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明浅析
2012-04-07郝建平
郝建平
(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
【史学新探】
秦汉文明浅析
郝建平
(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
秦汉帝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中外文明交流空前频繁等特点。秦汉文明不仅对2 000年来中华文明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秦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秦汉时中国古代文明大发展的原因是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以及封建经济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和中外交流有了新进展等。这种大发展既是对先秦文明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两千多年封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奠定了中华文明在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秦汉文明对于正确认识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以及推动当今文明社会的建设步伐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秦汉文明的成就
不同的学派和理论,对“文明”的理解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以下基本含义:文明是和蒙昧、野蛮相对应的概念,指人类的一种进化状态。我们认为,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成果。秦汉文明在这三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一)物质文明成就
在农业上,这一时期农具已完全铁器化,出现了许多新型农具,特别是铁犁和牛耕的推广改进,使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铁铧出现了不同类型:有的小巧轻便用于翻耕熟地,有的厚重锐利用于开垦荒地,还有长宽都超过40厘米的巨型铁铧用于土壤的深翻。犁铧广泛安上了犁壁,对提高松土、碎土、翻土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欧洲直到11世纪才有犁壁,比我国迟了1 000年。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有二牛三人的,也有二牛一人的。汉代开始使用耧车播种,一次可播三行,播种均匀、深度一致,效率大大提高。一些新式耕田法相继诞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代田法和区田法。代田法是以轮耕为主要特征的耕作方法。区田法是在小面积土地上保证充分供给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条件,以取得单位面积高产的方法。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有郑国渠、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洛水附近有一条龙首渠,由于附近地区土质松软易坍塌,就用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管道,叫做井渠。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西汉武帝、东汉明帝时先后两次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成效显著,有力地保证了农业发展。
手工业方面,秦汉时期在冶炼、纺织、印染、造纸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鼓风设备有了改善。南阳太守杜诗创造了水排,“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是比较理想的水力鼓风设备。欧洲的同类装置直到12世纪才发明出来。在铸造领域,先进的叠铸法得到广泛应用,效率高且节约材料,适合大批量生产。汉代还先后发明了炒钢、灌钢、百炼钢和坩埚钢技术,使钢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此时还出现了球墨铸铁。河南巩县铁生沟西汉治铁遗址出土的铁锺中发现了球墨,这种球墨铸铁是20世纪40年代欧洲才发明的新产品,它在我国地下却已埋藏了2 000年!
纺织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比以前有增加和提高。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初年墓葬中发现的大量丝织品,就有绢、罗纱、锦、绣等,颜色有茶褐、灰、朱、浅黄、青、绿、白等,花纹制作有织、绣、绘等技术,纹样有各种动物、云草、卷草、菱形、几何图形等。脚踏纺车也在汉代发明,欧洲直到6世纪才出现脚踏织机,13世纪才被广泛应用。染印技术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但使用了植物染料,还使用了矿物染料,套色型板印花技术也出现了。
西汉时就有了造纸术,不过一直没有发展成为大规模生产的造纸手工业。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原料的新工艺,促进了造纸术的推广和造纸业的发展,大大便利了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对中国和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在商业方面,出现了如长安、洛阳、成都、宛、临淄、邯郸、吴、番禹、丹阳、豫章、徐闻、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城市中商人的“牛马车舆,堵塞道路”,[1]商品交换极其盛行,商品种类也极其繁多,如粮食、盐、铁器、丝织品、麻织品、皮毛制品等农业、手工业产品应有尽有。一些珍贵的器物及中外名贵药材,也在市场上交换。班固和张衡分别在《二京赋》、《两都赋》里,生动地描写了汉代城市的繁荣景象。
(二)精神文明成就
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在文学、艺术、教育、史学和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均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两汉文学的突出成就汉赋和乐府诗: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性质,创作技法对后世很有影响;乐府诗语言朴素、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是民间文学的代表。
秦汉时期,雕塑和绘画艺术已达到较高水平。雕塑方面秦始皇陵兵马俑最具代表性,所出土的数千件仿真人真马大小的陶制兵马俑,可谓秦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陶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陶马个个膘肥体壮,双目圆睁,两耳竖立,造型逼真,刻划精致自然。在绘画方面,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及技法等,都较前代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为以后绘画艺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画像石、画像砖、帛画等均有许多珍品。
两汉时期,封建统治者继承前代国家修史传统,在中央设史官编修历史。其中最有名的是《史记》和《汉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著作,详实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司马迁首创纪传体编史方法,以本纪、世家、列传等人物传记为主,又有表、书作为补充。纪传体这一著史方法为后世各代正史编撰者所承袭。班固的《汉书》首开纪传体断代史之先例,各传、志多载有关学术、政论文章,故又兼有一代文章总集之性质。
汉代统治者重视教育,因而官私教育均较繁荣。汉武帝时在首都长安设立太学,奠定了大学教育的基本格局,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到东汉中期太学生人数一度增至3万余人。长期以来西方学者把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视为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它“在十二世纪末曾达到一万二千学生”。[2]而“我国东汉末年的太学则远远胜过了‘波大’,这一史实又一次证明我国古代教育是走在世界前列的”。[3]东汉末年创办的鸿都门学是世界上第一所以文学艺术为教学和研究内容的新型大学,在促进汉末文化艺术的发展、提高文人和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地位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为其后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除中央官学外,两汉王朝的地方政府也积极兴办“郡国学”和“县学”,在乡、聚也设有学校。西汉末年已建立起地方的学校教育制度,地方官学普及全国。汉代私学一直相当发达,在官学兴办前教育全赖私学维持,官学制度建立后,在政府鼓励下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官学相辅相成。私学把学术文化推向社会,为学术的社会化开辟了道路。官学与私学并行发展互为补充,也为后代的封建王朝所继承。
