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内容的理性处理
2012-04-03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中学748100王瑞林
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中学(748100) 王瑞林
“火山”内容的理性处理
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中学(748100) 王瑞林
研读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以下简称新教材)中“火山”一段,因为是第一次上新课程,把握不准该怎么处理,所以就对照课标多看了几遍,又研读了编写说明,但是一遍遍看下来,越看越觉得不是滋味,越看越觉得找不出学生需要的东西,不知道教材内容有什么应该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反映出了地理学科的“理”。
思来想去,总觉得旧人教版“火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更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理性特点。
新旧教材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旧教材突出了火山的活动类型,而新教材则主要是给出了火山的地表形态及相关内容,之所以这样编排,编写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只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地表形态,其它方面不必涉及。新课标把“自然灾害”放在《选修5》中,但其实也没有补充说明火山的常识或知识内容,作为选修内容,当然也就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要了解。
但是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看,“火山 ”一小节内容和地震、滑坡、泥石流类似,因不同程度地给人类带来灾难,其成因、分布、演变过程及防御成为学生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知识,最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能适当延伸拓展,学生就可以通过教师引导积极思考、分析、探究。不一定是让学生熟悉或记住教材内容,但根据教材内容叙述可以做进一步的判断、分析,从而使思维进一步深化,提高其分析、归纳、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地理学科的理性特色。既然能提高学生某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正是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可以达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要求。
笔者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结合多年来对高中学生认知程度和认知能力的了解,觉得“火山”小节内容应该在教材中表述得更为详尽或作为补充材料让学生有更深的了解。以下是笔者对此内容的处理。
火山:(承接新教材第一章地球内部圈层)是地幔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在强大压力作用下顺地壳薄弱部位或断裂部位喷出地表堆积而成。
(一)火山的构造
如新旧教材火山构造示意图,分为火山通道、火山口,火山锥三部分。
(二)火山爆发的强度
呈熔融状态的岩浆性质不同,可分为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
酸性岩浆比较粘稠,必须在压力很大时才能喷出,爆发力强,且流动性差,一旦喷出火山口,随即堆积,因而形状上顶部较尖,形成锥状火山;
基性岩浆粘度较小,当内部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就可顺地壳薄弱部位或断裂地带上升喷出,爆发力弱,流动性好,因压力较小,喷出山口即向周围流出,故顶部较为平缓,形成盾形火山或熔岩高原。
(三)火山活动类型
(引用旧教材)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为三类:一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二是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称为死火山;三是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称为休眠火山。
(四)火山的分布
火山爆发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和地震一样,应该是在地壳薄弱部位或断裂地带附近。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应该分布在板块边缘或交界地带(板块内部稳定,边缘活跃)。世界最主要的板块边缘带为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故世界的火山地震大多集中于这两个地带。大洋中脊、海岭处属于板块张裂地带,即岩浆上升或喷出的主要地带 ,因而世界的火山分布还集中的分布在大洋中脊和海岭处,如大西洋海底火山带,东非大裂谷火山群。
(五)火山活动与人类的关系
火山活动是岩浆受强大压力作用喷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岩浆经过通道时“冲刷”岩石同时带上去大量岩石碎屑,因而喷出物包括岩浆、岩石碎屑、气体。在火山喷发后岩浆和火山灰覆盖山体,可淹没附近的农
田、村庄、建筑物等甚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给人类带来灾难。
在带来灾难的同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覆盖地表,火山灰因富含矿物质营养成份堆积地表形成肥沃的土壤,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历史上火山喷发频繁,地表形成了大量的火山灰土,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成为印度尼西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全国2/3的人口。
岩浆喷发的过程中,因同类矿物成份熔点相同,在温度降低时,冷却凝固的位置靠近,因而往往同时带上来大量同种有用矿物在地表火山口附近富集,形成某种矿产的富集。
如教材中增加以上内容或将其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教师只做适当暗示或提示学生就能积极地探讨与火山相关的问题。因此,可提高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