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的语言学界定及特征
2012-04-07胡培安
○胡培安
(华侨大学 华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 流行语的语言学界定
社会思潮澎湃激荡,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这造成了大量流行语的产生,引起了社会学者、文化学者、语言学者的高度关注。关于流行语的界定有不同的观点。《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的作者之一张普的界定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在某一个特定人群、在某一个特定领域迅速传播开来,被大众所认可、接受的词语。”[1]
王铁琨的界定是“ 流行语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它指在某一时期、某一范围迅速盛行、广为传播的词语。其中词语是流行语的类别属性,它应该是一种语言符号,或者是一个已有的词,或者是一个新的词,或者是由若干词组合而成的一个新的短语。迅速盛行,广为传播,是流行语与其他词语区别的属性。”[2]
胡明扬的界定是“主要是在青少年中间,在某个时期广泛流行,过了一段时间又为新流行的词语所代替而悄然消失的词语”。[3]36
刘大为的界定是“当流行以语言为载体时就形成了流行语。”[4]25
这些定义都强调了流行语的流行性和语符性特征,其中,张普和王铁琨都特别强调了流行语的“特定范围”和“特定人群”的特性,这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发布的初衷是一致的,就是通过流行语的调查、提取和分析,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反映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可以说他们的定义在社会学、文化学等方面的价值是很突出的。但是,在这些定义的指导下提取出来的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到底有多大是值得怀疑的。我们来看看2007、2008两年官方公布的十大综合类流行语的具体情况。
2007:十七大、嫦娥一号、民生、香港回归十周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廉租房、奥运火炬手、基民、中日关系、全球气候变化
2008: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
上面这些流行语都是指谓当年影响最大的事件、观念、现象,如奥运、非典、神六、嫦娥一号等等,这些事件、观念或现象占据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心位置,或者对每个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刘大为曾谈到过这一类流行语。
一类流行语的流行仅仅表现为短时期内社会使用频率的迅速提高以及使用范围的迅速扩展,而流行过程中它们的语义并不发生变化,从而这些流行语的指谓对象也是相当稳定的。它们之所以会流行起来,或者是因为词语所指谓的对象普遍地进入了社会生活甚至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要谈论这些对象就非得使用它们不可;或者是因为词语特有的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引起了或迎合了人们的兴趣,以至于要谈论某对象时尽管有其他词语可供选择,可人们为了追求这些词语特殊的意味而对它们进行了优先选择,例如“家俬”、“亮丽”、“物业”、“关爱”、“差头”(沪语,指出租汽车)等。[5]33
但这些词语(有些是话语,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从形式上没有任何特殊的语言学研究价值,我们认为从语言学的角度讲,不能把记录社会上流行的事件、现象、观念或技术的词语当作流行语,可以当作是流行现象,流行语应当有语言学自己的界定。
尽管《现代汉语词典》对“流行”的解释只有一个义项,即“广泛传布;盛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众的心目中,“流行”还有一个含义,那就是少数人在生活方式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被相当数量的大众认可、接收,从而纷纷模仿,造成流行。如果仅仅强调广泛传布和盛行,那么“流行性感冒”中的“流行”就是这个意思,其间没有创新和模仿的含义。《中国语言生活状况(2005)》所依据的正是这个定义,在这个含义指导下收集和提取的流行语都是广泛传布和盛行的词语,但没有任何创新的成分,因此像时下盛行的“闪、酷、月光族、被就业”等都无缘上榜,而这些流行语由于在形式和语义组合方面富有创新特性,更具有语言学的研究价值。
相比之下,网民推荐的流行语似乎更合乎创新的标准,更为鲜活,更具有草根性,更具有社会心理和语言学研究的价值。