秦汉时期,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天文历法、算学、医药学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突破。天文历法成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制订并颁行“太初历”。汉武帝时制订了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首次提出了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把季节和月份的关系调整得十分合理,该历法一直沿用到现在。第二,张衡的科学成就。其《灵宪》一书比较准确地阐述了许多天文现象。“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即他对月食作出的最早的科学解释。他还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了1 700多年。第三,留下了世界上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准确记载:“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汉书·五行志》)
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以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为代表。该书约成书于东汉前期,由246个算术命题和解法汇编而成,其中负数、分数计算和联立一次方程解法等都具有世界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九章算术》也一直是人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教科书。秦汉时期的医学很发达,官府设有医官,民间医师也很多,多数方士兼通医道。最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其《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华佗,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针炙科,尤其长于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在世界医学史上首创了外科麻醉术。东汉时期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共著录药物365种,奠定了后世本草学的基础,至今还是中国药物学的经典。
(三)政治文明成就
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主要成就是创建和巩固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央集权制。这一制度由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组成。皇帝为国家元首,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全国的权力;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协助皇帝掌管天下政务、军务和监察。三公之下是九卿,具体负责中央九个部门的行政事务,与三公共同构成皇帝实现最高权力的手臂。这些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郡是地方最高的行政机构,其长官有郡守、郡尉和监御史等。郡守掌管全郡政务,郡尉掌管郡中军事,监御史负责监察工作。一郡下辖若干县,设县令或县长掌管全县政务,另设县尉掌管军事,设县丞协助县官并负责司法。一县之内又分若干乡,乡以下的基层组织是里。郡县的长官亦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这些制度均由秦始皇首创,并在两汉时期得到巩固发展。著名秦汉史专家张传玺先生评价其重要意义:“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具有革命性质。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4]
二、秦汉文明的特点
秦汉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其所创造的辉煌文明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
其一,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一方面秦汉王朝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中央集权大帝国。这种政治上大一统的局面,客观上为文明的趋同与统一创作了条件。“秦、晋、齐、鲁、楚等区域文化逐渐融为一体,同时匈奴、羌、夷、百越等少数民族文化与华夏各民族文化也互相渗透、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文化。”“儒家文化也取得了独尊地位,这种文化格局一直保持到近代。”[5]另一方面,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情也使得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有着别具特色的个性特征,许多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民族心理与生活习惯,汉族不同地区也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各自的习俗。这在两汉书中有关少数民族的列传及《汉书·地理志》中都有详尽描述。在独尊儒术的大背景下,其他学派如道、法、阴阳等仍在顽强发展,保存着自己的生存空间;在儒家内部也存在着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等不同流派、不同思想主张的分歧与斗争。统一使中华文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统一前提下的多样又使中华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并有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其二,水平居世界前列。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领先于世界。美国著名科学史家坦普尔曾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列举了我国古代首创发明和发现的100项科技成就,其中有38项是先发明于汉朝,占40%左右。其中包括曲柄摇把的发明、铁犁的铸造、旋转式风车的利用、生铁炼钢技术、耧车、龙骨车、造纸、瓷器、地动仪等。[6]这些科技创造发明,都对全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三,中外文明交流盛况空前且频繁。秦汉时期,由于丝绸之路开辟,中外文明交流空前频繁。张骞于汉武帝时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到达了中亚、西亚若干国家和地区。张骞归来后,汉武帝大为高兴:“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7]使者多者十余批少者五六批,每批多者数百人少者也有百余人,路程远的一去八九年近的也要好几年才能回来。像西行的人们一样,东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这样,汉王朝就开辟了一条贯穿亚欧大陆的交通大道,为东西方文明充分交流提供了便利。我国的冶铁技术、铁器、井渠法和穿井法传入大宛、安息等国,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有利影响。大宛、大夏的一些植物、动物和手工业产品丰富了我国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印度的佛教也沿着这条商路传到了中国。汉武帝时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武帝时中国海船从今广东徐闻县西出发,携带大量丝织品、黄金,经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航行至印度半岛,与当地的宝石、珍珠等贵重物品进行交换。后来这条海上丝路又向西延伸至西亚、欧洲和非洲。至后汉时,该条航路更为畅通。《后汉书·大秦传》记载:“大秦与安息、天竺交市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彩缯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公元166年,罗马商人以大秦国王安敦的名义,从海路取道日南来到中国,并带来了象牙、犀角、瑇瑁等礼品。从此,两国的直接贸易就开始了。[8]
其四,气势恢宏,充满自信,富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秦汉文明的恢宏气势集中表现在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上。林剑鸣先生指出:“秦汉时代,从皇帝、贵族,到士大夫、平民都有一股积极的进取精神。秦皇、汉武那种统一疆域、开拓领土的行动已经具体地表现了这种精神,自无需多论,而为人‘庸耕’的陈胜,亦在躬耕垄亩之时早就胸怀‘鸿鹄之志’,终于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尽管陈胜、吴广的大志同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具体内容、性质大不一样,但其积极进取欲作一番大事,不甘苟且的精神则是一致的。实际上,这是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性格。”[9]秦汉文明的恢宏气势还表现在建筑、艺术、文学、史学等诸多方面: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8 000件和真人、真马相似的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让世人惊叹不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汉大赋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二赋,扬雄的《甘泉》、《羽猎》、《长杨》三赋,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等,无不是结构宏伟、千言以上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气概,历时十多年完成巨著《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有这些,都表现出秦汉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
