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权及其诗歌探析

2012-04-07陈建栋

关键词:王权

陈建栋

王权及其诗歌探析

陈建栋

王权是清末关陇地区文坛的领军人物,在当时即受到广泛的尊重和赞誉。清末名臣左宗堂称赞他“学问人品当代罕有,吏治尤为陕甘第一”。王权在学术方面成就巨大,一生潜心学问,著述丰富。同时又具有丰瞻的文字才华,善于吟咏,即事而作,即兴而发,用诗歌记录了自己亦读亦仕的人生历程。

王权;诗歌;《笠云山房诗文集》

王权,字心如,号笠云,甘肃伏羌县(今甘谷县)安山里(今磐安镇南坡寺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年(1822)。道光十七年(1837),十六岁的王权在即将赴童试之前,写下一篇《白雉记》。这篇短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说理性极强,很快传遍伏羌县,后被载入《伏羌县志》。从此,王权便以少年才子之名鹊起伏羌。在之后的童试中,王权名列榜首,受到主考陈世熔的称赞,并取得了廪生的资格。陈世熔后来任古浪县知县,他出于爱惜人才的目的,便约王权、李铭汉到古浪县署读书。

在陈世熔的教导下,王权在朴学、古文、诗等方面夯实了基础,逐渐跻身于学者和诗人的队伍。在古浪读书期间,经陈世熔介绍,王权常去鸣沙县知县杨翠岩处求学。古浪五年的求学经历,使王权开阔了眼界,奠定了基础,对以后的治学和为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光二十四年(1844),王权参加了陕西、甘肃两省“合闱”的乡试,考中了举人。中举之后,王权为准备会试,拜兴平县知县龚任臣为师。王权在龚任臣处求学半年,苦研经史。但后来三次赴北京会试,都名落孙山,从此绝意进取,以教书为业。他先后在徽县新兴书院、宁远正兴书院和文县兴文书院任山长。咸丰八年(1858),王权因教育政绩突出,被推任为文县教谕。咸丰十一年(1861)文县羌族民众起义反清,王权不忍见战端再起,生灵涂炭,于是奉州檄赴南平招抚羌族首领欧利哇,获得成功。经历过这件事以后,王权在政治上逐渐积累了资本。同治元年(1862),王权离开文县,至岷江文昌书院任山长。受陕甘回民暴动影响,他决定弃笔从戎。从同治三年(1864)至同治五年(1866),王权进入林之望军中任幕僚。这三年间,王权由研究诗书经文转而研究兵法战略,根据当时甘肃实际情况,向林之望提出许多建议,并完成了《审寇》《审机》《审数》《审方》《剿抗议》和《固本议》等著作。

同治十三年(1874),王权任兴平县知县。兴平县地处交通要道,常有过往官员,需要县衙负责接待,供给费用,接待成为县署的繁重任务,也是老百姓的沉重负担。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王权改革了差役制度,赢得了兴平百姓的爱戴。光绪三年(1877),王权辞职还乡,得到批准。兴平百姓听到消息,前往抚院要求王权留任,于是王权又回到兴平,再次担任知县。光绪七年(1881),陕西大旱,王权不按省府要求据实上报粮食产量,被罢免官职。兴平百姓知道后,聚集数百人前往省府请愿,为了避免激发民变,王权官复原职,光绪十一年(1885),王权调到富平任知县。王权在富平仅担任了一年知县,三次提出辞官,终于得到允许,结束了仕宦生活。王权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闭门著书,完成了《典地辨同》《辨同录》《典昉》《诂剩》《童雅》《皇帝十纪》《笠云山房制义抄》《笠云山房诗集》《笠云山房文集》《秉烛杂志》等著作。王权卒于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十一日,即公元1905年7月13日,享年八十四岁。

王权的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诗文集《笠云山房诗文集》中。[1]他不仅在学术方面成就巨大,一生潜心学问,著述丰富,而且具有丰瞻的文字才华,善于吟咏,即事而作,即兴而发,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自己一生的历程。笔者在西北师范大学李鼎文老师文章的基础上,对王权诗歌的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要概述。[2]

一 反映农民疾苦,批判贪官污吏对农民的压榨

王权第二次任兴平知县时,正值西北回民起义失败,西北遍地焦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苦不堪言。同治元年(1862)四月,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受命来西北扩军,率部过武关、越秦岭、逼进西安。清政府先后派胜保、多隆阿、左宗棠等率领清军到陕西镇压回民起义,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陕西回民起义军于同治八年(1869)向甘肃转移,陕西战事告一段落。战后的陕西尸横遍野,据当时陕西巡抚刘蓉在奏折中说“西、同、凤三府地最沃饶,今土地之开垦者十不二三,而人民之死亡者十居六七,或行数十百里不见一椽一屋一瓦之覆,炊烟昼绝,豺獾夜嗥,气象殆非人境。”[2]可以想见当时破坏情况的严重。王权于同治十一年(1872)到延长任县官,当时战争还在甘肃境内继续,一切赋役重担,全都被活下来的农民所承担。