举例而言,“山寨”一词据说源于广东方言。通俗说即盗版、仿制等,这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最初以“山寨手机”之名闯入了公众视野,其后,“山寨家电、山寨明星、山寨建筑、山寨春晚”等衍生品层出不穷,一时间神州无处不山寨。
山寨文化的风靡引起了人们的热评。批评者认为,这是赤裸裸的盗版与侵权行为。不过,也有网友看好山寨的前景,并为其贴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 ”的标签。它现在所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满足大众对奢侈品的想象。媒体评论认为山寨文化的闪光点还在于草根对抗权威,大众对抗精英的精神。
2004年,国内各个知名网络论坛发起的,为期一周的年度网络流行语票选活动结果出炉,在69361张投票中,“做人要厚道”、“沙发”位居前两名。记者看到,对于那些不常上网聊天的人,超过半数的上榜流行语让人都不知所云。在天涯网和猫扑网,网民推选的2004年度十大网络流行用语分别是:做人要厚道(电影《手机》里的台词,用来数落不发下文的版主);沙发(在论坛里的通常含义是第一个回帖的人);汗或寒(它有两个意思,敬佩和从头到脚的冷);百度一下(用搜索引擎找东西);潜水(表示在论坛只看帖不回复);顶(支持);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电影《无间道》的台词,报应的意思);弓虽(强字拆写,还表示强的意思);偶稀饭(我喜欢);FB(腐败)(吃饭聚聚)。[6]
所以,我们认为,从语言学角度界定流行语除了流行性这个必有特征外,还要考虑到创新性,这种创新具体体现为语音、语义、语法或文字等的创新,所以我们的定义是“当流行以语言为载体,而且具有语法组合或语义组合等的创新时,就形成了流行语”。
二 流行语的特征
1.流行性
流行性是流行语的一个必有特征,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但所谓流行其实也有一个度的问题,是有范围,有领域的,如果不论范围,仅凭纯粹的语料库的统计,“的”“我”当仁不让地成为流行语,这样统计出来的词语仅仅是高频词,当作流行语恐怕是不会有人同意的。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等每年发布的流行语可以说是当年的高频词而已,只不过他们从技术上剔除了像“的”“我”这样的基本词汇,只选取和当前社会生活相关的热门词汇。
关于流行语的范围或领域的属性,网络流行语恐怕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了。
流行自然也有一个时间的问题,2002年的流行词语和今天的流行词语一定不会完全相同的,如果一个词语多年长期流行,这个词语就会进入民族语言的一般词汇系统之中,大众不会感觉到这个词语的新鲜特性,从而也就失去流行语的基本资格了。
2.创新性
创新性是流行语的必有特征,表现在语言文字的各个要素上。据此可以把创新分为语音创新、语义创新、语法创新和文字创新。
语音创新是指流行语的发起者在语气、语调和轻重音方面异于常规,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成为大众认可接受模仿的对象,造成流行。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表演的小品《说事儿》中,有这样两段对话:
[白云]那怎么叫“特别”壮观呢?那是“相当”壮观哪!那家伙,那场面大的,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那……
[崔永元]我听说,那个,读者特别期待?
[白云]怎么说“特别”期待呢?那是“相当”期待呀!那家伙,那,看完《月子I》就想看《月子Ⅱ》,都搁那憋着呢。
宋丹丹在说“相当壮观”和“相当期待”时,拖长加粗声音,异于常规,再加上前面特殊的语用反问式否定的铺垫,造成了非常好的现场效果,引起了观众长时间的掌声。崔永元和赵本山成为最早的模仿者:
[黑土]那,这话是真的。那憋得是“相当”难受啊!那村长啊,就上俺家就堵着门儿就告诉你:“别让你媳妇儿那儿乱走了,赶紧写《月子Ⅱ》吧,村头厕所都没纸了。”
[崔永元]哎呀,你看哪,本来这节目收视率就低,你说要把这播出去,那收视率“相当”高了就。哎,大叔大妈呀,我们这节目改了,结尾它不是每人一句话了,它是才艺表演。你看,二人转这扇子我都给你们准备好了,一人一把,这是您的。
第二天,不论是媒体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模仿着宋丹丹的口气,“相当X”便铺天盖地而来。
“偶稀饭”是什么意思?日常生活里,如果有人这么和你说话你一定会觉得一头雾水。但是如果你在互联网的任何一个论坛里,就连初级的网友也会知道。其实“偶稀饭”就是“我喜欢”的语音变异,很有一些幽默、调侃的效果。
7708801314520,只不过是一组看似平常的数字,但网民却用这组数字的谐音关系表示“亲亲你抱抱你一生一世我爱你”的爱情誓言,充满智慧和幽默,让人忍俊不禁,不由得不模仿,流行就成为了必然。
这种语言现象已经渗透到一些青少年的生活中,他们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