三、秦汉文明的历史影响
秦汉时期的巨大文明成就,不仅为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华封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一,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秦汉确立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各项封建制度基本模式,中央集权制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一直沿用,而且在今天也影响着地方政权的建设。如县、乡等基层组织至今未变。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其后,又经历了西汉、新、东汉,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前后共历时441年。就其社会性质而言,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就其政治制度而言,确定并巩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奠定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的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10]在土地制度上确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地主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军事制度上实行征兵制,全国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组成多军种的庞大军队。在教育制度上,实行官学、私学并行的政策。所有这些制度均为后代王朝继承并加以发展。汉代,儒家思想在诸子思想中取得独尊地位,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对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学、中医、造纸等一脉相传并不断地发展。至今中国人仍自称“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也可能是受到秦汉文明成就的影响。
其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随着中外交通的发展,秦汉文明的许多成就外传,促进了汉文化圈的形成。中国的丝绸、钢铁、冶铸和水利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对这些地区的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造纸术发明和传播,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汉文化圈”从汉代开始形成,它包括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这是由于“日、朝、越三国与中国比邻而居,或一衣带水,或壤土相接,或山川相连,互为犄角,翼分南北。中国和三国有着这样好的‘地缘’,也就为‘汉文化圈’的结构形成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11]汉武帝就曾在朝鲜设置了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中国的手工业品也较多地流传到朝鲜,在平壤出土的精美的漆耳杯、漆盘等,都是西汉官营的产品。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形成了马韩、辰韩、弁韩三个并立的小国,都与东汉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和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亦从汉代就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乐浪海即日本海,百余国都派使者常年到汉朝进献。公元57年,倭奴国王遣使来到洛阳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帝刘秀赐赠金印一枚,上刻“汉委奴国王”五字。该金印于1784年在日本九州福冈市志贺岛出土,现珍藏于福冈市美术馆,成为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中国与越南自古以来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就有密切的往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四十余郡,其中象郡就包括今天越南的北部地区。汉武帝在越南北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东汉初,锡光任交趾太守,任延任九真太守,教越民铸造田器开垦种地,还制作冠履、初设媒娉、建立学校,导之礼仪,促进了越南北部经济、文化的发展。从秦汉时期开始,汉文化就交流普及到日、朝、越三国,使其成为“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文化圈”的形成,为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综上所述,秦汉帝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文明成果使其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些文明成果不仅对2 000年来中华文明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王符.潜夫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2.
[2]熊安明.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1.
[3]毛礼锐.中国教育通史:第3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78.
[4]张克敏.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376-377.
[5]许殿才.中国文化通史:秦汉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27-28.
[6]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M].北京:21世纪出版社,1995:25-105.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70.
[8]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1.
[9]林剑鸣.秦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482.
[10]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98.
[11]陈玉龙.汉文化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0.
Analysis of Qin-Han Civilization
HAO Jian-ping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Baotou Teachers College,Baotou 014030,China)
Qin and Han Empires’civilization materially,spiritually and politically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be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 of the unity and diversity,ranking among the advanced world,promoting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on an unprecedented scale.Qin-Han civilization,not onl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e past 2,000 years,but also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Qin and Han Dynasties;material civilization;spiritual civilization;political civilization
K232
:A
:1672-3910(2012)04-0018-05
2012-04-05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1FZS021)
郝建平(1966-),男,内蒙古四子王旗人,教授,博士,从事秦汉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