“朝下百檄催营租,暮下百檄追宿通。几辈握筹核驿传,几回履亩量新畬”。(《乡农歌》)写出了官吏催租征夫的惨烈情景。早上发的檄文要催缴营租,晚上又发檄文牧野征夫。新的檄文正在驿站中传递,官府又重新丈量土地以增加新的赋税。“去年大荒今小收,纵离烈火犹焦头。比邻哭声尽孤寡,丁壮远走鹰脱鞲,此日追呼到羸老,明春直恐抛锄耰”。(《乡农歌》)由于战事不息,被征去打仗的人也越来越多,去年遭了灾荒,今年收成又少,但交给官府的赋税不降反增。因为怕被送上战场,青壮年都已四处奔逃了,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孩子,今天都已将羸弱的老人列入征夫的范围,所以来年的耕种也成了问题。王权做为知县,深刻地意识到了农民所面对的困难。他内心非常痛苦,他虽知农民疾苦,但却无能为力。他没有能力让战乱平息,也没有能力让清政府停止征夫、减轻赋税,更无力拯救人民于水火。王权对此只能听之任之,这也显示了诗人的无奈。

二 描写教书生活,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王权在未出仕前,曾在徽县新兴书院、宁远正兴书院、文县兴文书院、岷江文昌书院从事教育工作,在此期间写了许多反映教书生活,表达自己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诗篇。诗人本想通过科举考试,成就一番良臣贤相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伟业,但不料会试屡次不第,最后不得已惟有以教书谋生。在书院任职过程中,诗人竭尽全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为当地培养了许多人才。诗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做学问要擅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他认为立志治学的人,惟有摒弃名利诱惑,坚守学人的操守,对真理锲而不舍,才能做出真学问。即便天资愚钝,只要能有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就会有所成就。

王权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时,力辟汉学、宋学的门户之见。“我生吁何晚,逮此经术乖。歧说汗牛马,浩渺迷颠崖。”(《正兴书院劝学诗》)作者叹息自己生得太晚,此时经学治世之术已经背离了正确的轨道。奇说谬论大量涌现,真理都已被蒙蔽。王权崇尚儒家早期经典,尊崇其代表人物,认为汉代之前的儒家言与行相一致,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而宋代以后的儒家,尊崇程朱理学为正宗,空谈命理之学,已经步入了歧途。王权认为治学必先修身,唯有培养出学问、人品俱佳的人才,才能算是教育的成功。学习要注重方法和态度,天资没有好坏的区别,区别只有努力的程度不同。“昔人桴鼓间,不敢废经典。犴狱书可受,锄犁卷亦展。端居而束书,颜面得无椣?”(《正兴书院劝学诗》)几句连续举了三类古人勤学的例子,来证明刻苦的重要性。东汉张灸在战争中手不释卷。在任使匈奴中郎将时,南匈奴、乌桓的叛军打来,他安坐帐中,与弟子讲诵自若,并出谋破敌。(《后汉书·张负传》)。西汉夏侯胜在牢狱之中不废讲学。他在汉宣帝时任长信少府,反对为汉武帝“立庙乐”,认为汉武帝虽有攘夷广士之功,但人民受害太重,结果被下狱。永相长史黄霸因偏袒夏侯胜的罪名,也被关进牢狱。在狱中,夏侯胜应黄霸的请求,连续两个冬天给他传授《尚书》。(《汉书·夏侯胜传》。东汉崔琦在耕地时依旧手捧诗书。“耕于陌上,怀书一卷,息辄僵而咏之”。(《后汉书·文苑传》)。古人在如此情境中依旧坚持学习,而世人在正常情况下束书而不观,两相对比,后者是应该感到惭愧的。

三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王权生活的年代,西方列强已经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严守华夷大防的王权从内心不能接受,也让王权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清政府和英、法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引起了王权的极大愤慨。他痛恨英、法侵略军的滔天罪行,也鞭笞清政府的无能,让泱泱华夏受辱。“渤澥大波震,澒洞天日昏。中有万鮫鳄,喷毒凌北辰”。(《愤诗》)诗中写英法联军侵犯渤海,以强悍不驯的鲨鱼和鳄鱼代指英法联军,写到他们已侵凌到了帝都,而值此国家危亡时刻,统治阶级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奢糜生活。当灾难来临时,清政府最高统治者咸丰皇帝不思保家卫国,却携后妃、皇子等离京逃往承德避难,作者对此表达了极大地不满。他断言如果清政府缺乏惩罚侵略者的勇气,总是退让,那么如豺狼般的侵略者气焰就会更加嚣张。以此警示清政府统治者应该奋起反抗,否则就只能甘受侵略者凌辱了。