语义创新是指流行语的发起者赋予原有的词汇形式以新的语义内涵,给人以联想奇特、耳目一新的感觉,大众纷纷模仿,造成流行。
“打酱油”本是生活中发生的常见行为,可后来成为流行语后的意义是很难联想得到的:“打酱油”的流行出自电视新闻。广州一位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此话一出,立即红遍网络。若想表示不清楚某事,或者不想谈论某事时,都可以用“打酱油”代之。这句颇搞笑的网络术语,却蕴藏着一种“新道德”,当网络舆论变身网络暴力干扰人们的现实私人空间时,我们的社会所缺少的或许正是“关我X事”的从容心态。
刘大为从语义泛化的角度解释了流行语的这种创新,“它的使用不只是将词语指派给现成的指谓对象,而且是一个促使使用者在词语和尽可能多的对象之间创造性地发现新指谓关系的过程,同时它也能承受对自身的语义偏离以容纳使用者的创造性。事实上,正是无数使用者个人的创造性努力相互碰撞和相互认同的结果,使它的语义得以一步步地泛化开来。流行语特有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被大众更广泛、更深刻地体验着。”[5]33刘大为同时指出隐喻是语义泛化、语义创新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
刘大为对“包装”的解释可以清晰地看到流行语语义创新的机制和泛化的过程:
例如“包装”一词,它的原义只是指出于保护和美化的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将商品捆扎包裹起来的过程。可是,在流行的过程中它的语义变得越来越宽泛:首先是在通过美化而将商品以更高价位推销出去的意义上,借助人与商品、人的各种外部特征与商品的包装材料之间可类比的关系,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影视公司等对旗下的歌手艺员进行形象风格的定位设计并为之创造各种外部条件以使他们走红,从而获取高额回报的过程。语义进一步泛化的结果,是将人的一切形象设计(形象包装)、穿着打扮(人体包装)以至学习知识技能(文化包装)、提高语言能力(语言包装)等都纳入了“包装”的指谓范围。语义再进一步泛化,针对任何人和事物的广告宣传、新闻舆论甚至明吹暗捧——只要是有助于提高身价的一切手段都可称之为“包装”。[5]33
语法创新是指流行语的发起者突破常规语法的限制,创造出全新的语法组合,以表达特定的情感态度,具有特定效果。
最近流行的“被就业”就是其中典型表现。“被+动词”中的动词一般来说必须是可带宾语的动词,比如“偷钱包”——“钱包被偷了”、“医生治好了他的病”——“他的病被医生治好了”等等,而“被就业、被自愿、被开心、被自杀、被增长、被捐款”等中的动词都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正是这种语法组合的创新特性,表达常规话语无法言说的情感态度。“被就业、被捐款”等的无奈心情,个人面对公权力的软弱无力,都在这个新颖的语法组合的创新中得以完美体现。这个格式的出现实际也是公众追求自由、追求人权的呼声的曲折反映。
“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也是语法组合的生动实例。
此词是出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13岁女孩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 这句话掀起的“旋风”恐怕是央视所始料未及的。同时,它也将“很X很XX”这一句式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暴力”是名词,不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很黄很暴力”是一种创新表达。
还有一种创新就是文字创新。利用文字本身的特点,表达特定情感态度的一种创新手法。例如:不怕雷到你,就怕囧自己。
2008年,一个古老而陌生的汉字因互联网而重生,这个字就是囧。读音如“窘”,本意光明,但因其外观颇像一个人无奈、愁眉苦脸时的表情,网友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郁闷、悲伤、无奈、无语。有学者直言用“囧”表达情绪,体现了中国式的智慧,是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网络的完美对接。无独有偶,“槑”(音同“梅”)字也因网络而“枯木逢春”。两个“呆”组在一起,表示比呆还呆。“円”(音同“原”),造型酷似鼠标,现在指生活中与电脑形影不离的那一群人。
面对网络语言的勃兴,这种现象折射出了文化的自我调节和完善机制,每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从“叛逆”到“成熟”的过程。
3.变异性
变异性和创新性及下面要谈到的模因性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流行语自发起者创立以后,由于其在语音、语义、语法或文字方面的创新特性,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和效仿的兴趣,于是,受众就会主动地为追求某种效果,迎合时尚,仿效使用,造成了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但受众的这种模仿不是单纯的重复使用,而是追求新领域的拓展或新指谓的延伸,这就使流行语产生变异。
