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
2016-08-01符连贵
符连贵
摘 要: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是由各种权利政体的矛盾斗争的作用而最终确立。文章从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背景、确立过程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君主立宪制;王权;议会;斗争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又称作议会君主制,其确立的过程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与王权展开竞争角逐的过程,这种角逐最终导致了君主实际权力的丧失和议会主权的确立。
1.1 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6世纪,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海外活动更加便利与频繁,促使英国逐渐发展成为了大西洋的航运中心。在此时期,英国通过殖民掠夺持续扩大市场,并借助掠夺原料来获得庞大的利润。英国的海外贸易以及殖民掠夺促使英国的传统生产部门——制呢业快速发展,从而出现了以资本为中心经营的手工工场,并很快影响了其他部门如造船、采煤等,同样采用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1]。不仅如此,农村的生产方式也受到影响,出现了圈地运动,伴随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与牧场。通过一系列的殖民效应,资本主义经济在英国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起来。
1.2 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形成
英国经过16世纪初大规模的海外掠夺与海外贸易以及农村兴起的圈地运动,积累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2]。在进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银行家、金融家、工厂主以及商业资本家成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而农村中经营农场以及牧场的农场主和牧场主则成为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
2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
2.1 议会与王权斗争阶段
自诺曼征服以来,英国坚持保持对全部居民的直接权力以及对地方的控制。经历了中世纪的政府机构改革,英国的王权得到更大的加强,国王在议会中处于主要地位。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新贵族逐渐增强的参政意识,下院的独立意识日益加强,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开始展开。伊丽莎白统治晚期,王权呈现出衰落态势。詹姆士一世继位后,一方面无法容忍资产阶级的日渐壮大,一方面因为财政问题而困扰,因此召开议会要求增加新税。但是议员们并未重视国王的征税要求,而是讨论议会的特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詹姆士一世两度将议会解散。查理一世继位后,王室与议会的斗争并未好转,因此议会也屡次被解散。1628年,英国议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国王提出《权利请愿书》,国王迫于拨款压力而签署了此项法令。1640年,苏格兰人民起义,为筹集军费,查理一世召开已经关闭很久的议会。但是议会并未满足国王的要求而再次被关闭。然而随着苏格兰军队的进攻与英格兰军队的屡屡败退,查理一世迫不得已重新召集议会寻求帮助,从而使王权收到了严重的削弱。因此查理一世率领卫队用武力对付议会,到此,王权与议会的斗争从对峙上升到了武力。
2.2 内战阶段
伴随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上升到武力,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与此同时,议会中形成了三大派别,分别是代表大资产阶级与大贵族利益的长老派、代表中等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利益的独立派、代表城乡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平等派。在内战的初期,由长老派控制了议会的领导权,他们的斗争意志较弱,希望能够在国王做出让步的情况下和解,导致战场上议会军处于被动,进而革命形势恶化。议会军官兵对长老派和解的态度非常愤慨,因此激进的独立派以及平等派奋起与长老派开始了一系列斗争。1645年,议会提出《自抑法》以此来改组军队,组建了“新模范军”,新贵族代表人物——克伦威尔拥有实际指挥权,并通过“纳斯比荒原战役”打败了王权主力,从而取得了第一次内战的胜利。在第二次内战期间,长老派并未改变想法,仍然坚持与查理一世谈判,此情况引起士兵与下层人士的强烈不满。通过“普莱德清洗”,克伦威尔控制了议会,并且在平等派的协助下,克伦威尔果断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在国王被处决后,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废除上院,实行一院制。进而废除君主制,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2.3 君主立宪制确立阶段
英国共和国的建立是王权与独立派斗争的产物。而在共和国建立之后,最大功臣——克伦威尔实行军事独裁,扼杀了革命的发展。在克伦威尔死后,不同阶级阶层与利益集团之间因为王权的归属问题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各种势力依然处于对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希望建立一个强大的政权来阻止斗争,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他们选择与国王达成共识,使王朝复辟。值得说明的是,复辟不单代表着王权的复辟,还说明了议会的回归。王权渐渐受到议会的限制与制约,这种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模式逐渐得到确立。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没有任何法律权力,无法开征赋税以及在和平时期征召军队[3]。1694年,英国议会又颁布了《三年法案》,此法案是对《权利法案》的重要补充。法案限制了国王召集以及解散议会的随意性,保障了议会的常设性。1701年,英国议会为了杜绝天主教徒对王位的继承权,颁布了《王位继承法》,对王位继承顺序进行了规定。这些法案为英国奠定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宪法框架,构成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石。不仅明确了英国国家基本机构以及政权的组织方式,还为政权组织方式以及活动原则提供了法律依据。至此,英国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3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不是由一部成文宪法规定的,而是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促使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其在中世纪时形成的议会传统以及限制王权守法的思想,因此,英国政体历经几经反复,经历了军事独裁专制、共和政体、王权复辟之后,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产生是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相互妥协的结果。其最大特点是,在保留传统宪政和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上,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虽然这种政治体制具有历史局限性,但它却使英国比较平稳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马克思说过: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不仅在英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且为其他各国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发展模式,对之后众多国家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法]基佐.欧洲文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2-53.
[2]萧公权.宪政与民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9-50.
[3]刘建飞,刘启云,朱艳圣编著.英国议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