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特殊女教工心理压力源及破解之道

2012-04-07董阜平

关键词:教工心理压力心理

董阜平

高校特殊女教工心理压力源及破解之道

董阜平

女教工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广泛认同,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女教工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成为影响女教工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高校特殊女教工因受囿于自身特定的生理、心理及高校特定生活工作环境等影响因素,时刻面临着各种新挑战和新压力。社会应关注、高校需重视及工会应发挥其守护神作用,特殊女教工自身则必须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

高校特殊女教工;心理压力源;破解之道

高校特殊女教工①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人类生息繁衍的双重使命,她们在教学及教育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在育人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她们应如何正确面对种种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高校特殊女教工心理压力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高校特殊女教工心理压力源的表现

认知现象学压力理论认为“压力是个体与所处环境的特定关系在他看来超出了其资源所限并危及其心理健康”。从本质上讲,压力是人们对压力源的认知评价,压力源被定义为造成压力感的各种刺激,这些刺激既包括外在的真实事件或情境,也包括个体寻求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1]压力感是一种应激情绪状态,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低以及失眠等不良身体反应。现实境况下高校特殊女教工之所以深感压力巨大,主要是因为她们除了像一般女教工必须兼顾职业女性与家庭主妇的双重角色外,还要面对因各自特殊客观原因而诱发的诸多问题并因此承担更多的身心困难和生活压力。概括而言,她们的心理压力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生存压力严峻。

高校特殊女教工因高等教育职业素质的高标准要求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新形势所带来的变动和冲击都必然比一般女教工更为突出与激烈。特殊女教工对高校所采取的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在职称改革、工资改革、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等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心理感受和压力。她们既要努力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又要面临着沉重的科研负担,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就和晋升,而在目前学术失范较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这份压力愈加显著。同时,高校改革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特殊女教工为此必须在职进修更高学位。较高的角色期望与较低的学术、经济、社会地位,较高的自我评价与不如意的外界评价之间的冲突,使资历较浅、人际关系不稳的特殊女教工,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制约她们在教学科研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最大障碍。总之,职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而个人能力一时难以适应便会导致特殊女教工产生焦虑感;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教师评聘分开与“非升即走”造成职业不安全感;在考核评优、职务职称晋升中由于相关法规政策不配套,缺乏监督机制,以致出现诸多不公正现象,导致挫折感。由我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上海高校女教师中,时有“失眠”现象的占44.8%,时有“身心疲惫”之感的占58.6%,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4.9%,常感到“体力不足”的占48.2%。[2]对于特殊女教工来说,这些问题则尤为明显。因而,她们心理压力更为巨大,无处倾诉;家庭矛盾重重,不敢张扬;健康状况较差,没空诊治;这些都使得相当一部分特殊女教工长期处在“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其顺利发展。

2.特定困难影响下的角色冲突。

女性自身生理上的特殊性和其他各种特定困难深刻影响着高校特殊女教工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与其他普通女教工一样,特殊女教工受制于社会与家庭中所承担的双重任务,面临突出的角色选择。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和女教工男家属意识和潜意识中,把照料家庭看作女教师的主要职责,女教工只能充当家庭的主角和社会的配角。这就会使社会降低女教工的成就期望,从外界弱化其事业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比如在学术追求方面,建立在传统性别观念基础上的高校运行机制使得女教工只能满足现状,不求卓越。而在承担和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时,因受累于繁重的家庭任务,时间和精力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使得她们常常很难在高、精、尖或者重要的科研项目中取得重要成果,从而进一步拉大她们与男教工在学术成就上的距离。笔者所在学校共有499名女教工,占全校教师的41.6%,据调查,她们中的78.4%平均每周做家务10小时以上,65.9%平均每周花8小时以上陪小孩学习,85%承担购物、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50%管理家庭收入开支和辅导孩子学习,32.5%要照顾老人,还有34.6%要管其他杂事。同时,65.5%的女教工认为“事业家庭难以兼顾”,当问及“对工作及生活的自我感觉”时,59.9%感到“较累”,25.3%感到“很累”。并且,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高校女教工在每年例行身体检查中,患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的人呈逐年上升趋势。毋庸置疑,工作与家庭冲突过高会导致她们职业倦怠、身体不适、抑郁和社会行为功能紊乱,如破坏性的父母角色、酗酒等。甚至部分高校女教工尤其是特殊女教工惧怕成功,更惧怕成功后带来的孤独和非难,惧怕来自家庭、社会和周围同事的误解,惧怕接受“女强人”称号。似乎女性在事业上的成功必然以牺牲家庭为代价,客观上加剧了女性双重角色的冲突,真可谓是“家庭与事业难以两全”的尴尬境况,客观上成为妨碍特殊女教工事业进步的“绊脚石”。