如果说创新性着眼于外在形式的话,那么变异性更多地注重于语符的内容和适用的领域。不论是语音创新、语法创新还是文字创新,其形式方面的打破常规的创新都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语义的创新,实际上也是指形式与内容超出常规的联系,“打酱油”这一语符形式很难让人联想到“关我什么事”的语义所指,实际上也是形式的创新。而变异性更多的指流行语产生以后,所指的内容不断扩展,不断变化,不断延伸,适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形成变异。以当前广为流行的“被+X”为例,起初,高校在统计毕业生就业率时,为了人为提高就业比例,吸引高考学生报名,赢得上级主管机关在下拨招生计划时的支持,就在就业率上作假,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单位盖章,甚至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代替毕业生签订假的就业协议,于是,学生在被瞒着的情况下就业,网络上在表达这种无奈的心情时,创造性地使用了异于常规的“被就业”格式,这种方式风格幽默,形式新颖,又具有特殊的语用效果,有效地补充了现代汉语规约化表达的缺位,简洁生动,引起了网友的共鸣和模仿,于是“被自愿”、“被开心”、“被捐款”、“被自杀”、“被增长”等形式大量出现。如果说从“被就业”到“被自愿”等只是具体的不及物动词的替换,其变异特性还不算十分明显的话,那么,紧接着的变异就十分显著了。甘肃天水市农民李建平2003年被当地的疾控中心误判为艾滋病,四年之后,李建平自己悄悄去疾控中心检查,当然查出没有患病,疾控中心为了逃避责任,竟然宣布,经过治疗,李建平的艾滋病痊愈了。艾滋病是不治之症,是不能治愈的,网友们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自然就想到了“被就业”,创造了“被艾滋”一词。以前“被就业、被自愿”中的“就业、自愿”是不及物动词,现在变异为“艾滋”这样的名词,于是“被艾滋、被潜规则、被日记”等大量出现。“被就业”格式的再次变异是原本正常的“被+X”格式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比如“他被某大学录取了”是常规搭配,可网民们发现一个四川籍的70多岁的老太太,根本没有参加高考,却连续收到了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很有讽刺意义,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严重的问题,于是“被录取”就应运而生了。这个“被录取”和“他被某大学录取了”的语用价值是完全不同的,是对“被就业”、“被艾滋”的进一步的发展。
4.模因性
Dawkins在1976年首次提出了模因(meme)的概念,指一种与基因类似的复制因子,基因通过遗传繁殖,模因通过模仿传播,是“文化传播的单位”。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比如“音乐曲调、思想观念、标语、服装式样、陶器的制作方式或建筑模式”等。模因一方面通过模仿以纵向的方式在代际之间传递,如父母教子女学说话,儿童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动作等,另一方面也通过同代人之间的相互模仿或借助媒体进行横向传播,如时髦用语、发型、投资方式等。流行语就是这样一种同代传播的现象。
语言是模因传播的主要载体,同时语言自身也是一种模因。语言模因按照复制和转化的方式可以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7]58基因型模因大体上朝着“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方向纵向递进,例如对年轻女子的称呼传统的是 “姑娘”、“小妹”,后来有叫“小姐”,广东一带叫“靓女”,有的后来干脆叫“美女”,网络发展起来后又出现了“MM”、“美眉”的称呼。这一类型的模因在复制过程中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包含的信息却大同小异。表现型模因向着“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方向进行横向扩散,如仿造“追星族”一词创造出的“上班族”、“月光族”、“SOHO族”、“醋溜族”等用来指代某一类人。这些词虽然保留了原词的形式,但内容却大相径庭。[7]58-59这两种语言模因在复制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异,这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语言模因的变异为语言注入新的内容,推动语言的发展变化。