面对清政府屈膝求和,作者列举历史事实,证明议和是不妥当的,希望清政府中能有南宋陈东那样的主战派人物出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汉文抚匈奴,息民捐岁币。唐人踵其辙,德威亦已替。宋家澶渊盟,臣良国有备”。(《愤诗》)写汉武帝征服了匈奴,停止了汉初对匈奴实行的和亲岁币政策。唐朝也如汉朝一样,对外夷恩威并施。北宋时期,辽国数次进犯中原,直逼北宋京城,宰相寇准力荐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使守城兵将士气大振,达成了檀渊之盟。“桓桓陈少阳,抗疏伏丹陛。天听虽未回,炎火已潜炽。(《愤诗》)”写陈东为了国家安危,几次冒死上书直言国家弊政。宋钦宗虽然没有采纳陈东的建议,但他为国家安危奋不顾身的精神却值得赞扬。而今天面对外夷侵略,清王朝却没有像陈东这样的人出现,作者只有望着古人垂涕。

四 反映官吏生活,表达自己吏治思想

王权认为,吏有儒吏、法吏之分。法吏趋炎附势,汲汲于名利,儒吏从道不从君,以施行仁政为宗旨。晚清吏治腐败,弊端丛生,王权体会颇深,在诗中大胆直陈时弊,并构建了一套自己的吏治思想。

王权看到当时官吏为求升迁,急于取得政绩。对上极尽阿谀之能事,对下剥削无度。我国传统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儒表法里的体制。在君、官、民三者的关系中,儒家主张“从道不从君”、“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思想。法家主张“君主至上”、“从君违民”的思想。中国古代官制就是依据法家思想不断完善的,但这种官制的完善,重点是保证皇权不受威胁,却较少考虑吏治的问题。“胜流不事事,媕婀养虑望。风气潜驱人,拱默竟相尚。”(《咏史》)写当朝官员无所作为,以敷衍逢迎为能事,这种风气流传已久,以至于官员竞相效仿,成了气候。“贤者矫其非,作气矝猛壮。教令何纷繁,意见多独创。”(《咏史》)写贤达之人想要矫正这种不良风气,办法纷繁复杂,但都只能是自己的见解,无法付诸实施。有些官吏为了成全自己的盛名,只会做出各种惊世骇俗的举动,百姓的疾苦却日渐被遗忘,没有人问津。“我思西门君,倔韦扩局量。”(《咏史》)王权引用西门豹治邺的典故,对西门豹的业绩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希望清政府中也能够有西门豹这样的良吏出现,匡扶社稷,救民于水火。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认为做地方官面对着为民与为君的选择,许多地方官员只知道为君,这种官员容易升迁,但不会受百姓爱戴。诗人认为做一个为民父母的良吏必须为民,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切实实行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不能急功近利为求政绩,轻率地推行不成熟的政策。

王权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无论是投身于教育事业,还是清贫、正直地为官,都始终恪守着一个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可贵品格。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同情人民疾苦,憎恶官场恶习。但在他的诗歌中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他始终没有走出封建文人的圈子,其作品仍然弥漫着皇权意识、忠君思想,看不到民主意识、自由意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1]吴绍烈,路志霄,海呈瑞,校点.笠云山房诗文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1989.

[2]李鼎文.读王权<笠云山房诗文集>[J].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3).

AnalysisofWanquan and His Poetry

Chen Jiandong

Wang Quan is leader of litera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who is respected by most of scholars at that time.He has made a great achievements in academic research.He is not only extremely intelligent in academic study but also in writing poems .The poems WangQuan wrote are life experiences he has undergone at that time both as a scholar and as an official.

Wangquan;poetry;“LiYunshan house poems”

I207.22

A

1672-6758(2012)03-0113-2

陈建栋,硕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邮政编码:730070

Class No.:I207.2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王权
Dynamic development model for long gap discharge streamer-leader system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浅析赫梯国王维护王权统治的监管措施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明代嘉靖“大礼议”与朝鲜王朝之回应
王权支配社会的几个基本理论
西法兰克国王查理三世被废的历史动因
关于亨利八世时期的王权
民族—国家的边界、中心和关系
从中世纪欧洲文明到近现代西方权力制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