3.自身特定问题。

高校特殊女教工身处女性特殊生理周期,其心理特征也极为特殊。感情极为细腻、丰富和敏感,容易体验到挫折感;心胸狭窄,容易斤斤计较;缺乏耐心,容易急躁心烦;无法控制巨大压力,采取消极的应对方法,如怨天尤人、逃避现实、自责、幻想等;自卑自弱、委曲求全以及“等、靠、要”的被动依附心理使她们自信心不足;循规蹈矩的心理、对传统事物的迷信及守旧的情感,使她们习惯于封闭思维方式,缺乏创新精神;抑郁、脆弱及对男性或对家庭的依赖心理降低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都是女性常见致命性格弱点在特殊女教工身上的集中体现。再如,在妊娠初期,女教工的心理反映比较强烈,又惊又喜,紧张不安;有的意外怀孕的女教工则更多的是烦躁,为是否继续妊娠而寝食不安,如果决定继续妊娠,情绪会平静下来,接受怀孕的事实,顺应女性生育的渴望;如果意外怀孕的女教工决定中止妊娠,人工流产会给她们带来内疚、遗憾、悲哀的感觉。也有一些女教工会因早期的妊娠反应感到痛苦,因自己的体型变化感到害羞,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社会活动,封闭、孤僻自己。在妊娠后期,孕妇较多地考虑不久以后的分娩,她们为了孩子的性别、健康、相貌而忧虑不安,因害怕分娩的痛苦表现出依赖性增强,需要他人特别是爱人的关心和体贴。产妇在分娩时感觉到极度疼痛是由其心理上的恐惧造成的,不良的情绪状态对身体机能产生一种暗示作用,造成恐惧——紧张——疼痛——恐惧的恶性循环。整个孕期过程中,她们的心理是极为脆弱的,如果同时频繁考虑工作事务,将使她们更加不堪重负,对于其他特殊时期的女教工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及时很好地调试和纾解,势必会阻碍特殊女教工的发展和进步,进一步加重其心理压力,结果难以想象。

二 破解高校特殊女教工心理压力问题的路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压力会给人积极的行为动力,但过大的压力将对人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解决高校特殊女教工压力问题需要社会、高校、工会和自身的共同努力,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系统,进而减少心理压力的不良影响,化压力为动力。

1.社会关注:转变传统性别观念,优化特殊女教工发展的社会环境。

传统社会性别观念是社会文化中的一种惯性力量和无形制度,它通过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方式传递给社会成员,影响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定位与选择,使得女性处于被支配地位,缺乏主动性,安于现状。为此,构建和谐的社会性别文化是促进高校特殊女教工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全社会应为特殊女教工营造一个良好职业声望的社会氛围,以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为载体,宣传性别平等观念,呼吁全社会关心、支持、理解她们,使她们在一个被尊重、被理解、被爱的氛围中工作与生活。另一方面,政府要把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树立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观,把照顾特殊女性意识纳入决策内容,提高高校特殊女教工的地位和福利待遇,为她们的发展提供良好政策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此外,全社会有责任通过各种途径来增进她们的心理健康,重视特殊女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把握新时期女教工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特殊女教工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联合工会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营造有利于保持特殊女教工心理健康,不断优化自我调适的内在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既重视女性身体健康、又重视女性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2.高校重视:注重人文关怀,创造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