语言模因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语言进化的过程中,遵循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有些模因能抓住人的注意力,能被人记住,能得到传递,而有的模因从来得不到复制。这些成功的模因就是强势模因,弱势模因可以和强势模因结合形成模因复合体以强化自身。例如尼克松“水门事件”是历史上有名的丑闻,大多数人都熟知这一事件,因此“水门事件”是接纳度很高、具有很强自我复制能力的强势语言模因。新闻媒体在报道政府丑闻时,常冠以“某某门事件”,比如用“情报门事件”指美国提供的关于伊拉克曾从非洲购买铀的情报是假情报的事件,用“特工门事件”指美国高级官员非法泄漏美国中央情报局一名女特工身份的事件。后来这一语言形式又被用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曝光出的丑闻上,如“招生门、秘书门、诈捐门、兽兽门、艳照门”等等。“水门事件”得此名是因为事件发生地是位于华盛顿的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而其他事件发生地的地名并不含“门”字,采用这一语言形式的目的是借助这一历史上著名事件形成的强势模因来增强自身的传播能力。
流行语就是一种强势模因,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语言创新的方式。新闻标题之所以常用“流行语”,[8]是因为这些流行语迎合了时尚,具有较高的显著度,能很好吸引公众的眼球。
三 结 语
刘大为曾经根据流行语的组成成分和组合要素把流行语分为词汇流行语、语音流行语、文字流行语、套语流行语、组合流行语,这种分类对揭示流行语的结构规律及语义泛化的过程很有价值,有效地启发了对流行语的语言学特征的研究。杨建国从流行词语的单位属性把流行语分为流行词、流行词组和大于词组的语言结构,[9]应当说参考价值及其创新性都不突出。我们根据流行特点之一的创新性的创新点把流行语分为语法组合创新性流行语、语义组合创新型流行语、语音组合创新性流行语、文字运用创新性流行语,相信这样的分类对认识流行语的动因,预测流行趋势,理解流行语的实际含义都有特定的价值。
我们认为,流行语不是热门词语,也不是高频词语,《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使用的“流行语”实际上是“热门词语”和“高频词语”的复合体,这种研究对观察社会思潮,分析社会文化,理解社会现象等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但他们对“流行语”的界定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语言学价值,语言学界应当有自己的流行语定义,我们认为流行语的语言学界定是“当流行以语言为载体,而且具有语法组合或语义组合等的创新时,就形成了流行语”,这一定义使我们更多的关注流行语的语言形式的创新及其语义演变过程,更有利于理解语言变化的社会动因。
流行语具有流行性、创新性、变异性和模因性四大特点,其中流行性不同于高频性,流行受到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制约;创新性表现在语音组合的创新性、语法组合的创新性、语义组合的创新性和文字运用的创新性;变异性是指流行语在流行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能动的突破,变异性和创新性、模因性密切相关;模因性主要探讨流行语之所以流行的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动因,是模因理论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编)[R].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 王铁琨.专家解读2009年十大流行语[EB/OL]. (2009-12-30)[2011-02-02].http://hanyu.iciba.com/liuxingyu/fantan.html.
[3] 胡明扬,张 莹.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流行语[J].语文建设,1990,(1).
[4] 刘大为.组合流行语考察[J].汉语学习, 1995,(2).
[5] 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
[6] 十大网络流行语评出“做人要厚道”居首位[EB/OL].(2004-11-27)[2011-04-19].http://news.sina.com.cn/o/2004-11-27/03534359665s.shtml.
[7]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8] 杨 婕.新闻标题中流行语的模因论研究[J].外语学刊,2008,(1).
[9] 杨建国.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及科学认定[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