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史教学改革探析
2012-04-07熊红丽
熊红丽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建立对设计历史及各时期设计思想、风格样式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对设计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对艺术设计理论的认知与思考力,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理论基础,指导当下设计实践。
然而,从当前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的动机和效果并没有实现统一,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从事一线教学的理论课教师也都试图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笔者通过数年设计史教学实践、思考和研究,认为改变设计史教学现状不仅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更新才是真正应该关注的本源。
一 设计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认识不足
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从20世纪初开始到包豪斯设计学院,已经形成现代设计教育基本构架,强调通过理论教育来启发学生创造力,丰富学生视觉经验,为进一步专业设计奠定基础,因此包豪斯很大特点之一是用严谨理论作为基础教学支持力量。其理论课包括设计史、设计理论、艺术史与现代艺术史等等。技术与理论合一的协调,成为包豪斯对世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贡献之一[1]。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二十多年前,只有专门的美术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及相关理论课程。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国内综合院校与艺术院校不断发展壮大,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但其发展初期都是在国内“老美院”基础上建立设计教育的。大部分院校将艺术设计等同于工艺美术,沿袭传统美术教育中重实践轻理论的思维方式。虽然开设设计理论课,规定相应学时与学分,但实际上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设计理论课程微乎其微,未能发挥其在课程体系中应有作用。而就学生而言,能够顺利进入大学门槛的专业考试取决于专业技能而非理论,自然就会存在“理论无用”的片面思想。再加上大一学习设计史等理论课时,学生基本还不了解设计专业性质,不可能做到从专业角度出发去思考设计理论与当代设计的关系。笔者认为,对课程认识不足是导致理论课难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共性大于个性
目前大多数院校设计史课程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课时设置基本上是每周2节,设计专业合班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从理论课共性来说,这样的安排有其合理之处:课时短能够避免理论课程枯燥;多媒体授课则能图文并茂,增强课程趣味性。但经过历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业特殊性决定设计史课程不能一味沿袭传统理论课授课模式。
设计专业特殊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确保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实践环节,如上现代设计史部分时可配合授课带领学生参观现代建筑、家居卖场,观摩各类设计作品展等,直观认识与讲解远胜过若干张图片分析。有的设计史教师在教学计划里也做过部署和安排,但由于本课程授课班级都是合班、大班,总学时因而大幅缩减,课程设置时间也不集中,每周2节。要在较少课时内完成繁重理论教学任务,又要在相对零散的课时中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难度很大,导致最后所有这些实践环节都没能真正得到实施,依然只能按部就班遵循理论课固有模式,多媒体教室讲授,图片分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如能将理论课共性与设计专业特殊性结合,合理安排授课时间与方式,教学效果势必好转。
(三)设计理论与设计专业课脱节
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促进发展的,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习设计史目的是了解、认识各时期设计风格、设计思想,培养对艺术设计理论的认知与思考,指导设计实践。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设计理论课程与专业学科缺乏有机联系。一般而言,理论课与专业课分属于理论教研室和设计专业教研室,如平面教研室、环艺教研室、服装教研室等;授课教师基本限于本教研室内部交流,理论课教师与各专业教师交流甚少,更谈不上课程计划相互衔接和授课内容相互补充,基本上形成理论教师讲授设计历史与美学理论,专业教师重在操作技能训练。如果在制定授课计划时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能够共同参与,针对专业课授课环节灵活安排理论课进度,或配合理论课内容进行专业实践,不仅能达到理论课教学要求,还能完成学生艺术技巧指导,两者相得益彰,真正体现引导学生利用设计理论指导专业探索与实践。
(四)设计史授课内容泛化
我们目前的设计史,包括中国古代设计史、西方古代设计史、世界现代设计史,都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因此大多数院校授课内容都围绕如何将这几个部分系统化、全面化,设计史教师按现有设计史体系分章节、列专题,极尽所能传授知识点。但这也同时导致了设计史教学泛化。不同地域、不同院校,设计史授课内容千篇一律,宽泛理解为设计史就是设计的历史。诚然,设计发展的历史是设计史课程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并非全部。我们生活的时代,纷繁复杂的设计现象时有发生,灵光闪现的设计作品层出不穷;我们所生活的不同地域,民族特色与地域特点同样是现代设计注视的焦点。而这些,在我们的设计史教学中却不曾体现。笔者认为,站在当代看历史才是可取之处,而不应只是泛泛而谈设计的历史。
二 树立正确认识,优化课程设置
