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的缘起、影响与对策思考
2012-04-07蓝华生詹志华
蓝华生, 詹志华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08)
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的缘起、影响与对策思考
蓝华生, 詹志华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08)
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具有复杂的原因。课程改革对课程自身、自然辩证法专业和整个自然辩证法学科都有所冲击,但它对反思课程教学、整合学科力量等方面亦有积极作用。在应对策略方面,以下几方面显得尤为必要:集思广益,探寻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方案;多管齐下,提升自然辩证法教学的社会认同;正本清源,谋求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最佳归宿;措施得当,妥善处理课程改革所带来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缘起;影响;对策
2010年8月9日,教育部出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课改方案》),该方案以部分高校为试点,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课改方案》将原为硕士生开设的理工类必修课“自然辩证法概论”,调整为不分学科、专业均可学习的选修课,同时将该课程的2学分、54学时调整为1学分、18学时。《课改方案》的出台无疑给自然辩证法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但如果应对得当的话,亦可借助这次课程改革的机遇,使自然辩证法学科实现一次质的飞跃和突破。
一、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的缘起
面对自然辩证法课程强度如此之大的改革举措,许多人尤其是从事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同仁们一时无法接受。然而,对于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的原因,我们必须抱着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思、去总结。
首先,应该结合《课改方案》出台的背景来探讨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的原因。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随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98方案”①1998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规定课程设置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自然辩证法概论》(理科开设,54学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开设,72学时)。此外,还要开设《形势与政策》,平均每周1学时。存在的不足和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课在内容上有诸多的重复;文理科各开设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时数较多,而学分只有3分。而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自然辩证法概论》三门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相脱节的状况。就《自然辩证法概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两门课而言,前者在教学中已经不太注重学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及科学方法,而侧重于介绍西方科技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理科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与《自然辩证法概论》有机衔接,而文科生也较少学习科学方法论,从而造成世界观教育和方法论教育在文理科之间被人为地割裂,似乎理科强调方法论,而文科强调世界观[1]。考虑到上述的因素,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了。
其次,要从自然辩证法课程自身寻找原因。虽然我们比较乐观地认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效果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但客观地讲,30年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历程也显示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意识形态性不强。毋庸置疑,自然辩证法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党中央有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②参见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即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就是说,它是通过理论教育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即是意识形态性质的课程。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也有具体的规定——“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③参见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5号文件,即2005年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然而遍观时下高校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许多学校仅讲授西方科学哲学或科学方法论,而不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更不涉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作为一门思想政治课,自然辩证法课程既然不能很好地完成自身的使命和任务,那么对其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也是在所难免的。
二是学科规范性不强。30年以来,自然辩证法课程在教学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各高校多是从自身情况出发而各行其是。如在教材上,强调“一纲多本”,没有统一的、完整的教材。即使采用相同教材的高校也大都对“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内容进行详略处理或增删;在教学形式方面,有系统教授,也有按专题讲座;在学时方面,大多是在符合规定学分的前提下减少了学时。总之,全国各高校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灵活有余而规范不足。
再次,促使教育部对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调整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说人们对自然辩证法课程的重要性还不甚了解,而我们对其宣传的力度也不够。从更具体的层面说,教学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思维的僵化、教学手段单一等因素,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从而影响到人们对整个课程的总体评价。
二、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的影响
对于这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深入探讨它的原因,而且对于它可能造成的影响也必须有个深刻的认识。唯有如此,我们在应对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才不会处于被动。
目前,一提到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的影响,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其不利的影响。首先,受到冲击的自然是课程本身。从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虽然是文理科学生均可选修,但选课的学生数的不确定性必将使众多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工作的教师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境地:是留是走,何去何从?自然辩证法课程学分从2分减至1分,这预示着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数极有可能大大萎缩。这也意味着能坚持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教师数量将有可能大幅度减少,那么,富余的教学人员该如何分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而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选修学生数量的大大萎缩有可能造成外界对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必要性的质疑。倘若如此,这门课程的发展前景堪忧。其次,自然辩证法专业也会受到冲击。据有关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共设有自然辩证法博士学位点27个、硕士学位点70个,有相当数量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以后所希望从事的,或者有可能找到的职业就是与自然辩证法有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课程改革之后,必将加剧这一部分人寻求职业的压力。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出几年,全国各个自然辩证法学位点的招生也将面临空前的压力。而长此以往,一些学位点找不到生源,就有可能面临着被剥夺招生资格。再者,整个自然辩证法学科也会受到冲击。时至今日,我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已经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学科群,其领域涉及科学方法论、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思想史、科学学、科技政策、科技管理、STS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的自然辩证法事业贴上了“大口袋”的标签。这些年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与高校教学阵地的存在是不能分开的,硕士研究生阶段《自然辩证法概论》的课程设置,对自然辩证法学科智力与人力上的支持与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倘若这块阵地大幅萎缩甚至丧失,这对整个学科发展来说将是不利的。
