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煜词几类常见意象的审美意蕴
2012-04-02陈爽
陈 爽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意象”是创作主体和客体相融合的产物,是客体中寄寓了主体的主观情思的具体形象,是客体经过主体的艺术物化所产生的结果。“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童庆炳先生是这样来界定“意象”的概念的:“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1]236而从诗词的角度来说,意象是作者主要思想的基本成分,作者就是通过运用各种意象在作品中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准确、鲜明、生动的意象能够引起读者思想和感情的共鸣,因此,无论是创作诗词还是赏读诗词,都要尽量去把握诗词的意象。南唐后主李煜作为南唐词的代表作家,他的词作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很值得我们去加以分析和研究。本文拟以愁意象、梦意象、月意象,对李煜词加以解读、探讨。
一、“愁”意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2]54、“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采桑子》)[2]3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乌夜啼》)[3]67、“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清平乐》)[3]20,李煜词中多次出现“愁”这个意象。他很偏爱于写这些愁、恨、寂寞之类的词,来抒发自己郁闷惆怅的心理。他的词作有三分之二都在写“愁”,特别是在后期,随着他人生的转折,他的词风再也没有前期的富贵与奢华,转而陷入亡国之恨,离家之愁当中去。李煜的愁大多也是伤春悲秋、伤别怀人之愁,但与人不同的是,他的愁中多了一层痛失山河、国破家亡之愁。如他著名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乍一读和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意境有点相同,但是它的感情显得更加深沉和哀痛,它不仅仅只写到怀念离人,更多出了一层怀念故国之痛,也包含了人生的反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就像这孤寂的梧桐树一样被锁在清冷的院中独自悲苦。在古代诗词中,梧桐往往是代表着离愁别绪的意象。像温庭筠的《更漏子》,即是将梧桐视为离愁的意象。“剪不断,理还乱”,这又写出了词人的愁是如此的缠人,如此的难以排遣,想断断不了,越想要理清楚,越是心乱如麻,就像李白的“举杯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6]1809。而这“愁”的滋味又怎么能用语言形容得了呢?自是别有一番滋味萦绕心头。王闿运曾说:“词之妙处,亦别是一般滋味。”[7]67整首词感情真切自然,让人读了百转愁肠。
二、“梦”意象
李煜词中“梦”的意象出现的也颇多,他在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事情可以借助梦来实现,在现实中不敢抒发出来的感情借助梦婉曲地表达出来。他似乎总喜欢做梦,因为在梦中他可以无拘无束,任凭思绪驰骋,而且他往往令自己深陷于这些梦中不能自拔。他喜欢做相思怀人的梦,对红颜知己的相思,对痴情女子的爱恋,都体现在他这些凄迷的“梦”中。如他的《采桑子》: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又如《谢新恩》: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斜倚薰笼。远是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这些词表现的都是男女情爱,而且都是以女子作为梦的主角,写的都是女子的闺怨。李煜把这些多情女子对心上人的相思、怀念之情,借助梦的途径很缱绻地表达了出来,让读者读了以后,一方面愿和词中的女主人公一样深陷梦中不愿醒来,另一方面也对女主人公的内心孤独、寂寞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将MBC、EHMC、OCR、EHS、HMS、EHDP、BEMT、BMDM溶解于C12-15烷基苯甲酸酯中,制备质量分数为1%的透明溶液;将BP3和PBSA溶于水,制备质量分数为1%的透明溶液。
李煜还喜欢做怀念故国的梦。他从国主到囚徒的心理落差是巨大的,是他难以接受的,所以,他始终沉浸在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目前状态的郁闷当中。“雕栏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2]54、“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2]47,这些词句都很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故国山河的怀恋之情。如《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长期生活在宫廷的李煜并不知道战争的意义是什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从国主沦为阶下囚。词的上片写了过去南唐繁华的景象和壮丽的山河,下片描写了作为一个俘虏的精神生活和对自己过去疏于朝政的悔悟。这一切都挽回不了什么,现实是残酷的,他只有在梦中来慰藉一下自己“罪恶”的灵魂,在悔恨和痛苦当中来缅怀过去的繁华盛景。又如《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暖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王闿运在《湘绮楼词选》中评价这首词是:“高妙超脱,一往情深。”[7]64这些都是李煜怀念故国的典型词作。
李煜对命运的无常感慨也常常体现在他的词中。他的人生理想是做一个世外隐者、潇洒文人,这一点从他早期的作品《渔父》(二首)中就能体会出来。但是命运却偏偏让他当上了亡国之君,这种人生的无常、命运的多变使他一直都如醉梦般迷茫。我们来看他的《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这首词写得情景交融,细节非常传神。上片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自然界的风雨交加有机地融为一体,两者相互映衬。下片是主人公对人生的感悟,世事变幻无常,人生的命运更是不可预测,现实和梦境的差距实在是不可度量,也只有在梦中才能求得暂时的宁静和超脱,其他的一切都不敢再去多想。从这一点来说,“梦”也不能不说是李煜逃避现实,逃避生活的一种手段。
三、“月”意象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8]19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6]59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6]170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6]2419、“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1183,自古以来,以“月亮”为意象的诗句真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月亮代表了相思,代表了离情,代表了怀恋,代表了凄美。中国的文人们对月亮的喜爱真是热衷至极。月亮是永恒的,月亮也是变化无穷的,那倾泻在神州大地上的万里银辉蕴含了人间多少相思离情,面对浩渺的宇宙,人又显得如此的渺小和卑微。
同其他文人一样,李煜也不例外,同样热衷于“月亮”这一意象,如《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朝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月亮的娴静、温柔、美丽、博大、仪态万方让人总能把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和她联系在一起。这首词中的月亮显得多么的温柔与多情,好像女主人公的脸庞一样带着迷人的朦胧之美。月下一对恋人偷偷幽会,又惊又喜的神态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温柔的月光像织就了一层朦胧的银纱一样,牢牢地笼罩着这两个相爱的人,把此刻的爱情定格在那一永恒的时刻。这是一轮美月,而李煜笔下也有那让人不忍的残月。就如前文所举的《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这是一钩离别的残月,她见证了人世间多少离别男女的相思愁苦,也见证了人生的许多复杂与感慨。后主被俘后,眼看着山河破碎,妻子被人凌辱,他内心的苦楚与悲哀只有向着这一轮残月诉说,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的绝笔词《虞美人》中有千古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里的秋月似乎弥漫着一层朦胧的惆怅之情,亡国的悲哀和悔恨都凝结在了后主那不堪回首的月明中。“月是故乡明”,南唐的江山依旧如初吗?人已经不再是最初的人了,月亮却依旧年年如故,依旧那样安静、详和地俯视着人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意象是作者主要思想的基本成分,作者往往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李煜词中的意象非常丰富,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详述。但仅从以上所举意象中即可看出李煜运用意象的娴熟与老练,也可从他的意象当中解读出他更多的不为人知的情感体悟。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兆鹏.南唐二主冯延巳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田青松.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评注[M].王兆鹏,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 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词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唐圭璋.全宋词[M].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北京:中华书局,1999.
[6] 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 王闿运.湘绮楼词选[M]//田青松.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注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 周振甫.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2.