综合以上现状分析,要改变设计史教学现状,首先要树立正确认识,营造重视理论素养,推崇设计思想,强调设计文化的学习氛围;同时要体现设计专业特殊性,合理灵活安排课程。
(一)分年级、分阶段进行设计史教学
中西方古代设计史可以在一年级开设,以提高学生审美和艺术鉴赏为主,现代设计史部分则可考虑在二、三年级开设,与专业课并行安排,强调设计实践与理论融合。
(二)配合专业课,通史与专门史结合
在大多数院校,现代设计史在整个设计史教学中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所包含的内容也相当广泛,又可分为现代服装设计史、现代平面设计史、现代建筑史等,但一般只作为通史面对全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授课,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虽都有涉及,但从整个教学体系出发,教师并不能把每个分支都深入详尽介绍,对不同专业方向学生来说,多少有点意犹未尽。因此,教学中可将通史与某专业专门史结合起来,在课时分配上先集中讲授设计史,再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分别讲授服装设计史、平面设计史等。这样,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理论,又能结合专业方向,深化专业理论认识,真正体现设计史课程价值和意义。
(三)实行小班上课,避免全年级各专业合班上课
设计史课程学习和研究建立在设计作品分析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对历代优秀作品的深切感受,课堂上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专题,发挥学生主体性,展开热烈讨论,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而合班理论课不利于师生产生交流与互动。实行小班上课,教师则可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计划灵活安排,还可带领学生参观考察,看展览,听讲座等,教学方法自然也丰富化,跳出了传统理论课桎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三 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现阶段设计史教学基本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在教学大纲里也能看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字句,但真正实施的少之又少。设计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作为基础设计理论课程,设计史教学改革必须将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教学模式。只有做到观念与时代发展并存,理论与设计实践互动,才能真正适应高校需求与发展。
(一)加强课堂实践教学
例如在现代设计史部分,讲授完“波普设计”这一知识点后,可要求学生进行设计体验。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波普设计特点和创作采用的主要方式,运用自己喜欢的任何表现手法,结合所学专业做一件波普风格作品。同一个课题,不同专业学生完成的作品主题不一样,比如服装设计、平面设计、装饰设计、建筑模型等,作品呈现专业特征和多样性。作品完成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解说自己作品,将个人对波普设计的理解和看法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较为完备地了解波普风格在各设计领域的体现,轻松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能训练学生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创意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二)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
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可以通过教师设计主题,学生举办作业展等形式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校外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综合性,能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实践空间,如前文提到的参观考察、观摩各类设计作品展等,此外教师还可结合课程特点和设计领域热点,拟定一些调研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调研并按时完成调研报告,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制度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环节和学时,使之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也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全力支持,使教师在实施实践教学时有章可循,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长期实施的制度保障。
四 关注现、当代设计,体现地域化教学特点
当前设计史论教材大多按时间脉络陈述不同历史时期设计思想和风格流派,教材版本虽不同,内容却都一样。时代在发展,教材体系却没有更新。在设计史教学中应做到鉴古观今,关注现、当代设计及设计发展趋势,多介绍一些当代艺术设计大师及其优秀作品[2],强调设计史与当今设计现象联系,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讲授世界不同国家现代设计的发展时,可以探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目前的设计史教材里没有这一部分)。此外,不同地域艺术与设计院校,可以从当地文化特点出发,设计特色专题,以大观小、以小见大,引导学生将传统民族美学融入到现代设计理论与实践中,体现地域化教学特点。在设计史常规知识体系中穿插特色教学,学生兴趣会更加浓厚,更能达到引导学生思考,指导设计创作目的。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崔浩,孟宪伟,胡长春.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史论教学的改革[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