遂邀师兄、石强偕张洋洋同行,以尽地主之谊。以上诸景中, 朝阳岩距学校最近,石强遂提议先游朝阳岩,尔后循潇水至愚溪,再逆愚溪而上游柳子祠、钴鉧潭、节孝亭诸处,最后逾西山折返。
在朝阳岩,先至朝阳洞后,我对朝阳岩颇为熟知,所以权为导游,一一指引。朝阳洞后不远处,约十余步,有一小洞,洞口径约一米。因其洞口太小,故而在此前对朝阳岩的历次考察中,并未对其予以太多的关注。不过在这次,经过仔细的观察后,发现有人入洞的痕迹,颇为奇之,遂议入洞探上一探。自洞口斜下三余米,即入洞内,发现洞内与洞口大为不同,相形之下,洞内十分空阔,左右皆可深入,但苦于无烛火照明,只得作罢。出洞后,商议先游愚溪诸处,返回时,购买烛火之材,再作探索之计。
自节孝亭返回时,于路边小店,买得蜡烛四支,又在洞口寻得几段枯枝作杖。入洞后,先自右旁探去,愈进愈见高旷,至十余步,即为绝壁,距洞顶约三米,在壁上还有旁隙。返而之左,但见钟乳垂地,其旁有水滴下,愈进则愈低狭,距洞口亦十步左右。所以洞内长约十余米,最宽处则仅三米左右。从洞底来看,左部皆为淤泥,右部则多卵石,在洞口处,有一冲积堆。每当春夏水涨之时,都会有洪水自朝阳洞泄入潇水,此洞在朝阳洞后,因而亦当有洪水泄入。由此来看,洞内应是封闭的,因冲积物无法排出,洞内空间则愈来愈小。
关于此洞,明洪武《永州府志·山岩》载:
朝阳岩在州西潇江之浒,旧无名称,唐元结曾维舟岩下,以其面东,故以“朝阳”名之,仍作铭。自岩而下,复有一岩,流水出其中,入于江。其声淙淙,名曰流香洞。又有潜涧、小有、渊潜三洞。其旁有亭三,曰见胜、豁见、听泉,今地存而亭废矣。
明丁懋儒作有《零虚山记》,记云:
遂由前人之途,偕零陵徐尹暨丞次第探讨,扪萝缘石,右侧石上得“潜涧”二字。涧深丈余,人不能下。又其南为“听泉亭”,为“小有洞”,为“叠翠”,为“耸碧”,为“崆峒”,为“渊潜洞”,为“卷潮峰”,为“石门”,为“芳泉亭”,皆勒诸石。
丁懋儒,聊城人,万历二年(1574)任永州知府。
在这两条记载中,都记有潜涧、小有洞与渊潜洞,只是丁懋儒所记更为详赡。其云潜涧“涧深丈余,人不能下”。当时朝阳岩并未贯通,直至民国七年(1918),谭延闿主持修缮朝阳岩时方于洞内凿穿,使其可以通入。所以“潜涧”应即朝阳洞后部。就其记述次序来看,潜涧之南,首为小有洞,次为渊潜洞。所以此次所见之溶洞,应即小有洞。
笔者在此前因考察疏忽,于拙作《零陵朝阳岩小史》中认为朝阳洞后诸景皆已湮没,故作此文以补往日之失。
(责任编校:张京华)
G07
A
1673-2219(2012)07-0015-01
2012-02-23
汤军(1987-),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已发表论文《永州朝阳岩沿革述略》、《朝阳岩考察记》、《两宋人物贬谪永州编年考》、《元代永州路的学校建置》等,并有著作《零陵朝阳岩小史》2011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