当然,这次《课改方案》的出台对自然辩证法课程乃至学科的发展也并非一无是处。首先,这次课程改革给我们一个警醒。多少年来,我们对自然辩证法教学的重要性深信不疑,对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效果也是褒多于贬。但实际上,它的社会认同度有多高呢?因此,对于自然辩证法教学效果应该更加理性地进行审思。客观地讲,我们教学本身,如教材编写和选用、教学思维和模式、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这次《课改方案》的“刺激”,这些问题或许会引起更多关注和探讨。其次,这次课程改革也给我们带来一个机遇。正如我们希望的那样,自从《课改方案》出台后,整个自然辩证法界迸发出巨大的凝聚力,专家学者们对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命运给予高度的关注,并为之展开热烈和深刻的探讨,为自然辩证法课程今后发展出谋划策,提出不少建议和意见。这对我们摆正自然辩证法课程的位置、应对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完善课程自身的建设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再次,原来的自然辩证法课程仅限于理工农医的学生,而这次改革后连文科生也可以选修,这是一个机遇。自然辩证法课程可以借此契机扩大影响,或有可能争取到更加光明的前景。
三、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之对策思考
对于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缘起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的探讨,无非就是为了能更加得力地应对这次变革,为自然辩证法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争取一个美好的未来。为此,我们既要脚踏实地的去应对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又得从整个学科发展的维度为自然辩证法教学进行辩护和支持。
第一,集思广益,探寻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方案。《课改方案》规定,作为选修课之一的《自然辩证法概论》仅有18个课时。要在统筹考虑如此之少的课时量和理工科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把自然辩证法的精华和核心的东西讲出来,绝非易事。鉴于目前新的教学大纲已经出炉,关于课程的设置方案的探讨可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在新的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如何合理设置课程的教学计划成了各高校面临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势必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在这个摸索阶段,需要自然辩证法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集思广益。各高校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取长补短。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及自然辩证法界的其他学术团体也可为此做许多工作,比如组织相关的学术和教学的研讨会、座谈会等。尽管贯彻执行新的教学大纲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必须严格遵循,如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导向性原则、现实性原则以及实效性原则等。离开了这些原则,新的教学大纲就沦为一纸空文,也意味着课程改革的失败。
第二,多管齐下,提升自然辩证法教学的社会认同。自然辩证法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不幸的是,这些重要作用其社会认同度并不高,或者说是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从这次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大幅度调整的举措就可见一斑。因此,从多渠道着手,加大自然辩证法教学重要性的宣传以提升其社会认同度,也是时下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为此,我们应该做出以下努力:一是从理论深度来论证自然辩证法教学应该具有的身份和地位,提请决策层的领导干部重视自然辩证法教学;二是利用这次课程改革的机会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对文理科学生的吸引力,获取好的口碑,以此来扩大其社会影响;三是让那些多年从事自然辩证教学与研究的老前辈们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会来介绍自然辩证法课程对理工科学生的指导性和必要性,也许更具有说服力[2]。
第三,正本清源,谋求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最佳归宿。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自然界、科学技术等内容的一个桥梁。毫无疑问,《自然辩证法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就是缘于我国现行主流意识形态对它的支持。但是现在的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把我们的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等同起来了。这使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性及地位越来越低,甚至是自我贬值。因此,我们应该在今后的自然辩证法教学中,正本清源,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首先,我们应从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自然辨证法,一是按照恩格斯的原意,重新审视自然辩证法;二是加强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内在统一性。只有将其在逻辑上合理地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保持恩格斯的原意,在体系上使内部满意、外部接受,才能保证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地位。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导向性必须贯穿于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种导向性不仅要体现在新的课程设置方案上,而且要贯穿于课堂的教学,甚至有必要成为考核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依据。
第四,措施得当,妥善处理课程改革所带来的问题。自然辨证法课程改革是件大事,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多方位的。除了对课程本身的影响之外,还会对与之相关的高校发展和整个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切不可掉以轻心,而是要考虑周全,措施得力,尽量消除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冲击。这次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大幅度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对整个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尽管《自然辩证法概论》与《科学技术哲学》两门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二者关系却是十分密切。可以说,作为现有学科目录中哲学二级学科的“科学技术哲学”,其前身就是“自然辩证法”。即使在今天,还有很多人把这个二级学科唤作“自然辩证法”。也正因为如此,这次课程改革对这个二级学科的冲击应该是比较大。尽管这个学科的发展至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也并非一文不名,还是有很多的可取之处。作为自然辩证法学科中的一个分支,科学技术哲学不应该被削弱,有关部门必须坚持发展好这个二级学科。除此之外,整个自然辩证法学科群也需要整合,不能各自为政,要拧成一股劲。因此,有必要在遵循“为国服务”方针下,把现有的领域,如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学、科学政策与管理、科学思想史、STS等进行整合,并努力开拓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争取成为一级学科。从长远来看,这对维护和巩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身份和地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1]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网.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研讨会纪要[EB/OL].(2010-10-18)[2012-04-02].http://www.chinasdn.org.cn/n1249550/n1249734/12340354.html.
[2]陈锡喜.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理念的思考和评论[J].思想政治研究,2010,(1):11-15.
Origin,Effec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eformation of the Course of Natural Dialectics
LAN Hua-sheng, ZHAN Zhi-hua
(School of Marxism,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The reasons for the reformation of the course of Natural Dialectics are complex.The reformation has an effect on the course,the specialty and the subject as well.Meanwhile,it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he reflections on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subject resources.Therefore,some strategi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such as reshaping the teaching plan by drawing upon all useful opinions,enhancing the social identity of the teaching of Natural Dialectics by using multi-methods,seeking the ultimate destination of the course by clearing up the origin of it and handling the problems of the reformation by proper means.
reformation of the course of Natural Dialectics;origin;effect;countermeasure
G640
A
1008-3634(2012)04-0122-04
2012-04-13
蓝华生(1973-),男,福建上杭人,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蒋涛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