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23例临床分析

2012-04-07杨颖丽邸禄芹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缺乏性佝偻病磷酸酶

杨颖丽,邸禄芹,刘 玲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23例临床分析

杨颖丽,邸禄芹,刘 玲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

低血磷症性佝偻病,X连锁显性;诊断;治疗

本文统计了2003年1月1日—2012年2月3日在我科诊治的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儿23例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患儿,男性5例,女性18例;年龄11个月~1岁2例,>1~3岁12例,>3~7岁6例,>7~14岁3例;发病地区来自农村16例,城乡结合部5例,城市2例;起病年龄6个月~1岁1例,>1~2岁13例,>2~3岁2例,>3~7岁5例,>7~11岁2例;病史6个月~7年;有家族史5例,其中4例母亲血磷低,1例外祖母、母亲血磷均低,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矮身材,骨骼畸形。20例在院外误诊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1例疑诊为成骨不全症。

1.2 临床表现:23例均有双下肢弯曲畸形,其中“O”形腿20例,“X”腿2例,“K”形腿1例。方颅2例,鞍形颅1例,肋骨串珠8例,肋膈沟10例,鸡胸8例,手镯及脚镯17例;全部患儿均表现为下肢行走无力,易摔跤,身材矮小,体格发育落后于同龄儿,且进行性加重,经维生素D及钙剂治疗半年以上无效。婴幼儿起病者表现多汗,前囟闭合晚,学会走路晚于同龄儿。5岁以上起病者7例均伴有双下肢疼痛,其中1例11岁出现牙齿松动脱落。智力正常。

1.3 实验室检查:血钙2.23~2.55mmol/L(正常2.1~2.62mmol/L),血磷0.66~0.88mmol/L(正常0.96~1.62mmol/L),碱性磷酸酶275~1 763U/L(15~130U/L)。同时检测血生化、血铜蓝蛋白、肝肾功能等除外远端肾小管酸中毒、肝豆状核变性、肝性佝偻病、肾性佝偻病、范可尼综合征。

1.4 辅助检查:23例患儿长骨摄片均示骨质疏松,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可见毛刷样及杯口状改变,提示活动性佝偻病。

1.5 治疗:确诊后均给予磷酸盐合剂(磷酸二氢钠18g和磷酸氢二钠145g加水至1 000mL),每次10~20mL,4~5次/d,与骨化三醇口服联合治疗。用药1个月后复查血钙、磷,碱性磷酸酶,骨骼X线片以判断疗效。

2 结 果

治疗1个月左右双下肢疼痛消失,1~3个月血磷开始上升,碱性磷酸酶下降,长骨X线片显示活动性佝偻病表现减轻,16例半年后血磷、碱性磷酸酶接近正常。16例患儿正规治疗3~5年身高生长速率增加,但就诊晚者如本组患儿确诊时年龄>7岁者身高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2个标准差或2个标准差至1个标准差之间。

20例患儿就诊前均诊断营养性维生素佝偻病,给予维生素D、钙剂治疗,但症状无好转,未及时进一步确诊此病,延误诊断。

3 讨 论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多为性连锁显性遗传病,呈家族性,亦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也有散发者。其致病机制为:①肾小管上皮细胞主动重吸收磷障碍,尿磷排出增多,血磷降低;②肾脏产生1,25二羟维生素D3低下,且分解亢进,骨质不能钙化,骨样组织堆积,出现骨质疏松、骨软化等。本组患儿的诊断符合此病的临床表现[1]。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有以下特点:①绝大多数患儿1岁以后起病,女孩发病多于男孩;②起病年龄越早者,临床症状越明显,身材矮小及骨骼畸形亦显著,加之有些患儿婴儿期患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1岁以后延续发生此病,症状更重;③农村病儿所占比例较多,与文献报道一致[2],其原因是否与发病地区的母孕期保健及近亲缘结婚较多有关,值得进一步观察探讨;④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本组2例患儿1岁左右得以确诊,经规范治疗生长发育良好,诊断较晚者,虽然经过长期正规治疗,身高及下肢畸形的改善仍不理想,给患儿生活及心理造成不良影响;⑤误诊率高,大部分病儿就诊前按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治疗,症状无好转,本组1例患儿误诊达7年之久。

为避免误诊我们体会应注意:①婴儿期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经治疗1岁以后仍有活动期佝偻病表现,应考虑到本病;②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仔细询问病史,特别是家族史;③对儿童期佝偻病,2岁以后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自愈,若患儿仍有活动性佝偻病的表现,不能凭经验诊断,一定检测血生化,做好鉴别诊断,避免误诊;④部分患儿早期症状轻,表现不典型,给予维生素D及钙剂治疗1个月后一定随诊、评估疗效,避免长时间误诊;⑤治疗目的主要是防止骨骼畸形的发生和加重,治疗上坚持早期、正规、长期治疗,至少用药到青春期后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止才能停药,有些患儿根据病情需要终生服药,经治疗本组病例生长速率每年≥5cm,骨骼畸形明显减轻;⑥必须坚持定期随访,监测生长速率,每1~3个月检则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或24h尿钙和肌酐,指导患儿用药,避免高钙血症等不良反应发生;⑦为了避免再出生此病患儿,对有家族遗传史者,应做好遗传咨询、生殖干预,若父亲患病只能将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传给女儿,孕后做胎儿鉴定,生男孩健康,母亲患病子女各有1/2发病,若无产前诊断条件则不宜生育[3]。

[1]胡亚美,江载芳.朱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63-2164.

[2]吴旺社.6例低血磷性抗D佝偻病误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3):137.

[3]罗纯.低血磷性抗D佝偻病二例家系分析并生殖干预[J].山西医药杂志,2009,28(8):716.

(本文编辑:刘斯静)

R725.96

B

1007-3205(2012)11-1349-02

2012-03-24;

2012-05-26

杨颖丽(1964-),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学士,从事小儿遗传代谢病及风湿性疾病诊治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2.11.048

猜你喜欢

缺乏性佝偻病磷酸酶
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一家系报告并文献复习
血清2 5羟维生素D水平和超声骨密度在诊断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中的价值分析
抗佝偻病的维生素D(下)
碱性磷酸酶钙-钴法染色的不同包埋方法比较
马尾松果糖-1,6-二磷酸酶基因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BALP活性测定对亚临床性佝偻病诊断意义
浅析政府投资项目超概(预)算成因及对策
磷酸酶基因PTEN对骨肉瘤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进展
早期佝偻病的X线诊断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