学校管理者的支持与关心能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3]首先,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4]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切实了解特殊女教工的需求、生存状况,适当减轻她们工作和心理负荷。关注特殊女教工的成长,在工作实践中应把特殊女教工作为教师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引导她们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重视创造欲与成就感,珍视其自尊和荣誉的需要。其次,高校对特殊女教工要照顾其特殊困难,创设人文关怀的组织支持环境。应针对特殊女教工的特点、优势和劣势,从其特殊性出发,扬长避短,给她们提供一个公平合理、公开有序的竞争环境,满足她们的合理需求。再次,高校应制定一系列倾斜政策,为特殊女教工的成才提供相对有利的学术环境。提供培训机会,有计划有目标地制定培养计划,分期分批派送特殊女教工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进修、访问和学历的提升。善于发现优秀特殊女教工、特殊女科研人员,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提高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尽力消除她们与其他教工的差距感,使她们在献身教育事业的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这些是特殊女教工事业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和外部条件。总的来说,应该既有利益的关怀、情感的打动,更要有真理的启发、思想的共鸣,这样才能让特殊女教工身心自由快乐地学习和工作。

3.工会关怀:充分发挥其教工利益守护神的作用。

工会组织要积极维护特殊女教工的合法权益,并在住房、医疗、子女入学、贫困女教工的资助等方面给予特殊关注和关爱。为此,第一,发挥维护职能,突出维权重点,努力维护特殊女教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结合形势和工作实际,及时组织她们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她们积极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不断增强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要保证特殊女教工享有与其他教工一样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选举权、被选举权及劳动休息、文化教育权力等;要进一步加强教代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维护特殊女教工特殊利益的作用。要组织特殊女教工代表积极参加教代会工作,珍视和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要保证特殊女教工代表在教代会代表中的比例,提高其参政议政能力和政策水平;切实维护特殊女教工在特殊劳动保护、岗位竞聘、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以及女性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五期”保护等特殊权益。第二,发挥教育、帮困职能,做好特殊女教工的帮扶工作。以特色活动为载体,激发她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开展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竞技性于一体的健身和文艺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建立并健全女教工定期体检和妇女病检查制度。要经常对单亲、经济困难等特困女教工工作、思想、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办实事、好事,真诚地为特殊女教工排忧解难,让她们在一个宽松、和谐、向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4.自我关心: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

特殊女教工在应对职业本身挑战的同时,一方面应该摆脱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束缚,用现代性别观念来塑造自我,努力克服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以及工作中的性别障碍;另一方面,要尝试心理调适。心理调适是指维持个体自我意识与经验之间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协调的一种互动方式,是自我意识与经验,个体与环境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5]特殊女教工对所面临的压力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应清楚地认识到压力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首先,要学会控制情境,认清高校改革的迫切性和基本思路及措施,做到有备无患而不是措手不及。控制情境也包括客观分析自己,正确定位,以适应情境。提高社交能力和协作能力,与人和睦相处。其次,高校特殊女教工应对自己所处的压力情境做出积极控制和公正评价,形成对压力情境的理智反应。应保持心理平衡,善待自己和他人,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和情感依托,维护和保持心理卫生。再次,增强心理保健意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及健康的娱乐和社交活动。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从而增进心理健康。统筹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自我调节和反思能力,从容面对压力,保持乐观的心理,最终完成女性的人生追求和实现女性的自身价值。

注释

①高校特殊女教工指在高校中那些经济较为贫困,或身患严重疾病,或身处女性特殊生理周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等),或为单亲(离异、丧偶)及大龄单身等情况下的女教职工。具体见拙文:《高校特殊女教工问题探析》(《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Lazarus,R.S.,&Folkman,S.(1984).Stress,appraisal,and soping.New York:Springer Pub.Co.

[2]刘卫萍,钱旅扬.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6(2):202.

[3]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63(1):25-26.

[4]唐荣双.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教育意蕴[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12):9.

[5]李世平.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及应对策略[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3).

On the Source and Solutions of Mental Stress for Special College Female Teachers

Dong Fuping

Women’s special roles in family,school and society have been widely recognized with a new interpretation.But at the same time,a problem that can not be ignored--female teachers’mental health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factor to give their advantages into full play.Confined to their own specific physiological,mental and living and working environment,special college female teachers are faced with a variety of new challenges and pressures.The society and college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and the trade union should play its role of patron saint,and for special female teachers,theyshould learn the necessary skills o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special college female teachers;mental stress source;solutions

B844.5

A

1672-6758(2012)03-0047-2

董阜平,硕士,讲师,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邮政编码:236041

安徽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构建和谐校园实践中的高校特殊女教工问题研究”(2009SQRS121),项目负责人:董阜平

Class No.:B844.5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教工心理压力心理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多吃蔬果缓解心理压力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通过图片看内心
健康体检数据分析肥胖及相关疾病——以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工为例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